动力电池包外壳、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8904发布日期:2019-07-24 09:34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动力电池包外壳、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外壳、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动力电池包通常布置在两个区域,即车辆的前机舱或者底盘的下方,无论布置在什么地方,都需要良好的散热条件以满足使用需求;但是由于涉及到防尘防水等原因,动力电池包外壳通常采用密封的方式,从而导致壳体内部的动力电池包的热量无法快速散出,进而影响动力电池包的正常工作,降低动力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外壳,该动力电池包外壳散热性能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外壳,包括外壳本体、设置于所述外壳本体内侧的内部冷却管路、设置于所述外壳本体外侧的外部冷却管路、以及水泵,所述内部冷却管路与所述外部冷却管路连通以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水泵为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提供循环动力。

可选地,所述水泵设置于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外壳本体包括顶壁、底壁、以及位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外部冷却管路分布在所述前侧壁和所述底壁的外表面上,所述内部冷却管路分布在所述前侧壁和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底壁形成为前高后低的平板。

可选地,所述内部冷却管路形成为蛇形管。

可选地,所述外部冷却管路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以及多个连接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位于所述外壳本体的左右两侧,多个所述连接管段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连接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相连,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形成为所述外部冷却管路的入口端,另一端形成为封闭端;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形成为所述外部冷却管路的出口端,另一端形成为封闭端。

可选地,所述外部冷却管路的出口端为所述第二管段的远离所述外部冷却管路的入口端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呈L形。

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所述动力电池包包括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外壳。

本公开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动力电池包。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

通过在外壳本体的内外两侧设置内部冷却管路和外部冷却管路,且内部冷却管路和外部冷却管路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利用管路中的冷却液将外壳本体内部的热量带至外壳本体的外部,从而实现对动力电池包外壳内部进行散热的作用。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动力电池包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顶壁;

图2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动力电池包外壳的侧视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动力电池包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内部冷却管路。

附图标记说明

1 外壳本体 2 内部冷却管路

3 外部冷却管路 4 水泵

321 出口端 12 底壁

13 前侧壁 14 后侧壁

15 左侧壁 16 右侧壁

31 第一管段 32 第二管段

33 连接管段 311 入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左、右”具体可参照图1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本公开中使用的方位词是为了方便对于本公开的描述,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动力电池包外壳,包括外壳本体1、设置于外壳本体1内侧的内部冷却管路2、设置于外壳本体1外侧的外部冷却管路3、以及水泵4,内部冷却管路2与外部冷却管路3连通以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水泵4为冷却液循环回路提供循环动力。外壳本体1作为动力电池包的封闭式的外部保护壳体,具有防尘和防水的功能,并且多为金属材质,从而会导致外壳本体1内部的热量无法散去,进而影响动力电池包的使用寿命。在本公开中,通过在外壳本体1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内部冷却管路2和外部冷却管路3,两者之间相互连通形成回路,通过水泵4的驱动使冷却液在内部冷却管路2和外部冷却管路3之间进行流动以达到对外壳本体1的内部进行热量驱散的目的,具体的热量驱散过程如下:内部冷却管路2中的冷却液吸收外壳本体1内的热量并在水泵4的驱动下流向外部冷却管路3。在此,需要作出说明的是,外壳本体1可以设置在车辆底盘的下端,且由上可知的是外部冷却管路3是设置在外壳本体1的外部的,车辆运动时,底盘下端的风可对外部冷却管路3中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处理,经过降温处理后的冷却液再次循环进入内部冷却管路3内进行冷却降温工作,从而实现对外壳本体1的内部进行散热的目的。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内部冷却管路2和外部冷却管路3都可以通过点焊的方式设置在外壳本体1的内外两侧,但是固定设置的方式并不唯一,采用其他能够固定设置的方式亦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水泵4设置于外壳本体1的内侧,将水泵4设置在外壳本体1的内侧可以有效的利用外壳本体1的内部空间,避免因设置在外壳本体1的外侧而占用车辆的布置空间。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外壳本体1包括顶壁11、底壁12、以及位于顶壁11和底壁12之间的前侧壁13、后侧壁14、左侧壁15和右侧壁16,外部冷却管路3可以分布在前侧壁13和底壁12的外表面上,内部冷却管路2可以分布在前侧壁13和底壁12的内表面上。内部冷却管路2中的冷却液吸收热量通过水泵4流向外部冷却管路3,而由上可知,外部冷却管路3可以设置在外壳本体1的前侧壁13和底壁12的外表面上,车辆行驶时,底盘下端的风对着设置在前侧壁13和底壁12的外部冷却管路3内的冷却液进行冷却降温,进而继续循环至内部冷却管路2中,实现对外壳本体1的内部进行冷却降温的作用。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底壁12形成为前高后低的平板,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使底壁12成为迎风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空气流经底壁12上的外部冷却管路3,方便对外部冷却管路3进行冷却降温。

此外,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内部冷却管路2可以形成为蛇形管蜿蜒布置在上述的底壁12和前侧壁13的内表面上,采用此种布置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大内部冷却管路2的面积,更加有效地对外壳本体1内部的热量进行吸收,降温效果更佳,当然,内部冷却管路2的布置方式并不仅限于此一种方式,其他能够有效进行降温的布置方式亦可采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外部冷却管路3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以及多个连接管段33,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位于外壳本体1的左右两侧,多个连接管段33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每个连接管段33的一端与第一管段3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管段32相连,第一管段31的一端形成为外部冷却管路3的入口端311,另一端形成为封闭端;第二管段32的一端形成为外部冷却管路3的出口端321,另一端形成为封闭端。具体地,后侧壁14上可以形成有通孔,内部冷却管路2和外部冷却管路3穿过上述通孔相互连通,内部冷却管路2中的冷却液在水泵4的驱动下通过上述第一管段31的入口端311流入外部冷却管路3内,进而进入上述的连接管段33和第二管段32,通过上述第二管段32的出口端321再次流入内部冷却管路2内,形成闭合回路。

具体地,外部冷却管路3的出口端321为第二管段32的远离外部冷却管路3的入口端311的一端,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前侧壁上可以形成有通孔,外部冷却管路3的出口端321通过上述的通孔可以与内部冷却管路2相互连通,外部冷却管路3的出口端321远离外部冷却管路3的入口端311,从而使冷却液可以充分的流经上述的第一管段31、第二管段32以及多个连接管段33,再通过外部的空气流动实现对冷却液降温的目的,将热量散发出去。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可以呈L形布置在外壳本体1的外表面上。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该动力电池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池包外壳。

本公开此外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池包。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