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高面积效率低压触发可控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88940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高面积效率低压触发可控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高面积效率低压触发可控硅,属于集成电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自然界的静电放电(ESD)现象对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工业界,集成电路产品的失效37%都是由于遭受静电放电现象所引起的。而且随着集成电路的密度越来越大,一方面由于二氧化硅膜的厚度越来越薄(从微米到纳米),器件承受的静电压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容易产生、积累静电的材料如塑料,橡胶等大量使用,使得集成电路受到静电放电破坏的几率大大增加。
[0003]静电放电现象的模式通常分为四种:HBM (人体放电模式),丽(机器放电模式),CDM(组件充电放电模式)以及电场感应模式(FM)。而最常见也是工业界产品必须通过的两种静电放电模式是HBM和丽。当发生静电放电时,电荷通常从芯片的一只引脚流入而从另一只引脚流出,此时静电电荷产生的电流通常高达几个安培,在电荷输入引脚产生的电压高达几伏甚至几十伏。如果较大的ESD电流流入内部芯片则会造成内部芯片的损坏,同时,在输入引脚产生的高压也会造成内部器件发生栅氧击穿现象,从而导致电路失效。因此,为了防止内部芯片遭受ESD损伤,对芯片的每个引脚都要进行有效的ESD防护,对ESD电流进行泄放。
[0004]在集成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下,静电放电保护器件是处于关闭的状态,不会影响输入输出引脚上的电位。而在外部静电灌入集成电路而产生瞬间的高电压的时候,这个器件会开启导通,迅速的排放掉静电电流。
[0005]然而随着CMOS工艺制程的不断进步,器件尺寸不断减小,核心电路承受ESD能力大大降低,对于低压IC (集成电路)的ESD防护而言,一个有效的静电放电防护器件必须能够保证相对低的触发电压(不能高于被保护电路的栅氧击穿电压),相对高的维持电压(对电源防护而言,要高于电源电压以避免闩锁效应),提供较强的ESD保护能力(ESD鲁棒性),并占用有限的布局面积。为了避免闩锁风险,可以通过提高维持电流,提高维持电压来解决。因此在保证低触发电压的优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维持电压显得十分必要。
[0006]作为一种常用的ESD防护结构,可控硅被广泛的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I/O端口以及电源域的防护中。可控硅有着高鲁棒性、制造工艺简单等优点。但可控硅也有着开启速度慢,开启电压高,维持电压低等缺点,对集成电路输入输出端MOS管的栅极氧化层保护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28nm CMOS工艺下,芯片的单位面积成本提高,这就要求单个的静电防护器件不仅有较小的面积,还要有尽可能大的电流泄放能力,也就是总体面积效率高。常规的低压触发可控硅往往单个面积较大,不符合高面积效率要求。

【发明内容】

[0007]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高面积效率低压触发可控硅。
[0008]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的高面积效率低压触发可控硅,包括P型衬底、N阱、P阱、P+注入区、N+注入区、多晶硅栅、浅槽隔离、阴极、阳极,所述N阱包括第一 N阱、第二 N阱,所述N+注入区包括第一 N+注入区、第二 N+注入区,所述P型衬底上沿横向依次设置有第一 N阱、P阱、第二N阱;所述P+注入区设置在第一 N阱上,所述第一 N+注入区跨设在第一 N阱和P阱上,所述第二 N+注入区跨设在P阱和第二 N阱上;所述多晶硅栅设置在P阱上;所述P+注入区接入阳极,所述多晶硅栅和第二 N+注入区均接入阴极;所述P+注入区和外部结构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P+注入区和第一 N+注入区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第二N+注入区和外部结构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
[0009]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的高面积效率低压触发可控硅,采用多晶硅栅、第一 N+注入区、第二 N+注入区在P阱上构成内嵌栅接地NMOS结构,通过栅接地NMOS触发可控硅,具有触发电压低的特点。由于该静电防护器件的阳极不和内嵌NMOS的漏端直接连接,在器件开启后,电流主要通过可控硅路径泄放,因此可控硅路径中的寄生三极管正反馈作用强,器件的维持电压低,最大电流泄放能力强。同时该防护器件用P+注入区、第一N阱、P阱以及第二 N+注入区就能实现可控硅路径,单个器件面积小,因此总体面积效率高。符合低压CMOS工艺下1.8 V I/O器件的ESD窗口,能起到有效防护作用。整个防护器件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12]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的高面积效率低压触发可控硅,包括P型衬底1、N阱、P阱2、还包括P+注入区3、N+注入区、多晶硅栅4、浅槽隔离5、阴极6、阳极7,所述N阱包括第一 N阱8、第二 N阱9,所述N+注入区包括第一 N+注入区10、第二 N+注入区11,所述P型衬底I上沿横向依次设置有第一 N阱8、P阱2、第二 N阱9 ;所述P+注入区3设置在第一 N阱上8,所述第一 N+注入区10跨设在第一 N阱8和P阱2上,所述第二 N+注入区10跨设在P阱2和第二 N阱9上;所述多晶硅栅4设置在P阱2上;所述P+注入区3接入阳极7,所述多晶硅栅4和第二 N+注入区11均接入阴极6 ;所述P+注入区3和外部结构之间通过浅槽隔离5进行隔离,所述P+注入区3和第一 N+注入区10之间通过浅槽隔离5进行隔离,所述第二 N+注入区11和外部结构之间通过浅槽隔离5进行隔离。
[0013]当发生ESD事件时,由多晶硅栅、第一 N+注入区和第二 N+注入区构成的内嵌栅接地NMOS的漏极PN结处首先产生雪崩击穿。随着电流增大,由P+注入区、第一 N阱、P阱、第二 N+注入区形成的可控硅路径会开启,泄放主要电流。因为防护器件的触发电压由内嵌栅接地NMOS决定,因此触发电压比常规可控硅有显著降低,能有效起到静电防护作用。同时该防护器件用P+注入区、第一 N阱、P阱3以及第二 N+注入区就能实现可控硅路径,因此面积效率高。整个防护器件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001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型的高面积效率低压触发可控硅,包括P型衬底、N阱、P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注入区、N+注入区、多晶硅栅、浅槽隔离、阴极、阳极,所述N阱包括第一 N阱、第二 N阱,所述N+注入区包括第一 N+注入区、第二 N+注入区,所述P型衬底上沿横向依次设置有第一 N阱、P阱、第二 N阱;所述P+注入区设置在第一 N阱上,所述第一 N+注入区跨设在第一 N阱和P阱上,所述第二 N+注入区跨设在P阱和第二 N阱上;所述多晶硅栅设置在P阱上;所述P+注入区接入阳极,所述多晶硅栅和第二N+注入区均接入阴极;所述P+注入区和外部结构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P+注入区和第一 N+注入区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第二 N+注入区和外部结构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高面积效率低压触发可控硅,包括P型衬底、N阱、P阱、P+注入区、N+注入区、多晶硅栅、浅槽隔离、阴极、阳极,所述N阱包括第一N阱、第二N阱,所述N+注入区包括第一N+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所述P型衬底上沿横向依次设置有第一N阱、P阱、第二N阱;所述P+注入区设置在第一N阱上,所述第一N+注入区跨设在第一N阱和P阱上,所述第二N+注入区跨设在P阱和第二N阱上;所述多晶硅栅设置在P阱上;所述P+注入区接入阳极,所述多晶硅栅和第二N+注入区均接入阴极。本发明用P+注入区、第一N阱、P阱3、第二N+注入区实现可控硅路径,因此面积效率高。整个防护器件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IPC分类】H01L23-60, H01L27-07
【公开号】CN104810367
【申请号】CN201510177638
【发明人】董树荣, 郭维, 钟雷, 曾杰, 王炜槐, 俞志辉
【申请人】江苏艾伦摩尔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