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77515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1相对应的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电感器100的分解图。图4是从与图2相对应的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电感器100的分解图。图5是电感器100的仰视图。图6是图5的V1-VI剖视图。图7A是第二构件40的仰视图。图7B是从下方观察第二构件40而得到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肋415,416与线圈架部38的端部34的抵接位置的示意图。
[0047]主体部50是指至少包括线圈70(线圈71和线圈72)和收容线圈70的构件的、电感器100的构成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线圈70的构件包括线圈架部38、线圈架部39、基部51以及盖部41。本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50除上述的各部分之外还包括多个端子部 31(311 ?318)。
[0048]本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50包括第一构件30和第二构件40。主体部50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在线圈架部38、39上卷绕绕线从而设置线圈70之后,使第一构件30和第二构件40相互组合在一起,而且利用盖部41覆盖线圈70。
[0049]在此所示的主体部50的结构为一例子,能够采用多种结构。例如,可以利用单一的构件来构成主体部50,还可以组合三个以上的构件来构成主体部50。
[0050]线圈70包括配置在靠芯10的一侧(Z轴的负方向)的位置的线圈71以及配置在靠芯20的一侧(Z轴的正方向)的位置的线圈72。线圈71和线圈72被隔板部35和隔板部36分开。
[0051]线圈71连接于配置在靠芯10的一侧的位置的四个端子部311?314。线圈72连接于配置在靠芯20的一侧的位置的四个端子部315?318。
[0052]由于第一构件30由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形成、且为绝缘体,因此线圈71和线圈72被隔板部35和隔板部36绝缘。由于线圈71和线圈72共用同一闭合磁路,因此,在一个线圈流过电流而产生电磁场时,因互感而在另一个线圈上也流过电流。
[0053]由于如此构成,因此电感器100能够应用于变压器、扼流线圈等。线圈71和线圈72的匝数、绕线的类型只要根据设定于电感器100的期望的规格选择即可。
[0054]在盖部41上,突起部411设于靠芯10的一侧,在靠芯20的一侧未设置与突起部411相当的部位。突起部411是为了根据外观来识别被盖部41覆盖而无法看到的线圈71和线圈72的配置而设置的。在将电感器100安装于基板(未图示)时,能够以该突起部411为基准来确定安装的方向。
[0055]隔板部35和隔板部36的间隙形成为收纳被设于第二构件40的内部的隔板部45和隔板部46。由于第二构件40由尼龙等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构成、且为绝缘体,因此隔板部45和隔板部46也起到保持线圈71与线圈72之间的绝缘沿面距离的作用。伴随着该功能,隔板部45和隔板部46被隔板部35和隔板部36夹持,从而具有防止第一构件30和第二构件40之间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功能。
[0056]第一构件30包括线圈架部38和线圈架部39。
[0057]线圈架部38是在外侧要形成线圈71、且在内侧供插入部12插入的中空管状体。线圈架部38的端部34形成为凸缘状。线圈架部39是在外侧要形成线圈72、且在内侧供插入部22插入的中空管状体。线圈架部39的端部37形成为凸缘状。
[0058]第二构件40在盖部41的内壁具有与端部34相对、且自内壁朝向端部34突出的肋415、416。第二构件40在盖部41的内壁具有与端部37相对、且自内壁朝向端部37突出的肋 417、418。
[0059]第二构件40被沿着端部34和端部37压装(日文:圧装)于第一构件30,端部34和肋415、416紧密接触,端部37和肋417、418紧密接触。由此,防止第一构件30和第二构件40之间在Z轴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
[0060]肋415?418朝向端部34、37形成为锥形,自基端朝向顶端去而变细。通过如此形成,能够对肋415?418自身赋予充分的强度,并且还能够顺畅地将第二构件40压装于第一构件30。
[0061]图8中分别示出了肋415、416紧密接触于端部34的区域A4、A5。
[0062]端部34包括供插入部12插入的开口部341。肋415、416沿盖部41的内壁以大致直线状延伸。
[0063]如图8所示,区域A4、A5位于向第二构件40的压装方向(X轴方向)扩张开口部341而成的区域Al的外侧。区域A4、A5位于向与第二构件40的压装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扩张开口部341而成的区域A2、A3的外侧。S卩,无论是从第二构件40的压装方向观察、还是从与压装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肋415、416所延伸的位置在端部34均位于开口部341的外侧。
[0064]在此,开口部341的外侧是指从沿着端部34的规定的方向观察时不与开口部341
重叠的位置。
[0065]与端部34相同,端部37也包括供插入部22插入的开口部371。与肋415、416相同,肋417、418沿盖部41的内壁以大致直线状延伸,无论是从第二构件40的压装方向观察、还是从与压装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肋417、418所延伸的位置在端部37均位于开口部371的外侧。
[0066]如上所述,肋415?418与第一构件30相抵接。因此,在将第二构件40压装于第一构件30之后,即使彼此之间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移,肋415、416也无法到达开口部341。因而,肋417、418无法到达开口部371。在进行压装时,肋415?418施加于端部34、37的负载不集中在开口部341、371的附近,从而防止端部34、37的变形。因而,通过如上所述地配置肋415?418,能够确保将插入部12、22顺畅地插入到开口部341、371。
[0067]第一构件30具有供端子部311?314的基端埋设的腿部32和供端子部315?318的基端埋设的腿部33。第二构件40除上述的盖部41以外,还包括位于比盖部41靠下方的位置且自盖部41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突出的盖下部42。盖下部42供腿部32和腿部33内置,第二构件40被压装于第一构件30直到盖下部42的内壁上表面与腿部32和腿部33的外壁上表面相抵接。
[0068]换言之,盖下部42的内壁上表面与腿部32和腿部33的外壁上表面成为进行将第二构件40压装于第一构件30的作业的基准面。
[0069]关于在电感器100中构成的闭合磁路
[0070]第二构件40在盖部41的与开口部341相对的位置设有开口部412,在盖部41的与开口部371相对的位置设有开口部413。插入部12以贯通开口部412和开口部341的方式插入于线圈架部38。插入部22以贯通开口部413和开口部371的方式插入于线圈架部39 ο
[0071]接着,使用图9说明在电感器100中构成的闭合磁路。
[0072]图9是表示线圈70和芯10、20所构成的闭合磁路的示意图。更详细而言,是表示假设在从电感器100拆除了除芯10、20和线圈70以外的构成元件的状态下向线圈70施加电力从而产生了电磁场的状态的示意图。
[0073]在此,闭合磁路是指利用设于线圈70的周围的磁性构件(芯10和芯20)遮挡由线圈70产生的本来发散的磁通,使该磁通的通道(磁路)收敛于磁性构件,从而形成与磁性构件的形状近似的封闭的磁路。
[0074]在此,“构成有闭合磁路”是指在向线圈70施加电力时,成为构成闭合磁路的形状。更具体而言,是指在组合芯10和芯20时,形成框体(包括环状、多边形等)、球体、箱形等,成为在其内部能够内置线圈70的形状。
[0075]如图9所示,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芯10和芯20成为英文字母“E”的形状或其对称形状。芯10由外框部11、插入部12、外框部13以及外框部14构成。在这些构成元件中,插入部12插入于线圈71,外框部11、外框部13以及外框部14配置于线圈71的外侧。芯20由外框部21、插入部22、外框部23以及外框部24构成。在这些构成元件之中,插入部22插入于线圈72,外框部21、外框部23以及外框部24配置于线圈72的外侧。
[0076]在组合芯10和芯20时,外框部11的顶端面111与外框部21的顶端面211相抵接,插入部12的顶端面121与插入部22的顶端面221相抵接,外框部13的顶端面131与外框部23的顶端面231相抵接(各顶端面的配置参照图3和图4)。由此,芯10和芯20整体构成框体,在该框体中内置插入部12和插入部22。
[0077]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框部11与外框部21、插入部12与插入部22、外框部13与外框部23这三组全部互相抵接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不限定于它们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直接抵接的方式。例如,还可以通过在上述三组中的任一组之间设置空隙、由树脂等绝缘体产生的间隙,来调整电感器100的电磁特性。
[0078]但是,优选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