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92312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插座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插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一般电连接器界面为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其随插即用的特性而广为一般消费者所使用,并以USB 2.0传输规格发展至现今为传输速度更快的USB 3.0传输规格。
[0003]现今各式电子产品愈渐多功能,提供无限的方便及高度便利性,但形成复杂的电磁波干扰环境,影响电子产品之运作及传输,例如射频干扰(Rad1 FrequencyInterference,简称 RFI)的问题。
[0004]现有USB插座电连接器及USB插头电连接器在传输讯号时,会产生讯号干扰现象,例如射频干扰等等,造成USB插座电连接器或USB插头电连接器传输讯号上的准确性发生错误,例如笔电上USB 3.0在讯号传输时会影响2.4G的无线鼠标操作,导致无线鼠标产生延迟(Lag)的情形。是以,如何解决习知结构的问题,即为相关业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在。

【发明内容】

[0005]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括屏蔽外壳、绝缘本体、复数弹性端子及复数平板端子。屏蔽外壳包括容置槽。绝缘本体设置于容置槽,绝缘本体包含基座及舌板,舌板自基座一侧延伸。复数弹性端子设置于基座及舌板并位于舌板之上表面。复数平板端子设置于基座及舌板并位于舌板之上表面,各平板端子位于舌板之上表面而排列于各弹性端子的前侧。复数平板端子包括有两对讯号端子及位于两对讯号端子之间的接地端子,各平板端子包括有位于舌板表面之接触段、一自接触段后侧延伸之焊接段以及一位于接触段与焊接段之间的连接段,接地端子之连接段包括有一由连接段两侧朝外延伸形成之第一加宽部位,接地端子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之各讯号端子包含有一第一间距,而各对讯号端子之两个各讯号端子之间亦形成有一第二间距。
[0006]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接地端子之连接段的第一加宽部位设计,并配合相邻该连接段两侧的讯号端子的连接段彼此距离拉开、加大,使第一对讯号端子的各连接段与第二对讯号端子的各连接段不致太过靠近,达到降低第一对讯号端子与第二对讯号端子之间串音干扰及射频干扰(Rad1 Frequency Interference,简称RFI)的影响。并且,接地端子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之各该讯号端子的一第一间距大于、小于或等于各对讯号端子之两个各该讯号端子之间的一第二间距,以有效提升耦合效应,当进行讯号传输时可保持一致性,并降低能量外散及第一对讯号端子对第二对讯号端子(USB 3.0/USB 3.1 to USB 3.0/USB
3.1)之间串音干扰的问题。而各对讯号端子的正讯号端子以及负讯号端子彼此之间的第二间距亦可相互靠近,使各对讯号端子的讯号更为耦合。此外,复数平板端子的讯号端子对应与复数弹性端子的讯号端子的距离亦彼此拉开、加大,以降低复数弹性端子的讯号端子对复数平板端子的讯号端子(USB 2.0 to USB 3.0/USB 3.1)之间因距离过于接近而造成串音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
[0008]图2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
[0009]图3为本发明之弹性端子与平板端子之外观示意图。
[0010]图4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侧视剖面示意图。
[0011]图5为本发明之弹性端子之俯视示意图。
[0012]图6为本发明之平板端子之俯视示意图。
[0013]图7为本发明之平板端子之分析曲线示意图(一)。
[0014]图8为本发明之平板端子之分析曲线示意图(二)。
[0015]图9为本发明之平板端子之分析曲线示意图(三)。
[0016]图10为本发明之平板端子之分析曲线示意图(四)。
[0017]符号说明
100 插座电连接器
II绝缘本体
III基座 112 舌板 114 限位槽
21弹性端子
211接触段
212连接段
213焊接段
22平板端子
221讯号端子
2211正讯号传送端子
2212负讯号传送端子
222接地端子
225接触段
226连接段
2261第一加宽部位
2262倾斜角
227焊接段
228加工段
229倾斜段 25 加高段
251 第二加宽部位 41 屏蔽外壳 40 容置槽 Dl第一间距
D2第二间距
D3距离
A/B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100为以USB 3.0或USB 3.1规格的电连接器作一说明,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100包含绝缘本体11、复数弹性端子21、复数平板端子22、屏蔽外壳41。屏蔽外壳41为一中空壳体,屏蔽外壳41包括一容置槽40,绝缘本体11设置于该容置槽40而使屏蔽外壳41覆盖于绝缘本体11外。
[0019]请参阅图2,绝缘本体11包含基座111及舌板112,在此,以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形成有基座111及舌板112,舌板112自基座111 一侧延伸。绝缘本体11更包括复数限位槽114,各该限位槽114自该舌板112上表面延伸至该基座111上方。
[0020]请参阅图3及图5,复数弹性端子21系为USB 2.0传输界面,复数弹性端子21排列为一横列,数量可为四根,各弹性端子21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11的各该限位槽114中。各该弹性端子21设置于该基座111及该舌板112并位于该舌板112之上表面。各该弹性端子21包括有一位于该舌板112表面之接触段211,接触段211用以与对应之插头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一自该接触段211后侧延伸之焊接段213,焊接段213焊接于电路板、以及一位于该接触段211与该焊接段213之间的连接段212,接触段211、连接段212及焊接段213为单一根端子的各部位结构。在此,复数弹性端子21为组装方式固定在绝缘本体11上各限位槽114中。焊接段213从基座111前方的限位槽114跨在基座111上方至后方位置。
[0021]请参阅图2、图3及图6,复数平板端子22系为USB 3.0或USB 3.1传输界面,复数平板端子22排列为一横列,数量可为五根,各平板端子22设置于基座111及舌板112并位于舌板112之上表面。各该平板端子22位于舌板112之上表面而排列于各弹性端子21的前侧。在此,绝缘本体11于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形成有基座111及舌板112而同时结合复数平板端子22。本实施例揭示为复数平板端子22搭配复数弹性端子21符合USB 3.0或USB 3.1协会标准所订定之传输规格。
[0022]请参阅图2、图3及图6,复数平板端子22包括有两对讯号端子221及位于该两对讯号端子221之间的一接地端子222,该接地端子222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之各该讯号端子221形成有第一间距Dl。各该平板端子22包括有一位于该舌板112表面之接触段225,接触段225用以与对应之插头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一自该接触段225后侧延伸之焊接段227,焊接段227焊接于电路板、以及一位于该接触段225与该焊接段227之间的连接段226,接触段225、连接段226及焊接段227为单一根端子的各部位结构。
[0023]请参阅图2、图3及图6,本实施例中,各对讯号端子221之连接段226的宽度为
0.5mm。此外,各讯号端子221之连接段226与第一加宽部位2261之间形成有该第一间距D1,而各对讯号端子221之两个各讯号端子22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距D2。本实施例中,第一间距Dl大于第二间距D2,特别是,第一间距Dl为0.57mm~l.17mm,较佳为0.87mm,而第二间距D2为0.2mm~0.8mm,较佳为0.5mm。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距Dl亦可在0.57mm~l.17mm范围值且配合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D2在0.2mm~0.8mm的范围值。
[0024]请参阅图2、图3及图6,各对讯号端子221包括有一正讯号端子2211以及一负讯号端子2212,特别是,第一对讯号端子221包括有一正讯号传送端子2211以及一负讯号传送端子 2212 (Super-Speed Transmitter Differential Terminal),第二对讯号端子221包括有一正讯号接收端子2211以及一负讯号传送端子2212 (Super-Speed ReceiverDifferential Terminal)。第一对讯号端子221之该正讯号端子2211位于其该负讯号端子2212与该接地端子222之间,第二对讯号端子221之该负讯号端子2212位于其该正讯号端子2211与该接地端子222之间,也就是,该接地端子222的两侧分别为两对讯号端子221之各该正讯号端子2211与各该负讯号端子2212。
[0025]请参阅图2、图3及图6,由各讯号端子221的俯视观之,各该讯号端子221之该接触段225与该讯号端子221之该连接段226之间延伸设置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