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连接器及其插接体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82269阅读:来源:国知局
33]图4:图1的分解立体图。
[0034]图5:图4的5-5剖线的剖面图。
[0035]图6:图3的6-6剖线的剖面图。
[0036]图7:图3的7-7剖线的剖面图。
[0037]图8:图1的8-8剖线的剖面图,显示该二插接体的导电件呈接触状态。
[0038]图9:图7的9-9剖线的剖面图。
[0039]图10:图8的局部放大图。
[0040]图11:显示欲退出电线时的操作状态的剖面图。
[0041]图12:电线脱离第一插接体的示意图。
[0042]图13:显示取下导电件的示意图。
[0043]图14:习知的一种电路连接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请参阅图1、3及图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路连接器10的一较佳实施例,包含有一第一插接体20A、一第二插接体20B、至少二第一导电件30A及至少二第二导电件30B,其中,该第一插接体20A及该第二插接体20B具有相同结构,惟不以此为限;将图4的第一插接体20A旋转180度后,即成为第二插接体20B。该第一导电件30A及该第二导电件30B亦具有相同结构,同样不以此为限。该第一导电件30A及该第二导电件30B的数量可为二个或三个,于本实施例,该第一导电件30A及该第二导电件30B的数量为二个。
[0045]请参阅图2至图6,该第一插接体20A的内端为一插接端,而外端为一接线端。该插接端具有呈上下并列的第一插接构件21A及一第一壳部22A,该第一插接构件21A及该第一壳部22A之间形成一第一插接空间23A,该第一插接空间23A紧临该第一插接构件21A。该第一插接构件21A由至少一插接件210A(例如一至三个插接件)所构成;该第一插接空间23A亦由至少一插接室230A(例如一至三个插接室)所构成,于本实施例,该插接构件21A具有至少二个插接件210A,而该插接空间23A具有至少二个插接室230A,如图5所示。
[0046]一第一容置空间24A,设于该第一插接体20A的插接端与接线端之间,该容置空间24A可由至少一第一容室240A所形成,例如一至三个容室,(若为三个容室时,以相隔120度的方式设于第一插接体20A内),本实施例以二第一容室240A为例,该二第一容室240A相并列,分别位于第一插接体20A的二侧,其一端与该插接空间23A的该二插接室230A连通。
[0047]各该第一容室240A的上壁面具有一第一凹槽25A,如图6,该第一凹槽25A沿该第一插接体20A的纵向设置,其一端贯通至该第一插接体20A的外端,形成一第一插孔250A,其另一端为一封闭端,形成一第一定位部251A ;该第一定位部251A位于该第一插孔250A的内端,并与第一容置空间24A连通。
[0048]至少二第一穿线孔26A,设于该第一插接体20A的外端(接线端),本实施例以二个为例,各该第一穿线孔26A连通各该第一容室240A的另一端。至少二第一开槽28A,本实施例为二个,设于该第一插接件20A的二侧壁,并沿其纵向设置。各该第一开槽28A的底壁设有一第一槽孔281A,该第一槽孔281A沿该第一开槽28A的长度方向设置。各该第一槽孔281A与各该第一容室240A相通。
[0049]该第一插接体20A的各该第一容室240A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挡止部241A,其位于该第一凹槽25A及该第一穿线孔26A之间。
[0050]该第一插接体20A的第一插接构件21A的外周面顶壁更具有一第一轨槽211A,该第一轨槽211A沿该第一插接体20A的纵向设于该第一插接构件21A的外周面,并位于该二插接件210A之间。一第一凸条221A,设于该第一壳部22A的内壁面,沿该第一插接体20A的纵向设置,并位于该二第一容室240A之间。
[0051]各该第一导电件30A呈片状,该第一导电件30A的本体的内端为一第一接触端31A,该第一接触端31A为翘曲状的弹片。各该第一导电件30A的本体的外端设有呈片状的一第一卡掣部32A,该第一卡掣部32A由该第一导电件30A的本体弯折呈钩状,并具有摆动的弹性,其自由端往该第一接触端31A斜向延伸,该第一卡掣部32A与该第一导电件30A的本体间的夹角小于90度。各该第一导电件30A的本体另设有一第一抵掣部36A,该第一抵掣部36A为一弹性片,可弹性偏摆,其自由端并自该第一导电件30A的本体向外凸伸。
[0052]该第一导电件30A的第一抵掣部36A凸伸于该第一凹槽25A中,其自由端并卡止于该第一定位部251A,导电件30A的外端抵止于该第一挡止部241A,如此,该第一导电件30A便定位于该第一插接体20A的第一容置空间24A中,无法脱出。
[0053]至少二第一退线件29A,分别装设于各该第一开槽28A,其可沿各该第一开槽28A于一拨动位置及一初始位置间位移。各该第一退线件29A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一退线部291A及一第一拨动部292A。各该第一拨动部292A位于各该第一开槽28A内,并凸出于该第一插接体20A的二侧壁。该第一拨动部292A的外壁面设有波浪状的纹路,可供使用者更为顺畅地推拨该第一退线件29A。该第一退线部291A设于该第一拨动部292A的内壁面,并向外凸伸一距离。该第一退线部291A穿过该第一开槽28A的第一槽孔281A伸入该第一容室240A,并可随该第一拨动部292A移动,于该第一槽孔281A中位移。当使用者推拨各该第一退线件29A的第一拨动部292A,令各该第一退线件29A位移至该拨动位置时,各该第一退线部291A推压各该第一导电件30A的第一卡掣部32A,使各该第一卡掣部32A往该第一导电件30A的本体偏移。当使用者松开各该第一退线件29A的第一拨动部292A时,各该第一退线部291A受到各该第一导电件30A的第一卡掣部32A的弹性推动,而带动各该第一退线件29A回复至初始位置。
[0054]请参阅图3、4及图7,该第二插接体20B及该第二导电件30B的结构相同于该第一插接体20A及该第一导电件30A,该第二插接体20B亦包含有一第二插接构件21B(具有一或多个插接件210B)、一第二壳部22B及由该第二插接构件21B及该第二壳部22B之间所形成的一第二插接空间23B(具有一或多个插接室230B),该第二插接空间23B紧临该第二插接构件21B 第二容置空间24B (具有一或多个容室240B),设于该第二插接体20B内。
[0055]该第二插接体20B的接线端设有二第二穿线孔26B,其二侧壁亦设有二第二开槽28B,各该第二开槽28B内设有一第二槽孔281B。二第二退线件29A设于该二第二开槽28B,并分别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二退线部291B及一第二拨动部292B。该二第二拨动部292B位于该二第二开槽28B中,并分别凸出于该第二插接体20B的二侧。该二第二退线部291B亦分别穿过各该第二槽孔281B并伸入各该第二容室240B中。
[0056]各该第二容室240B亦设有一第二凹槽25B、一第二定位部251B及一第二挡止部241B,该第二凹槽25B贯穿至第二插接体的接线端,形成一第二插孔250B ;该第二定位部251B位于该第二插孔250B的内端,并与该第二容置空间24B连通。当各该第二导电件30B装设于该第二插接体20B的一容室240B时,该第二导电件30B的第二抵掣部36B伸入该第二凹槽25B并卡止于该第二定位部251B,该第二导电件30B的外端抵止于该第二挡止部241B,使该第二导电件30B可安稳地定位于该第二插接体20B内。该第二导电件30B定位完成后,其第二卡掣部32B朝向该第二插接体20B的第二穿线孔26B,其外侧面弹性碰触该第二退线件29B的第一退线部291B,如图7所示。
[0057]该第二插接体20B的第二插接构件21B设有一第二轨槽211B,该第二壳部22B亦设有一第二凸条221B。
[0058]当该第一插接体20A与该第二插接体20B相互插接时,请参阅图8及图9,各自的插接构件2IA或2IB插入对方的插接空间23B或23A,各壳部的凸条221A、22IB亦与对方的轨槽211B、211A相接。该二第一导电件30A及该二第二导电件30B的接触端31A、31B相互弹性接触,而得以导电。
[0059]以下以第一插接体20A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
[0060]请参阅图1、8及图10,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插接体20A连接二电线40的使用状态,该二电线40从该二第一穿线孔26A穿入,各电线40接触各该第一导电件30A的第一卡掣部32A时,将推动该第一卡掣部32A往导电件30A的本体偏移,使电线40得滑过该第一卡掣部32A的自由端。待插设完成后,电线40便被该第一^^掣部32A夹固,由于该第一^^掣部32A呈钩状,当该电线40受到该第一卡掣部32A夹止后,便不易脱离,牢牢地固定于该第一插接体20A内。
[0061]当欲拔出电线40时,请参阅图11,可沿该第一插接体20A的纵向轻推该第一退线件29A的第一拨动部292A,使该第一退线件29A的第一退线部291A推压该第一导电件30A的第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