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的保持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0781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线束的保持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兼顾线束的可靠的卡定和容易拆卸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是内顶板(3)上的线束(7)的保持构造(1)。在内顶板上形成有开口(5),具有沿着开口的开口边缘延伸的形态的托架(13)。在内顶板上配置有利用固定部(11)固定并且被布设的线束。在托架上设有卡定部(15)。在线束上具有连接端子(9),线束的比该连接端子靠基端侧的部分被固定部固定。线束在比被固定的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弯曲,在产生有欲使其恢复到被伸直了的形态的恢复力(r)的状态下被卡定。恢复力的方向朝向与卡定部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专利说明】线束的保持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的保持构造。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兼顾线束的可靠的卡定和各易拆卸的线束的保持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车辆顶部的内顶板上安装顶置控制台、车内灯等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与线束连接,进行电源供给、控制信号的收发。这样的线束通常被固定夹、粘接带等在多个部位固定,并且布设于内顶板的背面侧(车厢外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6336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6]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0007]不过,作为上述电子设备的组装顺序,通常是将内顶板组装于车辆顶部,之后将电子设备组装于内顶板。电子设备是在将在背面侧预先布设有线束的内顶板组装于车辆顶部之后组装于内顶板的。在该情况下,期望的是,在电子设备被组装于内顶板之前的状态下,布设于内顶板的线束的末端部分被临时保持,根据需要能够容易地拆卸。
[0008]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线束的可靠的卡定和各易拆卸的线束的保持构造。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I所述的实用新型是对内顶板中的线束进行保持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主旨在于,
[0011]在上述内顶板上形成有开口,并具有沿着该开口的开口边缘延伸的形态的托架,
[0012]在上述内顶板上配置有被多个固定部固定并且被布设的上述线束,
[0013]在上述托架上设有卡定部,该卡定部具有以从上述托架立起的方式延伸的立面部和从上述立面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顶面部,
[0014]在上述线束的末端部分具有连接端子,上述线束的比上述连接端子靠基端侧的部分被上述固定部固定,
[0015]上述线束在比被上述固定部固定的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弯曲而卡定于上述卡定部,
[0016]上述线束在产生有欲使其从被弯曲了的形态恢复到伸直了的形态的恢复力的状态下被卡定,上述恢复力的方向朝向与由上述立面部和上述顶面部形成的上述线束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0017]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主旨在于,上述卡定部形成在底座部之上,该底座部形成为从上述托架的底面部具有规定高度。
[0018]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主旨在于,
[0019]上述托架呈框状,用于安装顶置控制台,
[0020]在上述内顶板上以与上述托架并列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容纳遮阳板的凹部,
[0021]上述线束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侧。
[0022]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主旨在于,在上述托架的外缘侧形成有沿着形成上述凹部的立壁延伸的外立面部,在上述外立面部的位于上述卡定部的外侧的侧方的部位形成有从该外立面部的上端切除而成的缺口部,上述托架以形成上述缺口部的底部的上表面和上述卡定部的上述顶面部的下表面平行的方式形成。
[0023]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主旨在于,上述卡定部的上述顶面部从上述立面部的上端侧朝向车辆后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0024]技术方案6所述的实用新型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主旨在于,上述固定部是粘合带、粘接剂或者捆扎带,并且配置在上述凹部上。
[0025]技术方案7所述的实用新型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主旨在于,上述卡定部的上述顶面部从上述立面部的上端侧朝向车辆后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上述固定部是粘合带、粘接剂或者捆扎带,并且配置在上述凹部上。
[0026]实用新型的效果
[0027]根据技术方案I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在内顶板上形成有开口,并具有沿着该开口的开口边缘延伸的形态的托架。另外,在内顶板上配置有被多个固定部固定并且被布设的线束。在托架上设有卡定部,该卡定部具有以从托架立起的方式延伸的立面部和从立面部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顶面部。在线束的末端部分具有连接端子,线束的比该连接端子靠基端侧的部分被固定部固定。另外,线束在比被固定部固定的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弯曲而卡定于卡定部。并且,线束在产生有欲使其从被弯曲了的形态恢复到伸直了的形态的恢复力的状态下被卡定。并且,该恢复力的方向朝向与由立面部和顶面部形成的线束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0028]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线束的保持构造中,线束在产生有线束自身的恢复力的状态下卡定于简单结构的卡定部,因此,能够兼顾线束的可靠的卡定和容易拆卸。
[0029]在技术方案2的线束的保持构造中,卡定部形成在底座部之上,该底座部形成为从托架的底面部具有规定高度。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卡定部形成在规定高度的底座部上,成为在周围障碍物较少的状态,使线束的卡定和拆卸时的操作更容易。
[0030]在技术方案3的线束的保持构造中,托架呈框状,用于安装顶置控制台,在内顶板上以与托架并列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容纳遮阳板的凹部,线束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侧。这样,当线束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朝向后方侧时,能够通过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动作来插拔线束,因此操作性良好。
[0031]在技术方案4的线束的保持构造中,在托架的外缘侧形成有沿着形成凹部的立壁延伸的外立面部,在外立面部的位于卡定部的外侧的侧方的部位形成有从外立面部的上端切除而成的缺口部,托架以形成缺口部的底部的上表面和卡定部的顶面部的下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利用这样的结构,由于线束被缺口部引导,因此使线束相对于卡定部的卡定和拆卸时的操作变得更容易。另外,能够经由缺口部使线束以自然的状态轻松地卡定于卡定部。并且,能够利用托架的外立面部提高开口附近的内顶板的强度。
[0032]在技术方案5的线束的保持构造中,卡定部的顶面部从立面部的上端侧朝向车辆后方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线束更可靠地卡定于卡定部,并且容易拆卸。
[0033]在技术方案6的线束的保持构造中,固定部是粘合带、粘接剂或者捆扎带,并且配置在凹部上。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线束更可靠地卡定于卡定部,并且容易拆卸。
[0034]在技术方案7的线束的保持构造中,卡定部的顶面部从立面部的上端侧朝向车辆后方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固定部是粘合带、粘接剂或者捆扎带,并且配置在凹部上。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线束更可靠地卡定于卡定部,并且容易拆卸。
[0035]对于本实用新型,列举出本实用新型的典型的实施方式的非限定性的例子,参照所提及的多个附图并以如下详细的论述进一步进行说明,但同样的附图标记在附图中的几个图中表示同样的零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表示布设有实施例的线束的状态的内顶板的立体图。
[0037]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38]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托架的俯视图。
[0039]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卡定部的放大立体图。
[0040]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0041]图6是图3的B-B剖视图。
[0042]图7是用于说明线束的保持构造的作用的说明图。
[0043]图8是用于说明线束的保持构造的作用的说明图。
[0044]图9是用于说明线束的保持构造的作用的说明图。
[0045]附图标记说明
[0046]1、线束的保持构造;3、内顶板;5、开口 ;7、线束;9、9A、连接端子;11、固定部;13、托架;15、卡定部;17、立面部;19、顶面部;21、底座部;23、凹部;25、凹部的立壁;27、缺口部;29、底部;r、恢复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47]在此所示的事项是例示的事项和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例示性地说明的事项,是以提供认为是能够最有效且不难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概念上的特征的说明的事项为目的进行论述的。在这点上,并不意图从根本上理解本实用新型所需的程度以上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的详细情况,而是通过与附图相结合的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地明白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实际上是如何具体实现的。
[0048]本实施方式的线束7的保持构造I是对内顶板3中的线束7进行保持的保持构造。在内顶板3上形成有开口 5,并具有沿着该开口 5的开口边缘延伸的形态的托架13 (例如,参照图1等)。在内顶板3上配置有被多个固定部11固定并且被布设的线束7(例如,参照图2、图7、图9等)。在托架13上设有卡定部15,该卡定部15具有以从托架13立起的方式延伸的立面部17和从该立面部17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顶面部19 (例如,参照图3?图6等)。在线束7的末端部分具有连接端子9,线束在比该连接端子9靠基端侧的部分被固定部11固定(例如,参照图2、图9等)。线束7在比被固定部11固定的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弯曲而卡定于卡定部15 (例如,参照图2、图9等)。并且,线束7在产生有欲使其从被弯曲了的形态恢复到伸直了的形态的恢复力r的状态下被卡定,该恢复力r的方向朝向与由立面部17和顶面部19形成的线束7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例如,参照图2等)。
[0049]上述固定部11对线束7的固定形态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利用例如粘合带(例如,参照图1、图2、图7、图9等)、粘接剂、捆扎带等固定于内顶板3的形态等。
[0050]上述托架13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并没有特别限定。托架13通常是为了对嵌入到内顶板3的开口 5的车辆用内装零件进行安装、将内顶板3组装于车辆顶部而设置的。作为上述车辆用内装零件,能够列举出例如顶置控制台、车内灯、地图灯等灯单元、活动车顶的驱动单元等。
[0051]托架13呈框状,例如能够用于安装上述车辆用内装零件(例如,参照图3等)。在该情况下,以围绕开口 5的方式设有托架13,能够确保内顶板3的位于开口 5附近的部分的强度,因此是这种设置托架13的方式是优选的。
[0052]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7的保持构造1,能够列举出例如卡定部15形成在底座部21上的形态,该底座部21形成为自托架13的底面部具有规定高度(例如,参照图4?图6
坐^
寸/ ο
[0053]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7的保持构造1,能够列举出如下形态:例如,托架13呈框状,用于安装顶置控制台,在内顶板3上以与托架13并列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容纳遮阳板的凹部23,线束7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侧(例如,参照图4等)。
[0054]实施例
[0055]下面,使用附图并利用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具体地进行说明。
[0056](I)线束的保持构造的构成
[005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线束7的保持构造I是被组装于车辆顶部的内顶板3上的线束7的保持构造。在内顶板3上形成有用于供顶置控制台(未图示)嵌入的俯视呈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 5。线束7用于向顶置控制台所具备的车内灯等电子设备进行电源供给、收发控制信号,线束7的末端部分到达开口 5。本实施例的线束7的保持构造I是如下构造:用于在输送、保管内顶板3时、在向车辆顶部组装内顶板3时等安装顶置控制台之前的状态下,对线束7的未与顶置控制台相连接的自由端侧的部分进行临时保持。
[0058]在线束7的末端部分具有用于与顶置控制台连接的连接端子9。线束7的比该连接端子9靠基端侧的部分被多个部位的固定部11固定。本实施例的线束7的固定部11的固定形态是利用粘合带进行固定的固定形态。线束7被上述多个固定部11固定并且被布设在成为内顶板3的背面侧(车厢外侧)的面。此外,如图1所示,在线束7的成为基端侧的另一个末端部分也具有连接端子9A。该基端侧的连接端子9A在组装于车辆时与E⑶(电子控制单元)等车辆的控制部侧的连接端子相连接。另外,线束7在从基端侧的连接端子9A到末端的连接端子9之间被分支为多个,上述的分支终端与其他电子设备相连接。
[0059]在内顶板3上具有沿着开口 5的开口边缘延伸的形态的托架13。如图3所示,托架13以能够安装顶置控制台的方式形成为框状。托架13利用未图示的夹具等固定部件固定于车辆的内顶板。内顶板3借助该托架13安装于车辆顶部。
[0060]如图4?图6所示,在托架13上设有卡定部15。卡定部15具有以从托架13立起的方式延伸的立面部17和从该立面部17沿着大致水平方向的延伸的顶面部19。卡定部15形成在底座部21上。底座部21形成为自托架13的底面部具有规定高度。此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立面部17和顶面部19形成的线束7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侧。即,顶面部19从立面部17的上端侧朝向车辆后方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
[0061]如图2所示,线束7在比被固定部11固定的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弯曲而卡定于卡定部15。线束7具有弹性,在被卡定到卡定部15的状态下,产生有欲从被弯曲了的形态恢复到伸直了的形态的恢复力r。该恢复力r的方向朝向车辆前方侧,朝向与由立面部17和顶面部19形成的线束7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0062]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线束7在卡定于卡定部15之前的状态下,以线束7的比被固定部11固定的部分靠前端侧的部分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固定于内顶板3。另一方面,卡定部15如上所述那样以线束7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形成。使卡定于卡定部15之前的状态的线束7向卡定部15侧弯曲时,在线束7所具有的弹性的作用下,产生欲恢复到伸直了的状态的恢复力r。因此,在卡定到卡定部15的状态的线束7上产生沿着与欲从卡定部15脱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起作用的恢复力r。
[0063]在本实施例中,顶置控制台配置在两个遮阳板(未图示)之间,该两个遮阳板(未图示)配置在车厢内前方侧。遮阳板分别容纳于被形成于内顶板3的两个凹部23、23中。开口 5形成于上述两个凹部23、23之间。托架13以排列在凹部23、23之间的方式配置,如图6所示,成为与凹部23的立壁25相邻接那样的配置。最靠近线束7的顶端部的固定部11配置在该凹部23上。
[0064]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托架13的外缘侧形成有沿着凹部23的立壁25延伸的外立面部26。在该外立面部26的位于卡定部15的外侧的侧方的部分形成有从外立面部26的上端切除而成的缺口部27。托架13以形成缺口部27的部分的底部29的上表面与卡定部15的顶面部19的下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
[0065](2)线束的保持构造的作用
[0066]接着,对上述构成的线束7的保持构造I的作用进行说明。
[0067]如图7所示,线束7的未卡定于卡定部15的状态的自由端呈大致直线状延伸。从该状态使线束7弯曲并卡定于卡定部15。此时,通过将卡定部15设在底座部21上,成为在卡定部15的周围障碍物较少的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卡定线束7。
[0068]另外,线束7具有规定的弹性,因此,在该卡定后的状态下,在线束7上产生有欲从被弯曲了的形态恢复到伸直了的形态的恢复力r。该恢复力r的方向朝向车辆的前方侧,成为与由立面部17和顶面部19形成的线束7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线束7不会从卡定部15脱离,被立面部17和顶面部19适当地卡定。另外,托架13的形成缺口部27的部分的底部29的上表面以与卡定部15的顶面部19的下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因此,如图8所示,线束7以自然状态轻松地卡定于卡定部15。
[0069]在将连接端子9与顶置控制台连接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使线束7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由此,能够将由卡定部15对线束7的卡定容易地解除。另外,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卡定部15设在底座部21上,也能够顺畅地解除线束7的卡定。
[0070]另外,托架13的形成缺口部27的部分的底部29的上表面以与卡定部15的顶面部19的下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线束7顺畅地向卡定部15滑动而卡定,并且也容易解除卡定。
[0071](3)实施例的效果
[0072]通过以上内容,在本实施例的线束7的保持构造I中,在内顶板3上形成有开口 5,并具有沿着该开口 5的开口边缘延伸的形态的托架13。另外,在内顶板3上配置有被多个固定部11固定并且被布设的线束7。在托架13上设有卡定部15,该卡定部15具有以从托架13立起的方式延伸的立面部17和从立面部17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顶面部19。在线束7的末端部分具有连接端子9,线束7的比该连接端子9靠基端侧的部分被固定部11固定。另外,线束7在比被固定部11固定的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弯曲而卡定于卡定部15。并且,线束7在产生有欲使其从被弯曲了的形态恢复到伸直了的形态的恢复力r的状态下被卡定。并且,该恢复力r的方向朝向与由立面部17和顶面部19形成的线束7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0073]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在产生有线束7自身的恢复力r的状态下将线束7卡定于简单的结构的卡定部15。由此,能够兼顾线束7的可靠的卡定和容易拆卸。
[0074]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卡定部15形成在底座部21上,该底座部21形成在距托架13的底面部规定高度的位置。这样,通过将卡定部15形成在规定高度的底座部21上,成为在周围障碍物较少的状态,使线束7的卡定和拆卸时的操作变得更容易。
[0075]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托架13呈框状,用于安装顶置控制台,在内顶板3上以与托架13并列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容纳遮阳板的凹部23,线束7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侦U。这样,在将顶置控制台并列配置在遮阳板的侧方的情况下,导致顶置控制台用的托架呈比较细长的框状。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卡定部15形成在底座部21上,与不设置底座部地形成卡定部的情况相比,增加了卡定部的形状、大小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保持线束。另外,当线束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朝向后方侧时,能够通过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动作来插拔线束,因此操作性良好。
[0076]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托架13上,在卡定部15的外侧的侧方形成有缺口部27,形成缺口部27的部分的底部29的上表面以与卡定部15的顶面部19的下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线束的插拔,操作性变得更加良好。
[0077]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根据目的、用途而形成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了各种变更而得到的实施例。即,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将开口 5形成于内顶板3的处于被配置于车厢内前方侧的两个遮阳板之间的位置的部位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开口也可以形成于车厢内中央附近、后方侧等。
[0078]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与顶置控制台连接的线束7,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与例如地图灯等灯单元、活动车顶的驱动单元、显示装置等连接的线束。
[0079]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线束7的固定部11的固定形态,例示了粘合带的固定形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例如粘接剂、捆扎带等的固定形态。
[0080]前述的例子只是以说明为目的,并不能解释成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列举典型性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在论述和图示中所使用的语句可以理解为用于说明和例示,而并不是限定性的语句。如在此详细论述那样,在其实施方式中,能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者精神地在所附的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变更。在此,在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论述中参照了特定的构造、材料和实施例,但本申请并不意图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于此处的公开事项,当然,本实用新型涉及所附的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所有功能上等同的构造、方法以及使用。
[0081]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详细论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或者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线束的保持构造,其是对内顶板中的线束进行保持的保持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顶板上形成有开口,并具有沿着该开口的开口边缘延伸的形态的托架, 在上述内顶板上配置有被多个固定部固定并且被布设的上述线束, 在上述托架上设有卡定部,该卡定部具有以从上述托架立起的方式延伸的立面部和从上述立面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顶面部, 在上述线束的末端部分具有连接端子,上述线束的比上述连接端子靠基端侧的部分被上述固定部固定, 上述线束在比被上述固定部固定的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弯曲而卡定于上述卡定部,上述线束在产生有欲使其从被弯曲了的形态恢复到伸直了的形态的恢复力的状态下被卡定,上述恢复力的方向朝向与由上述立面部和上述顶面部形成的上述线束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定部形成于底座部之上,该底座部形成为从上述托架的底面部具有规定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托架呈框状,用于安装顶置控制台, 在上述内顶板上以与上述托架并列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容纳遮阳板的凹部, 上述线束的卡定部位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托架的外缘侧形成有沿着形成上述凹部的立壁延伸的外立面部,在上述外立面部的位于上述卡定部的外侧的侧方的部位形成有从该外立面部的上端切除而成的缺口部,上述托架以形成上述缺口部的底部的上表面和上述卡定部的上述顶面部的下表面平行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定部的上述顶面部从上述立面部的上端侧朝向车辆后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是粘合带、粘接剂或者捆扎带,并且配置在上述凹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的保持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定部的上述顶面部从上述立面部的上端侧朝向车辆后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上述固定部是粘合带、粘接剂或者捆扎带,并且配置在上述凹部上。
【文档编号】H02G3/02GK204030470SQ201420391515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6日
【发明者】小滨丈典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