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318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线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装置,尤指一种传输高速差分信号的高频线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线缆信号传输装置一直是电子设备连接器信号传输的有效载体,随着电子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其芯片的处理能力也愈来愈强,对线缆信号传输装置信号传输速率要求也越来越快。现有的用于传输高频信号的线缆,包括一导体,每个所述导体外包覆有绝缘体,一屏蔽带,同时包覆两个相邻的所述绝缘体,每一所述导体具有露出所述屏蔽带的一焊接部,对应焊接至连接器的高速差分对端子组,便于所述导体可传输差分信号端子的高速信号。然而,所述焊接部露出所述屏蔽带,使所述屏蔽带无法屏蔽所述焊接部处的串扰,当高速信号通过所述焊接部时,不可避免的造成相邻差分信号对之间的串音,降低所述线缆信号传输品质,使所述线缆无法提供更快速的信号稳定传输的能力,造成所述线缆的使用瓶颈。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线缆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性能好,避免高频信号传输串扰,能够稳定传输高频信号的电缆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有多个接地垫片和信号垫片,相邻的两所述信号垫片两侧分别具有一所述接地垫片;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前方;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一端具有一弹性部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并与所述信号垫片导通,每一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另一端具有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表面。一线缆,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前方,所述线缆具有二线芯,每一所述线芯对应连通一所述接触部;二绝缘层,分别包覆一所述线芯,一屏蔽层,同时包覆所述二绝缘层;一屏蔽壳,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屏蔽壳的一端盖设所述接触部并与所述屏蔽层导通,所述屏蔽壳另一端盖设所述弹性部并连通至所述接地垫片。进一步,所述电路板同一表面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接地垫片之间只有两个所述信号垫片;进一步,所述屏蔽壳具有具有一顶壁和由所述顶壁相对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侧壁,所述顶壁的一端焊接至所述屏蔽层,另一端边缘弯折延伸形成一后壁,所述后壁导接所述接地垫片,每一所述侧壁的边缘延伸形成一弹片抵接所述接地垫片;进一步,所述弹片与所述接地垫片的抵接处为第一接触位置,所述弹性部与所述信号垫片的抵接处为第二接触位置,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所第二接触位置成一排布置;进一步,所述弹片包括自所述侧壁朝所述电路板向后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再朝远离所述电路板延伸形成的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抵接接地垫片,且所述导引部与所述侧壁有间隙;进一步,所述导引部和所述连接部的夹角为钝角,使所述弹片呈卡勾状;进一步,所述顶壁相对两侧还弯折延伸形成两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后壁和所述侧壁之间,所述延伸部的边缘相对所述侧壁的边缘更靠近所述电路板,且其未接触所述电路板;进一步,所述延伸部未连接所述后壁;进一步,所述屏蔽层为一铜箔,沿所述线芯的轴平行的方向纵向同时包裹两个所述绝缘层;进一步,所述接地垫片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每一所述接地垫片分别连通一所述屏蔽壳,竖直方向上对齐的两所述接地垫片通过至少二导电路径相连通,所述二导电路径位于两个所述屏蔽壳之间。进一步,至少一个所述导电路径正对所述屏蔽壳与所述接地垫片的接触位置;进一步,所述屏蔽壳具有两侧壁,每一所述侧壁的边缘撕裂延伸形成一弹片接触抵接所述接地垫片,一所述导电路径正对所述弹片与所述接地垫片的接触位置;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第一本体和与其相互扣合的一第二本体,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具有两排且相互对称设置,两排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上排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具有所述接触部露出所述第一本体的表面焊接至所述线芯,下排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具有所述接触部露出所述第二本体的表面焊接至所述线芯;进一步,两塑胶块,分别盖设上排的所述接触部和下排的所述接触部,并与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屏蔽壳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屏蔽壳通过锡焊连通至所述屏蔽层;进一步,所述电路板同一表面具有两个相邻的屏蔽壳,两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每一屏蔽壳对应盖设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且两屏蔽壳相邻的侧壁相互贴接并连通至同一所述接地垫片;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的表面设有两个第一凹槽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中间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所述第一凹槽对应容纳所述屏蔽壳的一个侧壁,所述第二凹槽同时容纳相邻两个所述屏蔽壳相互贴接的两个侧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通过所述二线芯对应焊接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所述屏蔽层包覆所述二线芯,所述屏蔽壳的一端盖设所述接触部并与所述屏蔽层导通,相对的另一端盖设所述弹性部并连通至所述接地垫片,形成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和所述线芯从前至后的完整屏蔽覆盖,确保信号传输的整条路径有较好的电磁屏蔽隔离,使所述线缆装置能够适应更高速率信号的传输。【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屏蔽壳焊接至屏蔽层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电路板插接前接地垫片处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电路板插接后A-A处的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电路板插接后B-B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线缆装置100电路板1接地垫片11信号垫片12导电路径13绝缘本体2第一本体21第二本体22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24差分信号端子3弹性部31接触部32线缆4线芯41绝缘层42屏蔽层43屏蔽壳5顶壁51侧壁52弹片521连接部5211导引部5212后壁53延伸部54塑胶块6锡膏7第一接触位置A第二接触位置B【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100包括一电路板1,一绝缘本体2,位于所述电路板1的前方,四对差分信号端子3,分两排对称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2并部分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上下表面,四线缆4,每一所述线缆4对应焊接至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四屏蔽壳5,每一屏蔽壳5对应盖设一对设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并连通至所述电路板1,两塑胶块6,对应压接两排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一所述线缆4包括两个线芯41,两个绝缘层42,分别对应包覆两所述线芯41,一屏蔽层43,沿所述线芯41轴平行的方向纵向同时包裹两个所述绝缘层42,电磁屏蔽所述线芯41信号传输的串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层43为一薄片状的铜箔,在其它实施中,所述屏蔽层43可为其它任意金属箔,只要能够良好的屏蔽所述线芯41的串音即可,在此并不为限。如图1、图3和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一第一本体21和与其上下扣持的一第二本体22,所述第一本体21和所述第二本体22都具有两个第一凹槽23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凹槽23中间的一第二凹槽24,所述第二凹槽2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23的宽度。上排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一本体21一体成型,且每一上排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一端具有一弹性部31延伸出所述第一本体21抵压所述电路板1的上表面,另一端具有一接触部32露出所述第一本体21的表面焊接至一根所述芯线;下排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和所述第二本体22一体成型,且每一下排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一端具有所述弹性部31延伸所述第二本体22抵压所述电路板1的下表面,另一端具有一接触部32露出所述第二本体22的表面焊接至一根所述芯线。如图2至图4所示,每一排两个相邻的所述屏蔽壳5相互贴接并抵接所述电路板1上同一个垫片,节约所述电路板1的空间。每一所述屏蔽壳5具有一顶壁51和由所述顶壁51相对两侧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相对的两侧壁52,所顶壁51的前端盖设所述接触部32并通过一锡膏7焊接至所述屏蔽层43,使所述线芯41与所述接触部32焊接的位置有较好的屏蔽,所述屏蔽壳5和所述屏蔽层43对整条信号传输路径不间断,所述顶壁51的后端盖设所述弹性部31且其边缘垂直弯折延伸形成一后壁53,所述后壁53导通所述电路板1接地,确保所述屏蔽壳5的电磁屏蔽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壁53未连接所述侧壁52,使所述后壁53具有前后弹动的弹性,避免所述后壁53与所述电路板1的刚性接触,提高二者导通的稳定性。如图1、图4和图6至图7,进一步,相邻的两所述侧壁52紧密贴接并同时容纳至所述第二凹槽24,每一所述侧壁52的边缘延伸形成一弹片521,抵接所述电路板1,所述弹片521与所述电路板1的抵接点为一第一接触位置A,所述弹性部31与所述电路板1的抵接点为一第二接触位置B,所述第一接触点A和所述第二接触位置B成一排设置,保证所述电路板1上的垫片受力的一致性;所述弹片521包括自所述侧壁52朝所述电路板1向后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5211,再朝远离所述电路板1延伸形成的一导引部5212,所述导引部5212抵接所述电路板1,使所述屏蔽壳5与所述电路板1多点导通接地,加强所述屏蔽壳5的串音隔离功能,所述导引部5212与所述连接部5211的夹角为钝角,便于所述导引部5212导引所述电路板1插入上排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和下排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之间,避免所述连接部5211刮伤所述电路板1上的垫片;另外所述导引部5212与所述侧壁52的边缘有间隙,增强所述弹片521的弹性,使所述侧壁52与所述电路板1稳定的弹性抵接,也降低了所述电路板1插接时的阻力。所述顶壁51的相对两侧还竖直延伸分别形成一延伸部54,所述延伸部54位于所述后壁53和所述弹片521之间,增加所述后壁53和所述弹片521之间的距离,使所述屏蔽壳5抵接所述电路板1的弹性力更加均匀。此外,所述延伸部54的边缘相对所述侧壁52的边缘更靠近所述电路板1,增加所述屏蔽壳5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的围设空间范围;所述延伸部54不接触所述电路板1,避免所述屏蔽壳5体抵接所述电路板1力量过大,导致所述电路板1插接不便。如图1和图5至图6所示,所述电路板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都分别具有四个信号垫片12和三个接地垫片11,所述电路板1的每一表面的四个所述信号垫片12分成两组,每一组包括两个所述信号垫片12,并对应导通至每一排的一对所述弹性部31,四个所述信号垫片12两外侧分别具有一个所述接地垫片11对应导通至不同的所述弹片521,两组所述信号垫片12中间具有一个所述接地垫片11,同时导通相互贴接的两个所述弹片521。所述电路板1上下表面对称的两个所述接地垫片11具有两条导电路径13相互导通,且两条导电路径13都位于上下对应的两个屏蔽壳5之间,实现上下所述屏蔽壳5,上下所述接地垫片11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使屏蔽壳5的屏蔽功效达到最佳的功效。进一步,两条所述导电路径13中有一条正对所述弹片521与所述接地垫片11的接触点,如此巧妙的设计,使上下所述屏蔽壳5,上下所述接地垫片11形成的屏蔽回路达到最优化。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100组装的过程中,先将上排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和下排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本体21和所述第二本体22,然后将所述第一本体21和所述第二本体22上下扣合形成所述绝缘本体2,再将所述线芯41对应焊接至所述接触部32,盖设上排的的所述屏蔽壳5和下排的所述屏蔽壳5,使所述侧壁52对应容纳至所述第一凹槽23和所述第二凹槽24,将所述屏蔽壳5对应的一端通过一锡膏7焊接至所述屏蔽层43,最后将上下的所述塑胶块6注塑成型至所述绝缘本体2,使所述屏蔽壳5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从后往前插入所述电路板1即可。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1上下表面各两个所述屏蔽壳5、两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两个所述线缆4,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不同对数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所述屏蔽壳5和所述线缆4的数量,在此并不为限。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线缆装置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屏蔽壳5的一端盖设所述接触部32并与所述屏蔽层43导通,相对的另一端盖设所述弹性部31并连通至所述接地垫片11,形成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和所述线芯41从前至后的完整屏蔽覆盖,确保信号传输的整条路径有较好的电磁屏蔽隔离,使所述线缆装置100能够适应更高速率信号的传输;(2)所述后壁53和所述弹片521同时抵接所述屏蔽壳5接地,使所述屏蔽壳5多点接地,串音隔离功效更加稳定;(3)所述电路板1上下表面对称的两个所述接地垫片11具有两条导电路径13相互导通,且两条导电路径13都位于上下对应的两个屏蔽壳5之间,实现上下所述屏蔽壳5,上下所述接地垫片11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使屏蔽壳5的屏蔽功效达到最佳的效能;(4)两条所述导电路径13中有一条正对所述弹片521与所述接地垫片11的接触点,如此巧妙的设计,使上下所述屏蔽壳5,上下所述接地垫片11形成的屏蔽回路达到最优化;(5)所述第一接触位置A和所述第二接触位置B成一排设置,保证所述电路板1插接时的受力的同步性,延长所述线缆装置100的使用寿命。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