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7360发布日期:2019-10-15 18:16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智能手机等各种设备具有振动马达。在这里,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7-47415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触觉致动器。

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7-47415号公报的触觉致动器利用通过磁铁和线圈产生的电磁力进行振动动作。该触觉致动器具有外壳、固定部件、振动体以及弹性部件。外壳由基座和与基座的上部结合的盖构成。固定部件固定安装于外壳。固定部件由固定安装于基座的上部的轴部件和卷绕在该轴部件上的线圈构成。振动体以固定部件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振动。弹性部件多次弯曲,以将振动体维持在初始位置的方式对振动体进行弹性支承。

在弹性部件弯曲而形成的褶皱状空間中,插入配置有插入部件。去除电磁力之后,在振动体通过弹性部件的弹性力左右振动时,插入部件克服弹性部件的弹力,从而减少振动体的下降时间。

然而,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7-47415号公报中,在组装触觉致动器时,如果先组装插入部件,那么在组装其他部件时,插入部件可能会发生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缓冲部件的组装性的振动马达。

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是一种振动马达,其具备:静止部,其具有壳体;振动体,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横向上振动;弹性部件,其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振动体之间;以及缓冲部件。所述壳体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缓冲部件对置的贯通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静止部具有配置于所述振动体的内侧的线圈部,所述缓冲部件固定于所述线圈部的横向一侧端部,在所述振动体的通常工作状态下,所述振动体与所述缓冲部件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在横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三个平板部;以及将在横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作为配置在横向一侧端的所述平板部的第一平板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作为配置在横向另一端的所述平板部的第二平板部固定于所述振动体,所述缓冲部件配置于在纵向上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邻的空间和在纵向上与所述第二平板部相邻的空间中的至少一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在横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三个平板部;以及将在横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作为配置在横向一侧端的所述平板部的第一平板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作为配置在横向另一端的所述平板部的第二平板部固定于所述振动体,在所述第一平板部和所述第二平板部中的至少一方上设有切口,至少一方的所述切口是从所述平板部的上侧缘向下侧切开的形状或者从所述平板部的下侧缘向上侧切开的形状,所述缓冲部件配置于所述切口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贯通孔在角部具有圆角部。

根据例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缓冲部件的组装性。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卸下振动马达的罩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振动马达详细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卸下振动马达的罩后的状态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缓冲部件所具有的特性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振动马达的俯视图。

图7是卸下第一变形例的振动马达的罩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卸下第一变形例的振动马达的罩后的状态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9是卸下第二变形例的振动马达的罩后的状态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在第二变形例中沿横向观察第一平板部或第二平板部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觉设备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附图中,振动体振动的方向,即横向用X方向表示。具体地,横向一侧用X1方向表示,横向另一侧用X2方向表示。而且,与横向垂直的方向,即纵向表示为Y方向。具体地,纵向一侧表示为Y1方向,纵向另一侧表示为Y2方向。而且,与横向和纵向垂直的方向,即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表示为Z方向。具体地,上侧表示为Z1方向,下侧表示为Z2方向。但是,该方向的定义并不表示实际组装于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1.振动马达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卸下振动马达100的罩12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振动马达100详细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

若大致进行划分,振动马达100具有静止部S、振动部5以及一对弹性部件6、7。静止部S具有壳体1、基板2以及线圈部L。

壳体1包含基座板11和罩12。基座板11是在横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具有基台部11A以及从基台部11A的横向一侧端部向横向一侧突出的突出基台部11B。罩12具有位于上方的顶面部121和从顶面部121的四个边分别向下方延伸的侧面部。该侧面部包含互相在横向上对置的侧面部12A、12B。罩12从上方安装于基座板11。壳体1将基板2、线圈部L、振动体5以及弹性部件6、7收纳在内部。

基板2固定于基座板11的上表面,由FPC(柔性印刷基板)构成。另外,基板2也可以是刚性基板。基板2沿横向延伸,具有基部201以及从基部201的横向一侧端部向横向一侧突出的突出部202。突出部202的横向一侧端部配置于突出基台部11B上。突出部202的该端部上设置有端子21A、21B。

线圈部L包含铁芯3和绕组部4。铁芯3具有:芯部3A,其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层叠薄板而构成,并在横向上延伸;以及板部3B,其与芯部3A的横向两端嵌合从而被固定。绕组部4被板部3B从横向两侧夹住,通过在芯部3A的周围卷绕导线而构成。板部3B固定于基座板11的上表面。由此,线圈部L固定于基座板11上。

绕组部4的一根引出线与端子21A导通,另一根引出线与端子21B导通。由此,通过从振动马达100的外部向端子21A、21B施加电压,能够在绕组部4中流通电流,从而驱动线圈部L。通过控制在绕组部4中流通的电流,线圈部L切换在横向一侧产生N极且在横向另一侧产生S极的状态、和在横向一侧产生S极且在横向另一侧产生N极的状态。即,线圈部L产生横向的磁通。

振动体5具有第一板52、第二板53、第一磁铁部M1、第二磁铁部M2、第一磁性片57A、第二磁性片57B、第一配重部58A以及第二配重部58B。

第一板52从横向观察具有L字形状,并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片部521以及从片部521的纵向一侧端向下方延伸的片部522。第二板53从横向观察具有L字形状,并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片部531以及从片部531的纵向另一侧端向下方延伸的片部532。第一板52与第二板53在纵向上对置配置。

在横向上延伸的第一磁铁部M1固定于第一板52并构成为包括第一磁铁54A、第二磁铁55A以及第三磁铁56A。在横向上延伸的第二磁铁部M2固定于第二板53并构成为包括第一磁铁54B、第二磁铁55B以及第三磁铁56B。第一磁铁部M1和第二磁铁部M2配置为从纵向两侧夹着线圈部L。第一配重部58A和第二配重部58B配置为从横向两侧夹着第一磁铁部M1和第二磁铁部M2。第一配重部58A和第二配重部58B均固定于第一板52和第二板53。

第一磁性片57A的横向一侧的面固定于第一配重部58A,被第一磁铁54A和第一磁铁54B从纵向两侧夹着。第二磁性片57B的横向另一侧的面固定于第二配重部58B,被第二磁铁55A和第二磁铁55B从纵向两侧夹着。

第一磁铁54A和第二磁铁55A具有互相相反的横向上的磁通的方向。第三磁铁56A在纵向上具有磁通的方向。通过这样的第一磁铁部M1的海尔贝克阵列构造,能够使磁通集中于线圈部L侧。另外,通过使用第一磁性片57A和第二磁性片57B,能够抑制磁通的泄漏。

第一磁铁54B和第二磁铁55B具有互相相反的横向上的磁通的方向。第三磁铁56B在纵向上具有磁通的方向,其方向与第三磁铁56A相反。通过这样的第二磁铁部M2的海尔贝克阵列构造,能够使磁通集中于线圈部L侧。另外,通过使用第一磁性片57A和第二磁性片57B,能够抑制磁通的泄漏。

弹性部件6具有多个平板部61、多个连结部62A以及多个连结部62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有6个平板部61,平板部61在横向上排列配置。即,在横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1彼此分别在横向上对置。平板部61是以振动体5的静止状态(图2的状态)在纵向上延伸的形状。另外,振动体5的静止状态是指线圈部L中未通电,振动体5未振动的非工作状态。

在横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1的纵向一侧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62A连结。在横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1的纵向另一侧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62B连结。连结部62A向纵向一侧弯曲。连结部62B向纵向另一侧弯曲。平板部61随着沿着横向而交替地通过连结部62A、62B连结。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连结部62A配置成在纵向一侧在横向上排列3个,连结部62B配置成在纵向另一侧在横向上排列两个。

平板部61中的位于横向另一侧端的第一平板部611固定于第一配重部58A,平板部61中的位于横向一侧端的第二平板部612固定于罩12的侧面部12A的内壁。

弹性部件7也具有与弹性部件6相同的结构,弹性部件7具有平板部71、连结部72A以及连结部72B。平板部71中的位于横向一侧端的第1平板部711固定于第二配重部58B,平板部71中的位于横向另一侧端的第2平板部712固定于罩12的侧面部12B的内壁。

由此,弹性部件6位于罩12的侧面部12A与振动体5之间,弹性部件7位于罩12的侧面部12B与振动体5之间。而且,振动体5被弹性部件6、7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罩12(壳体1)在横向上振动。

<2.关于缓冲部件的结构>

在振动马达100中,静止部S还具有第1缓冲部件59A和第2缓冲部件59B。图4是示出卸下振动马达100的罩12后的状态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第1缓冲部件59A固定于线圈部L的铁芯3所具有的横向一侧的板部3B。第1缓冲部件59A例如通过双面胶带粘贴固定于板部3B的横向一侧的面。

第2缓冲部件59B固定于线圈部L的铁芯3所具有的横向另一侧的板部3B。第2缓冲部件59B例如通过双面胶带粘贴固定于板部3B的横向另一侧的面。

如图4所示,在不向线圈部L供给电流,振动体5静止的非工作状态下,第1缓冲部件59A的横向一侧的面与第1磁性片57A接触,第2缓冲部件59B的横向另一侧的面与第2磁性片57B接触。因此,在向线圈部L供给电流,振动体5振动的通常工作时,第1缓冲部件59A与第1磁性片57A接触,第2缓冲部件59B与第2磁性片57B接触。由此,能够使振动体5的振动稳定化,从而降低由振动马达100产生的噪音。

另外,通常工作时,缓冲部件如果能够与振动体5接触,那么在非工作状态下缓冲部件也可以不一定与振动体5接触。而且,磁性片不是必需的,在通常工作时,缓冲部件也可以与配重部接触。

而且,第1缓冲部件59A是2层结构,具有配置于横向一侧的外侧层591以及配置于横向另一侧的内侧层592。第2缓冲部件59B也是2层结构,具有配置于横向另一侧的外侧层591以及配置于横向一侧的内侧层592。

外侧层591比内侧层592硬。这样的2层结构的缓冲部件具有如图5中示出的一例那样的特性。在图5中,横轴表示振动体5的位移量,纵轴表示缓冲部件的硬度。位移量从0开始,振动体5位移从而压缩缓冲部件时,首先由于内侧层592的作用,硬度相对于位移量以平缓的斜率增加。然后,位移到达位移量的阈值Th,在那之后如果继续位移,由于外侧层591的作用,硬度相对于位移量以急剧的斜率增加。

由此,在通常工作时,振动体5压缩缓冲部件之后,向反方向位移时,能够以硬的外侧层591为起点,从而能够使振动体5的振动稳定化。而且,在振动马达100掉落的掉落冲击时,能够限制振动体5的位移。

而且,也可以不在线圈部L中设置铁芯3从而构成为空芯的线圈,从而将缓冲部件固定于绕组部。但是,由于施加在缓冲部件的负荷会对绕组部产生影响,因此如图4所示,将缓冲部件59A、59B固定于铁芯3的情况下,能够保护绕组部4。由此,能够抑制对磁特性的影响。

<3.关于缓冲部件的组装>

图6是从上方观察振动马达100的俯视图,示出了在图4中安装罩12的状态。

如图6所示,罩12的顶面部121具有横向排列配置的第1贯通孔121A和第2贯通孔121B。第1贯通孔121A和第2贯通孔121B分别沿上下方向贯通顶面部121。

第1贯通孔121A位于第1缓冲部件59A的上方,与第1缓冲部件59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第2贯通孔121B位于第2缓冲部件59B的上方,与第2缓冲部件59B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由此,在组装振动马达100时,在将弹性部件6、7以及振动体5组装在壳体1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分别通过第1贯通孔121A、第2贯通孔121B从壳体1的外部组装各缓冲部件59A、59B。在先组装缓冲部件的情况下,在组装其他部件时缓冲部件有可能变形,但通过这样使用贯通孔121A、121B进行组装,能够抑制缓冲部件的变形,同时容易地组装缓冲部件。

而且,贯通孔121A、121B分别在四角具有圆角部R1、R2。由此,抑制了在贯通孔121A、121B的角部产生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抑制罩12的变形。

而且,贯通孔121A、121B分别具有与铁芯3的板部3B嵌合的凹部H1、H2。通过凹部H1、H2能够进行振动体5的定位,但为此需要高精度地成形贯通孔121A、121B。因此,在通过冲孔成型贯通孔121A、121B时,通过位于凹部H1、H2的纵向两侧的圆角部R1、R2释放应力,从而抑制贯通孔121A、121B的变形。

<4.第一变形例>

接下来,对振动马达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卸下第一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1的罩1200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示出卸下振动马达101的罩1200后的状态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振动马达101与上述振动马达100在结构上的不同点在于,罩1200、弹性部件60、70以及缓冲部件81A、82A、81B、82B。

弹性部件60具有多个平板部601、多个连结部602A以及多个连结部602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有6个平板部601,平板部601在横向上排列配置。即,在横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01彼此分别在横向上对置。平板部601是以振动体5的静止状态(图7的状态)在纵向上延伸的形状。

在横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01的纵向一侧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602A连结。在横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01的纵向另一侧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602B连结。连结部602A向纵向一侧弯曲。连结部602B向纵向另一侧弯曲。平板部601随着沿着横向而交替地通过连结部602A、602B连结。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连结部602A配置成在纵向一侧在横向上排列3个,连结部602B配置成在纵向另一侧在横向上排列两个。

平板部601中的位于横向一侧端的第一平板部6011固定于罩1200的侧面部1200A的内壁。即,第一平板部6011固定于由罩1200与基座板11构成的壳体10。而且,平板部601中的位于横向另一侧端的第二平板部6012固定于第一配重部58A。即,第二平板部6012固定于振动体5。

在与第一平板部6011的纵向另一侧相邻的空间6011A配置有第一缓冲部件81A。第一缓冲部件81A例如通过双面胶带仅固定于罩1200的侧面部1200A的内壁和与第一平板部6011相邻的平板部601中的上述内壁。

假设将第一缓冲部件81A固定于与第一平板部6011相邻的平板部601,则可能因平板部601的固定面挠曲而无法维持稳定的固定。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壳体10侧进行固定,由于固定面不产生变形,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固定强度。而且,在固定作业时,如果固定于平板部601,也有时固定面也会因第一缓冲部件81A的按压等产生变形,但如果固定于壳体10侧,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担心,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固定。

另外,第一缓冲部件81A能够固定于上述内壁与上述平板部601中的至少一方。

在与第二平板部6012的纵向另一侧相邻的空间6012A配置有第二缓冲部件82A。第二缓冲部件82A例如通过双面胶带仅固定于第一配重部58A和与第二平板部6012相邻的平板部601中的第一配重部58A。

假设将第二缓冲部件82A固定于与第二平板部6012相邻的平板部601,则可能因平板部601的固定面挠曲而无法维持稳定的固定。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第一配重部58A侧进行固定,由于固定面不产生变形,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固定强度。而且,在固定作业时,如果固定于平板部601,有时固定面也会因第二缓冲部件82A的按压等产生变形,但如果固定于第一配重部58A侧,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担心,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固定。

另外,第二缓冲部件82A能够固定于第一配重部58A与上述平板部601中的至少一方。

弹性部件70也具有与弹性部件60相同的结构,弹性部件70具有多个平板部701、连结部702A以及连结部702B。平板部701中的位于横向另一侧端的第一平板部7011固定于罩1200的侧面部1200B的内壁,平板部701中的位于横向一侧端的第二平板部7012固定于第二配重部58B。

在与第一平板部7011的纵向一侧相邻的空间7011A配置有第一缓冲部件81B。第一缓冲部件81B例如通过双面胶带仅固定于罩1200的侧面部1200B的内壁和与第一平板部7011相邻的平板部701中的上述内壁。

在与第二平板部7012的纵向一侧相邻的空间7012A配置有第二缓冲部件82B。第二缓冲部件82B例如通过双面胶带仅固定于第二配重部58B和与第二平板部7012相邻的平板部701中的上述第二配重部58B。

通过第一缓冲部件81A、81B和第二缓冲部件82A、82B,能够提高振动体5的振动衰减,确保稳定的振动。即,能够提高振动衰减性能。而且,通过第一缓冲部件81A、81B和第二缓冲部件82A、82B使弹性部件60、70具有阻力,能够抑制弹性部件60、70在纵向上挠曲,从而抑制振动体5与罩1200接触。而且,由于缓冲部件的个数较少,因此缓冲部件的组装作业变得高效。

而且,如图7所示,在罩1200的顶面部1201,除了上述的第一贯通孔121A和第二贯通孔121B之外,还形成有贯通孔1201A~1201D。贯通孔1201A~1201D沿上下方向贯通顶面部1201。贯通孔1201A~1201D分别位于缓冲部件81A、82A、81B、82B各自的上方,与缓冲部件81A、82A、81B、82B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由此,在组装振动马达101时,在将弹性部件60、70以及振动体5安装到壳体10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分别通过贯通孔1201A~1201D从壳体10外部组装各缓冲部件。在先组装了缓冲部件的情况下,在组装其他部件时,缓冲部件可能发生变形,但通过这样使用贯通孔1201A~1201D来进行组装,能够在抑制缓冲部件的变形的同时,容易地组装缓冲部件。容易通过贯通孔1201A~1201D将缓冲部件插入于空间6011A、6012A、7011A、7012A。

另外,关于贯通孔1201A~1201D,也可以与贯通孔121A、121B相同,在四角设置圆角部。但是,相比于贯通孔121A、121B,贯通孔1210A~1201D不需要较高的成形精度。

<5.第二变形例>

图9是卸下第二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2的罩1210后的状态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振动马达102与上述振动马达100在结构上的不同点为,罩1210、弹性部件62以及缓冲部件810A、820A。

弹性部件62在横向一侧端具有第一平板部621,在横向另一侧端具有第二平板部622。第一平板部621固定于罩1210的侧面部1201A的内壁。第二平板部622固定于第一配重部58A。

图10是从横向观察第一平板部621或第二平板部622的图。第一平板部621具有从上侧缘向下侧切开的形状的切口621A。在切口621A内配置有第一缓冲部件810A。第一缓冲部件810A仅固定于例如在侧面部1210A的内壁与平板部中的内壁,但与上述第一变形例相同,可以固定于至少一方。

第二平板部622具有从上侧缘向下侧切开的形状的切口622A。在切口622A内配置有第二缓冲部件820A。第二缓冲部件820A仅固定于例如在第一配重部58A与平板部中的第一配重部58A,但与上述第一变形例相同,可以固定于至少一方。

通过第一缓冲部件810A与第二缓冲部件820A,能够提高振动体5的振动衰减性能。而且,由于缓冲部件的个数较少,因此缓冲部件的组装作业变得高效。

而且,如图9所示,在罩1210的顶面部1211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211A、1211B。贯通孔1211A位于第一缓冲部件810A的上方,与第一缓冲部件810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贯通孔1211B位于第二缓冲部件820A的上方,与第二缓冲部件820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由此,能够通过贯通孔1211A、1211B组装缓冲部件810A、820A,从而能够抑制缓冲部件的变形。而且,容易通过贯通孔1211A、1211B将缓冲部件插入于切口621A、622A。

另外,切口也可以是从第一平板部621、第二平板部622的下侧缘向上方切开的形状。这种情况下,在切口下方,在基座板上设置贯通孔即可。

<6.触觉设备>

如图11所示,以振动马达100为代表的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例如能够搭载于触觉设备200。触觉设备200是通过振动马达100的振动向操作触觉设备200的人给予触觉刺激的设备。作为触觉设备200,例如能够采用包括智能手机的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游戏机以及可佩带终端。

本实施方式的触觉设备200具有振动马达100、供振动马达100安装的基板110以及控制部120。振动马达100与基板110电连接或机械连接。控制部120经由基板110向振动马达100输出驱动电流。振动马达100根据来自控制部120的驱动信号进行振动。触觉设备200通过振动马达100的振动而振动,从而向操作触觉设备200的人给予触觉刺激。

<7.本实施方式带来的作用效果>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等)具备:静止部S,其具有壳体(1等);振动体5,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横向上振动;弹性部件(6等),其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振动体之间;以及缓冲部件(59A等)。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缓冲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贯通孔(121A等)。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组装振动马达时,在将弹性部件以及振动体组装到壳体内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贯通孔从壳体外部组装缓冲部件。因此,能够抑制缓冲部件的变形,同时容易地进行缓冲部件的组装。

而且,所述静止部S具有配置于所述振动体5的内侧的线圈部L,所述缓冲部件59A固定于所述线圈部的横向一侧端部,在所述振动体的通常工作状态下,所述振动体与所述缓冲部件接触。

由此,通过在通常工作时振动体与缓冲部件接触,能够使振动体的振动稳定化,从而降低噪音。而且,容易通过贯通孔将缓冲部件固定于线圈部端部。

而且,所述弹性部件60具有:在横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三个平板部601;以及将在横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602A、602B,作为配置在横向一侧端的所述平板部的第一平板部6011固定于所述壳体10的内壁,作为配置在横向另一侧端的所述平板部的第二平板部6012固定于所述振动体5,所述缓冲部件81A、82A配置于在纵向上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邻的空间6011A以及在纵向上与所述第二平板部相邻的空间6012A中的至少一方。

由此,通过缓冲部件,能够提高振动体的振动減衰性能。而且,容易通过贯通孔将缓冲部件组装到上述空间,并且由于缓冲部件的个数较少,作业效率提高。

而且,所述弹性部件62具有:在横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三个平板部;以及将在横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作为配置在横向一侧端的所述平板部的第一平板部621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作为配置在横向另一侧端的所述平板部的第二平板部622固定于所述振动体5,在所述第一平板部与所述第二平板部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切口621A、622A,至少一方的所述切口是从所述平板部的上侧缘向下侧切开的形状或者从所述平板部的下侧缘向上侧切开的形状,所述缓冲部件810A、820A配置于所述切口内。

由此,通过缓冲部件,能够提高振动体的振动衰减性能。而且,容易通过贯通孔将缓冲部件组装在切口内,并且由于缓冲部件的个数较少,作业效率提高。

而且,所述贯通孔(121A等)在角部具有圆角部(R1等)。由此,抑制了在贯通孔的角部产生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抑制壳体的变形。

<8.其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方式就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例如智能手机、可佩带设备等所具备的振动马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