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8085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多电发动机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
【背景技术】
[0002]多电发动机技术是飞机动力系统的重大创新,是未来高推重比、高性能发动机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与传统发动机相比,其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发动机主轴上装配内置一体化起动/发电机是其一大特点。而发动机内部工作环境苛刻,同时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热,尤其电机工作时定子产生的热量占电机总产热量的大部分,如若热量不能及时带走势必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甚至发生事故,因此,诸如电机定子(线圈绕组)、电机转子(包括转子轴,磁性材料)、支撑电机的辅助轴承等部件的冷却问题是多电技术应供中有待解决的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以解决多电发动机中电机定子部分温度较高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包括电机定子外套以及转动设置在所述电机定子外套内部的电机定子,所述多电发动机还包括;
[0006]循油槽,沿周向开设在所述电机定子外套的与所述电机定子外壁相配合的内壁上;
[0007]滑油进口和滑油出口,均设置在所述电机定子外套上,分别与所述循油槽连通;
[0008]滑油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滑油进口和滑油出口连通,用于将滑油箱中的滑油循环通入到所述循油槽中。
[0009]可选地,所述循油槽包括多个,沿所述电机定子外套轴向均匀分布。
[0010]可选地,所述滑油进口和所述滑油出口分别为一个,所述滑油进口与位于所述电机定子外套轴向一端最外侧的所述循油槽连通,所述滑油出口与位于所述电机定子外套轴向另一端最外侧的所述循油槽连通;
[0011 ] 所述多电发动机还包括:
[0012]循油槽联通口,开设在任意两个所述循油槽之间的所述电机定子外套内壁上,用于将两个所述循油槽连通。
[0013]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循油槽联通口之间在周向上间隔180°。
[0014]可选地,所述电机定子外套内壁与所述电机定子外部之间为间隙配合。
[0015]可选地,所述的多电发动机还包括:
[0016]密封圈,密封设置在所述电机定子外套与所述电机定子之间,所述密封圈包括两个,沿所述电机定子外套的轴向分布,且所述循油槽位于两个所述密封圈之间。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8]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在电机定子外套的与电机定子外壁相配合的内壁上开设循油槽,滑油能够通过滑油进口和滑油出口在循油槽中循环,从而通过滑油对电机定子外壁进行冷却,结构简单,能够满足发动机内部狭小空间内、高温、高油雾等苛刻环境下的电机的冷却要求。
【附图说明】
[001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的主视图(局部为剖视图);
[0021]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多电发动机通常包括发动机内腔8、电机定子外套I以及电机定子4等部件;电机定子4转动设置在电机定子外套I内部,电机定子外套I 一端(图1中的左端)与发动机内腔8固定并伸入到发动机内腔8中。
[0024]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还包括循油槽5、滑油进口 6、滑油出口2以及滑油驱动装置。
[0025]循油槽5沿周向开设(铣刀铣出)在电机定子外套I的与电机定子4外壁相配合的内壁上。循油槽5的宽度可以根据需要适合选择,本实施例中,需要保证滑油与电机定子4表面接触面积不小于电机表面的50%。
[0026]在电机定子外套I上相应位置处开设有与循油槽5连通通孔,滑油进口 6和滑油出口 2通过螺栓均设置在电机定子外套I的通孔上。
[0027]滑油驱动装置(未示出)分别与滑油进口 6和滑油出口 2连通,用于将滑油箱中的滑油从滑油进口 6栗入循油槽5中,滑油最后再从滑油出口 2,以在循油槽5中循环。其中,滑油驱动装置可以是油栗或者其他适合的工具。
[0028]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在电机定子外套I的与电机定子4外壁相配合的内壁上开设循油槽5,滑油能够通过滑油进口 6和滑油出口 2在循油槽5中循环,从而通过滑油对电机定子4外壁进行冷却,结构简单,容易加工,能够满足发动机内部狭小空间内、高温、高油雾等苛刻环境下的电机的冷却要求。
[0029]进一步,循油槽5、滑油进口 6以及滑油出口 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下面将以两个实施例加以说明。
[0030]实施例1:
[0031]本实施例中优选循油槽5为一个;同样,滑油进口 6和滑油出口 2为一个;滑油进口 6和滑油出口分别与循油槽5连通,滑油能够通过滑油进口 6和滑油出口 2在循油槽5中循环。
[0032]实施例2:
[0033]本实施例中优选循油槽5为多个,多个循油槽5沿电机定子外套I轴向均匀分布。
[0034]同样,优选滑油进口 6和滑油出口 2数量分别为一个;滑油进口 6与位于电机定子外套I轴向一端(图1中的左端)最外侧的循油槽5连通,滑油出口 2与位于电机定子外套I轴向另一端(图1中的右端)最外侧的循油槽5连通。
[0035]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还包括循油槽联通口 7 ;循油槽联通口 7开设(铣刀铣出)在任意两个循油槽5之间的电机定子外套I内壁上,用于将两个循油槽5连通。另外,相邻的两个循油槽联通口 7之间在周向上间隔180°。
[0036]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中,电机定子外套I内壁与电机定子4外部之间优选为间隙配合,以便循油槽5中的滑油能够尽可能多地与电机定子4外壁接触,增加冷却效果。
[0037]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还包括密封圈3 ;密封圈3密封设置在电机定子外套I与电机定子4之间;另外,密封圈3包括两个,沿轴线分布,且循油槽5位于两个密封圈3之间,对电机定子外套I与电机定子4之间滑油起到密封作用,提高稳定性能。
[0038]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发动机内部环境特点,在通过仿真计算,计算电机在发动机腔内环境下的产热量,进而确定电机冷却所需冷却滑油流量;在电机工作时,通过油栗向滑油进口油路供滑油,滑油在循油槽5中流动,滑油通过与电机定子表面接触,带走电机工作中定子产生的热量,滑油再经出口油路流回发动机滑油箱,形成循环油路,从而实现对电机定子的冷却。采用这种冷却方式,只要保证电机进滑油温度,就能基本保证对电机的冷却效果,对电机的工作环境要求低,冷却结构结合在电机定子外套上,节省结构空间,且结构简单易加工。
[00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包括电机定子外套(I)以及转动设置在所述电机定子外套(I)内部的电机定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电发动机还包括; 循油槽(5),沿周向开设在所述电机定子外套(I)的与所述电机定子(4)外壁相配合的内壁上; 滑油进口(6)和滑油出口(2),均设置在所述电机定子外套⑴上,分别与所述循油槽(5)连通; 滑油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滑油进口(6)和滑油出口(2)连通,用于将滑油循环通入到所述循油槽(5)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电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循油槽(5)包括多个,沿所述电机定子外套(I)轴向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电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油进口(6)和所述滑油出口(2)分别为一个,所述滑油进口(6)与位于所述电机定子外套(I)轴向一端最外侧的所述循油槽(5)连通,所述滑油出口(2)与位于所述电机定子外套(I)轴向另一端最外侧的所述循油槽(5)连通; 所述多电发动机还包括: 循油槽联通口(7),开设在任意两个所述循油槽(5)之间的所述电机定子外套(I)内壁上,用于将两个所述循油槽(5)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电发动机,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循油槽联通口(7)之间在周向上间隔180°。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多电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定子外套(I)内壁与所述电机定子(4)外部之间为间隙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电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圈(3),密封设置在所述电机定子外套(I)与所述电机定子(4)之间,所述密封圈(3)包括两个,沿所述电机定子外套⑴的轴向分布,且所述循油槽(5)位于两个所述密封圈⑶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多电发动机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多电发动机,以解决多电发动机中电机定子部分温度较高的问题。多电发动机包括:电机定子外套;电机定子;循油槽,沿周向开设在电机定子外套的与电机定子外壁相配合的内壁上;滑油进口和滑油出口,均设置在电机定子外套上,分别与循油槽连通;滑油驱动装置,分别与滑油进口和滑油出口连通;滑油能够通过滑油进口和滑油出口在循油槽中循环,从而通过滑油对电机定子外壁进行冷却,结构简单,能够满足发动机内部狭小空间内、高温、高油雾等苛刻环境下的电机的冷却要求。
【IPC分类】H02K5/20, H02K9/19
【公开号】CN204947812
【申请号】CN201520753642
【发明人】刘晓松, 贾淑芝, 梁少旭, 张德志, 孙立业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