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941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开闭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开闭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电子设备存在如下结构:覆盖配置于壳体的外周部上的操作部等的盖体被设置为能够通过旋转轴进行开闭。这种电子设备具有开闭装置,该开闭装置被设置为,盖体能够相对于上下方向开闭,能够将盖体保持在开放姿态。

作为电子设备所具有的开闭装置,已知如下结构:形成于支承盖体的旋转轴上的卡合凸部卡合于在与盖体连结的连杆的轴孔上形成的卡合凹部,从而将盖体保持为开放姿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作为其他的开闭装置,已知如下结构:对旋转轴进行支承的爪部设置于盖体上,配置于旋转轴的附近的钩部卡合于在爪部的外周部形成的谷部,从而将盖体保持为开放姿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98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5989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开闭装置中都仅是转动为开放姿态的盖体在停止于开放姿态的状态下被保持,无法能将盖体锁定于开放姿态。



技术实现要素: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相对于支承体开放的盖体的姿态进行锁定的开闭装置和电子设备。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的开闭装置具有:盖体,其通过旋转轴安装于支承体上,并且在覆盖所述支承体的一部分的第1姿态与将所述一部分开放的第2姿态之间绕所述旋转轴转动;以及锁定机构,其将所述盖体锁定在所述第2姿态。所述锁定机构具有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以能够与所述盖体一起绕所述旋转轴转动、并且能够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旋转轴上。此外,所述锁定机构具有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承体上,在所述第1姿态与所述第2姿态之间限制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径向上的移动,并且在所述第2姿态下解除所述径向上的移动的限制。在通过所述引导部件解除了所述径向上的移动的限制的情况下,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径向上移动,从而对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的姿态进行锁定。

并且,在上述开闭装置中,所述锁定部件具有在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突出的凸部,所述引导部件沿着所述旋转轴周围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在所述锁定部件绕所述旋转轴转动时对所述凸部进行引导。

并且,在上述开闭装置中,所述锁定部件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在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引导槽内的状态下接触所述盖体。

并且,在上述开闭装置中,所述锁定部件具有供所述旋转轴贯穿插入的槽隙孔,使得所述锁定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径向移动。

并且,在上述开闭装置中,所述锁定部件具有操作片,该操作片用于使所述锁定部件移动至对锁定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的姿态的状态进行解除的位置。

并且,在上述开闭装置中,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引导片,该引导片对所述锁定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并且,在上述开闭装置中,所述引导部件具有限制片,该限制片对将所述盖体锁定于所述第2姿态的所述锁定部件的、绕所述旋转轴的姿态进行限制。

并且,在上述开闭装置中,所述盖体通过水平的旋转轴安装于所述支承体上,所述引导部件沿着所述旋转轴周围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在所述锁定部件绕所述旋转轴转动时对所述锁定部件进行引导,所述锁定部件具有:槽隙孔,其以能够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旋转轴上;凸部,其在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突出,并且被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引导槽引导;以及接触部,其在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引导槽内的状态下接触所述盖体。

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面的电子设备具有上述开闭装置,所述盖体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外周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能够对相对于支承体开放的盖体的姿态进行锁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关闭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打开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底面侧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打开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与图5不同的方向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具有的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7B是从图7A的相反侧表示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7C是表示锁定部件与面板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具有的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8B是从图8A的相反侧表示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面板成为封闭姿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面板成为开放姿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面板成为封闭姿态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1B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面板从封闭姿态向开放姿态转动的中途状态的透视图。

图11C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面板成为开放姿态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1D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锁定部件锁定面板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关闭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打开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面板成为封闭姿态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6B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面板从封闭姿态向开放姿态转动的中途状态的透视图。

图16C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面板成为开放姿态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6D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锁定部件锁定面板的状态的透视图。

标号说明

1:电子设备,3:开闭装置,6:壳体,7:面板,11:旋转轴,12:锁定机构,21:锁定部件,21a:锁定爪,21b:槽隙孔,21c:凸部,21d:操作片,21e:抵靠片,21g:外周部的一部分,22:引导部件,22b:轴孔,22d: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和电子设备详细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不受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限定。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关闭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打开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底面侧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打开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例如构成为用于对多个伺服马达进行控制的马达控制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具有用于相对于壳体6而开闭面板7的开闭装置3。

壳体6在内部收纳有例如安装有未图示的功率半导体元件的电路基板、具有用于控制马达的控制电路的控制基板和放大器等。在壳体6的外周部上的前表面6a侧的一部分设置有具备多个连接器8a的端子部8。端子部8通过未图示的各种连接线缆连将电子设备1的壳体6内的各部分与外部设备接起来。

在壳体6的前表面6a上的图2的端子部8的下方,如图2和图3所示,设置有电源输入部9。电源输入部9具有供未图示的电源线缆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9a。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壳体6上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有覆盖电源输入部9的面板7。电子设备1中,在使用电源输入部9时,利用开闭装置3对面板7进行开闭操作。

此外,壳体6的背面6b侧设置有将从功率半导体元件传递的热向壳体6的外方放出的散热器10。散热器10具有沿着壳体6的背面6b延伸且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散热翅片10a。

本实施方式中,在附图所示的电子设备1中,将面板7转动的轴线方向作为X方向,将从面板7侧朝向散热器10侧的电子设备1的进深方向作为Y方向,并将电子设备1的高度方向作为Z方向。以下,对电子设备1在图1和图2所示的姿态下,安装于沿着X-Z平面配置的未图示的面板面上的情况进行说明。

(开闭装置的结构)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与图5不同的方向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具有通过旋转轴11安装于作为支承体的壳体6上的作为盖体的面板7。面板7被设置为:在覆盖设置于壳体6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上的电源输入部9的第1姿态即封闭姿态与开放电源输入部9的第2姿态即开放姿态之间绕旋转轴11转动。此外,开闭装置3具有将面板7锁定于开放姿态的锁定机构12。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构成为,面板7从下侧向上侧打开,例如沿水平方向(图中的X方向)设置有旋转轴1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面板7覆盖电源输入部9,但例如也可以覆盖具有操作按钮等的操作部或安装电子部件等的安装部。此外,面板7不限于在封闭姿态下覆盖壳体6的外周部的一部分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覆盖壳体6具有的开口部。

面板7例如通过树脂材料形成,如图4和图5所示,在封闭姿态下的面板7的上端部的两侧形成有具有旋转轴11的侧壁14。旋转轴11例如沿水平方向从侧壁14突出,并一体形成于侧壁14上。此外,面板7具有罩壁15。罩壁15沿着壳体6具有的后述的支承壁17的内侧形成于与旋转轴11的末端侧对置的位置上。

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6具有将旋转轴1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壁16、以及对旋转轴11的末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壁17。在轴承壁16的末端,切口形成有承受旋转轴11的圆弧状的凹部16a。此外,轴承壁16具有用于固定后述的引导部件22的螺钉孔16b。支承壁17具有供连结于旋转轴11的末端部的固定螺钉25穿过的贯通孔17a。并且,锁定机构12安装于轴承壁16与支承壁17之间。另外,轴承壁16不限于设置于壳体6上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于对电路基板等进行支承的未图示的框架上。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电源输入部9的周围形成有分隔壁18。分隔壁18的一部分在轴承壁16与支承壁17之间沿X方向延伸。此外,在分隔壁18的一部分上,在与后述的锁定部件21接触的位置上形成有凹陷18a。通过形成凹陷18a而对分隔壁18的厚度进行调节,使得分隔壁18与锁定部件21的接触状态变得适当。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壳体6的、轴承壁16与支承壁17之间形成有使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进入壳体6的内侧的槽隙19。槽隙19的一端部在壳体6的前表面6a侧开放。锁定爪21a在面板7成为封闭姿态时进入槽隙19内。由此,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的末端被收纳于壳体6内的空间,因此锁定机构12紧凑地构成。

如图5和图6所示,锁定机构12具有锁定部件21,该锁定部件21以能够与面板7一起绕旋转轴11转动、并且能够在旋转轴11的径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旋转轴11。此外,锁定机构12具有固定在壳体6上的引导部件22。该引导部件22在面板7处于封闭姿态与开放姿态之间的姿态时限制锁定部件21在旋转轴11的径向上的移动。此外,引导部件22在面板7成为开放姿态时,解除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11的径向的移动的限制。

在利用引导部件22解除了旋转轴11的径向上的移动的限制的情况下,锁定部件21在旋转轴11的径向上移动,从而锁定面板7相对于壳体6的姿态。锁定部件21和引导部件22配置于壳体6的轴承壁16与支承壁17之间,并且分别安装于面板7的旋转轴11上。

图7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机构12具有的锁定部件21的立体图。图7B是从图7A的相反侧表示锁定部件21的立体图。图7C是表示锁定部件21与面板7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7A和图7B所示,锁定部件21例如通过金属材料而形成为板状。锁定部件21具有锁定面板7相对于壳体6的姿态的锁定爪21a、以及以能够在旋转轴11的径向上移动的方式供旋转轴11穿过的槽隙孔21b。槽隙孔21b在锁定部件21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并且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形成。锁定爪21a从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起与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在面板7成为开放姿态时,锁定部件21在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从而锁定爪21a抵接于壳体6的分隔壁18的一部分上。

本实施方式中,将槽隙孔21b的形状构成为长孔,然而槽隙孔21b的形状不限于长孔。槽隙孔21b也可以根据围绕旋转轴11的锁定部件21相对于引导部件22的姿态进行控制的需要,例如弯曲或蜿蜒形成。

此外,锁定部件21在厚度方向上的一个面上具有沿厚度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凸部21c。在旋转轴11穿过槽隙孔21b内从而在凸部21c的突出方向与旋转轴11平行的状态下,锁定部件21组装于引导部件22上。

此外,锁定部件21具有操作片21d,该操作片21d用于使锁定部件21向解除相对于壳体6将面板7锁定于开放姿态的状态的位置移动。操作片21d以如下方式形成于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在面板7的开放姿态下锁定爪21a抵接于分隔壁18上时,该操作片21d位于壳体6的前表面6a侧。

如图7C所示,锁定部件21具有与面板7的背侧的内表面7a接触的作为接触部的抵靠片21e。抵靠片21e与面板7的内表面7a接触,从而锁定部件21能够与相对于壳体6转动的面板7一起绕旋转轴11转动。抵靠片21e设置于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抵靠片21e具有与面板7的内表面7a接触的端面21f。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C所示,从凸部21c的突出方向观察时,锁定部件21中与抵靠片21e的端面21f交叉的外周部的一部分21g作为接触部发挥功能。换言之,锁定部件21中的抵靠片21e和外周部的一部分21g作为相对于引导部件22限制锁定部件21的姿态的限制部发挥功能。

因此,在锁定部件21由引导部件22限制沿旋转轴11的径向的移动的期间,抵靠片21e的端面21f和外周部的一部21g分别接触面板7的内表面7a。这样,锁定部件21与面板7的内表面7a在至少2个部位接触,从而能够与面板7连动转动。另外,作为锁定部件21的接触部,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在面板7的内表面7a上形成供抵靠片21e的末端的角部所接触的截面L字状的凹部。

如图7C所示,在面板7的内表面7a上形成有引导壁24,该引导壁24在锁定部件21在旋转轴11的径向上移动时,对锁定部件21相对于面板7的移动进行引导。

图8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机构12具有的引导部件22的立体图。图8B是从图8A的相反侧表示引导部件22的立体图。

如图8A和图8B所示,引导部件22例如通过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引导部件22具有沿着壳体6的前面6a抵靠的支承片22a。支承片22a相对于引导部件22的一个面折弯成截面L字状而形成。引导部件22以支承片22a抵靠于壳体6上的姿态固定于壳体6。

引导部件22具有供旋转轴11穿过的轴孔22b、用于固定在壳体6的轴承壁16上的安装孔22c、以及在锁定部件21绕旋转轴11转动时引导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的引导槽22d。引导槽22d沿着旋转轴11的周围形成为圆弧状。此外,引导槽22d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在引导部件22的外周部开口。

如图5和图6所示,锁定部件21与引导部件22相邻配置,以使得凸部21c进入引导部件22的引导槽22d内。引导部件22与轴承壁16相邻配置。进而,在安装孔22c内穿过的固定螺钉25穿过轴承壁16的螺钉孔16b,从而使得引导部件22被固定。

锁定部件21在凸部21c进入引导部件22的引导槽22d内的期间、即由引导部件22限制了相对于旋转轴11的径向的移动的期间,抵靠片21e的端面21f和外周部的一部21g分别持续接触面板7的内表面7a。

如图5所示,面板7的旋转轴11支承于轴承壁16的凹部16a上,穿过引导部件22的轴孔22b内且穿过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b内。从壳体6的支承壁17的贯通孔17a穿过的固定螺钉26拧入在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b中穿过的旋转轴11的末端部,从而旋转轴11的末端部与固定螺钉26连结。由此,固定螺钉26的头部卡挂于槽隙孔21b,使得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11止脱。

本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在壳体6的前表面6a上的X方向的一侧配置有锁定机构12,但也可以在前表面6a上的X方向的两侧分别配置有锁定机构12。这种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一组锁定机构12,能够提高维持面板7的开放姿态下的锁定状态的可靠性。

(开闭装置的动作)

图9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机构12中,面板7成为封闭姿态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机构12中,面板7成为开放姿态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在面板7处于封闭姿态时,锁定部件21成为锁定爪21a沿着Y方向延伸的姿态。此时,锁定机构12未锁定面板7,面板7能够相对于壳体6转动。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面板7处于开放姿态时,锁定部件21相对于引导部件22绕旋转轴11转动,从而锁定爪21a成为沿Z方向延伸的姿态。此时,锁定机构12将面板7锁定于开放姿态,从而无法使面板7相对于壳体6转动。

图11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机构12中,面板7成为封闭姿态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1B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机构12中,面板7从封闭姿态向开放姿态转动的中途状态的透视图。图11C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机构12中,面板7成为开放姿态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1D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机构12中,锁定部件21锁定面板7的状态的透视图。

如图9和图11A所示,在面板7处于封闭姿态时,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进入引导部件22的引导槽22d内并接触引导槽22d内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此时,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与Y方向平行,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进入壳体6的槽隙19内。此外,此时,锁定部件21的抵靠片21e的端面21f和外周部的一部分21g分别接触面板7的内表面7a。因此,锁定部件21能够与面板7一起绕旋转轴11旋转。

如图11B所示,通过使面板7向围绕旋转轴11的a1方向转动,从而使得面板7相对于壳体6逐渐打开。面板7进行转动,从而使得锁定部件21与面板7一起绕旋转轴11转动。锁定部件21与面板7一起绕旋转轴11转动,从而相对于引导部件22转动,凸部21c沿着引导槽22d内的延伸方向移动。此外,伴随锁定部件21的转动,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的朝向从Y方向逐渐向Z方向变化。

如图11C所示,通过使面板7相对于壳体6进一步向a1方向转动,从而面板7成为开放姿态。在面板7成为开放姿态时,锁定部件21与面板7一起相对于引导部件22绕旋转轴11转动,从而凸部21c从引导部件22的引导槽22d内向引导部件22的外周侧脱出。在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从引导槽22d内脱出时,绕旋转轴11转动的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与Z方向平行。此外,此时,锁定部件21的抵靠片21e的端面21f和外周部的一部21g被保持为接触面板7的内表面7a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中,例如附图中的X、Y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情况下,Z方向与铅垂方向平行。因此,在面板7成为开放姿态时,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与铅垂方向平行。由此,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b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1沿着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移动,因此锁定部件21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1的径向移动。

这样,对于锁定机构12,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能够从引导部件22的引导槽22d内脱出,并且槽隙孔21b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1沿着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解除了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11的径向的移动被引导部件22限制的状态。即,在面板7处于封闭姿态时以及面板7处于从封闭姿态到开放姿态之间的姿态时,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位于引导部件22的引导槽22d内。凸部21c位于引导槽22d内,从而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11的径向的移动被限制。

实施方式不限于X、Y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Z方向与铅垂方向平行的结构。实施方式只要是锁定部件21相对于Z方向即旋转轴11的径向能够借助自重移动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构成为X、Y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Z方向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此外,面板7不限于在开放姿态下沿着水平方向的姿态,也可以锁定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开放姿态。同样地,面板7不限于在封闭姿态下沿着铅垂方向的姿态,也可以将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姿态作为封闭姿态。

如图10和图11C所示,在面板7成为开放姿态后,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与Z方向平行。随之,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c能够相对于位于槽隙孔21b的下端的旋转轴11向下方移动,因此锁定部件21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1的径向移动。因此,锁定部件21如图11D所示,相对于旋转轴11的径向借助自重向b1方向自动下降,槽隙孔21b相对于旋转轴11移动。由此,锁定部件21在槽隙孔21b的上端与旋转轴11接触的姿态下停止。

进而,锁定部件21向旋转轴11的径向移动,从而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向接触壳体6的分隔壁18的位置移动,将面板7锁定在开放姿态。这样,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接触分隔壁18,从而限制面板7绕旋转轴11转动,将面板7锁定在开放姿态。

此外,在锁定部件21借助自重向b1方向下降时,利用面板7的引导壁24限制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11周围的姿态发生大幅变动。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在锁定部件21与引导壁24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可抑制借助自重落下的锁定部件21与引导壁24接触。

此外,在利用锁定部件21将面板7锁定于开放姿态的状态下,面板7的引导壁24与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相邻,因此可抑制锁定状态的锁定部件21的姿态大幅变动。例如在锁定部件21的锁定状态下电子设备1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姿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利用引导壁24也可抑制锁定部件21的姿态大幅变动,因此能够适当地保持锁定部件21的锁定状态。此外,在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接触分隔壁18时,抵靠片21e的端面21f和外周部的一部分21g从面板7的内表面7a离开。

另一方面,在解除了开放姿态的面板7的锁定状态的情况下,用户将操作片21d向b2方向推起,从而使锁定部件21向b2方向上升。锁定部件21向b2方向上升,从而锁定爪21a与分隔壁18的接触状态被解除。由此,面板7能够从开放姿态向封闭姿态转动。此外,如图11C所示,抵靠片21e的端面21f和外周部的一部21g接触面板7的内表面7a,从而向b2方向被推起的锁定部件21能够与面板7一起向围绕旋转轴11的a2方向转动。

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具有锁定机构12,从而能够将面板7自动地锁定于开放姿态。在关联技术的开闭装置中,例如在打开面板进行的电源输入部的作业中用户接触面板的情况下面板可能会错误地关闭。在这种面板错误地关闭的情况下,不但会妨碍用户的作业,例如在利用面板夹入连接线缆等时可能会损伤连接线缆和面板。

另一方面,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在面板7转动为开放姿态时,能够将面板7自动地锁定于开放姿态。根据开闭装置3,只要不进行对锁定机构12的锁定状态的解除,则面板7就会被锁定于开放姿态,因此能够防止开放的面板7被错误地关闭。因此,能够提高面板7的开放姿态下的作业的安全性。

此外,开闭装置3的锁定机构12具有:锁定部件21,其能够与面板7一起转动并能够在旋转轴11的径向上移动;以及引导部件22,其在面板7的封闭姿态与开放姿态之间限制锁定部件21的移动,在开放姿态下解除对锁定部件21的移动的限制。开闭装置3根据锁定部件21在旋转轴11的径向上的位置对面板7的锁定状态进行控制,并根据与面板7一起转动的锁定部件21与引导部件22的相对位置来进行对锁定部件21在旋转轴11的径向上的移动的限制和限制的解除。此外,在面板7成为封闭姿态时锁定部件21紧凑地收纳于旋转轴11的周围。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面板7锁定于开放姿态,能够使锁定机构12小型化。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具有:锁定部件21,其具有在旋转轴11方向上突出的凸部21c;以及引导部件22,其具有在锁定部件21绕旋转轴11转动时对凸部21c进行引导的引导槽22d。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对锁定部件21与引导部件22的相对位置进行控制,并且在对面板7进行开闭时能够使锁定部件21与面板7一起转动。其结果是,能够通过紧凑的结构限制锁定部件21的移动,因此能够使锁定机构12小型化。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部件21具有在凸部21c进入引导部件22的引导槽22d内的状态下与面板7的内表面7a接触的抵靠片21e和外周部的一部分21g。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在使面板7开闭时使锁定部件21与面板7一起转动,因此能够使锁定机构12小型化。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部件21具有供旋转轴11贯穿插入的槽隙孔21b,使得锁定部件21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1的径向移动。由此,通过使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的朝向相对于旋转轴11相对变化,能够对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11的径向的移动进行控制,因此能够使锁定机构12简化和小型化。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3的锁定部件21具有操作片21d,该操作片21d用于使锁定部件21移动至解除对面板7相对于壳体6的姿态进行锁定的状态的位置上。由此,能够提高解除对面板7的锁定时的锁定部件21的操作性。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中,各图中的X、Y、Z方向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X、Y、Z方向相同。图12是示意性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关闭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示意性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打开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2~图15中,为了方便起见,示出了在壳体6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上设置的四边形状的框部件。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为面板从上侧向下侧打开。此外,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将面板锁定于开放姿态时锁定部件的锁定爪接触面板侧,并且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接触壳体6侧。

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21,除一部分形状之外,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21相同,因此为了方便起见,赋予与锁定部件21相同的标号,对与锁定部件21相同的部分也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21与第1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21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具有抵靠片21e。此外,第2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的角部21h(图15)相当于作为接触部的上述的抵靠片21e和外周部的一部分21g。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的角部21h被后述的面板29的保持壁36保持,从而锁定部件21能够与面板29一起绕旋转轴31转动。

(开闭装置的结构)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4具备面板29,该面板29通过旋转轴31安装在作为支承体的框部件28上。面板29被设置为在覆盖配置于框部件28的内周侧的电源输入部9的封闭姿态与开放电源输入部9的开放姿态之间绕旋转轴31转动。此外,如图14和图15所示,开闭装置4具有将面板29锁定于开放姿态的锁定机构32。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4中,例如旋转轴31沿水平方向设置。

在框部件28的下端部的两侧,如图15所示,形成有对旋转轴31进行支承的支承壁34。支承壁34具有对旋转轴31的一端进行支承的轴孔34a。面板29在封闭姿态下的面板29的下端部的两侧形成有具有旋转轴31的侧壁35。旋转轴31例如沿着作为水平方向的X方向一体形成于侧壁35上。

面板29如图14和图15所示,具有保持锁定部件21的保持壁36。保持壁36设置于与在旋转轴31上安装的锁定部件21相邻的位置上,并且具有沿着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的角部21h进行保持的保持面36a。保持面36a包含以沿着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的角部21h接触的方式弯曲并交叉的2个接触面。此外,在面板29的外周壁37上形成有凹部37a,该凹部37a在将面板29锁定于开放姿态时供锁定部件21进入。

如图14和图15所示,锁定机构32具有锁定部件21,该锁定部件21以能够与面板29一起绕旋转轴31转动、并且能够在旋转轴31的径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旋转轴31上。此外,锁定机构32具有固定在框部件28上的引导部件38。该引导部件38在面板29处于封闭姿态与开放姿态之间的姿态时限制锁定部件21在旋转轴31的径向上的移动。此外,引导部件38在面板29处于开放姿态时解除旋转轴31的径向上的移动的限制。进而,在利用引导部件38解除了旋转轴31的径向上的移动的限制的情况下,锁定部件21在旋转轴31的径向上移动,从而锁定面板29相对于框部件28的姿态。

如图15所示,引导部件38例如通过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引导部件38具有支承于框部件28上的支承片38a。支承片38a相对于引导部件38的一个面弯折为截面L字状而形成。引导部件38在支承片38a抵靠于框部件28上的姿态下被固定于框部件28上。另外,支承片38a例如使用固定螺钉或焊接等而固定于框部件28上。

引导部件38具有供旋转轴31穿过的轴孔38b、以及在锁定部件21绕旋转轴31转动时对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进行引导的引导槽38c。引导槽38c形成为沿着旋转轴31周围的圆弧状。此外,引导槽38c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在引导部件38的外周侧开口。

在引导槽38c的一端形成有阶梯状的切口部38d,该切口部38d用于在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从引导槽38c内脱出时,将凸部21c沿着引导部件38的外周面向Z方向引导。该切口部38d还作为用于保持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进入面板29的凹部37a内的状态的位置限制部发挥功能。

引导部件38具有对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31的径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片38e。引导片38e具有使锁定部件21借助自重在Z方向落下的倾斜面38f。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片38e具有相对于Y方向绕X轴倾斜的倾斜面38f,然而对于倾斜面38f倾斜的朝向不做限定。引导片38e的倾斜面38f只要是使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31的径向移动的倾斜面即可。

该引导片38e还作为限制片发挥功能,在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进入面板29的凹部37a内时,对围绕旋转轴31的锁定部件21的姿态进行限制。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片38e兼作为限制片,引导片和限制片也可以独立设置。

锁定部件21在凸部21c进入引导部件38的引导槽38c内的期间、即在对引导部件38相对于旋转轴31的径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期间,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的角部21h持续接触面板29的保持壁36的保持面36a。

如图14和图15所示,面板29的旋转轴31穿过引导部件38的轴孔38b内且穿过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b内。在槽隙孔21b中穿过的固定螺钉39拧入在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b中穿过的旋转轴31的末端部,从而旋转轴31的末端部与固定螺钉39连结。由此,固定螺钉39的头部卡挂于槽隙孔21b,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31止脱。

(开闭装置的动作)

图16A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4的锁定机构32中,面板29成为封闭姿态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6B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4的锁定机构32中,面板29从封闭姿态向开放姿态转动的中途状态的透视图。图16C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4的锁定机构32中,面板29成为开放姿态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6D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4的锁定机构32中,锁定部件21锁定面板29的状态的透视图。

如图16A所示,面板29处于封闭姿态时,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进入引导部件38的引导槽38c内且接触引导槽38c内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此时,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成为从图16A的纸面的左上起沿着右下的朝向,旋转轴31位于槽隙孔21b的上端侧。在这种姿态下,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离开面板29的凹部37a。此外,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的角部21h接触面板29的保持壁36的保持面36a,从而锁定部件21能够与面板29一起绕旋转轴31转动。

如图16B所示,通过使面板29绕旋转轴31向c1方向转动,从而面板29相对于框部件28逐渐打开。面板29进行转动,从而锁定部件21与面板29一起绕旋转轴31转动。锁定部件21与面板29一起绕旋转轴31转动,从而相对于引导部件38进行转动,凸部21c沿着引导槽38c内的延伸方向移动。此外,伴随锁定部件21的转动,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的朝向绕旋转轴31旋转而逐渐变化。

如图16C所示,通过使面板29相对于框部件28进一步向c1方向转动,从而面板29成为开放姿态。面板29成为开放姿态时,与面板29一起相对于引导部件38绕旋转轴31转动的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移动至引导部件38的引导槽38c的一端。此外,伴随锁定部件21的转动,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成为从图16C的纸面的左下起沿着右上倾斜的朝向。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的朝向发生变化,从而旋转轴31位于槽隙孔21b的下端侧。

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构成为X、Y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情况下,Z方向与铅垂方向平行。因此,在面板29成为开放姿态时,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从而槽隙孔21b能够相对于旋转轴31沿着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31的径向的移动被引导部件38限制的状态得以解除。此外,此时,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的角部21h被保持为与面板29的保持壁36的保持面36a接触的状态。

第2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对X、Y、Z方向的朝向不做限定,只要锁定部件21相对于引导部件38能够在旋转轴31的径向上借助自重移动即可。还可以构成为X、Y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Z方向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

如图16C所示,面板29成为开放姿态时,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伴随于此,锁定部件21的槽隙孔21b相对于位于槽隙孔21b的下端的旋转轴31能够向斜下方移动,因此锁定部件21能够相对于旋转轴31的径向移动。因此,锁定部件21如图16D所示,相对于旋转轴31的径向借助自重向d1方向自动下降,槽隙孔21b相对于旋转轴31移动。由此,锁定部件21停止于槽隙孔21b的上端与旋转轴31接触的姿态。

锁定部件21在旋转轴31的径向上移动时,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接触引导片38e的倾斜面38f上,锁定部件21沿着倾斜面38f移动,从而锁定爪21a向面板29的凹部37a被引导。进而,锁定部件21在旋转轴31的径向上移动时,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从引导槽38c内脱出并滑入切口部38d内。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在落入切口部38d内后,沿着引导部件38的外周面向Z方向移动,被保持为与切口部38d接触的状态。

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31的径向进行移动,从而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进入面板29的凹部37a内,将面板29锁定于开放姿态。这样,锁定爪21a进入面板29的凹部37a内,从而锁定部件21对面板29绕旋转轴31转动进行限制,将面板29锁定于开放姿态。

锁定部件21在锁定爪21a进入凹部37a内的状态下,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接触引导片38e的倾斜面38f且凸部21c接触切口部38d。由此,适当地保持锁定部件21的锁定状态。此外,锁定部件21在锁定爪21a进入面板29的凹部37a内时,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的角部21h离开面板29的保持壁36的保持面36a。

另一方面,在解除了开放姿态的面板29的锁定状态的情况下,用户将操作片21d向d2方向推起,从而使锁定部件21向d2方向移动。锁定部件21向d2方向移动,从而解除锁定爪21a与凹部37a的接触状态。接着,用户如图16C所示,使锁定部件21的凸部21c从切口部38d侧进入引导槽38c内,并且使锁定部件21向d2方向移动,直到旋转轴31接触到槽隙孔2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下端为止。

在槽隙孔21b相对于旋转轴31移动、槽隙孔21b的下端与旋转轴31接触时,锁定部件21的外周部离开引导片38e的倾斜面38f。由此,锁定部件21解除面板29的锁定状态,面板29能够从开放姿态向封闭姿态转动。此外,如图16C所示,外周部的角部21h接触保持壁36的保持面36a,从而向d2方向被推起的锁定部件21能够与面板29一起向围绕旋转轴31的c2方向转动。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4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将面板29自动锁定于开放姿态。由此,能够提高面板29的开放姿态下的作业的安全性。此外,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面板29锁定于开放姿态,能够使锁定机构32小型化。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4的引导部件38具有对锁定部件21相对于旋转轴31的径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片38e。由此,能够使锁定部件21的锁定爪21a顺利地进入面板29的凹部37a内,能够提高锁定部件21的锁定动作的可靠性。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4的引导部件38具有作为限制片的引导片38e,该引导片38e对将面板29锁定于开放姿态的锁定部件21的绕旋转轴31的姿态进行限制。由此,能够适当地保持锁定部件21的锁定状态。

进一步的效果和变形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容易地导出。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更广泛的方式不限于以上表现且描述的特定的详细和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因此,在不脱离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均等物定义的统括性的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