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装置、储能单元及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4165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控装置、储能单元及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控装置、储能单元及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解决偏远、无电地区的居民用电问题,国家投资建设了各种大型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系统,并在主干网络或局域网中配置集装箱储能系统,将通过光伏或风力发的电储存在电池储能系统中。储能系统中用的电池对温度敏感,各部分电池温度会存在差异,该差异会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现有技术中,对于大倍率的电池储能系统,由于其功率密度高、电池发热量大、电池模组结构紧凑,保持电池的温度一致性的难度非常大。同样,对于箱式储能系统,通常都会采用空调制冷并由送风装置进行送风的方式实现对箱内温度的调节,由于箱式储能结构紧凑,使得某些位置的电池通风环境存在差异,且温控装置送风不均匀,导致各部分电池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升差异,如此长期运行必然会对电池寿命和容量造成不可逆影响,而且存在空调出风量不满足送风装置送风量的情况,使得送风装置。

因此,需要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温控装置、储能单元及储能系统,以实现温控装置的均匀送风、储能单元的均匀散热、储能系统的温度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温控装置,其包括风道腔、布风装置、制冷装置和送风装置,所述布风装置包括均压腔、均压腔入口和均压腔出口,所述制冷装置通过所述均压腔入口与所述均压腔相连通,所述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均压腔出口处并与所述均压腔相连通,所述风道腔包括风道腔入口和供空气流出的散风面,所述送风装置通过所述风道腔入口与所述风道腔相连通,所述送风装置用于将所述均压腔中的空气送入所述风道腔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布风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空间为所述均压腔,所述箱体上设置有用于供外界空气进入所述均压腔内的补风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离心风扇和送风箱,所述离心风扇设在所述均压腔出口处,所述送风箱罩设在所述离心风扇外部并与所述风道腔相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风装置包括两个所述离心风扇,每个所述离心风扇还设置有挡风罩,所述挡风罩用于将所述离心风扇送出的空气导入所述风道腔入口。

提供了一种储能单元,其包括电池模组、电源柜和上述的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散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风道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并覆盖所述第一侧的全部表面,所述风道腔的散风面排出的空气从所述第一侧进入电池模组并从所述第二侧排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包括若干个电池模组以及相应数量的所述风道腔和所述送风装置,所述电池模组分设在所述制冷装置两侧,所述布风装置对应每个所述电池模组的位置开设所述均压腔出口。

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其包括若干上述的储能单元,所述储能单元对称设置,相对的所述储能单元的风道腔相背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每两个所述储能单元并排设置形成一个储能模组,每个所述储能模组中的所述电源柜设置在两个所述储能模组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温控装置、储能单元及储能系统,温控装置包括风道腔、布风装置、制冷装置和送风装置,布风装置包括均压腔、均压腔入口和均压腔出口,制冷装置通过均压腔入口与均压腔相连通,送风装置设置在均压腔出口处并与均压腔相连通,风道腔包括风道腔入口和供空气流出的散风面,送风装置通过风道腔入口与风道腔相连通,送风装置用于将均压腔中的空气送入风道腔中;储能单元一侧设置上述温控装置,在布风装置、送风装置和风道腔的作用下使得储能单元进风风量和温度保持一致,储能系统包括若干储能单元,温控装置风道腔出风温度与风量一致,使得电池模组均匀散热,避免产生具备温差过大的现象,进而保证储能系统的温度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储能单元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储能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等方位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储能单元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图中已将送风装置去除,参考图1~3,本实施例中,储能单元包括电池模组100、电源柜200和温控装置300,电源柜200设置在电池模组100一侧,温控装置300用于对电池模组100进行散热,从而实现有效的温度控制。

温控装置300包括风道腔310、布风装置320、制冷装置330和送风装置340,为了便于观察,图1中已将布风装置上部透明化,以便观察其内部结构,布风装置320包括均压腔321、均压腔入口322和均压腔出口323,制冷装置330通过均压腔入口322与均压腔321相连通,送风装置340设置在均压腔出口323处并与均压腔321相连通,风道腔310包括风道腔入口311和供空气流出的散风面312,送风装置340通过风道腔入口311与风道腔310相连通,送风装置340用于将均压腔321中的空气送入风道腔310中。

布风装置320包括箱体,该箱体内部空间为上述的均压腔321,箱体上设置有用于供外界空气进入该均压腔内321的补风口324,制冷装置330提供的空气量小于送风装置340抽取的空气量时,可通过补风口324补充空气,以避免均压腔内压强过小。

送风装置340包括离心风扇341和送风箱342,为了便于观察,图2已将送风箱透明化,以便观察其内部结构,离心风扇341设在布风装置320的均压腔出口323处,送风箱342罩设在离心风扇341外部并与风道腔310相连通。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340包括两个离心风扇341,每个离心风扇341还设置有挡风罩343,该挡风罩343将离心风扇341周向除了与风道腔310连通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遮挡,用于将离心风扇341送出的空气导入风道腔入口311,防止空气向离心风扇周围其他空间扩散。

电池模组100包括第一侧110和第二侧120,风道腔310设置在第一侧110并覆盖该第一侧的全部表面,布风装置320设置在电池模组100的上部,风道腔310的散风面312排出的空气从第一侧110进入电池模组100并从其第二侧120排出,从而带走电池模组产生的热量,实现散热作用。

储能单元包括若干个电池模组100,为了对所有的电池模组同步进行温度控制,温控装置设置了相应数量的风道腔310和送风装置340。每个风道腔310设置在每个电池模组第一侧110并覆盖该第一侧的全部表面,布风装置320设置在电池模组100的上部,并对应每个电池模组的位置开设均压腔出口323,均压腔出口323处均设置有送风装置340。

本实施例中,储能单元包括3个电池模组100,该3个电池模组100分设在制冷装置两侧,其中一侧有两个电池模组并排设置,每个电池模组第一侧110均覆盖有风道腔310,布风装置320设置在电池模组100的上部,并对应每个电池模组的位置开设均压腔出口323,均压腔出口323处均设置有送风装置340。

空气通过制冷装置330的制冷作用后形成冷空气并从均压腔入口322进入布风装置320的均压腔321中,冷空气在均压腔321中被相应的均压腔出口323处的送风装置340抽出,并通过风道腔入口311送入风道腔310中,从而从散风面312排出到电池模组100中并从第二侧120排出,从而带走电池模组产生的热量,实现散热作用。布风装置320的均压腔321使得冷空气均匀分散,使得均压腔321内空气温度均匀,送风装置340保证了风道腔310进风均匀,使得进入风道腔310的冷空气风量和温度均基本一致,使得风道腔310通过散风面312进入电池模组第一侧110的冷空气风量、温度一致。温控装置中布风装置320对从制冷装置排入的冷空气起到分散和均压作用,保证电池模组进风温度一致,送风装置同时送风,避免各风道腔风量不一致,风道腔通过散风面向电池模组均匀送风,故在布风装置、送风装置和风道腔的综合作用下,使得电池模组进风温度和进风量一致,避免了不同电池模组空气温差过大,局部封堵热短路的问题,实现了对储能单元的温度控制。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侧视图;参考图4,布风装置320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上部,有利于收集制冷装置向上排出的冷空气,送风装置340设置在布风装置320的侧面,送风箱342架设在风道腔310顶部,并且送风箱342底部与风道腔310连通,利用离心风扇的送风原理将布风装置均压腔321内的冷空气垂直向下送入风道腔310中,送风装置340的送风箱342的外壁与风道腔310的外壁相齐平,减小送风过程的空气流动时受到的阻力,有利于将空气顺利送到风道腔310内。

图5为本实用新型储能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参考图5,储能系统包括上述的储能单元,储能单元对称设置从而在中间形成一个通道,相对的储能单元的风道腔相背离。

本实施例中,包括4个上述的储能单元10,每两个该储能单元10并排设置形成一个储能模组,共两个储能模组1,二者对称设置并使风道腔310相背离,两个相对的储能模组1之间形成一个通道20,从电池架中排出的热空气在过道20中,并由制冷装置330的进风口331进入制冷装置。冷、热空气相隔离,互不干扰,使得冷空气得以高效利用。

每个储能模组1中的电源柜200设置在两个电池模组100之间,使得电源柜位于储能模组1的中部,有利于优化布线,减少各电池架与电源柜之间的接线长度。

具体实施时,储能系统还可包括更多数量的储能模组,这些储能模组可按照本实施例的排布方式进行排布,从而实现良好的温度控制。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种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