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和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6085发布日期:2018-12-11 22:0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和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装置中的电子电路的集成化、小型化,单位体积的电子电路的发热量越来越大,因此电子装置的散热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散热效果,现有的一种散热装置将风扇和一组散热翼片布置在气流通道中,来自风扇的气流沿着气流通道流动,流过散热翼片的表面,从散热翼片表面带走热量,从而实现散热。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在这种散热装置中,通过该组散热翼片的气流通常不均匀,通过气流通道的中央位置散热翼片的气流速度远大于通过两侧散热片的气流速度,这大大地影响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因此,存在对这样的散热装置的需求,该散热装置能够使气流均匀地通过散热翼片,从而提到散热效率。同时也需要该散热装置结构简单,基本没有增加气流阻力。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装置,包括:气流通道;布置在所述气流通道中的气流源;布置在所述气流通道中的多个长形散热翼片;布置在所述气流通道中,在所述气流源和所述多个长形散热翼片之间的多个散热导流装置,所述多个散热导流装置包括在所述气流通道中央位置的第一散热导流装置和在所述气流通道两侧的第二散热导流装置,所述第一散热导流装置与所述气流源的纵向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散热导流装置与所述气流源的纵向距离。可选地,在所述多个长形散热翼片各沿所述气流通道的纵向方向延伸且在与所述气流通道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相互间隔开布置,且所述多个散热导流装置在与所述气流通道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相互间隔开。可选地,所述多个散热导流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散热导流装置和第二散热导流装置之间的第三散热导流装置,所述第三散热导流装置与所述气流源的纵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散热导流装置与所述气流源的纵向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散热导流装置与所述气流源的纵向距离。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导流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散热导流柱列、所述第二散热导流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散热导流柱列,且所述第三散热导流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散热导流柱列。可选地,各第三散热导流柱列的散热导流柱的数量小于各第一散热导流柱列的散热导流柱的数量,大于各第二散热导流柱列的散热导流柱的数量。可选地,在从气流通道中央往两侧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导流柱列、第二散热导流柱列和第三散热导流柱列中的各散热导流柱列的散热导流柱个数递减。可选地,各散热导流柱的横截面形状选自:矩形、圆形、椭圆形、菱形、三角形。可选地,所述多个长形散热翼片相互平行。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由底壁、两侧壁和顶壁限定,并且在与所述气流通道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各散热导流柱列位于相应的两个相邻长形散热翼片之间,或者位于相应的最外侧长形散热翼片与相应侧壁之间。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由底壁、两侧壁和顶壁限定,并且在与所述气流通道的纵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各散热导流柱列居中地位于相应的两个相邻长形散热翼片之间,或者居中地位于最外侧长形散热翼片与相应侧壁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导流装置、所述第二散热导流装置和所述第三散热导流装置的各散热导流柱列中的至少一些散热导流柱与其它散热导流柱列中的相应散热导流柱对齐。可选地,所述散热导流装置是所述多个长形散热翼片的一体延伸部分。可选地,所述多个长形散热翼片是相互平行的,并且在从气流通道中央往两侧的方向上,各散热导流装置与所述气流源的纵向距离递增。可选地,所述多个散热导流装置由铝或钢制成。可选地,所述气流源是风扇。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由底壁、两侧壁和顶壁限定,其中所述侧壁包括在所述气流源下游,在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方向上向外扩张的倾斜侧壁部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根据如上述的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装置,和与所述散热装置热连通的电子器件。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的立体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导流柱的可选形状;图5是利用流体力学软件对对照实施例进行数值模拟的模拟结果;图6是利用流体力学软件对图1-3的实施例进行数值模拟的模拟结果;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图7所示散热装置的立体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的示图,其中图1是俯视图,图2是立体视图,图3是图1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100包括气流通道120,该气流通道120由底壁122、两侧壁124和顶壁(未示出)限定。风扇110、多个散热导流装置130和多个散热翼片140布置在所述气流通道120中。来自风扇110的气流大体沿气流通道120的纵向A流动,顺序流过多个散热导流装置130和多个散热翼片140,将散热导流装置130和散热翼片140上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散热。如图3所示,多个散热翼片140包括7个平行布置的散热翼片,该7个散热翼片沿气流通道120的纵向方向延伸,相互对齐,且相互之间以及与相应侧壁之间均匀间隔开。多个散热导流装置130包括8个散热导流柱列。该8个散热导流柱列上下对称分布。这里为节省篇幅,重点描述上面4个散热导流柱列。多个散热导流装置130包括位于气流通道120的中央位置(与侧壁124相距最远)的2个散热导流柱列132a、132b(或统称为散热导流柱列132或第一散热导流装置132)、位于气流通道120的两侧位置(与侧壁124相邻)的1个散热导流柱列136(或称为第二散热导流装置136)和位于散热导流柱列132a、132b和散热导流柱列136之间的2个散热导流柱列134(或统称为散热导流柱134或第三散热导流装置134)。如图所示,在与气流通道的纵向方向相垂直的横向方向上,各个散热导流柱列位于相应的两个相邻散热翼片之间,或者位于最外侧长形散热翼片与相应侧壁之间。例如,在横向方向上,散热导流柱列132b被布置在散热翼片140a、140b之间,散热导流柱列134a被布置在散热翼片140b、140c之间,散热导流柱列134b被布置在散热翼片140c、140d之间,散热导流柱列136被布置在散热翼片140d和相应侧壁124之间。在图3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在横向方向上,散热导流柱列132b被居中地布置在散热翼片140a、140b之间,散热导流柱列134a被居中地布置在散热翼片140b、140c之间,散热导流柱列134b被居中地布置在散热翼片140c、140d之间,散热导流柱列136被居中地布置在散热翼片140d和相应侧壁124之间。如图1和3所示,在从气流通道120的中央位置往两侧的方向上,各散热导流柱列的散热导流柱数量递减。即,散热导流柱列132b包括四个散热导流柱,散热导流柱列134a包括三个散热导流柱,散热导流柱列134b包括两个散热导流柱,散热导流柱列136包括一个散热导流柱。各散热导流柱列中的相应散热导流柱在横向方向上相互对齐。即,各散热导流柱列中的第一散热导流柱(散热导流柱列中与散热翼片最接近的散热导流柱)相互对齐(即,处于相同的纵向位置),各散热导流柱列中的第二散热导流柱(散热导流柱列中与散热翼片次最接近的散热导流柱,如果有的话)相互对齐,以此类推。因此,位于气流通道中央位置的2个散热导流柱列132a、132b(或统称为散热导流柱132或第一散热导流装置132)与风扇110的纵向距离最小,在从气流通道中央往两侧的方向上,各散热导流柱列与所述风扇的纵向距离递增。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已经发现,在没有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导流装置130时,来自风扇的气流主要从气流通道的中央位置通过,即散热翼片140a两侧的风速最大,而散热翼片140d和侧壁之间的风速很小。如上所述,散热导流柱列132a、132b与风扇的纵向距离最小,因此来自风扇110的气流首先遇到散热导流柱列132a、132b。由于散热导流柱列132b位于散热翼片140a、140b之间,优选居中地位于散热翼片140a、140b之间,散热导流柱134a位于散热翼片140b、140c之间,优选居中地位于散热翼片140b、140c之间。从风扇110到散热翼片140a、140b之间的流动路径受到散热导流柱列132b的影响,处于该流动路径上的一部分气流被散热导流柱列132b偏转,偏转向气流通道的侧边。之后,从风扇110到散热翼片140b、140c之间的流动路径上的气流以及被散热导流柱列132b偏转的一部分气流遇到散热导流柱134a,并一部分被散热导流柱134a偏转向气流通道的侧边。这样,原先集中于气流通道120中央位置的气流被散热导流柱列分散,更加均匀地通过各散热翼片之间,因而提高了散热效率。从总体上看,在从气流通道中央往两侧的方向上,各散热导流柱列与所述风扇的纵向距离递增,因此如图3中所示,所有散热导流柱总体呈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朝向风扇110。如图1所示,该等腰三角形的两倾斜侧边与倾斜侧壁124b一起,有利于将气流从气流通道中央位置向两侧引导,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地通过各散热翼片之间,因而提高了散热效率。。为了验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利用流体力学软件对图1-3所示的实施例和对照实施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实施例与图1-3所示的实施例基本相似,区别仅在于对照实施例不包括倾斜侧壁124b(即,侧壁124a和侧壁124c之间是直角过渡),以及不包括散热导流装置30(相应地,与图1-3的实施例相比,对照实施例的各散热翼片向风扇110方向延伸地更长,以至少部分取代散热导流装置130留下的空白位置)。图6是对图1-3所示的实施例进行的模拟结果,图5是对照实施例进行的模拟结果。模拟结果见表1,其中位置1在散热翼片140a和140b之间,位置2在散热翼片140b和140c之间,位置3在散热翼片140c和140d之间,位置4在散热翼片140d和侧壁之间。表1位置1速度位置2速度位置3速度位置4速度平均速度对照实施例2.18m/s1.72m/s0.039m/s0.177m/s1.03m/s实施例12.13m/s2.13m/s1.15m/s0.764m/s1.54m/s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中,位置1和位置2的气流速度相同,均为2.13m/s而在对照实施例中,气流速度最大的是位置1,位置2处的气流速度明显低于位置1处的气流速度。另外,在实施例1中,位置4的气流速度是位置1的气流速度的大约1/3,而在对照实施例中,位置4的气流速度是位置1的气流速度的不到1/10。因此,与对照实施例相比,实施例1中在整个气流通道120中气流更均匀。另外,实施例1中位置1-4的平均速度是1.54m/s,而对照实施例中位置1-4的平均速度是1.03m/s,因此实施例1中整个气流通道的平均气流速度更大,因此散热效果也更好。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采用的是风扇,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可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气流源。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散热导流柱的横截面是矩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导流柱的横截面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形状,例如如图4所示的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三角形。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包括7个散热翼片和8个散热导流柱列,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可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包括任何合适数量的散热翼片和散热导流柱列。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散热导流柱的形状基本一致,且各散热导流柱列之间的间隔,以及每个散热导流柱列中各散热导流柱之间的间隔基本一致,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可选实施例中,各散热导流柱的形状可以不同,各散热导流柱列之间的间隔可以不同,并且/或者每个散热导流柱列中各散热导流柱之间的间隔可以不同。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散热导流柱列的各散热导流柱沿气流通道的纵向基本对齐。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可选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散热导流柱列的各散热导流柱沿气流通道的纵向不对齐。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各散热导流柱列均包括多个散热导流柱。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可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散热导流柱列中的至少部分相邻散热导流柱可以彼此连接在一起,形成为一个整体。图7-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其中图7是俯视图,图8是立体图。图7-8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3所示实施例的差别主要在于散热导流装置230是散热翼片240的一体延伸部分。如图7所示,散热装置200包括气流通道220,该气流通道220由底壁222、两侧壁224和顶壁(未示出)限定。风扇210、多个散热导流装置230和多个散热翼片240布置在所述气流通道220中。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导流装置230是散热翼片的一体延伸部分,其中虚线框以内部分是散热导流装置230,虚线框以外的部分是散热翼片240。来自风扇210的气流大体沿气流通道220的纵向方向A流动,顺序流过多个散热导流装置230和多个散热翼片240,将散热导流装置230和散热翼片240上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散热。如图所示,多个散热翼片240包括7个平行布置的散热翼片,该7个散热翼片沿气流通道220的纵向延伸,且相互之间以及与相应侧壁之间均匀间隔开。该7个散热翼片上下对称分布。这里为节省篇幅,重点描述上面4个散热导流柱列。多个散热导流装置230是多个散热翼片240的一体延伸部分。如图所示,多个散热导流装置230包括从7个散热翼片一体延伸的7个散热导流翼片。散热导流翼片230a是散热翼片240a的一体延伸部分,散热导流翼片230b是散热翼片240b的一体延伸部分,散热导流翼片230c是散热翼片240c的一体延伸部分,散热导流翼片230d是散热翼片240d的一体延伸部分。如图7和8所示,在从气流通道220的中央位置往两侧的方向上,各散热导流翼片的长度递减,与风扇210的纵向距离递增。即,气流通道220中央位置的散热导流翼片230a的长度最长,散热导流翼片230b的长度次之,散热导流翼片230c的长度再次之,散热导流翼片230d的长度最短。散热导流翼片230d与风扇210的纵向距离最大,散热导流翼片230c与风扇210的纵向距离次之,散热导流翼片230b与风扇210的纵向距离再次之,散热导流翼片230a与风扇210的纵向距离最短。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已经发现,在没有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导流装置时,来自风扇的气流主要从气流通道的中央位置通过,即散热翼片240a两侧的风速最大,而从散热翼片240d和侧壁之间的风速很小。如上所述,在从气流通道220的中央位置往两侧的方向上,各散热导流翼片的长度递减,因此,7个散热导流翼片的前端形成一等腰三角形形状,该三角形的顶点朝向风扇210。散热导流翼片的该配置有助于将气流通道220的中央位置的气流往两侧引导。这样,原先集中于气流通道120中央位置的气流被散热导流翼片分散,更加均匀地通过各散热翼片之间,因而提高了散热效率。为了验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利用流体力学软件对图7-8所示的实施例和对照实施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实施例与图7-8所示的实施例基本相似,区别仅在于对照实施例不包括倾斜侧壁224b(即,侧壁224a和侧壁224c之间是直角过渡),以及不包括散热导流装置230,即对照实施例中各散热翼片的前端相互对齐。数值模拟结果见表2,其中位置1在散热翼片240a和240b之间,位置2在散热翼片240b和240c之间,位置3在散热翼片240c和240d之间,位置4在散热翼片240d和侧壁之间。表2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平均对照实施例2.18m/s1.72m/s0.039m/s0.177m/s1.03m/s实施例22.35m/s1.79m/s1.16m/s0.67m/s1.49m/s如表2所示,图7-8的实施例的气流速度从位置1到位置4递减,然而下降速度远低于对照实施例。如图所示,图7-8中位置4的气流速度大于位置1的1/4,而对照实施例中位置4的气流速度不到位置1的气流速度的1/10。因此,与对照实施例相比,图7-8的实施例中在整个气流通道120中气流更均匀。另外,图7-8的实施例中位置1-4的平均速度是1.49m/s,而对照实施例中位置1-4的平均速度是1.03m/s,因此实施例1中整个气流通道的平均气流速度更大,因此散热效果也更好。在图7-8的实施例中,散热导流装置230是散热翼片240的一体延伸部分。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可选实施例中,散热导流装置230可以是和散热翼片240相分离的单独部分。在如图1-3和7-8所示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风扇作为气流源,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可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气流源,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导流装置130、230能够使来自风扇的气流更均匀地到达各个散热翼片140、240,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由于散热导流装置130、230同时也是散热装置,例如散热导流装置130是散热导流柱的阵列,而散热导流装置230是散热翼片240的一体延伸部分,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导流装置能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另外,散热导流装置130的多个散热导流柱列在横向上相互间隔开,散热导流装置230的散热翼片也是在横向上相互间隔开,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导流装置基本不会增加风阻。以上所述,仅为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