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5161发布日期:2020-12-08 13:58阅读:97来源:国知局
电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磁加热设备,包括电磁加热机体和电磁加热壶,电磁加热机体难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这样使得电磁加热机体的使用寿命降低;而且难以得知电磁加热壶的内部水的温度和电磁加热壶内部的水位。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电磁加热设备难以得知电磁加热壶的内部水的温度和电磁加热壶内部的水位问题,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

电磁机芯,用于加热电磁加热容器,所述电磁机芯的顶部形成面板;

测温组件,所述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电磁机芯内部,用于检测所述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温;

液位感应器,所述液位感应器设置于所述电磁机芯内部,用于检测所述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机芯包括机芯壳体、电磁线盘和线路板,所述机芯壳体的顶部形成所述面板,所述机芯壳体具有容置腔,所述测温组件、所述液位感应器、所述电磁线盘和所述线路板分别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测温组件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为非接触式测温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电磁加热容器,所述电磁加热容器设置于所述面板上;所述电磁加热容器的底部设置发热层,所述电磁线盘与所述发热层正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靠近所述面板的区域,且所述测温组件的测量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面板的板面所在的平面倾斜,所述测温组件的测量中心轴线正对所述电磁加热容器的底面和侧面相交处所成的角部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靠近所述面板的区域,且所述测温组件的测量中心轴线与所述面板的板面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测温组件邻近所述电磁加热容器的底面的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具有测温窗口,所述测温组件的外部设有磁屏蔽部,所述磁屏蔽部具有一开口,所述磁屏蔽部包裹所述测温组件的外壳,且所述测温窗口通过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电磁加热容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位感应器包括感应片,所述感应片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靠近所述面板的区域,所述感应片相对于所述面板的板面所在的平面平行或者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机芯还包括风机,所述机芯壳体开设有分别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且所述风机的一侧朝向所述入风口,另一侧朝向所述出风口;所述风机邻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壁,所述线路板邻近所述容置腔的另一侧壁,且所述风机和所述线路板分别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中心的两侧;所述电磁线盘位于所述风机和所述线路板的正上方,且所述电磁线盘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的投影分别与所述风机和所述线路板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的投影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凸设有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所述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连接围成聚风空间,所述入风口位于所述聚风空间中,所述风机位于所述聚风空间中;所述第二风道壁凸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风道壁的凸设高度,所述第二风道壁朝邻近所述电磁线盘的方向延伸有相互间隔的第三风道壁和第四风道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芯壳体的壳体内部开设有漏水通道,所述机芯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引水口,所述机芯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口,所述引水口、所述漏水通道和所述排水口依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芯壳体的顶部凸设有挡圈体,所述挡圈体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面板的边沿,且所述挡圈体围设于所述面板上;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一面与所述挡圈体抵接,另一面与所述面板抵接。

上述的电磁加热装置,由于在电磁机芯内部设置了测温组件,可用于检测放置于面板上的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即可以测得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的温度;而且在电磁机芯内部设置了液位感应器,可用于感应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即可以测得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磁机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电磁加热装置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电磁加热装置的首选实施例。但是,电磁加热装置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电磁加热装置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电磁加热装置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电磁机芯、测温组件以及液位感应器。所述电磁机芯用于加热电磁加热容器,所述电磁机芯的顶部形成面板;所述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电磁机芯内部,用于检测所述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温;所述液位感应器设置于所述电磁机芯内部,用于检测所述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位。

如图1所示,一种电磁加热装置10,包括电磁机芯100、测温组件300以及液位感应器400。所述电磁机芯100用于加热电磁加热容器,所述电磁机芯100的顶部形成面板101;所述测温组件300设置于所述电磁机芯100内部,用于检测所述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温;所述液位感应器400设置于所述电磁机芯100内部,用于检测所述电磁加热容器内部的水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面板101位于所述电磁机芯100的顶部的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电磁加热容器200,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设置于所述面板101上;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部设置发热层,所述电磁线盘120与所述发热层正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部与所述面板101抵接。由于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部设置发热层,电磁线盘120与发热层正对,因此便于电磁线盘120对发热层加热,使得发热层加热电磁加热容器2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为全透明容器。

上述的电磁加热装置10,由于在电磁机芯100内部设置了测温组件300,可用于检测放置于面板101上的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即可以测得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的温度;而且在电磁机芯100内部设置了液位感应器400,可用于感应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即可以测得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位。

为了实现对电加热容器的加热且便于测温和测水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机芯100包括机芯壳体110、电磁线盘120和线路板130,所述机芯壳体110的顶部形成所述面板101,所述机芯壳体110具有容置腔111,所述测温组件300、所述液位感应器400、所述电磁线盘120和所述线路板130分别容置于所述容置腔111中,所述测温组件300与所述线路板130电连接;由于测温组件300设置于容置腔111中,因此得到保护,而液位感应器400具有感应功能,因此设置在容置腔111中,不仅得到保护,同时也能够对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进行水位的测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为非接触式测温组件,测温组件300为非接触式测温组件,因此能够隔着机芯壳体110的壳体和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壳体对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进行温度的测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线盘120邻近所述面板101且与所述面板101间隔设置,电磁线盘120邻近面板101且与面板101间隔设置,这样形成了空气槽便于电磁线盘120散热。

为了便于精确测量温度,且避免发热层对测温组件300的测量造成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的顶部靠近所述面板101的区域,且所述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面板101的板面所在的平面倾斜,即所述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倾斜,所述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正对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和侧面相交处所成的角部区域,即所述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正对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的边缘和侧面的边缘处,这样使得测温组件300距离电磁加热容器200较近从而便于精确测量温度,且离发热层较远从而避免发热层对测温组件300的测量造成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为非接触式红外测温组件,由于非接触式红外测温组件的红外测温探头有个视场角,在视场角范围内只能有电磁加热容器的外表面,不能有发热层,因此当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正对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和侧面所成的角部区域时,即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正对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的边缘和侧面的边缘处时,则可以使得红外测温探头的视场角范围内只有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外表面而没有发热层,从而不会受到发热层的影响,提高了对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温测量的精确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的顶壁,即所述测温组件300设置于所述面板101的背离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一面,这样测温组件300距离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和侧面所成的角部区域更近,便于精确测量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与所述发热层具有间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具有一检测面,所述检测面朝向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和侧面所成的角部区域,所述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检测面,且所述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经过所述检测面的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沿朝向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和侧面所成的角部区域的方向,所述容置腔111的顶壁部分凹陷形成凹设槽112,所述测温组件300设置于所述凹设槽112中,且所述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正对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和侧面所成的角部区域,设置凹设槽112便于测温组件300相对于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倾斜设置在容置腔111中。

为了便于检测电磁加热容器2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测温组件300包括相连接的测温模块310和测温探头320,所述测温模块具有一连接面,所述连接面设置所述测温探头320,所述测温探头320具有所述检测面,所述检测面与所述连接面平行,所述测温探头320的检测面正对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和侧面所成的角部区域,这样便于检测面板101上的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的温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模块310与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所成的角度为60°至145°。

为了便于精确测量温度,且避免发热层对测温组件300的测量造成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的顶部靠近所述面板101的区域,且所述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与所述面板101的板面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测温组件300邻近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的边缘,这样使得测温组件300距离电磁加热容器200较近从而便于精确测量温度,且测温组件300邻近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的边缘,因此离发热层较远从而避免发热层对测温组件300的测量造成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为非接触式红外测温组件,由于非接触式红外测温组件的红外测温探头有个视场角,在视场角范围内只能有电磁加热容器的外表面,不能有发热层,因此测温组件300的测量中心轴线与面板101的板面所在的平面垂直,且测温组件300邻近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的边缘时,则可以使得红外测温探头的视场角范围内只有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外表面而没有发热层,从而不会受到发热层的影响,提高了对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温测量的精确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的顶壁,即所述测温组件300设置于所述面板101的背离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一面,这样测温组件300距离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的边缘更近,便于精确测量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温。

为了避免电磁线盘120发出的磁场对测温组件300产生干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具有测温窗口,所述测温组件300的外部设有磁屏蔽部,所述磁屏蔽部具有一开口,所述磁屏蔽部包裹所述测温组件300的外壳,且所述测温窗口通过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电磁加热容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组件300包括相连接的测温模块310和测温探头320,所述磁屏蔽部包裹所述测温探头320的外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屏蔽部还包裹所述测温模块310的外壳。由于电磁线盘120会发出交变磁场,而测温探头320是金属的,磁场会使测温探头320的外壳涡流发热,通过设置磁屏蔽部包裹测温探头320,能够阻断磁场对测温探头320的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屏蔽部为磁屏蔽层,所述磁屏蔽层具有所述开口,所述磁屏蔽层包裹所述测温组件300的外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屏蔽部为磁屏蔽环,所述磁屏蔽环套设所述测温组件300,即所述测温组件300套设于所述磁屏蔽环中,所述磁屏蔽环的一端的口为所述开口。

为了便于对加热容器进行挡设限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机芯壳体110的顶部凸设有挡圈体102,所述挡圈体102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面板101的边沿,且所述挡圈体102围设于所述面板101上,即所述挡圈体102的围设空间的范围小于所述面板101的宽度,这样便于对电磁加热容器200进行挡设限位,保证了加热容器放置在面板101上的稳定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模块310的连接面与所述面板101的板面所在的平面垂直,这样便于设置测温模块310和测温探头3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探头320高于所述面板101,不高于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高度的2/3。

为了便于精确感应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液位感应器400包括感应片410,所述感应片41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的顶部靠近所述面板101的区域,所述感应片410相对于所述面板101的板面所在的平面平行或者倾斜设置,即所述感应片410相对于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平行或者倾斜设置,这样使得感应片410距离电磁加热容器200较近,这样便于精确感应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片410与所述线路板130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位感应器400包括感应片410,所述感应片41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的顶壁,即所述感应片410设置于所述面板101的背离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一面;感应片410设置在容置腔111的顶壁,这样距离电磁加热容器200较近,这样便于精确感应电磁加热容器200内部的水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片410粘接于所述面板101的背离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一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片410与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部在水平投影面有相交面积,所述相交面积的大小为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部面积的20%至1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片410与所述电磁加热容器200的底面的间距为1mm至5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位感应器400还包括安装架420,所述安装架420设置于所述电磁线盘120上,所述感应片410设置于所述安装架420的背离所述电磁线盘120的一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10还包括显示控制面板101,所述感应片410通过导线与所述显示控制面板101的公共端连接形成检测电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片410与所述面板101之间具有间隙。

为了便于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磁机芯100还包括风机140,所述机芯壳体110开设有分别与所述容置腔111连通的入风口113和出风口114,所述风机14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中,且所述风机140的一侧朝向所述入风口113,另一侧朝向所述出风口114;为了便于设置线路板130、风机140和电磁线盘120,所述风机140邻近所述容置腔111的一侧壁,所述线路板130邻近所述容置腔111的另一侧壁,且所述风机140和所述线路板130分别位于所述容置腔111的底部中心的两侧;所述电磁线盘120位于所述风机140和所述线路板130的正上方,且所述电磁线盘120于所述容置腔111的底部的投影分别与所述风机140和所述线路板130于所述容置腔111的底部的投影相交。由于在机芯壳体110的容置腔111中设置了风机140,并且开设了入风口113和出风口114,因此使得容置腔111中的空气得到流通,便于将容置腔111中的热气置换到外界,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延长了电磁加热装置10的使用寿命;风机140邻近容置腔111的一侧壁,线路板130邻近容置腔111的另一侧壁,且风机140和线路板130分别位于容置腔111的底部中心的两侧;电磁线盘120位于风机140和线路板130的正上方,且电磁线盘120于容置腔111的底部的投影分别与风机140和线路板130于容置腔111的底部的投影相交,这样使得线路板130、风机140和电磁线盘120分布合理,而且便于风机140吹的风吹向电磁线盘120,使得电磁线盘120实现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140和线路板130位于所述容置腔111的底部,呈水平布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线盘120位于所述风机140和线路板130的正上方,且所述电磁线盘120分别与所述风机140和所述线路板130的间隙为0.1mm到15mm。

为了提升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容置腔111中还设置有散热器150,所述散热器150一侧朝向所述风机140,另一侧朝向所述出风口114,通过设置散热器150,进一步提升了散热效果,而且通过流动的空气便于将散热器150上的热量带走,更进一步地提升了散热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150包括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中。

为了便于对电磁线盘120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风口113开设于所述机芯壳体110的底部,所述出风口114开设于所述机芯壳体110的侧壁,这样便于通过入风口113进入空气经过风机140可以分别吹向散热器150和电磁线盘1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140位于所述入风口113的上方,所述出风口114邻近所述线路板130。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入风口113和所述出风口114分别开设有所述容置腔11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

为了提升对电磁线盘120的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线盘120的顶面与所述面板101的底面距离为0.01mm至20mm,这样可以形成空气槽便于线圈散热,而且又不会使得电磁线盘120与面板101接触导致受热过重,也不会因为距离太远影响电磁线盘120对加热容器底部设置的发热层加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线盘120的顶面与所述面板101的底面距离为0.01mm至20mm。

为了进一步便于对电磁线盘120散热和对散热器150吹风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容置腔111的底部凸设有第一风道壁115和第二风道壁116,所述第一风道壁115和第二风道壁116连接围成聚风空间,所述入风口113位于所述聚风空间中,所述风机140位于所述聚风空间中;所述第二风道壁116凸设于所述容置腔111的底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风道壁115的凸设高度,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风道壁116朝邻近所述电磁线盘120的方向延伸有相互间隔的第三风道壁117和第四风道壁118。这样风流过程为:风流由风机140下端的入风口113吸入,通过第一风道壁115和第二风道壁116聚集后一部分风流通过第二风道壁116顶端缺口吹向散热器150和线路板130,另一部分风流通过第一风道壁115、第三风道壁117、第四风道壁118向上聚集吹向电磁线盘120的线圈,风流通过线圈的上下表面空隙吹过电磁线盘120的盘面,到后部的出风口114排出机芯壳体1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道壁117的凸设高度和所述第四风道壁118的凸设高度分别大于所述电磁线盘120的底面相对于所述容置腔111的底部的高度,即第三风道壁117和第四风道壁118均高于电磁线盘120的底面,这样电磁线盘120至少部分位于第三风道壁117和第四风道壁118形成的延伸的聚风空间中,便于更好地对电磁线盘120吹风散热。

为了便于对加热容器和机芯壳体110之间的积水进行排除以防漏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机芯壳体110的壳体壁部103内部开设有漏水通道110a,所述机芯壳体110的顶部开设有引水口110b,所述机芯壳体110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口110c,所述引水口110b、所述漏水通道110a和所述排水口110c依次连通。这样积水可以依次经过引水口110b、漏水通道110a和排水口110c导出,避免了积水过多时造成漏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芯壳体110的顶部凸设有挡圈体102,所述挡圈体102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面板101的边沿,且所述挡圈体102围设于所述面板101上,所述引水口110b开设于所述挡圈体102上。

为了便于对加热容器和机芯壳体110之间的积水进行封闭以防漏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机芯壳体110的顶部凸设有挡圈体102,所述挡圈体102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面板101的边沿,且所述挡圈体102围设于所述面板101上;所述电磁加热装置10还包括密封圈500,所述密封圈500的一面与所述挡圈体102抵接,另一面与所述面板101抵接,这样通过密封圈500将加热容器和机芯壳体110之间的积水进行封闭,防止积水漏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