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卡托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056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卡托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子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卡托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行业的飞速发展,用户在追求终端性能的同时,对其外观整体性、简洁性和美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电子设备来说,传统的SIM卡的插拔设计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将SIM卡槽设计在电池盖的下面。这样,安装或取出SIM卡时,都需要先用手推开电池盖、或者通过旋松螺母以取下电池盖,才可以对SIM卡进行操作。采用这种结构,装取SIM卡的过程较为繁杂,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

第二种,将SIM卡槽或存储卡槽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壳体侧壁上。安装或取出SIM卡或存储卡时,需要将卡槽打开进行插拔。

采用这种结构,虽然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装取SIM卡或存储卡的步骤,但是这种单独设置的卡槽破坏了电子设备的外观整体性和简洁性,不符合日益发展的电子设备的设计要求。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专利CN103929516A公开了一种一体式卡托按键模组,如图1和图2所示,该一体式卡托按键模组包括壳体11′、按键12′、卡托13′、主板14′和拨杆15′。

壳体11′的侧面形成按键孔111′和顶针孔112′,壳体11′的内侧壁上、位于按键孔111′和顶针孔112′之间设有向内延伸的支撑柱113′,在支撑柱113′上设有轴部1131′。

按键12′设于按键孔111′中,包括透过按键孔111′外露于壳体11′表面的第一按压部121′、第二按压部122′,且在第一按压部121′背侧设有第一凸起槽123′,在第二按压部122′背侧形成第二凸起槽124′, 以配合按压开关的凸起触点,按键12′还包括形成于两个按压部的背侧并位于按压部中部的支点部125′,支点部125′上设有转轴1251′。

卡托13′包括卡托架本体131′和活动连接转轴1251′的轴孔132′。

主板14′包括电路板主体141′,和设置于电路板主体141′上、用于容设卡托架本体131′的卡座142′。对应第一按压部121′、第二按压部122′分别设置有第一按压开关143′、第二按压开关144′,且第一按压开关143′、第二按压开关144′分别具有套设于第一凸起槽123′、第二凸起槽124′的第一凸起触点1431′、第二凸起触点1441′。

拨杆15′设于壳体11′内侧,包括轴孔部151′、压杆152′和撬杆153′,轴孔部151′轴接于轴部1131′,压杆152′一体成型于轴孔部151′一侧并对应顶针孔112′设置,撬杆153′一体成型于轴孔部151′的另一侧、可推抵按键12′。

请参考图3,图3为上述一体式卡托按键模组中拨杆的工作过程示意图,其中,方向A为顶针16′的顶针部162′按压压杆152′的方向,方向B为当压杆152′被按压时,撬杆153′的运动方向,方向C为当压杆152′被按压时,轴孔部151′配合轴部1131′的旋转方向,如图2中顺时针方向。

当用户想取出SIM卡时,手持顶针16′的手持部161′,利用针尖部162′穿过外露于壳体11′侧面的顶针孔112′,以所述方向A按压拨杆15′的压杆152′,且通过轴部1131′与轴孔部151′的配合,带动拨杆15′以方向C即顺时针方向运动,进而带动撬杆153′以B方向运动,撬杆153′的端部推抵按键12′,按键12′向壳体11′外侧方向运动,凸起槽与凸起触点逐渐脱离,按键12′拖动卡托13′一并被取出,再用手直接拉出按键12′和卡托13′,实现取卡。

装上SIM卡17′后,直接用手捏住按键12′从按键孔111′中推入,使带有SIM卡的卡托13′被推入卡座142′中,且第一凸起槽123′套设第一凸起触点1431′,第二凸起槽124′套设第二凸起触点1441′,实现装卡。

上述一体式卡托按键模组可以减少电子设备外壳的开槽,使电子 设备的设计简洁美观,然而,分析其具体结构可知,该一体式卡托按键模组存在如下技术缺陷:

首先,结合图1和图2,撬杆153′的端部b′对应设在按键12′的底端,当第二按压部122′向内按压时,撬杆153′的端部b′会顶住第二按压部122′,以阻止第二按压部122′向内移动,导致第二按压部122′无法正常工作。

其次,上述撬杆153′设于按键12′与卡托13′之间,取卡时撬杆153′向外推动按键12′,再通过按键12′拉动卡托13′向外移动,也即取卡时力的传递顺序依次为撬杆153′—按键12′—卡托13′,该过程中力的传递方向变化较多,因此力传递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损失,导致取卡较为费力。另外,由于按键12′会因为按压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小幅移动,因而,按键12′与卡托13′的连接存在向内或向外移动或倾斜的活动余量,而卡托13′与卡座142′则是方向唯一的稳定插接,通过活动的按键12′向外拉动插装稳定的卡托13′容易使卡托13′发生倾斜而卡住等现象,也会导致取卡不畅。

再次,如图4所示,拨杆15′的撬杆153′的端部b′对应设于按键12′的底端,因此,当顶针16′推顶压杆152′时,撬杆153′对按键12′底端施加向外的推力,而对于按键12′的顶端几乎没有施加推力,也即撬杆153′向按键12′施加的外力很不平衡,必然会引起按键12′的底端向外倾斜、顶端向内倾斜,这样,导致取卡困难。

最后,对于拨杆15′的自身结构来讲,其压杆152′的端部a′到轴孔部151′的距离很大程度地小于撬杆的端部b′到轴孔部151′的距离,根据杠杆原理,在产生相同力矩的前提下,力臂越小,则所需的力就越大,因此,该拨杆15′所形成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用户必须手持顶针16′施加较大的力才能使撬杆153′对按键12′产生较小的顶出力,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对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式卡托按键做进一步优化设计,同时保证按键的正常工作和SIM卡的顺利插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卡托按键结构,该卡托按键保证按键的正常工作和SIM卡的顺利插取。在此基础上,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卡托按键结构的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卡托按键结构,包括:

壳体侧壁,设有按键孔和内外贯穿的顶针孔,且设有向内延伸的支撑部;

按键,包括键帽、设于所述键帽内侧的接触部,所述键帽安装于所述按键孔中,所述接触部贯穿所述壳体侧壁、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按键电路对应设置;

卡托,包括托体和设于所述托体外侧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键帽连接,所述托体插装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卡座内;

拨杆,与所述支撑部在水平面内可转动连接,且转动点的一侧为压杆、另一侧为撬杆,所述压杆的端部与所述顶针孔对应设置,当所述压杆相对所述转动点向内旋转时,所述撬杆的端部产生的向外的推顶力作用于所述连接部。

采用这种结构,当需要将SIM卡或者存储卡从卡托中取出时,采用顶针插入顶针孔,顶针内端推动拨杆的压杆,使其绕转动点向内转动,从而带动拨杆的撬杆绕转动点向外转动,撬杆的端部产生的向外的推顶力作用于连接部,也即撬杆对连接部施加向外的推力,以使连接部推动按键一起通过按键孔向外弹出,即可取出SIM卡或存储卡。当需要重新装入SIM卡或存储卡时,只需先将卡安装至托体32的对应位置,然后将卡托、键帽整体组件再通过按键孔向内推入,以使托体32重新插装于卡座中,即可完成SIM卡或存储卡的安装。

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采用上述卡托按键结构,由于撬杆的端部作用于连接部,而非作用于按键上,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撬杆42在工作过程中丝毫不会影响按键的按压,因此这种结构的卡托按键结 构能兼顾按键的正常按压和SIM卡的顺利插取。

此外,由于取卡所需要的就是使卡托向外移动,也即卡托为取卡时的目标受力部件,上述撬杆直接向连接部卡托的一部分施加向外的推顶力,由连接部推动按键共同向外移动,使得推顶力直接作用于目标受力部件,且力传递的方向均为一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力传递过程中多次改变方向而传力受损的现象。

最后,如背景技术所述,卡托插装于卡座的方向唯一,因此其向外移动的路径也唯一,撬杆直接作用于连接部能准确、快速地推动卡托沿唯一路径向外移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由活动安装的按键拉动卡托向外移动的方案,很大程度地避免了卡托因发生倾斜而卡在卡座内等现象,保证取卡顺畅。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垂向推顶部,所述撬杆的端部抵靠于所述推顶部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撬杆的端部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内侧壁设有开口向内的推顶槽,所述撬杆的端部设于所述推顶槽中。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壳体侧壁的与所述按键孔对应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压杆的端部设有与所述顶针孔对应的配合槽。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所述拨杆的转动点的位置二者之一设有垂向支撑柱,二者中的另一者为支撑孔,所述支撑柱套装于所述支撑孔内。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所述拨杆的转动点的位置分别设有同轴的第一插孔、第二插孔,所述拨杆还包括插装于所述第一插孔、所述第二插孔的插轴。

优选地,所述键帽的竖向中部设有向内延伸的支点部;

所述支点部、所述连接部的对应位置二者中的一者设有垂向定位柱、另一者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装于所述定位孔中;

或者所述支点部与所述连接部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同轴的第一 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部还包括插装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的连接轴。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壁的竖向两端与对应的所述键帽的内侧壁之间均设有弹性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部为弹簧、泡棉或者弹片。

优选地,所述按键为音量调节键,所述音量调节键具有按压后调大音量的顶端部、按压后调小音量的底端部。

优选地,所述卡托为双卡卡托。

优选地,所述壳体侧壁的内侧还设有限制所述卡托向内插装时最大位移量的卡托限位件,且所述卡托限位件与所述接触部对应设置,所述按键电路设于所述卡托限位件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卡托按键结构、与所述卡托按键结构连接的电路板;所述卡托按键结构为如上所述的卡托按键结构。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上的按键电路为锅仔片按键,按压所述键帽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锅仔片按键接触,松开所述键帽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锅仔片按键分离。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上设有限制所述压杆向内转动的最大转角的拨杆限位件,所述拨杆限位件对应设于所述压杆的端部的内侧。

由于上述卡托按键结构具有如上技术效果,因此,应用该卡托按键结构的电子设备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专利CN103929516A公开的一体式卡托按键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上述一体式卡头按键模组中拨杆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拨杆对按键顶出过程中按键的受力状态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壳体11′;按键孔111′;顶针孔112′;支撑柱113′;轴部1131′;

按键12′;第一按压部121′;第二按压部122′;第一凸起槽123′;第二凸起槽124′;支点部125′;转轴1251′;

卡托13′;托架本体131′;轴孔132′;

主板14′;电路板主体141′;卡座142′;第一按压开关143′;第二按压开关144′;第一凸起触点1431′;第二凸起触点1441′;

拨杆15′;轴孔部151′;压杆152′;撬杆153′;

顶针16′;手持部161′;针尖部162′;

SIM卡17′;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卡托按键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取下电路板后的仰视图;

图7为图5中将拨杆从卡托按键结构拆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将卡托从卡托按键结构拆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撬杆与连接部的作用点的一种示意简图;

图10为撬杆与连接部的作用点的另一种示意简图;

图11为拨杆与按键连接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支撑部在壳体侧壁的具体位置图;

图13为壳体侧壁的卡托限位件的具体位置图。

其中,图5至图1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壳体侧壁1;按键孔11;顶针孔12;支撑部13;支撑孔131;第一插孔132;卡托限位件14;

按键2;键帽21;支点部211;定位柱212;第二定位槽213;接触部22;

卡托3;连接部31;定位孔311;推顶槽312;第一定位槽313;推顶部314;托体32;弹性支撑部33;

拨杆4;压杆41;配合槽411;撬杆42;垂向支撑柱43;第二插孔44;插轴45;

拨杆限位件5;

电路板100;按键电路101;

SIM卡2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卡托按键结构,同时保证按键的正常工作和SIM卡的顺利插取,避免受力不平衡的现象,且实现使用较小的顶出力即可取卡。在此基础上,本发明的另一核心为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卡托按键结构的电子设备。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出现的方位词“内”、“外”、“顶”、“底”如图6的标注所示,“上”是垂直于图6纸面射入的方向,“下”则是垂直于图6纸面射出的方向;并定义内外延伸的方向为横向,顶端到底端延伸的方向为竖向,上下延伸的方向为垂向;且定义图6所在的纸面为水平面。应当理解,这些方位词是按照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使用习惯、并结合说明书附图而定义,它们的出现不应当影响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卡托按键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卡托按键结构,包括壳体侧壁1、按键2、卡托3和拨杆4。其中,壳体侧壁1设有按键孔11和内外贯穿的顶针孔12,且设有向内延伸的支撑部13;按键2包括键帽21、设于键帽21内侧的接触部22,键帽21安装于按键孔11中,接触部22贯穿壳体侧壁1、与电子设备的按键电路101对应设置;卡托3包括托体32和设于托体32外侧的连接部31,连接部31与键帽21连接,托体32插装于电子设备的卡座内;拨杆4与支撑部13在水平面内可转动连接,且转动点的一侧为压杆41、另一侧为撬杆42,压杆41的端部a与顶针孔12对应设置,当压杆41相对转动点向内旋转时,撬杆42的端部b产生的向外的推顶 力作用于连接部31。

采用这种结构,当需要将SIM卡200或者存储卡从卡托3中取出时,采用顶针插入顶针孔12,顶针内端推动拨杆4的压杆41,使其绕转动点向内转动,从而带动拨杆4的撬杆42绕转动点向外转动,撬杆42的端部b产生的向外的推顶力作用于连接部31,也即撬杆42对连接部31施加向外的推力,以使连接部31推动按键2一起贯穿按键孔11向外弹出,即可取出SIM卡200或存储卡。当需要重新装入SIM卡200或存储卡时,只需先将卡安装至托体32的对应位置,然后将卡托3、键帽21整体组件再通过按键孔11向内推入,以使托体32重新插装于卡座中,即可完成SIM卡200或存储卡的安装。

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采用上述卡托按键结构,由于撬杆42的端部b作用于连接部31,而非作用于按键2上,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撬杆42在工作过程中丝毫不会影响按键2的按压,因此这种结构的卡托按键结构能兼顾按键的正常按压和SIM卡的顺利插取。

此外,由于取卡所需要的就是使卡托3向外移动,也即卡托3为取卡时的目标受力部件,上述撬杆42直接向连接部31卡托3的一部分施加向外的推顶力,由连接部31推动按键2共同向外移动,使得推顶力直接作用于目标受力部件,且力传递的方向均为一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力传递过程中多次改变方向而传力受损的现象。

最后,如背景技术,卡托3插装于卡座的方向唯一,因此其向外移动的路径也唯一,撬杆42直接作用于连接部31能准确、快速地推动卡托3沿唯一路径向外移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由活动安装的按键拉动卡托向外移动的方案,很大程度地避免了卡托3因发生倾斜而卡在卡座内等现象,保证取卡顺畅。

第一具体方案中,如图9所示,上述连接部31上设有垂向推顶部314,撬杆42的端部b抵靠于推顶部314的内侧。

采用这种结构,撬杆42的作用点位于连接部31上,当压杆41向内旋转时,撬杆42的推顶点位于连接部31上,进而推动按键2共同向外移动。

具体地,该推顶部314可以为如图9所示的柱体,也可以为各种形状的挡片或挡块等等。

第二具体方案中,如图10所示,上述撬杆42的端部b设于连接部31的内侧。

采用这种结构,撬杆42的作用点位于连接部31的内侧,当压杆41向内旋转时,撬杆42推动整个连接部31、按键2共同向外移动。

比较上述两个方案,第二具体方案中,整个连接部31都受到撬杆42的推顶力,进一步保证力传递过程的方向一致性,最大程度地保证顺畅取卡。此外,这使得整个连接部31都具有分压的作用,也即连接部31的受力更加稳定。而在第一具体方案中,只有连接部31位于撬杆42外侧的部分受到推顶力,取卡过程中连接部31位于撬杆42内侧的部分还需外侧的部分拉动才能向外移动,因此,移动过程相对被动。此外,该情况下连接部31的分压效果较差,可能会造成连接部31的局部受力过大而引起不稳定的现象。因此,第二具体方案为本申请的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的方案中,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为图5中取下电路板后的仰视图,图7为图5中将拨杆从卡托按键结构拆下的结构示意图,上述连接部31的内侧壁设有开口向内的推顶槽312,撬杆42的端部b设于推顶槽312中。

采用这种结构,正常使用过程中,撬杆42的端部b设于该推顶槽312中,因此连接部31无需因为要容纳撬杆42而加大横向宽度,进一步减小卡托按键结构的体积、提高其结构整体性和集成度。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壳体侧壁1上,支撑部13设于按键孔11对应的内侧。

将支撑部13设于按键孔11对应的内侧后,相当于将拨杆4与支撑部13的连接点向按键1的中部移动,在顶针孔12的位置不变、且撬杆42的端部b作用于连接部的前提下,上述拨杆4的压杆41的长度必然大于撬杆42的长度。根据杠杆原理,在产生相同力矩的前提下,力臂越大,则所需的力就越小,因此,这种拨杆4形成省力杆,操作 人员采用较小的推力向内推顶针,即可轻松地撬动卡托3,进一步便于操作。

此外,如图6所示,上述压杆41的端部a设有与顶针孔12对应的配合槽411。

这样,用户手持顶针向内推动时,能够准确将顶针内端抵至配合槽411的槽底,从而顺利推动压杆41向内转动。设置该配合槽411能够起到导向和定位的作用,避免顶针发生滑动而不能准确推动压杆41,进一步保证卡托按键结构的工作稳定性。

还可以设置拨杆4与支撑部13的具体连接方式。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3、拨杆4的转动点的位置二者之一设有垂向支撑柱43,二者中的另一者为支撑孔131,支撑柱套装于支撑孔131内。如图7和图8所示,可以在支撑部设置支撑孔131,在拨杆上设置垂向支撑柱43。当然,也可以在支撑部上设置垂向支撑柱43,在拨杆上设支撑孔131。

采用这种结构,能简单、方便地实现拨杆4相对于支撑柱在水平面内转动,进而实现拨杆4对卡托3的拨动。

可以想到,拨杆4与壳体侧壁1并不仅限这种铰接方式,例如,如图11所示,支撑部13、拨杆4的转动点的位置分别设有同轴的第一插孔132、第二插孔44,拨杆4还包括插装于第一插孔132、第二插孔44的插轴45。

采用这种结构,先将第一插孔132和第二插孔44对应设置,然后将插轴45贯穿两个插孔,同样能够实现拨杆4相对于支撑部13转动。

此外,结合图6,上述键帽21的竖向中部设有向内延伸的支点部211,支点部211、连接部31二者中的一者设有垂向定位柱212、另一者设有定位孔311,定位柱212插装于定位孔311中。

这样,通过单支点的孔轴设计能够将连接部31、支点部211连接于一体,也就是将按键2与卡托3连接于一体,使得该组件能在拨杆由内向外的撬动作用下整体弹出,并在由外向内的推动作用下整体滑入,实现了卡托3与按键2的一体化设计。此外,对于电子设备的按 键2来说,用户按动时不可能每次都按到键帽21的正中央,因此按动键帽21时必然需要按键2发生小范围的倾斜,而卡托3始终插装于卡座中,也就是说,需要卡托3与按键2一体化设计的同时,还需要按键2相对卡托3可小范围的转动余量。采用上述单支点的孔轴设计,按动按键2时,按键2能相对于垂向定位柱212发生小范围的转动,也就是满足了按键2相对于卡托3小范围转动的要求。

可以想到,连接部31、支点部211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连接部31、支点部211分别设置连接孔,再设置单独的连接轴,将定位轴插装于两个连接孔中。

进一步的方案中,如图6所示,连接部31的外侧壁的竖向两端与对应的键帽21的内侧壁之间均设有弹性支撑部33。

对于上述单支点孔轴连接的键帽21和连接部31来说,通常将垂向定位柱212、定位孔311均设于键帽21、连接部31的竖向的中点。出于对整部布局的排布,且考虑到撬杆42的推力尽量平衡、连接部31的整体横向宽度不能太大等三个因素,通常将撬杆42的端部与垂向定位柱212并排设置、且尽量靠近连接部31中点,撬杆42仍然会稍稍偏向于连接部31的顶端或底端,也即撬杆42对托体32施加的推力不可避免出现不同角度的偏斜。

采用上述两个弹性支撑部33后,即使撬杆42端部没有完全设于连接部31的中部,例如撬杆42设于托体32的底端,其对托体32的底端施加向外的推力,导致键帽21具有底端向外、顶端向内的倾斜趋势,而此时顶端的弹性支撑部33利用其自身的抗压缩弹力会向外顶键帽21的顶端,因此,避免了键帽21底端向外、顶端向内的倾斜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将卡托3与键帽21顺利顶出。同理,当撬杆42仅对托体32的顶端施加向外的推力时,底端的弹性支撑部33也会避免键帽21倾斜。

由此可见,上述两个弹性支撑部33能够避免推力不平衡时键帽21发生倾斜而无法滑出的现象,使得键帽21整体受力平衡,进一步保证了装取SIM卡200或存储卡的操作可靠性。

上述弹性支撑部33的安装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具体的方案中,连接部31的外侧壁的竖向两端设有第一定位槽313,键帽21的内侧壁设有与第一定位槽313对应的两个第二定位槽213,连接部31、键帽21之间还设有弹性支撑部33,弹性支撑部33的一端设于第一定位槽313中、另一端设于第二定位槽213中。采用两个定位槽能够对弹性支撑部33起到进一步的导向和限位作用,避免弹性支撑部33倾斜或脱落。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安装,例如将弹性支撑部33的两端分别与连接部31的外侧壁、键帽21的内侧壁粘接。

此外,上述弹性支撑部33的选择也可以有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泡棉或者弹片。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按键2为音量调节键,音量调节键具有按压后调大音量的顶端部、按压后调小音量的底端部。

由于音量调节键的竖向尺寸通常较大,这与卡托3的尺寸基本相同或者比卡托3的尺寸稍大,因此,二者的尺寸匹配度较高,使得键帽21从按键孔11中脱出时能顺利带动连接部31、卡托3滑出,相比于其他尺寸较小的按键2,选择音量调节键作为载体能使一体化卡托3按键2的整体性更好。

当然,上述卡托按键结构的按键2并不仅限音量调节键,还可以选择其他按键,例如亮度调节键、静音键或者自锁键、其他自定义按键等等。

此外,上述卡托3可以为容纳一个SIM卡或一个存储卡的单卡卡托,当然,该卡托3还可以为同时容纳两张卡的双卡卡托,这两张卡可以为一个SIM卡和一个存储卡,或两张SIM卡,或两张存储卡。

另一种具体方案中,如图13所示,上述壳体侧壁1的内侧还设有限制卡托3向卡座插装时最大位移量的卡托限位件14,且卡托限位件14与接触部22对应设置,按键电路101设于卡托限位件14上。

采用这种结构,能防止装卡过程中用力过大而将卡托3过分地向内插装的现象,以使卡托3安装于卡座的合适位置。此外,由于按键电路101设于该卡托限位件14上,按动按键2时,接触部22施加的 作用力作用于卡托限位件14上。相反,如果没有该卡托限位件14,则按动按键2时产生的作用力会作用于卡座3上,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导致对卡座3造成功能性的破坏。由此可见,该卡托限位件41能同时起到对卡托3的限位作用,并同时起到承接按键2的作用力、保护卡托3的作用。

上述卡托限位件14与卡托3的配合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

例如,图13所示,连接部31、拨杆限位件14分别设有挡块,两个挡块在竖向具有一定的重叠量,这样,当卡托插装到位时,两个挡块部分重叠,以阻止卡托继续向内移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在拨杆限位件14、连接部31二者中的一者设置卡钩、另一者设置卡槽,当卡托插装到位时卡钩与卡槽卡接,阻止卡托继续向内移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卡托按键结构、与卡托按键结构连接的电路板100;卡托按键结构为如上的卡托按键结构。

由于上述卡托按键结构具有如上技术效果,因此,采用该卡托按键结构的电子设备也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该电子设备可以具体为手机,也可以为平板电脑、或其他移动智能终端、或其他需要安装SIM卡200或/和存储卡的电子设备。

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电路板100上的按键电路101为锅仔片按键,按压键帽21后、接触部22与锅仔片按键接触,松开键帽21后,接触部22与锅仔片按键分离。

这样,通过按压接触部22,使其与锅仔片按键接触能实现按键2的相应功能,这里采用锅仔片按键具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不易损坏,且手感较好。

在此基础上,电路板100上设有限制压杆41向内转动的最大转角的拨杆限位件5,拨杆限位件5对应设于压杆41的端部a的内侧。

这样,压杆41在顶针的推动作用下向内转动,直到压杆41碰到拨杆限位件5,压杆41停止转动,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用户由于用力过大、将顶针向内插入过猛而损坏电路板100上的其他部件,起到 安全保护的作用。

具体的方案中,拨杆限位件5为限位板,限位板的形状与压杆41的端部a的形状相适配。

这种结构的限位板能与压杆41内侧壁很好地贴合,形成面接触,避免压杆41与限位板碰撞时形成线接触而产生变形或损坏。当然,上述拨杆限位件5并不仅限该结构,还可以将其设为卡托限位件等其他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卡托按键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