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22851阅读:3919来源:国知局
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位于接入网、汇聚网、骨干网中各层的设备间通过光/电接口连接进行通信。因此,作为报文进入设备的第一关和报文经过设备处理后转发出去的最后一关,端口对报文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通信的质量。依据ISO七层网络模型,物理层“利用物理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该层将信息编码为电流脉冲或其他信号用于网上传输,因此物理层器件PHY是信号质量的最终决定者。如图1所示,图1是典型MAC---PHY连接图,对于发送报文,报文沿TX方向依次经过INT_PHY(集成到MAC的物理层器件)、EXT_PHY(未集成到MAC的物理层器件)及光模块(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s,SFP),对于接收报文,报文沿RX方向依次经过光模块、EXT_PHY及INT_PHY。在TX/RX双向信号经过的路径上,信号会失真,造成在接收端低频段信噪比较高,而高频段信噪比不足,现有技术通常采用预加重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预加重的基本原理是对输入信号高频分量进行电平提升后传输。一组预加重参数有两个值:main/post和驱动电流idriver,设定预加重参数实质上是找到最佳的(main/post,idriver)的组合。

当前端口发送端预加重调试主要有两种方法:1、测量高速信号筛选最优值;2、拷机测试。然而,第一种方法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量化信号质量,但环境温度会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仍不能筛选最优值,且使用该方法需要借助示波器,不能覆盖到所有的产品,不具备通用性;第二种方法无法进行自动化调试,因此通用性较差。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预加重调试中无法筛选最优参数且调试通用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所述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置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及多种预设的环境温度;

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

当遍历完所述预加重参数后,获取所述特定码流在预定时间内在流经所述路径时未发生误码的预加重参数;

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为初始的预加重参数,返回至进行误码检测的步骤并循环;

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

优选地,所述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的步骤包括:

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使能所述IN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使能所述EX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

将所述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的发生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的发生器为发送端的路径,并在所述路径终点对应的检测器进行误码检测。

优选地,所述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以进行误码检测的步骤包括:

预设所述预加重参数的步进值;

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以所述步进值为间隔,对间隔后的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以进行误码检测。

优选地,所述特定码流为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码流。

优选地,所述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的步骤包括:

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将配置的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以矩阵的形式排列;

在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在所述矩阵中形成的几何区域中,获取位于所述几何区域中心处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预加重参数的配置装置,所述预加重参数的配置装置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及多种预设的环境温度;

检测模块,用于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当遍历完所述预加重参数后,获取所述特定码流在预定时间内在流经所述路径时未发生误码的预加重参数;

循环检测模块,用于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为初始的预加重参数,返回至进行误码检测的步骤并循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

优选地,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使能单元,用于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使能所述IN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使能所述EX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将所述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的发生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的发生器为发送端的路径,并在所述路径终点对应的检测器进行误码检测。

优选地,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预设单元,用于预设所述预加重参数的步进值;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以所述步进值为间隔, 对间隔后的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以进行误码检测。

优选地,所述特定码流为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码流。

优选地,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

排列单元,用于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将配置的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以矩阵的形式排列;

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在所述矩阵中形成的几何区域中,获取位于所述几何区域中心处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

本发明一种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及装置,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来实现对预加重参数的初步筛选,并且将本次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再进行误码检测,使得预加重参数的数量不断减少,进一步筛选预加重参数,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最终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即是能够适应所有经过检测的环境温度的参数,其能实现发送端信号的更优传输,检测的过程自动化,能较快地获取到较优的预加重参数,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的设备,具有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MAC-PHY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特定码流流经的路径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常温环境下测量得到的矩阵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常温环境下测量得到的矩阵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常温环境下测量得到的矩阵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进行误码检测的步骤一实施例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8为图2中进行误码检测的步骤另一实施例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9为图2中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的步骤一实施例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预加重参数的配置装置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检测模块的一实施例的细化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检测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细化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3为图10中第二获取模块的一实施例的细化功能模块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该预加重参数的配置方法包括:

步骤S101,配置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及多种预设的环境温度;

本实施例中,配置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以对每一组预加重参数进行检测或调试,从中得出最优的预加重参数。

本实施例考虑环境温度对预加重参数检测的影响,同时配置多种预设的环境温度,以使得最终得出的预加重参数能够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其中,为了缩短检测的时间,预设的环境温度优选地为低温、常温及高温。当然,本实施例还可以预设其他温度,例如增加温度梯度以增加检测的精准度,使得预加重参数在更多的环境温度中进行检测。

步骤S102,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

本实施例中,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例如在常温条件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并进行误码检测,即对每一条路径均进行误码检测,以实现每一条路径至少筛选出一组最优的预加重参数。

如图3所示,其中,INT PHY为INT集成收发器,EXT PHY为EXT集成收发器。涉及到发送端的路径有5条,分别是路径1、2、3、4、5,由于路径4和5取决于光模块SFP自身的特性,且光模块器件不提供相关的检测技术支持,因此,最终涉及到发送端的路径只有路径1、2、3,其中:

路径1位于发送链路上,从INT PHY到EXT PHY,EXT PHY中设置线 路侧内环7,使特定码流流经,即路径1为:INT PHY==>1==>7==>EXT PHY;

路径2位于接收链路上,EXT PHY取消线路侧内环,特定码流流经后,从EXT PHY到INT PHY,即路径2为:EXT PHY==>7==>2==>INT PHY;

路径3位于发送链路及接收链路上,从EXT PHY开始,经线路3至光模块,光模块使用光纤自环,特定码流流经光纤自环线路8及6后,从光模块返回EXT PHY,即路径3为:EXT PHY==>3==>5==>8==>6==>4==>EXT PHY。

本实施例中,特定码流优选地为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seudo-Random Binary Sequence,PRBS)码流,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码流。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码流具有自我验证的特性,可以及时感知链路上的误码情况的发生。

步骤S103,当遍历完所述预加重参数后,获取所述特定码流在预定时间内在流经所述路径时未发生误码的预加重参数;

本实施例中,对于每条路径,在遍历检测完所有组预加重参数后,可以将遍历后的预加重参数组成一个矩阵的形式,如图4所示,其中,以main/post为行,以驱动电流idriver为列,其中,对于每一组预加重参数,如果特定码流流经上述的一条路径时在预定时间内发生误码,则记录该条路径上对应的检测结果为0,如果特定码流流经该条路径时在预定时间内未发生误码,则记录该条路径上对应的检测结果为1,这样,以常温条件下进行测试为例,每条路径可得到如图4所示的矩阵形式的误码检测结果。

其中,在该矩阵中,检测结果为1的区域形成封闭的区域,该区域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为可选的预加重参数(可以认为该可选的预加重参数能够更好地适应常温条件下信号的传输),检测结果为0的区域形成不封闭的区域,该区域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为不可选的预加重参数。

本实施例中,经初次误码检测后,能够对预加重参数进行初步的筛选,以检测结果为1的区域(即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下一轮检测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大大减少了预加重参数的筛选数量。

步骤S104,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为初始的预加重参数,返回至进行误码检测的步骤并循环;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环境温度因素的影响,需要重新设定环境温度,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进行测试,例如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测试。

本实施例中,以在第一环境温度下检测时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在第二环境温度下检测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然后,对于每一组这些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

如果特定码流流经上述的一条路径时在预定时间内发生误码,则记录该条路径上对应的检测结果为0,如果特定码流流经该条路径时在预定时间内未发生误码,则记录该条路径上对应的检测结果为1,这样,以低温条件下进行测试为例,每条路径可得到如图5所示的矩阵形式的误码检测结果。

其中,在该矩阵中,检测结果为1的区域仍形成封闭的区域,该区域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为进一步可选的预加重参数(可以认为该可选的预加重参数能够更好地适应常温及低温条件下信号的传输),检测结果为0的区域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为不可选的预加重参数。

可以看出,在图5的矩阵中,检测结果为1的封闭区域比图4所示的封闭区域进一步减小,即封闭区域呈现收敛的状态,进一步对预加重参数进行筛选。

本实施例中,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检测完毕后,以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检测的未发生误码时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在下一预设的环境温度(例如高温环境)下进行检测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对于每一组这些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直至遍历完所有的预设的环境温度。以高温条件下进行测试为例,每条路径可得到如图6所示的矩阵形式的误码检测结果。

本实施例通过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对可选的预加重参数进行测试,使得封闭区域不断收敛,更进一步对预加重参数进行筛选。

步骤S105,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

本实施例中,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获取最终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可以认为,这些预加重参数能够适应所有经过检测的环境温度下发送端信号(高速信号)的更优传输。

预加重参数在网络设备上配置后,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会发生漂移,本实施例最终获取的预加重参数,由于能够适应多种环境温度,因此,即使发生漂移,也能够保证发送端的信号传输的质量在较优范围内。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是对涉及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因此,能够用于精确定位链路故障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来实现对预加重参数的初步筛选,并且将本次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再进行误码检测,使得预加重参数的数量不断减少,进一步筛选预加重参数,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最终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即是能够适应所有经过检测的环境温度的参数,其能实现发送端信号的更优传输,检测的过程自动化,能较快地获取到较优的预加重参数,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的设备,具有通用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上述图1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步骤S102包括:

步骤S1021,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使能所述IN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使能所述EX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

步骤S1022,将所述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的发生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的发生器为发送端的路径,并在所述路径终点对应的检测器进行误码检测。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三角形代表特定码流发生器,圆形代表特定码流检测器。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使能IN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使能EX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例如对于上述的路径1,使能INT PHY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使能EXT PHY的特定码流的检测器,使特定码流从发生器传输至检测器,并在检测器进行误码检测;对于上述的路径2,使能EXT PHY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使能INT PHY的特定码流的检测器;对于上述的路径 3,使能EXT PHY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上述图1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步骤S102还可以包括:

步骤S1023,预设所述预加重参数的步进值;

步骤S1024,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以所述步进值为间隔,对间隔后的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以进行误码检测。

本实施例中,可以不需遍历所有组的预加重参数,而是设定一个步进值(X,Y),两次测量预加重参数的(main/post,idriver)之间分量分别相差X及Y,然后,以步进值为间隔,对间隔后的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以进行误码检测。

如图4至图6所示,main/post的步进值为4/4,idriver的步进值为1,这样,能够大大缩短调试时间,另外,本实施例设置步进值进行调试的方式可以应用至所有的环境温度下。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上述图1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步骤S105包括:

步骤S1051,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将配置的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以矩阵的形式排列;

步骤S1052,在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在所述矩阵中形成的几何区域中,获取位于所述几何区域中心处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

本实施例中,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最终获取到的预加重参数可能不止一组,这些预加重参数均在所有的预设的环境温度下均没有发生误码,其能够实现发送端信号的更优传输。

本实施例中,如果最终获取到的预加重参数有多组,则可以将配置的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以矩阵的形式排列,其中,以main/post为行,以驱动电流idriver为列。

本实施例预加重参数在以上述的矩阵的方式排列时,可以获取封闭几何 区域中几何中心处对应的预加重参数或者接近区域的几何中心的处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最优预加重配置值,获取的这些预加重参数可能为一组或多组。如图6所示,在封闭区域中框选的接近几何中心处的(main/post,idriver)=(47/16,10)为对应路径的最优预加重配置值。这样,在预加重参数发生漂移时,漂移后还可能是该封闭几何区域中的预加重参数或者是该封闭几何区域附近的预加重参数,这些预加重参数仍能够实现发送端信号的较优传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预加重参数的配置装置,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加重参数的配置装置包括:

配置模块101,用于配置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及多种预设的环境温度;

本实施例中,配置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以对每一组预加重参数进行检测或调试,从中得出最优的预加重参数。

本实施例考虑环境温度对预加重参数检测的影响,同时配置多种预设的环境温度,以使得最终得出的预加重参数能够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其中,为了缩短检测的时间,预设的环境温度优选地为低温、常温及高温。当然,本实施例还可以预设其他温度,例如增加温度梯度以增加检测的精准度,使得预加重参数在更多的环境温度中进行检测。

检测模块102,用于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

本实施例中,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例如在常温条件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并进行误码检测,即对每一条路径均进行误码检测,以实现每一条路径至少筛选出一组最优的预加重参数。

如图3所示,其中,INT PHY为INT集成收发器,EXT PHY为EXT集成收发器。涉及到发送端的路径有5条,分别是路径1、2、3、4、5,由于路径4和5取决于光模块SFP自身的特性,且光模块器件不提供相关的检测技术支持,因此,最终涉及到发送端的路径只有路径1、2、3,其中:

路径1位于发送链路上,从INT PHY到EXT PHY,EXT PHY中设置线 路侧内环7,使特定码流流经,即路径1为:INT PHY==>1==>7==>EXT PHY;

路径2位于接收链路上,EXT PHY取消线路侧内环,特定码流流经后,从EXT PHY到INT PHY,即路径2为:EXT PHY==>7==>2==>INT PHY;

路径3位于发送链路及接收链路上,从EXT PHY开始,经线路3至光模块,光模块使用光纤自环,特定码流流经光纤自环线路8及6后,从光模块返回EXT PHY,即路径3为:EXT PHY==>3==>5==>8==>6==>4==>EXT PHY。

本实施例中,特定码流优选地为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seudo-Random Binary Sequence,PRBS)码流,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码流。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码流具有自我验证的特性,可以及时感知链路上的误码情况的发生。

第一获取模块103,用于当遍历完所述预加重参数后,获取所述特定码流在预定时间内在流经所述路径时未发生误码的预加重参数;

本实施例中,对于每条路径,在遍历检测完所有组预加重参数后,可以将遍历后的预加重参数组成一个矩阵的形式,如图4所示,其中,以main/post为行,以驱动电流idriver为列,其中,对于每一组预加重参数,如果特定码流流经上述的一条路径时在预定时间内发生误码,则记录该条路径上对应的检测结果为0,如果特定码流流经该条路径时在预定时间内未发生误码,则记录该条路径上对应的检测结果为1,这样,以常温条件下进行测试为例,每条路径可得到如图4所示的矩阵形式的误码检测结果。

其中,在该矩阵中,检测结果为1的区域形成封闭的区域,该区域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为可选的预加重参数(可以认为该可选的预加重参数能够更好地适应常温条件下信号的传输),检测结果为0的区域形成不封闭的区域,该区域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为不可选的预加重参数。

本实施例中,经初次误码检测后,能够对预加重参数进行初步的筛选,以检测结果为1的区域(即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下一轮检测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大大减少了预加重参数的筛选数量。

循环检测模块104,用于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为初始的预加重参数,返回至进行误码检测的步骤并循环;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环境温度因素的影响,需要重新设定环境温度,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进行测试,例如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测试。

本实施例中,以在第一环境温度下检测时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在第二环境温度下检测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然后,对于每一组这些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

如果特定码流流经上述的一条路径时在预定时间内发生误码,则记录该条路径上对应的检测结果为0,如果特定码流流经该条路径时在预定时间内未发生误码,则记录该条路径上对应的检测结果为1,这样,以低温条件下进行测试为例,每条路径可得到如图5所示的矩阵形式的误码检测结果。

其中,在该矩阵中,检测结果为1的区域仍形成封闭的区域,该区域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为进一步可选的预加重参数(可以认为该可选的预加重参数能够更好地适应常温及低温条件下信号的传输),检测结果为0的区域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为不可选的预加重参数。

可以看出,在图5的矩阵中,检测结果为1的封闭区域比图4所示的封闭区域进一步减小,即封闭区域呈现收敛的状态,进一步对预加重参数进行筛选。

本实施例中,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检测完毕后,以在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检测的未发生误码时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在下一预设的环境温度(例如高温环境)下进行检测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对于每一组这些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直至遍历完所有的预设的环境温度。以高温条件下进行测试为例,每条路径可得到如图6所示的矩阵形式的误码检测结果。

本实施例通过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对可选的预加重参数进行测试,使得封闭区域不断收敛,更进一步对预加重参数进行筛选。

第二获取模块105,用于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

本实施例中,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获取最终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以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可以认为,这些预加重参数能够适应所有经过检测的环境温度下发送端信号(高速信号)的更优传输。

预加重参数在网络设备上配置后,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会发生漂移,本实施例最终获取的预加重参数,由于能够适应多种环境温度,因此,即使发生漂移,也能够保证发送端的信号传输的质量在较优范围内。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是对涉及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因此,能够用于精确定位链路故障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进行误码检测来实现对预加重参数的初步筛选,并且将本次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预设的第二环境温度下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再进行误码检测,使得预加重参数的数量不断减少,进一步筛选预加重参数,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最终未发生误码对应的预加重参数即是能够适应所有经过检测的环境温度的参数,其能实现发送端信号的更优传输,检测的过程自动化,能较快地获取到较优的预加重参数,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的设备,具有通用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上述图1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检测模块102包括:

使能单元1021,用于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使能所述IN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使能所述EX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

第一检测单元1022,用于将所述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的发生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的发生器为发送端的路径,并在所述路径终点对应的检测器进行误码检测。

本实施例中,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对于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使能IN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使能EXT集成收发器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例如对于上述的路径1,使能INT PHY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使能EXT PHY的特定码流的检测器,使特定码流从发生器传输至检测器,并在检测器进行误码检测;对于上述的路径2,使能EXT PHY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使能INT PHY的特定码流的检测器;对于上述的路径3,使能EXT PHY的特定码流的发生器及检测器。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在上述图1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检测模块102还可以包括:

预设单元1023,用于预设所述预加重参数的步进值;

第二检测单元1024,用于在预设的第一环境温度下,以所述步进值为间隔,对间隔后的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以进行误码检测。

本实施例中,可以不需遍历所有组的预加重参数,而是设定一个步进值(X,Y),两次测量预加重参数的(main/post,idriver)之间分量分别相差X及Y,然后,以步进值为间隔,对间隔后的每一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将特定码流流经以IN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或以EXT集成收发器为发送端的路径,以进行误码检测。

如图4至图6所示,main/post的步进值为4/4,idriver的步进值为1,这样,能够大大缩短调试时间,另外,本实施例设置步进值进行调试的方式可以应用至所有的环境温度下。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上述图1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二获取模块105包括:

排列单元1051,用于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将配置的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以矩阵的形式排列;

获取单元1052,用于在所获取的预加重参数在所述矩阵中形成的几何区域中,获取位于所述几何区域中心处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预加重配置值。

本实施例中,当遍历完所有预设的环境温度后,最终获取到的预加重参数可能不止一组,这些预加重参数均在所有的预设的环境温度下均没有发生误码,其能够实现发送端信号的更优传输。

本实施例中,如果最终获取到的预加重参数有多组,则可以将配置的多组初始的预加重参数以矩阵的形式排列,其中,以main/post为行,以驱动电流idriver为列。

本实施例预加重参数在以上述的矩阵的方式排列时,可以获取封闭几何 区域中几何中心处对应的预加重参数或者接近区域的几何中心的处对应的预加重参数作为对应路径的最优预加重配置值,获取的这些预加重参数可能为一组或多组。如图6所示,在封闭区域中框选的(main/post,idriver)=(47/16,10)为对应路径的最优预加重配置值。这样,在预加重参数发生漂移时,漂移后还可能是该封闭几何区域中的预加重参数或者是该封闭几何区域附近的预加重参数,这些预加重参数仍能够实现发送端信号的较优传输。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