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提通话辅助装置以及免提通话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8386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免提通话辅助装置以及免提通话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免提通话辅助装置以及免提通话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以往,提出了在汽车内实现免提通话的系统(以下,有时称作“免提通话系统”)。以往的免提通话系统具有扬声器、话筒和无线设备。而且,以往的免提通话系统利用无线设备接收从通话对方的电话发送来的声音信号,从扬声器放出与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相应的声音。另外,以往的免提通话系统利用话筒感测声音,根据感测到的声音形成感测声音信号,经由无线设备发送到通话对方的电话。以这种方式实现免提通话。
[0003]另外,随着便携电话的普及,还提出了免提通话系统,在该免提通话系统中,将乘坐汽车的用户的便携电话连接,而实现由用户进行的免提通话。
[0004]但是,通话对方的声音从扬声器发出,利用话筒感测所发出的声音,将基于感测到的声音的感测声音信号(即,回声信号)发送给通信对方的电话,因而有时会产生回声现象。有时因该回声现象而导致阻碍通话。另外,有时也因与回声现象的产生原理相同的原理而产生嘯声(howling)现象。
[0005]为了防止该回声现象,有时在以往的免提通话系统中设置回声防止电路。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 - 205388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 - 1461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但是,在以往的免提通话系统中,由于扬声器的设置位置与话筒的设置位置之间的相对关系因构建系统的汽车的车型而不同,因此回声信号的音响路径会因车型而不同。因此,为了防止回声现象而必须按照车型调整回声电路,结果为,免提通话系统的开发工时和制造成本有可能会增加。
[0012]所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开发工时和制造成本的免提通话辅助装置和免提通话辅助系统。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在所公开的方式中,经由有线或无线的接口与便携电话连接来使用的免提通话辅助装置具有壳体、扬声器单元、第I话筒单元以及第2话筒单元。所述扬声器单元具有:扬声器元件,其根据由所述便携电话接收到的接收声音信号而发出声音;以及放音部,其具有第I开口部、与所述第I开口部不同的第2开口部、以及将所述第I开口部与所述第2开口部连接起来的导通孔,且将所述发出的声音从所述第I开口部输入且经由所述导通孔进行引导而从所述第2开口部放出。所述第I话筒单元具有:喇叭状的第I集音部,其具有第3开口部;以及第I话筒元件,其感测由所述第I集音部收集的声音,且根据所述感测到的声音,输出第I感测声音信号。所述第2话筒单元具有:喇叭状的第2集音部,其具有第4开口部;以及第2话筒元件,其感测由所述第2集音部收集到的声音,且根据所述感测到的声音,输出第2感测声音信号。所述扬声器单元、所述第I话筒单元以及所述第2话筒单元被收纳于所述壳体,所述第2开口部、所述第3开口部以及所述第4开口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I个面上,所述第3开口部和所述第4开口部配置成与所述第2开口部的距离相等。
[0015]发明效果
[0016]根据公开的方式,能够降低开发工时和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免提通话辅助系统的一例的框图。
[0018]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通话辅助装置的一例的功能框图。
[0019]图3是示意性示出实施例1的扬声器单元的一例的图。
[0020]图4是示意性示出实施例1的话筒单元的一例的图。
[0021]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通话辅助装置的具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6是用于说明扬声器单元的开口部、第I话筒单元的开口部与第2话筒单元的开口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0023]图7是示出实施例1的控制装置的一例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本申请所公开的免提通话辅助装置和免提通话辅助系统的实施方式。另外,本申请所公开的免提通话辅助装置和免提通话辅助系统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5][实施例1]
[0026][免提通话辅助系统的概要]
[0027]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免提通话辅助系统的一例的框图。在图1中,免提通话辅助系统I (以下,有时称为“通话辅助系统I”)具有辅助免提通话的通话辅助装置10和控制装置100。
[0028]通话辅助系统I例如设置在汽车内。而且,通话辅助系统I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汽车内的用户的便携电话连接。
[0029]通话辅助装置10经由用户的便携电话和控制装置100接收从用户的通话对方的电话发送来的声音信号,从通话辅助装置10所具有的扬声器单元放出与该声音信号对应的声音。另外,通话辅助装置10根据通话辅助装置10所具有的话筒单元感测到的声音而形成感测声音信号,将所形成的感测声音信号经由控制装置100和用户的便携电话向通话对方的电话发送。这样,用户能够以免提的方式进行通话,而不用握持便携电话。
[0030][通话辅助装置10的结构]
[0031]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通话辅助装置的一例的功能框图。在图2中,通话辅助装置10具有接口部11、扬声器单元12以及话筒单元13 — 1、13 — 2。通话辅助装置10例如配设在汽车内的地图灯(map lamp)的附近。另外,以下,在未特别地区分话筒单元13 — I与话筒单元13 - 2的情况下,有时统称为话筒单元13。
[0032]接口部11是将通话辅助装置10与控制装置100连接的接口。在将通话辅助装置10与控制装置100有线连接的情况下,接口部11例如是连接器,在将通话辅助装置10与控制装置100无线连接的情况下,接口部11例如是无线功能部。
[0033]接口部11将从控制装置100接收的声音信号输出到扬声器单元12。另外,接口部11将从话筒单元13接收的感测声音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100。
[0034]扬声器单元12放出与从接口部11接收的声音信号相应的声音。
[0035]例如,扬声器单元12如图3所示那样具有扬声器元件14和放音部15。图3是示意性示出实施例1的扬声器单元的一例的图。扬声器元件14发出与从接口部11接收的声音信号相应的声音。放音部15具有导通孔。而且,从扬声器元件14发出的声音从放音部15的导通孔的一端的开口部输入而从另一端的开口部向通话辅助装置10的外部放出。即,扬声器单元12具有腔构造。
[0036]返回图2,话筒单元13感测声音,根据感测到的声音形成感测声音信号,并将所形成的感测声音信号输出到接口部11。
[0037]例如,话筒单元13如图4所示那样具有集音部16和话筒元件17。图4是示意性示出实施例1的话筒单元的一例的图。集音部16例如形成为喇叭状。S卩,集音部16具有导通孔。而且,将从集音部16的导通孔的一端的开口部输入的声音利用该导通孔进行引导而从该导通孔的另一端的开口部朝向话筒元件17输出。S卩,话筒单元13具有腔构造。而且,话筒元件17感测由集音部16收集后的声音,根据感测到的声音形成感测声音信号,将所形成的感测声音信号输出到接口部11。
[0038]接着,对通话辅助装置10的具体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通话辅助装置的具体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0039]在图5中,通话辅助装置10具有放音部件20、前部外壳30、基板40以及后部外壳50 ο
[0040]在基板40的上表面配设有接口部11。而且,在安装预定位置Ρ14以贴合扬声器元件14的下表面的方式配设有扬声器元件14,安装预定位置Ρ14是基板40的上表面的未安装有接口部11的区域。在该状态下,扬声器元件14与接口部11的输出端子电连接。
[0041 ] 放音部件20具有开口部21、开口部22、以及将开口部21与开口部22连接起来的导通孔23。另外,放音部件20在不同的2个面上具有开口部21和开口部22。开口部22具有具备对称面的形状,在图5中为长方形。而且,放音部件20被配设为重叠在扬声器元件14的上表面上。具体而言,放音部件20被配设为扬声器元件14的发音部从开口部21露出至导通孔23的内部。由此,将由扬声器元件14发出的声音从开口部21输入且利用导通孔23进行引导而从开口部22放出。
[0042]另外,放音部件20在一个区段具有切口部24。在放音部件20被配设为重叠在扬声器元件14的上表面时,切口部24成为用于收纳接口部11的空间。由此,由于能够避免立体的冲突,因此能够减小将基板40、扬声器元件14和放音部件20重叠时的厚度。
[0043]后部外壳50具有将内部刨除的构造,具有内部空间51和开口部52。经过开口部52将基板40、扬声器元件14和放音部件20以重叠的状态收纳在内部空间51。另外,后部外壳50在外侧面具有引导部53和卡止部54。
[0044]前部外壳30在前部外壳30的后表面具有从该后表面竖起的爪部37。该爪部37穿过后部外壳50的引导部53而卡挂于卡止部54。由此,能够保持将前部外壳30盖在后部外壳50的开口部52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通过前部外壳30和后部外壳50形成通话辅助装置10的壳体。另外,在该状态下,话筒元件17与接口部11的输入端子电连接。
[0045]另外,前部外壳30设置有喇叭状的集音部31 - 1、31 — 2。集音部31 — 1、31 —2分别与上述的集音部16对应。在前部外壳30的后表面侧的集音部31 — 1、31 — 2的开口部附近分别设置有话筒元件17。另外,上述的话筒单元13 -1对应于集音部31 — I和I个话筒元件17,上述的话筒单元13 - 2对应于集音部31 - 2和另一个话筒元件17。
[0046]另外,前部外壳30具有开口部34。具体而言,前部外壳30具有贯穿前部外壳30的前表面及后表面的导通孔35 — 1、35 — 2。利用隔离壁36来隔离导通孔35 — I与导通孔35 — 2。S卩,开口部34具有前部外壳30的前表面侧的导通孔35 — I的开口部34 — I以及前部外壳30的前表面侧的导通孔35 — 2的开口部34 — 2。在前部外壳30覆盖后部外壳50的开口部52上的状态下,开口部34的基准点(例如,中心点)与放音部件20的开口部22的基准点(例如,中心点)匹配。S卩,由于导通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