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0676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客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扶梯和电动通道等的乘客传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合设置在狭小场所的乘客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缩小乘客传送装置的宽度尺寸,已经公开的传统方法是采用一种将马达设置在驱动梯级的驱动轴周围以直接驱动驱动轴的结构(例如日本专利特开昭56-108683号公报),或者是采用一种在梯级的往通道之间直接驱动梯级驱动用链条的结构(例如日本专利特开昭55-40185号公报)。
此外,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1-139273号公报中还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为了避免乘客的手提行李与栏杆栏板碰撞,将左右的栏杆栏板的间隔设置得比左右的移动扶手的间隔宽,从而在视觉上加宽乘客传送装置的宽度。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前者的优点是通过以马达直接驱动梯级和梯级链条,以省略用于传递动力的多余的驱动用链条和驱动链轮等,从而相应缩小宽度尺寸。
此外,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后者,由于减少了乘客的手提行李与栏杆栏板碰撞的可能性,所以乘客可以更为从容地乘用乘客传送装置。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前者没有对需要进一步缩小宽度尺寸时的情况加以考虑,所以事实上很难进一步缩小宽度方向的尺寸。
而且,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后者中,在乘客传送装置的出入口部分,由于移动扶手的间隔比已经加宽的栏杆栏板的间隔窄,而该间隔差会相应地形成激剧的高低差,所以在引导移动扶手的引导部件的背面等有高低差的部分会出现与手提行李碰撞,从而导致乘客摔倒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缩小宽度尺寸的乘客传送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装置,该乘客传送装置即使在缩小宽度尺寸以后,乘客仍然能够从容地乘用,并且在下来时手提行李等也不会与引导移动扶手的引导部件的背面侧相碰撞。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将与主动链轮同轴的驱动链轮的齿部和构成主框架的左右的侧框架设置成相互的垂直投影重叠,其中,在主动链轮上卷绕连接多个梯级的梯级链条。
而且,将与垂直设置在梯级移动方向两侧的栏杆相向的内面间隔设置得比移动扶手的间隔宽,同时在所述栏杆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将所述加宽的内面间隔设置成逐渐接近所述移动扶手的间隔。
即,通过将驱动链轮的齿部和主框架的侧框架设置成相互的垂直投影相重叠,从而可以取消驱动链轮的齿部与侧框架之间本来存在的间隙,从而可以相应地将所述侧框架设置得更为靠近驱动链轮侧,其结果,则可以缩小主框架的宽度尺寸。
此外,通过将左右栏杆的内面间隔设置得比移动扶手的间隔宽,从而乘客的手提行李等不会与栏杆接触,因此乘客可以从容地乘用乘客传送装置,并且,通过在所述栏杆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将所述加宽的内面间隔设置成逐渐接近所述移动扶手的间隔,乘客下来时,其手提行李等就不会与引导移动扶手的引导部件的背面侧等碰撞。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即自动扶梯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自动扶梯的侧面示意图。
图3为图2III-III线处的纵向剖面放大图。
图4为表示图2中的自动扶梯主框架上层侧的俯视图。
图5为表示图3中的右侧栏杆的放大图。
图6为图1IV-VI线处的横向剖面放大7为表示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与图5相当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6所示的自动扶梯,对作为本发明实施形式之一的乘客传送装置进行说明。一般来说,自动扶梯1以跨越建筑物上层2和下层3设置的主框架4为基础而构成。如图3所示,主框架4由左右一对侧框架5A、5B以及连接该等左右侧框架5A、5B的底板6和桁条7等所构成、并且所述侧框架5A、5B由沿自动扶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上部弦材8A和下部弦材8B以及连接该等上部弦材8A和下部弦材8B的纵向部件9构成。
在采用上述结构的主框架4的上层2侧形成作为上部机械室使用的上部水平部分10,而在下层3侧形成作为下部机械室使用的下部水平部分11,在上部水平部分10和下部水平部分11之间连接有倾斜部分12。一般来说,上部水平部分10的上部和下部水平部分11的上部分别由乘客出入用的出入口地板10F、11F盖住。
在如此构成的主框架4的上部水平部分10和下部水平部分11的出入口地板10F、11F的下方,以枢轴方式分别支承有一对主动链轮13和从动链轮14。一对主动链轮13被固定在驱动轴15上,该驱动轴15的两个端部由轴承16以可旋转方式支承。该轴承16被固定在所述侧框架5A、5B的纵向部件9上,其垂直投影在侧框架5A、5B的宽度h内。
所述主动链轮13和从动链轮14上卷绕有环状的梯级链条17,该梯级链条17与梯级18连接。该梯级18具有在设置于所述主框架4内的导轨上行走的前轮19A和后轮19B。而且,前轮19A由朝向梯级18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前轮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通过将该前轮轴与所述梯级链条17连接,多个梯级18被连接在所述梯级链条17上。
此外,所述侧框架5A、5B中分别以垂直方式设置有栏杆20,移动扶手21由该栏杆20的周缘引导。栏杆20具有垂直设置在所述侧框架5A、5B的上部弦材8A中的支柱22,由该支柱22的上端支承的扶手框架23、设置在该扶手框架23内、上端由所述支柱22的上端支承且下端由所述支柱22的下端部分支承、位于所述支柱22的梯级18侧的栏杆栏板24、覆盖该栏杆栏板24下部的内侧盖板26,将该内侧盖板26与所述梯级18隔开的防护裙板27,以及设置在所述扶手框架23外侧的外侧盖板25。
此外,如图1和图3等所示,例如在自动扶梯1靠近建筑物的墙壁W设置、并且墙壁W的相反侧设置有楼梯S的情况下,将装饰用的外层装饰板28从所述外侧盖板25起垂直地设置在楼梯S侧的栏杆20的外侧,而墙壁W侧的栏杆20则可以通过将所述扶手框架23靠近墙壁W设置,并用外侧盖板25盖住其间的间隙,从而可以省略外层装饰板28的施工。
如此构成的栏杆20的所述栏杆栏板24具有端部邻近所述扶手框架23内面的周缘部分29,端部邻近所述内侧盖板26内面的基体部分30,与该等周缘部分29和基体部分30相比、位于梯级相反侧的更远处且其高度H占垂直高度一大半的内面部分31,以及位于该内面部分31与所述周缘部分29之间和该内面部分31与基体部分30之间并相对于所述内面部分31以大于90度的角度θ1形成的倾斜部分32A、32B,在整体上由内面部分31和周缘部分29以及基体部分30形成朝向梯级18侧开口的凹部。具有高度为H的内面部分31的凹部大致上在栏杆20的整个长度上形成,如图5的箭头B、C所示,其被形成为将乘客的手提行李朝梯级侧引导,在栏杆20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经由倾斜部分32A与所述周缘部分29相连。此外,该凹部被构成为从移动扶手21的中心A起算,向单侧加宽了宽度Wa,该宽度Wa使凹部的位于乘客脚部以上部分的宽度变得更宽。而且,所述凹部是由周缘部分29和基体部分30以及内面部分31形成的直线性凹部,但也可以如图5的双点划线D所示,将整体形成为曲面。
该栏杆栏板24的所述周缘部分29与所述内面部分31之间的倾斜部分32A较佳的是具有倾斜延长线与扶手框架23不相交的倾斜角度。此外,所述基体部分30与所述内面部分31之间的倾斜部分32B具有倾斜延长线与内侧盖板26不相交的倾斜角度。而且,通过将栏杆20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中的所述倾斜部分32A的倾斜角度θ2(图6),设定得比所述角度θ1大,从而可以对位于栏杆栏板24的凹部内的、从乘客传送装置上下来的乘客的手提行李如箭头E所示顺利地进行引导。此时,也可以不采用倾斜部分32A的倾斜延长线与扶手框架23不相交的结构,但只要与扶手框架23之间没有很大的高低差,即使倾斜部分32A的倾斜延长线与扶手框架23相交也不会出现问题。
除此之外,如图6所示,成为所述栏杆栏板24长度方向终端部分的终端倾斜面的倾斜部分32A中设置有自动扶梯1的启动开关和停止开关等的操作开关50,在其背面侧安装有开关箱51。如此,通过在所述栏杆栏板24长度方向终端部分的终端倾斜面上设置操作开关50,由于操作位置高于其原来的位置,所以能够使操作开关变得更为醒目,操作起来更为方便,从而具有提高操作性能的效果。
其中,所述内面部分31是第1项发明中所述栏杆的远离移动扶手的面、倾斜部分32A是接近移动扶手的面。并且,设置在由第2项发明所述的移动扶手所围成部位的栏杆处的凹部是由内面部分31和周缘部分29以及基体部分30形成的凹部。而且,第3项发明所述的栏杆栏板的间隔指左右的栏杆栏板24之间的间隔,加宽的栏杆栏板的间隔指左右的内面部分31之间的间隔W1,移动扶手的间隔指左右的移动扶手21之间的间隔W2。
另一方面,用于固定所述一对主动链轮13的驱动轴15在一侧的主动链轮13中与梯级相反的一侧固定驱动链轮33。该驱动链轮33被形成为朝向轴承16侧变大的盘状,形成在外周的齿部被设置成位于所述主框架4的侧框架5A的宽度h内,俯视看,驱动链轮33的齿部与侧框架5A重叠,也就是说,驱动链轮33的齿部与侧框架5A的相互的垂直投影重叠。为此,驱动链轮33的齿部和所述轴承16以及所述主框架4的侧框架5A这三者的相互的垂直投影也重叠,并且位于所述侧框架5A的宽度h内。
在所述驱动链轮33的齿部上卷绕动力传递链条34,该动力传递链条34被卷绕在驱动机械装置35的链轮36上,其中,该驱动机械装置35的链轮36被设置在位于所述梯级18的往返通道外侧的所述主框架4的上部水平部分10内。驱动机械装置35由马达37、减速机38以及制动器39等构成,但减速机39并不是必不可缺的。
此外,所述一对主动链轮13的与梯级相反一侧分别固定有扶手驱动用链轮40,如图4所示,在该扶手驱动用链轮40上卷绕有扶手驱动用链条41。扶手驱动用链条41被设置成经由转向滚轮42驱动扶手驱动装置43(图2)。该扶手驱动装置43被设置成在栏杆20的内侧以已知的方式驱动移动扶手21的返回通道侧。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结构,本来在驱动链轮33的齿部位于轴承16与扶手驱动链轮40之间时所需要的空间不再需要,而且考虑到主框架4和栏杆20等的设置平衡性而需要在没有设置驱动链轮33一侧的主动链轮13与轴承16之间保留的同样的空间也不再需要,其结果,可以缩小主框架4的整个宽度,从而可以缩小自动扶梯1的设置宽度尺寸Wo。
此外,由于驱动机械装置35沿长度方向被设置在所述梯级18的转向部中的移动轨迹的外侧,所以,与驱动机械装置安装在驱动轴15周围的结构相比,不会产生梯级挡住维修保养空间的现象,因此能够更为方便地对驱动机械装置35进行维修保养。
将采用上述结构的宽度窄小的自动扶梯1设置在建筑物中窄小的场所,例如车站中现有的楼梯等场所时,如图1所示,通常将自动扶梯1靠近楼梯S的宽度方向一侧的墙壁W设置,而将自动扶梯1的与墙壁W相反一侧的栏杆20作为楼梯S与自动扶梯1之间的隔壁使用。如此将设置宽度尺寸为Wo的自动扶梯1设置在楼梯S处时,楼梯S的步行者可以使用的宽度尺寸固然会变得窄小,但如上所述自动扶梯1的设置宽度尺寸Wo的宽度变窄,所以可以将楼梯S的有效宽度尺寸的缩小幅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而且,由于将本来应该垂直设置在所述周缘部分29以及基体部分30的位置上的栏杆栏板24朝向自动扶梯1的外侧方向凹入而形成了凹部,所以,即使乘客在乘用时将手提行李朝向栏杆栏板24侧,由于手提行李与栏杆栏板24接触的可能性小,因此乘客可以从容地乘用乘客传送装置。
此外,由于在栏杆栏板24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在形成为凹部的栏杆栏板24处形成倾斜部分32A,并使其以该倾斜部分32A的倾斜延长线不与扶手框架23相交的倾斜角度倾斜,所以,在乘客到达出口侧而其手提行李仍然在所述栏杆栏板24的凹部内时,即使在该状态下走出乘客传送装置,因手提行李沿着所述倾斜部分32A被朝向梯级侧引导,所以手提行李不会与引导移动扶手21的引导部件、即扶手框架23的背面侧碰撞,因此,可以避免因手提行李碰撞而发生摔倒事故等。
图7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差异比较大的是栏杆的结构,而主框架的结构、梯级以及移动扶手的驱动机构则与上述即,本实施例中的栏杆60由通过固定件62垂直固定在侧框架5A上的栏杆栏板61,通过固定件63固定在栏杆栏板61的周缘并对移动扶手21进行引导的扶手框架23,固定在栏杆栏板61周缘的所述固定件63上并且覆盖该固定件63下部的覆盖体64,覆盖栏杆栏板61的基体部分和固定件62侧的上部的内侧盖板65,将内侧盖板65和梯级18间隔开的防护裙板27,以及设置在所述扶手框架23与栏杆栏板61的周缘之间的外侧盖板25构成。
所述栏杆栏板61例如由强化玻璃板、强化合成树脂板等形成,与上述实施例的外层装饰板28相同,具有装饰品的功能。此外,覆盖体64相对于栏杆栏板61呈倾斜状设置,为了避免乘客的手提行李在栏杆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出现激剧的转向,该倾斜的倾斜度被设置得比与梯级移动区间相对向设置的覆盖体64的倾斜度更为平坦。
根据所述结构的栏杆60,类似上述实施例的支柱22、栏杆栏板24以及外层装饰板28由一块栏杆栏板61构成,所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栏杆栏板24的间隔W1相比,一对相向的栏杆栏板61的间隔W3能够设置得更宽。
此外,可以利用由覆盖体64在栏杆61的上端(周缘)与扶手框架23之间形成的空间66将栏杆照明器具设置成内置型的照明器具,如此可以提供带照明的栏杆60。并且,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在所述覆盖体64的栏杆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设置操作开关。
根据所述结构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加宽栏杆栏板61的宽度,同时还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乘客传送装置的一例,对自动扶梯进行了说明,不言而喻,本发明同样也能够适用于梯级之间不会产生高低差的电动通道,此时,只要将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以及技术内容中的梯级改读成踏板便能适用。
如上说明,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够得到可以充分缩小宽度尺寸的乘客传送装置,而且能够得到宽度尺寸缩小后乘客仍然能够从容地乘用,并且在下来时手提行李等也不会与引导移动扶手的引导部件发生碰撞的乘客传送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乘客传送装置,在环状连接并进行循环移动的梯级列的两侧垂直设置栏杆,并在该栏杆的周缘引导着与所述梯级列同步移动的移动扶手,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栏杆的远离所述移动扶手的内面朝向梯级的相反侧突出,并且将所述栏杆的接近所述移动扶手的内面形成为与该朝向所述梯级的相反侧突出的内面相连的倾斜面。
2.一种乘客传送装置,在环状连接并进行循环移动的梯级列的两侧垂直设置栏杆,并在该栏杆的周缘引导着与所述梯级列同步移动的移动扶手,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栏杆的所述移动扶手所围住的部位设置向梯级的相反侧突出的凹部,并在该凹部的周围设置向梯级侧倾斜的倾斜面。
3.一种乘客传送装置,在环状连接并进行循环移动的梯级列的两侧垂直设置栏杆,并在该栏杆的周缘引导着与所述梯级列同步移动的移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的栏杆具有相对向的栏杆栏板,该栏杆栏板的间隔被设置成比所述移动扶手的间隔宽,并且在所述栏杆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将所述加宽的栏杆栏板的间隔形成为逐渐接近所述移动扶手的间隔。
4.一种乘客传送装置,具备连接并驱动多个梯级的环状梯级链条、在两个出入口的出入口地板下的附近卷绕该梯级链条的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设置在固定有主动链轮的驱动轴上的驱动链轮、向该驱动链轮传递旋转力的驱动机械装置、垂直设置在所述梯级的移动方向两侧的栏杆、由该栏杆的周缘引导并与所述梯级同步移动的移动扶手、以及支持上述各种部件并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的栏杆具有相对向的栏杆栏板,该栏杆栏板的间隔被设置成比所述移动扶手的间隔宽,并且在所述栏杆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将所述加宽的栏杆栏板的间隔形成为逐渐接近所述移动扶手的间隔,而且将所述驱动链轮的齿部与所述侧框架设置成相互的垂直投影重叠。
5.一种乘客传送装置,具备连接并驱动多个梯级的环状梯级链条、在两个出入口的出入口地板下的附近卷绕该梯级链条的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设置在固定有主动链轮的驱动轴上的驱动链轮、向该驱动链轮传递旋转力并沿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梯级的移动轨迹外侧的驱动机械装置、垂直设置在所述梯级的移动方向两侧的栏杆、由该栏杆的周缘引导并与所述梯级同步移动的移动扶手、以及支持上述各种部件并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的栏杆具有相对向的栏杆栏板,该栏杆栏板的间隔被设置成比所述移动扶手的间隔宽,并且在所述栏杆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将所述加宽的栏杆栏板的间隔形成为逐渐接近所述移动扶手的间隔,并且使支承所述移动轴的轴承、所述驱动链轮的齿部以及所述侧框架的垂直投影重叠。
6.一种乘客传送装置,具备沿在两个出入口地板之间移动的梯级列的两侧垂直设置,并且在整个梯级移动部分和出入口地板部分延伸设置的栏杆、由该栏杆的周缘引导的移动扶手、以及构成所述栏杆的栏杆栏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栏杆栏板上形成相对向的间隔在所述梯级移动部分变宽的面、以及相对向的间隔在所述出入口地板部分逐渐变得比在梯级移动部分窄的终端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栏杆栏板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中的至少一处上设置侧部斜面,该侧部斜面被形成为朝向比所述栏杆栏板的内侧面更接近所述梯级侧的位置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客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倾斜面上设置有操作开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装置,该乘客传送装置不仅能够充分缩小主框架的宽度尺寸,而且即使主框架的宽度尺寸缩小后乘客仍然能够从容地乘用,并且在下来时手提行李等不会与栏杆部分碰撞。为此,将乘客传送装置形成为与卷绕梯级链条的主动链轮同轴的驱动链轮的齿部、和构成主框架的侧框架被设置成相互的垂直投影重叠,并且,左右栏杆内面的间隔被设置成比移动扶手的间隔宽,并且在所述栏杆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分使所述加宽的内面间隔逐渐接近所述移动扶手的间隔。
文档编号B66B23/22GK1561311SQ0182385
公开日2005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7日
发明者斋藤忠一, 小嶋和平, 高桥哲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日立水户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