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以及组装该液晶显示器的方法

文档序号:8135561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器以及组装该液晶显示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LCD”)以及一种组装该LCD的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通过改进LCD的组装结构而具有最大有效显示区域的LCD,以及一种组装该LCD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LCD是使用广泛的平板显示器中的一种。LCD利用液晶来显示图像。
LCD包括LCD面板,设置有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栅极驱动器,向多条栅极线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以及数据驱动器,向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驱动信号。栅极和数据驱动器以芯片类型安装,或使用柔性线路板(“TCP”)连接至LCD面板。
近年来,为了扩大LCD的有效显示区域,已经提出了一种结构,其中,栅极驱动器直接结合到LCD面板上。在此类传统LCD结构中,由于栅极驱动芯片不是必需的,LCD面板的有效显示区域可以扩大到一定程度。但是,在包围LCD面板并包括含有LCD的容纳壳体的传统LCD结构中,由容纳壳体和LCD面板叠盖的区域相当大,使得LCD面板的有效显示区域不能增至最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过改进LCD的组装结构而具有最大有效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器(“LCD”),以及一种组装该LCD的方法。
基于下面的描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的这一以及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CD,该LCD包括LCD面板组件,该LCD面板组件包括LCD面板、将数据驱动信号传递给LCD面板的数据驱动器、和将栅极驱动信号传递给LCD面板的栅极驱动器;模制框(mold frame),具有容纳其中的LCD面板组件,该模制框包括在至少一个侧壁顶部上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形成得高于LCD面板组件;以及前盖,位于模制框的外部,前盖的第一折弯部包围突出部,而第一折弯部的远端接触LCD面板。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例示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CD,该LCD包括LCD面板组件,该LCD面板组件包括具有长边和短边的矩形LCD面板、连接至LCD面板长边并将数据驱动信号传递给LCD面板的数据驱动器、和以集成电路类型在LCD面板短边上形成图案并将栅极驱动信号传递给LCD面板的栅极驱动器;模制框,将LCD面板组件容纳在其中,并包括在LCD面板短边附近的模制框侧壁的顶部上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形成得高于LCD面板组件;前盖,位于模制框的外部,前盖的第一折弯部包围突出部,而第一折弯部的远端接触LCD面板;以及顶部容纳壳体,位于模制框与前盖之间,顶部容纳壳体的一部分覆盖模制框顶表面的一部分,并可靠地固定LCD面板,该顶部容纳壳体还包括LCD面板短边附近的板状侧壁,该板状侧壁形成得低于突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例示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装液晶显示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模制框,该模制框具有从第一侧壁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和从第二侧壁向内延伸的支撑部;将液晶显示面板放置在支撑部上;以及将前盖定位到模制框外部,该前盖具有与模制框的第一侧壁相对应的第一侧壁,和从前盖的第一侧壁延伸的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部的远端接触液晶显示面板。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例示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例的例示性液晶显示器(“LCD”)的分解透视图;图2A是沿图1中的IIa-IIa′线截取的横截面视图,而图2B是沿图1中的IIb-IIb′线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3A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例示性模制框的局部截去透视图;图3B和图3C分别是图3A中部分A和部分B的放大透视图;图4A是示出了图3A例示性模制框的改进实例的局部截去透视图;图4B和图4C分别是图4A中部分C和部分D的放大透视图;图5A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例示性顶部容纳壳体的局部截去透视图;图5B和图5C分别是图5A中部分E和部分F的放大透视图;图6A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例示性前盖的局部截去透视图;图6B和图6C分别是图6A中部分G和部分H的放大透视图;
图7A是示出了图6A例示性前盖的改进实例的局部截去透视图;以及图7B和图7C分别是图7A中部分I和部分J的放大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全面描述。但是,本发明可以以不同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该解释为仅限于这里所列出的实施例。当然,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布更全面和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在整个说明书中,类似参考标号表示类似元件。
可以理解,当指出一个元件在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者可以在其间存在插入元件。相反,当指出一个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就不存在插入元件。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条目中的任一个以及所有组合。
可以理解,尽管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该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来。因此,在不背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下面所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以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
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如这里所使用的,如果上下文没有清楚地指明,单数形式“a”“an”和“the”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还可以理解,当术语“含有(comprises和/或comprising)”或者“包括(include和/或including)”用于本说明书中时,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并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的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构成的组。
为了便于描述这里可以使用空间上的相对术语,例如“在...之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上方”、“上面的”和类似的术语,以描述附图中一个元件或特征对于另一个(多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空间上的相对术语除了附图中示出的方位外,还可以包括使用或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附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在另一个元件或特征“下面”或“下方”的元件或特征,其方位将变成在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上面”。因此,例示性术语“在下面”可以包括上面和下面两个方位。装置可以在其它的方位(旋转90度或在其它方位),而这里所使用的空间上的相对描述可以作相应的解释。
除非特别指明,这里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技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可以理解,术语,例如常用词典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和本公开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该解释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这里特别地加以定义。
这里参照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理想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将可以预料作为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结果的实施例的形状可以有各种变化。所以,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应该限于这里所示出区域的特定形状,而应该包括例如由于制造而导致的形状上的偏离。例如,所示出或所描述的扁平区域通常可以具有不平滑和/或非线性特征。而且,所示出的尖角可以是圆的。因此,特征中所示出的区域实际上是示意性的,并且它们的形状不用于示出区域的精确形状,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参照对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例的例示性液晶显示器(“LCD”)的解释来描述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例的例示性LCD 800的分解透视图,图2A是沿图1中的IIa-IIa′线截取的横截面视图,而图2B是沿图1中的IIb-IIb′线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参照图1至图2B,LCD 800包括LCD面板组件100、背光组件200、模制框300、底部容纳壳体400、顶部容纳壳体500、以及前/后盖600和700。
LCD面板组件100包括LCD面板110;以及包括栅极驱动器(未示出)、数据驱动器130、和印刷电路板(“PCB”)120的驱动器组件。
LCD面板110具有包括相对的长边和短边的矩形形状,并显示图像。LCD面板110包括第一板111、第二板112、以及设置在第一板111与第二板112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
在第一板111上形成有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栅极线彼此隔开预定间隙并沿第一方向延伸,数据线以预定间隔布置并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便可以与栅极线相交。第一方向可以大体上垂直于第二方向。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可以大体上平行于LCD面板110的长边而延伸,而第二方向可以大体上平行于LCD面板110的短边而延伸。像素区通过栅极线和数据线对的交叉而被限定成矩阵形式。像素电极形成于像素区中,而薄膜晶体管(“TFT”)也形成于像素区中,薄膜晶体管按照栅极线所供应的信号进行切换,并将数据线供应的信号传递给各自的像素电极。
在第一板111的一个侧面形成有焊盘(未示出),数据驱动器130连接至该焊盘,以向数据线供应驱动信号。用于向栅极线供应驱动信号的栅极驱动器(未示出),以集成电路类型进行图案化,并形成于第一板111的另一侧面上。例如,栅极驱动器可以形成在与第一板111的连接有数据驱动器130的侧面相垂直的侧面上。
在面对并连接至第一板111的第二板112上,形成有黑色矩阵,用于阻止来自像素区以外区域的光;RGB滤色器图案,用于彩色显示;共用电极,用于图像演示;以及阻光图案,用于分隔LCD面板110的有效显示区域。
阻光图案以凸缘图案方式沿第二板112的周边形成。LCD面板110仅在阻光图案的内部表面内显示图像。此外,阻光图案覆盖第一板111的栅极驱动器(未示出)。
第一板111与第二板112之间的预定间隙通过隔离件保持,而由隔离件支撑的第一板111和第二板112通过密封剂或玻璃粉密封在一起。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液晶层(未示出)形成在第一板111与第二板112之间。
如上所述,被第二板112隐藏起来看不到的数据驱动器,以集成电路类型进行图案化,并例如沿第一板111的短边形成在LCD面板110的第一板111上,且将栅极驱动信号传递给第一板111的栅极线。
数据驱动器130连接至形成于第一板111上的焊盘,并将驱动信号传递给数据线。数据驱动器130包括形成于柔性基膜(flexiblebase film)上的多个布线图案(wire pattern)和连接至多个布线图案的驱动IC。这里,柔性基膜的一端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膜(“ACF”)与LCD面板110的焊盘连接,而其另一端与PCB 120连接。LCD面板110的驱动和控制信号(该信号由PCB 120供应),通过数据驱动器130传递给LCD面板110。
与数据驱动器130连接的PCB 120产生LCD面板110的驱动和控制信号,并将该信号通过数据驱动器130传递给LCD面板110。PCB 120具有多个安装在其上的电子元件。
集成在第一板111上的PCB 120、数据驱动器130、和栅极驱动器向第一板111的栅极线和数据线施加驱动信号和定时信号,以控制液晶的方位角度和定时。
具有前述结构的LCD面板组件100被密封并容纳在模制框300中。
模制框300具有容纳LCD面板组件100的容纳空间,并可以由例如绝缘合成树脂制成。此外,模制框300包括支撑部330,LCD面板110置于其上并可以进一步被密封;以及突出部320,用于防止LCD面板110波动。连接有数据驱动器130的LCD面板110长边用支撑部330固定,而形成有栅极驱动器的LCD面板110短边被具有突出部320的模制框300的侧壁容纳。换句话说,突出部320在LCD面板110的短边附近从塑模框架300的侧壁顶端突出。这里,突出部320形成得高于LCD面板组件100。即,当LCD面板组件100位于模制框300的支撑部330上时,如图2B所示,突出部320延伸超过LCD面板110的大体上是平的表面,如图2A所示。换句话说,在LCD面板110处测量的LCD 800的厚度小于在突出部320处测量的LCD 800的厚度。
模制框300的侧壁的内表面与底部容纳壳体400结合,而且模制框300的侧壁的外表面与顶部容纳壳体500结合。根据如何容纳LCD面板110和背光组件200,模制框300可以改变成各种形状,对此将在后面参照图3A至图4C详细描述。
背光组件200设置在模制框300下方,并向LCD面板110提供光。
背光组件200容纳在底部容纳壳体400中。当模制框300和底部容纳壳体400彼此结合在一起时,背光组件200通过模制框300固定到底部容纳壳体400上。如所示,模制框300的支撑部330可以交叠背光组件200的光源单元210。背光组件200包括光源单元210、导光板220、反射板230、以及光学板240。
光源单元210沿导光板220的至少一侧设置,并包括光源211和覆盖光源211的光源罩212。作为光源211,可以使用线性光源,诸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热阴极荧光灯(“HCFL”)或如发光二极管(“LED”)的点式光源。在所示实施例中,使用CCFL作为光源211。
同时,光源单元210可以沿导光板220的一个长边或一个短边或两相邻边或两相对边设置。图1示出了一实例,其中,两个光源单元210沿导光板220的两组相对的长边中的任一组设置。
导光板220具有矩形形状,并将光源单元210发出的光从背光组件200向上引导,即朝向LCD面板组件100引导。
导光板220由易折射和传送的材料制成,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或聚乙烯(“PE”)。
光散射图案形成在导光板220的底表面上,以沿朝上的方向指引从导光板220一侧入射的光。例如通过对涂覆在导光板220的底表面上的散射材料进行图案化(在其底表面上形成曲线或利用其它方法),可以形成光散射图案。
反射板230设置在导光板220下方,例如设置在导光板220的底表面与底部容纳壳体400的底板之间。反射板230将来自导光板220并向下经过导光板220底面的光向上反射,从而增加背光组件200的亮度,同时使得光从导光板220向上均匀发射。
反射板230可以由薄的高弹性反射材料制成。例如,反射板230可以是0.01至5mm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板,但不局限于此。如果必要,反射板230还可以设置有涂覆在薄的高弹性材料上的反射层。
光学板240设置在导光板220的上方,并将来自背光组件200的由导光板220引导的光,朝向LCD面板110均匀地向上照射。例如,光学板240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堆叠一个或多个扩散板240c、棱镜板240a和240b、或保护板(未示出)而形成。尽管示出了光学板240的特定布置,光学板240可以由一个光学板或多个同样的光学板形成。光学板的堆叠顺序可以在能够增加光均匀性的范围内改变。光学板240可以由透明树脂形成,例如丙烯酸(类)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或硅树脂。
具有上述结构的背光组件200与容纳在模制框300中的LCD面板110间隔预定距离。这里,设置在塑模框架300的支撑部330附近的LCD面板110和背光组件200通过支撑部330而彼此隔开设置,如图2B所示。换句话说,LCD面板110通过支撑部330沿具有支撑部330的模制框300的侧面与背光组件200隔开设置。设置在塑模框架300的突出部320附近的LCD面板110和背光组件200通过设置在其间的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150而彼此隔开设置。换句话说,LCD面板110通过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150沿具有突出部320的模制框300的侧面与背光组件200隔开设置。
这里,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150被优选地粘附,以便与LCD面板110的阻光图案交叠。另外,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150优选地具有与模制框300的支撑部330相同的高度,用于保持LCD面板110与背光组件200之间的大体上均匀的间隔。
底部容纳壳体400具有预定的内部空间,以容纳背光组件200,并与模制框300结合,以可靠地支撑背光组件200的各种部件。
与LCD面板110的数据驱动器130连接的PCB 120向底部容纳壳体400的后表面折弯。底部容纳壳体400可以由金属制成,例如铝(Al)或Al合金,但不限于此。
顶部容纳壳体500位于模制框300与前盖600之间,并且顶部容纳壳体500的部分覆盖模制框300的顶部,以将LCD面板110固定在模制框300上的适当位置。换句话说,顶部容纳壳体500与模制框300结合,以容纳LCD面板组件100和背光组件200,防止LCD面板110偏离,并限定LCD面板110的有效显示区域。
顶部容纳壳体500具有与模制框300结合的四个侧壁。这里,在LCD面板110短边附近的顶部容纳壳体500的侧壁形成得低于模制框300的突出部320,并且是板状的。此外,在LCD面板110长边附近的顶部容纳壳体500的其它侧壁折弯,以相对于模制框300固定LCD面板110的顶表面。将在后面参照图5A-5C详细描述顶部容纳壳体500。
顶部容纳壳体500可以由与底部容纳壳体400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铝(Al)或Al合金等金属。这里,顶部容纳壳体500与模制框300之间的结合可以利用钩件或螺纹进行,但不限于此。
前盖600包围顶部容纳壳体500的前表面和侧壁,并从底部容纳壳体400的后表面与后盖700结合,以完成LCD 800的外部框架。
前盖600位于模制框300的外部,并在其相对边折弯,以便从模制框300的外表面包围模制框300的突出部320。这里,已折弯的前盖600的远端与LCD面板110接触,并相对于背光组件200可靠地固定LCD面板110,例如通过将LCD面板110挡(trap)在已折弯的前盖600的远端与固定带150之间。此外,折弯部形成在前盖600的两侧壁上,即,形成在前盖600的与形成有模制框300的支撑部330的侧壁对应的侧壁上。这里,已折弯的前盖600的远端与顶部容纳壳体500的折弯部相接触。将在后面参照图6A-7C详细描述前盖600。
图3A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例示性模制框的局部截去透视图。图3B和图3C分别是图3A中部分A和部分B的放大透视图。
参照图2A、2B、3A、3B和图3C,模制框300具有矩形的内部容纳空间,以将LCD面板组件100容纳在其中。模制框300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311、312、313、和314。模制框300的侧壁311、312、313、和314的下内表面与底部容纳壳体400的侧壁的外表面结合,以可靠地固定容纳在底部容纳壳体400中的背光组件200。模制框300的侧壁311、312、313、314的外表面与顶部容纳壳体500的内表面结合,以可靠地固定LCD面板110。模制框300可以由绝缘合成树脂制成。
此外,模制框300包括支撑部330,LCD面板110位于其上并被密封;以及突出部320,用于防止LCD面板110波动。这里,突出部320从LCD面板110短边附近的模制框300的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顶端突出。支撑部330优选地形成在LCD面板110长边附近的模制框300的第二侧壁312和第四侧壁314上。
而且,如图3C所示,模制框300包括突出部320,突出部320突出至第一侧壁311以及面向并与第一侧壁311相对的第三侧壁313的顶部上的预定高度d1,并沿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长度方向延伸。突出部320可以中心地位于模制框300的角部之间,从而顶部容纳壳体500的折弯部520可以与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端部交叠。
这里,突出部320的高度d1大约是0.3至0.6mm。突出部320防止LCD面板110波动,并以接合的方式与前盖600结合,如图2A所示。突出部320形成为延伸得高于LCD面板110。即,从后盖700至LCD面板110的第二板112的顶表面所测量的LCD 800的厚度,小于从后盖700至突出部320的顶表面所测量的LCD 800的厚度。相反,从后盖700至LCD面板110的第二板112的顶表面所测量的LCD 800的厚度,可以基本上与从后盖700至第二侧壁312和第四侧壁314的顶表面所测量的厚度相同。
模制框300还包括支撑部330,支撑部330从第二侧壁312和第四侧壁314的内表面突出,沿与第二侧壁312和第四侧壁314垂直的方向向外延伸,并沿第二侧壁312和第四侧壁314的长度方向延伸。
这里,每一支撑部330从第二侧壁312和第四侧壁314的底表面形成至预定高度d2,优选地大体上与背光组件200的高度,即与反射板230和导光板220的总厚度相同。高度d2还可以包括底部容纳壳体400的底板的厚度以及背光组件200的高度,如图2B所示。再如图2B所示,每一支撑部330可以延伸一距离,该距离大体上与光源罩212和底部容纳壳体400侧壁厚度的组合宽度相等。
这里,LCD面板110的一边,即连接有数据驱动器130的LCD面板110的长边,位于从第二侧壁312延伸的支撑部330上。LCD面板110的对边,即LCD面板110的相对的另一长边,位于从第四侧壁314延伸的支撑部330上。支撑部330保持LCD面板110与背光组件200彼此隔开预定距离。
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150在背光组件200与不具有支撑部330的模制框300的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之间保持预定距离,即容纳邻近的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LCD面板110的短边,对应于形成有栅极驱动器的LCD面板110的边以及其对边。
这里,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150优选地沿背光组件200的短边被粘附,以便被LCD面板110的阻光图案交叠。此外,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150优选地具有与模制框300的支撑部330相同的厚度,从而LCD面板110在组装期间可以达到平衡。
突出部320和支撑部330与模制框300的侧壁311、312、313、和314一体地形成。
图4A是示出了图3A例示性模制框的改进实例的局部截去透视图。图4B和图4C分别是图4A中部分C和部分D的放大透视图。
为了简便,用于描述图3所示实施例的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分别标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而且将省去其重复描述。参照图4A,根据该例示性实施例的模制框基本上与根据前述例示性实施例的模制框相同,所不同的是,根据该例示性实施例的模制框300′包括分别形成在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2上的多个间隔的突出部320′。
此外,模制框300′包括形成在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上的多个突出部320′,其在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顶部上突出到预定高度d3,并沿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长度方向延伸。高度d3可以与图3C中的高度d1相同。突出部320′可以沿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长度方向彼此隔开。
这里,突出部32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在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长度范围内。此外,突出部320′优选地形成在面向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位置。
模制框300′的支撑部330可以与模制框300的支撑部330相同,而且高度d4可以大体上与图3B中的高度d2相同。
图5A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例示性顶部容纳壳体的局部截去透视图。图5B和图5C分别是图5A中部分E和部分F的放大透视图。
参照图2A、2B、5A、5B和图5C,顶部容纳壳体500位于模制框300与前盖600之间,并包括分别与模制框30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311、312、313、和314结合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511、512、513、和514。
这里,顶部容纳壳体500的第一侧壁511和顶部容纳壳体500的第三侧壁513位于LCD面板110的短边附近,并与模制框300的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结合。第一侧壁511和第三侧壁513是板状的,并且形成得低于形成在模制框300的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上的突出部320。这里,形成在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上的突出部320的朝外侧被侧壁511和513暴露,具有如图2A所示的较低高度。突出部320具有大约0.3至0.6mm的高度。
顶部容纳壳体500的第二侧壁512和第四侧壁514与模制框300的第二侧壁312和第四侧壁314结合并折弯,以便将LCD面板110长边附近的LCD面板110的顶表面固定,如图2B所示。这里,顶部容纳壳体500的第二侧壁512和第四侧壁514折弯成L形,并以折弯部520可靠地固定LCD面板110的顶表面。这里,顶部容纳壳体500的第二侧壁512和第四侧壁514支撑/固定被模制框300容纳的LCD面板110,从而防止LCD面板110波动。
顶部容纳壳体500的第一至第四侧壁511、512、513、和514可以通过钩件连接与模制框300的第一至第四侧壁311、312、313、和314结合。例如,钩件(未示出)可以沿侧壁511、512、513、和514的表面形成,而且对应于钩件的钩件插入孔(未示出)可以形成在侧壁311、312、313、和314上。因此,模制框300从顶部容纳壳体500向上抬高,从而钩件插入到模制框300的钩件插入孔中,以建立顶部容纳壳体500与模制框300的紧固。
可替换地,顶部容纳壳体500与模制框300的紧固可以使用已知的方法改进成各种类型。
顶部容纳壳体500可以由与底部容纳壳体400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铝(Al)或al合金等金属。
图6A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例示性前盖的局部截去透视图。图6B和图6C分别是图6A中部分G和部分H的放大透视图。
参照图2A、2B、6A、6B和图6C,前盖600位于模制框300的外部,并在第一折弯部620处折弯,如图6C所示,以便从模制框300的外表面包围模制框300的突出部320。这里,第一折弯部620的远端与LCD面板110接触,如图2A所示。前盖600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611、612、613、和61 4,并与后盖700结合,以完成LCD 800的外部框架。前盖600的侧壁611、612、613、和614的内表面可以包围后盖700的外表面。
如图2A所示,前盖600的第一折弯部620与模制框300的突出部320接合。而且,前盖600包括第一折弯部620,第一折弯部620形成在第一侧壁611和第三侧壁613上,并折弯成U形,具体地说,是倒立的U形,以便包围模制框300的突出部320。
这里,第一折弯部620的远端与LCD面板110的顶表面接触。优选地,第一折弯部620的远端与形成在LCD面板110上的阻光图案交叠。
此外,第二侧壁612和第四侧壁614与顶部容纳壳体500的第二侧壁512和第四侧壁514结合。而且,第二侧壁612和第四侧壁614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二折弯部630,如图2B和图6B所示,第二折弯部630沿LCD面板110的方向延伸,并折弯成L形。第二折弯部630的水平部可以朝着LCD面板110延伸得与折弯部520一样远。
这里,与由金属制成的底部和顶部容纳壳体400和500相比而言,前盖600的第一至第四侧壁611、612、613、和614可以由相对较轻的材料制成,例如,合成树脂材料。
前盖600包围顶部容纳壳体500的前表面和侧壁,并从底部容纳壳体400的后表面与后盖700结合,以完成LCD 800的外部框架。
图7A是示出了图6A例示性前盖的改进实例的局部截去透视图。图7B和图7C分别是图7A中部分I和部分J的放大透视图。
为了简便,用于描述图6A至图6C所示实施例的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分别标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而且将省去其重复描述。
在图7A中,前盖600′与图4A所示的模制框300′结合。在以下的描述中,参照图2A、2B、4A、4C、7A、7B、和图7C,详细描述前盖600′。
参照图2A、2B、4A、4B、4C、7A、7B、和图7C,根据此例示性实施例的前盖600′包括重复地形成在不同高度的多个第一折弯部620′,以包围模制框300′的突出部320′。前盖600′的多个第一折弯部620′形成的形状使得,以更可靠的方式包围形成在模制框300′的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上的突出部320′。
而且,前盖600′包括折弯成U形的第一折弯部620′,具体地说,是倒立的U形,以便包围模制框300′的突出部320′。第一折弯部620′可替换地形成在不同高度。换句话说,第一折弯部620′包括第三折弯部620a′,与形成在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上的突出部320′结合;以及第四折弯部620b′,与第一侧壁311和第三侧壁313的不具有突出部320′的部分结合。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折弯部620a′位于第四折弯部620b′附近,而且形成得高于第四折弯部620b′。
包括第三折弯部620a′和第四折弯部620b′的第一折弯部620′也形成在面向第一侧壁611的第三侧壁613上。
此外,第三折弯部620a′和第四折弯部620b′的远端与LCD面板110的顶表面接触。优选地,第三折弯部620a′和第四折弯部620b′的远端与形成在LCD面板110上的阻光图案交叠。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通过改进LCD的组装结构,可以获得具有最大显示区域的LCD。
在详细描述的最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在实质上不背离本发明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对这里所描述的例示性实施例进行各种更改和替换。因此,本发明所公布的例示性实施例仅在一般描述意义上使用,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面板组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数据驱动器,将数据驱动信号传递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栅极驱动器,将栅极驱动信号传递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模制框,具有侧壁并将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容纳在其中,所述模制框包括在至少一个所述侧壁顶部上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形成得高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以及前盖,位于所述模制框的外部,所述前盖的第一折弯部包围所述突出部,而所述第一折弯部的远端接触所述液晶显示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模制框包括所述模制框的第一侧壁,具有形成在其上的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模制框的第二侧壁,具有形成在其内表面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栅极驱动器以集成电路类型进行图案化,并且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栅极驱动器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顶部容纳壳体,所述顶部容纳壳体位于所述模制框与所述前盖之间,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一部分覆盖所述模制框的顶表面的一部分,并相对于所述模制框可靠地固定所述液晶显示面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顶部容纳壳体包括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第一侧壁,与所述模制框的第一侧壁结合,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形成得低于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第二侧壁,与所述模制框的第二侧壁结合,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折弯,并相对于所述模制框可靠地固定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顶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折弯成L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前盖包括所述前盖的第一侧壁,具有折弯成U形的所述第一折弯部,并包围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前盖的第二侧壁,具有折弯成L形的第二折弯部,并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背光组件,位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的下方并在所述模制框内部,所述背光组件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提供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所述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插入到所述突出部附近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阻光图案,所述阻光图案沿限定有效显示区域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形成,其中,所述粘附固定材料或所述固定带被所述阻光图案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底部容纳壳体,所述底部容纳壳体容纳所述背光组件,并设置在所述模制框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阻光图案,所述阻光图案沿限定有效显示区域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形成,其中,所述栅极驱动器与所述阻光图案交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大约0.3至大约0.6mm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多个所述突出部形成在所述模制框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顶部上。
15.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面板组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包括具有长边和短边的矩形液晶显示面板;数据驱动器,连接至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并将数据驱动信号传递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栅极驱动器,以集成电路类型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短边上进行图案化,并将栅极驱动信号传递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模制框,将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容纳在其中,并包括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短边附近的所述模制框的侧壁顶部上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形成得高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前盖,位于所述模制框的外部,所述前盖的第一折弯部包围所述突出部,而所述第一折弯部的远端接触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以及顶部容纳壳体,位于所述模制框与所述前盖之间,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一部分覆盖所述模制框的顶表面的一部分,并可靠地固定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所述顶部容纳壳体还包括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短边附近的板状侧壁,所述板状侧壁形成得低于所述突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模制框包括所述模制框的第一侧壁,具有形成在其上的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模制框的第二侧壁,具有形成在其内表面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顶部容纳壳体包括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第一侧壁,与所述模制框的第一侧壁结合,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形成得低于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第二侧壁,与所述模制框的第二侧壁结合,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折弯,并相对于所述模制框可靠地固定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顶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折弯成L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前盖包括所述前盖的第一侧壁,具有折弯成U形的所述第一折弯部,并包围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前盖的第二侧壁,具有折弯成L形的第二折弯部,并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方向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背光组件,位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的下方并在所述模制框内部,所述背光组件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提供光。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所述粘附固定材料或固定带插入到所述突出部附近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短边与所述背光组件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阻光图案,所述阻光图案沿限定有效显示区域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形成,其中,所述粘附固定材料或所述固定带被所述阻光图案交叠。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底部容纳壳体,所述底部容纳壳体容纳所述背光组件,并设置在所述模制框内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阻光图案,所述阻光图案沿限定有效显示区域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形成,其中,所述栅极驱动器与所述阻光图案交叠。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大约0.3至大约0.6mm的高度。
26.一种组装液晶显示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模制框,所述模制框具有从第一侧壁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和从第二侧壁向内延伸的支撑部;将液晶显示面板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以及将前盖定位到所述模制框外部,所述前盖具有与所述模制框的第一侧壁相对应的所述前盖的第一侧壁,和从所述前盖的所述第一侧壁延伸的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远端接触所述液晶显示面板。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定位所述前盖之前,将顶部容纳壳体定位在所述模制框外部,所述顶部容纳壳体具有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第一侧壁,与所述塑模框架的第一侧壁对应;以及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第二侧壁,与所述塑模框架的第二侧壁对应,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折弯成L形,并将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固定在所述顶部容纳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的折弯部与所述模制框的所述支撑部之间。
全文摘要
通过改进LCD的组装结构,提供了一种具有最大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器(“LCD”)。该LCD包括液晶显示(LCD)面板组件,该LCD面板组件包括液晶显示(LCD)面板、将数据驱动信号传递给LCD面板的数据驱动器、和将栅极驱动信号传递给LCD面板的栅极驱动器;模制框,具有侧壁并将LCD面板组件容纳在其中,该模制框包括在至少一个侧壁顶部上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形成得高于LCD面板组件;以及前盖,位于模制框的外部,前盖的第一折弯部包围突出部,而第一折弯部的远端接触LCD面板。
文档编号H05K5/00GK1982968SQ20061012780
公开日2007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4日
发明者金泽荣, 朴镇佑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