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9194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尤其关于一种具有散热模块的微型光学 影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日常生活中,投影装置经常被用来将图文或影像数据投射放大于投射面上,令使 用者观看时具有视觉上的舒适性,轻松地达到娱乐的效果。[0003]以往投影装置所使用的光源乃是以高压放电的原理制作,其不但耗电且体积大, 一直是投影装置设计上的瓶颈。不过近年来发光二极管(LED, Light-Emitting Diode)的 发光功率及可达流明数值已被大幅提高,因此,以发光二极管作为投影装置的光源已成为 主要的趋势。然而,随着光源的功率及流明数日渐提升,其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亦随之增 加,使得投影装置内的温度明显攀升,如此一来,容易影响投影装置内的相关电子元件的使 用寿命与可靠性;因此,投影装置的散热设计是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0004]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投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投影装置9具有壳体91、用以将影 像画面向外投射的光学镜头92以及位于壳体91内的多个电子兀件(图中未标其中,壳 体91的侧面具有一通口 911,且于通口 911处设置有一垂直于壳体91的底面的风扇93,用 以将壳体91内的热能向外排出。此外,传统的散热技术中,更会于投影装置9的热源处(如 光源处,图中未标示)贴附一散热片(图中未标示),以提升散热效率。[0005]然而,现今电子设备均有朝向轻、薄、短小的设计趋势来符合人性的需求,因此投 影装置也不例外地趋于微小化,俾能应用于3G手机、PDA等电子产品,亦或成为一种可随身 携带的微型投影装置。然而,微型投影装置因其内部空间狭小,使得其内部的热流密度极剧 上升,故传统仅以风扇及散热片作为散热手段的散热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今应有的散热需 求。[0006]因此,现有微型投影装置的散热设计仍亟待改善。实用新型内容[0007]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 具有至少二热管且该至少二热管相互上下错开并交叉排列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0008]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 包括光学引擎以及散热模块,该光学引擎具有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该散热模块包括第 一散热手段以及第二散热手段,该第一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一 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一散热手段而被向外排出,且该第二散热手段设置于 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二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二散热手段而被向 外排出;其中,该第一散热手段与该第二散热手段分别包括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且该第 一热管以及该第二热管相互上下错开且交叉排列。[0009]较佳地,该第一热管以及该第二热管是呈正交排列。[0010]较佳地,该第一散热手段包括该第一热管、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一风扇,且该第 一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一散 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将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0011]较佳地,该第二散热手段包括该第二热管、第二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风扇,且该第 二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二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二散 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二风扇将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0012]较佳地,该第一风扇以及该第二风扇分别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不同表面 内侧,以使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其附近的热能以及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与其附 近的热能分别由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不同表面向外排出;抑或是该第一风扇以及该第二 风扇分别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相同表面内侧,以使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 其附近的热能以及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与其附近的热能皆由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 相同表面向外排出。[0013]较佳地,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 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 间;抑或是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 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0014]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一 风扇之间以及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二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 少通过该第一热源以及该第二热源。[0015]较佳地,该第一热管穿过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一热管位于该第一散热鳍片 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及/或该第二热管穿过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二热管位于 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0016]较佳地,该第一热源或该第二热源中的至少一者为发光单元或电感。[0017]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微型投影装置,且该光学引擎还具有用以呈现一 影像画面的显示元件以及光学镜头;其中,该发光单元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而该光学镜 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用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 示于该投射面上。[0018]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 (LCOS)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 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 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DMD)元 件。[0019]较佳地,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0020]较佳地,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用以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用以输 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一用以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00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包括壳体、用以呈现一影像画面的 显示元件、用以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的多个发光单元、光学引擎电路板、光学镜头、多个 热管以及用以将集中于该多个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的多个风扇,该光学引 擎电路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电感;该光学镜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用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示于该投射面上;该多个热管中每一该热管的一 第一端设置于该多个发光单元中的至少一者的邻近处或设置于该至少一电感的邻近处,且 每一该热管的一第二端设置有一散热鳍片组;其中,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二热管相互上下 错开且交叉排列。[0022]较佳地,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二热管是呈正交排列。[0023]较佳地,该多个风扇中的至少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不同表面内侧。[0024]较佳地,该多个风扇包括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且该多个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 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 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抑 或是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 于该壳体的该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0025]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多个 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该至少一电 感。[0026]较佳地,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一热管穿过相对应的该散热鳍片组,且该至少一热 管位于该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0027]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 (LCOS)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 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 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DMD)元 件。[0028]较佳地,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0029]较佳地,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用以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用以输 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一用以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0030]本实用新型透过至少两个散热手段使得各热源的热能能够有效率的向外排出,并 且透过热管及其转弯处的夹角的角度,而能将热源的热能移转传导至适当的热集中处,并 且由于至少二热管间以上下错开且交叉排列的方式设置,使得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内的各元 件的空间配置与设计将更为弹性,进而使微型光学影像装置更为轻、薄、短小。


[0031]图1 :为现有投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32]图2 :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3 :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0034]图4 :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仰视图。[0035]图5 :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并包括上盖在内的立体分解图。[0036]图6 :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气流路径示意图。[0037]图7 :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38]图8 :为图7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0039]图9 :为图7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气流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首先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是泛指各种具有发光单元且于运作 时会产生高热流密度的微型影像装置,如照明装置、监控装置等,以下将以微型投影装置作 为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但不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畴。其中,微型投影 装置可为一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一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 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装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IXD)投影装置,惟上述各种投影装 置的投影技术应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应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0041]请参阅图2 图6,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 示意图(为了更清楚示意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内部结构,故图2中并未显示壳体的上盖,而 壳体的上盖另于图5中显示),图3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 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仰视图,图5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 分结构并包括上盖在内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气流路径示意 图。[0042]微型光学影像装置I包括壳体11(含上盖115)、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11内的光学 引擎12以及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11内的散热模块13,且光学引擎12具有显示元件121、 多个发光单元122、光学镜头123以及光学引擎电路板124 ;其中,显示元件121是用以呈现 影像画面,而多个发光单元122用以提供光源,且其所提供的光源经由一光处理程序(如合 光动作及/或混光动作)后会照射在显不兀件121上;又,光学镜头123位于一投射面8与 显示元件121之间,用以将显示元件121上的影像画面投射至投射面8,使影像画面被放大 显示于投射面8上;此外,光学引擎电路板124是用以提供驱动电路使微型光学影像装置I 能够于被导通电力后开始运作,且光学引擎电路板124上具有多个电子元件,如电感1241。[0043]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微型光学影像装置I为一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 置,且其显示元件121为一数字微型反射镜(DMD)元件,而该多个发光单元122包括一用以 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1、一用以输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2以及 一用以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3。又,任一发光二极管单元可为一发光二极管 芯片与一发光二极管电路板的组合,抑或是一发光二极管与一发光二极管电路板的组合。[0044]又,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散热模块13至少包括一第一散热手段131以 及一第二散热手段132,第一散热手段131是用以将光学引擎12所产生的部分热能由壳体 11的第一表面111处的出风口 1111向外排出,而第二散热手段132是用以将光学引擎12 所产生的另一部分热能由壳体11的第二表面112处的出风口 1121向外排出。[0045]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1以及第二表面112分别为壳体11的 侧面(例如,为一左侧侧面)以及底面,且第一散热手段131包括第一导热件1311、第一热管 1312、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以及第一风扇1314 ;其中,第一导热件1311被安排设置于微型 光学影像装置I的第一热源(以本实施例为例,其为输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1222以 及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3,并请参阅后续的详细说明)以及第一热管1312之 间,且分别与第一热源以及第一热管1312的第一端接触,而第一热管1312的第二端接触于 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 ;此外,第一风扇1314是以站立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1 内侧,且皆相对于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设置,即第一风扇1314位于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1以及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之间。[0046]另一较佳作法(图未示出),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于参阅本实用新型后,显亦 可提出包括将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改设置于第一风扇1314与第一表面111之间在内的任 何其它均等的设计或变化。[0047]又,第一导热件1311是由高导热系数的材质(如金属)所制成,抑或是为一散热片, 用以供第一热源的热能被传导至第一导热件1311,而与第一导热件1311接触的第一热管 1312为一中空且两端封闭的金属管,且其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分别为一蒸发部以及一冷凝 部。[0048]一般而言,蒸发部是用以被安排设置于温度较高的环境,且该环境中的热能经由 蒸发部传导至第一热管1312内,而第一热管1312内的工作液体于吸收该热能后蒸发成气 体,并接着由蒸发部扩散至冷凝部,由于冷凝部的温度相对较低,使得气体凝固回液体,同 时热能由冷凝部向外散出,而液体则透过毛细作用回流到蒸发部,如此完成一热传循环动 作。是以,第一热管1312具有将热能由蒸发部传导至冷凝部的功能,其详细的工作原理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应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0049]由以上说明可知,第一热源所产生的热能会于依序经由第一导热件1311、第一热 管1312后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处及其附近,此时,集中于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处 及其附近的热能则透过第一风扇1314的作用而从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1处的出风口 1111 向外排出。[0050]较佳者,第一热管1312是穿过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且位于第一散热鳍片组 1313的一中心线LI或其邻近处,如此更能够加速第一散热手段131的散热效率。[0051]再者,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散热手段132包括第二导热件1321、第二热管 1322、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 ;其中,第二导热件1321被 安排设置于微型光学影像装置I的第二热源(以本实施例为例,其为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 二极管单元1221,并请参阅后续的详细说明)与第二热管1322之间,且分别与第二热源以 及第二热管1322的第一端接触,而第二热管1322的第二端接触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 ; 此外,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皆是以平躺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的第二表面112 内侧,并位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的下方,即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是位于壳 体11的第二表面112内侧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之间。[0052]又,第二导热件1321是由高导热系数的材质(如金属)所制成,抑或是为一散热片, 用以供第二热源的热能被传导至第二导热件1321,而与第二导热件1321接触的第二热管 1322亦为一中空且两端封闭的金属管,且其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分别为一蒸发部以及一冷凝 部;其中,第二热管1322的工作原理相同于第一热管1312的工作原理,故在此即不再予以 赘述。[0053]是以,第二热源所产生的热能会于依序经由第二导热件1321、第二热管1322后传 导至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处及其附近,此时,集中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处及其附近的热 能则透过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的作用而从壳体11的第二表面112处的出风 口 1121向外排出。[0054]较佳者,第二热管1322穿过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且位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的 一中心线L2或其邻近处,如此更能够加速第二散热手段132的散热效率。[0055]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热源为输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1222以 及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3,而第二热源为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 1221 ;详言之,当微型光学影像装置I开始工作时,发光单元122会同步或分别地输出光源, 并且于输出光源的同时产生热能,特别是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兀1221以及输出 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2因其所需耗费功率相对较高,故所产生的热能也就更多, 是以,排解发光单元122所产生的热能为散热模块的首要功用。[0056]由于现今电子设备均有朝向轻、薄、短小的设计原则发展,故壳体11内的空间相 当有限,而为了使第一热管1312还能够设置于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的一中心线LI或其邻 近处以及使第二热管1322还能够设置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的一中心线L2或其邻近处, 本实用新型特定设计将第一热管1312以及第二热管1322以相互上下错开(例如,于垂直方 向相互上下错开),且以交叉排列的方式设置,如此即能够有效节省第一散热手段以及第二 散热手段所需占据的空间,以达到极佳的散热效果,故此为本实用新型的重要创作特征。[0057]此外,微型光学影像装置I的热源可能并不仅限于发光单元122,如光学引擎电路 板124上的多个电感1241以及显示元件121亦可能因运作过程而出现相当的热量而成为 热源,是以,根据以上实施例所得到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进 行任何均等的变化设计,如将电感1241、显示元件121或其它热源的热能透过热管而移转 而传导至多个适当的热集中处,再由微型光学影像装置I的不同表面向外排出。[0058]再者,为了使微型光学影像装置I具有更佳的散热效率,于本实施例中,微型光学 影像装置I的壳体11具有多个穿孔用以作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I的进风口 113,故在第一 风扇1314、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的作动下,该些进风口 113与壳体11的第 一表面111处的出风口 1111之间以及该些进风口 113与壳体的第二表面112处的出风口 1121之间会形成多个气流路径;其中,藉由适当的安排该些进风口 113与该些出风口 1111、 1121的位置,则可使该些气流路径经过每一热源的邻近处及/或其热能可被转移至的热集 中处,进而使带有热能的空气往壳体11外排出;其相关的热流分析结果,则如图6虚线标示 处所示。[0059]请参阅图7 图9,图7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 示意图(为了更清楚示意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内部结构,故壳体上盖未显示),图8为图7所 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气流 路径意图。[0060]其中,本实施例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2大致类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 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而本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二散热手段232仅存在单一风扇2324,且风扇2324是以站立的方式设置于壳体21的侧 面211内侧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2323之间。此外,因应上述风扇2324的设置方式,第二热 管2322的转弯处的夹角角度亦有所改变,以获得较佳的空间配置以及散热效率。[0061]同样地,发光二极管单元2221所产生的热能会于依序经由第二导热件2321、第二 热管2322后传导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323处及其附近,此时,集中于第二散热鳍片组2323 处及其附近的热能则透过风扇2324的作用而从壳体21的侧面211处的出风口 2112向外 排出。于本较佳实施例中,集中于第一散热鳍片组2313与其附近的热能以及集中于第二散 热鳍片组2323与其附近的热能皆由壳体21的相同表面向外排出。[0062]又,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进风口 213与壳体21的第一表面211处的出风口 2111、 2112之间会形成多个气流路径;其中,藉由如本实用新型所示,适当的安排该些进风口 213 与该些出风口 2111、2121的位置,即可使该些气流路径经过每一热源的邻近处及/或其热 能可被转移至的热集中处,进而使带有热能的空气往壳体21外排出;其相关的热流分析结 果,贝1J如图9虚线标示处所示。[0063]特别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热管2312以及第二热管2322同样是以相互 上下错开(例如,于垂直方向相互上下错开),且以交叉排列的方式设置,因此亦能够有效节 省第一散热手段以及第二散热手段所需占据的空间,从而达到极佳的散热效果。[0064]根据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透过至少两个散热手段使得各热源的热能能 够有效率的向外排出,并且透过热管及其转弯处的夹角的角度,而能将热源的热能移转传 导至适当的热集中处,并且由于至少二热管间以上下错开且交叉排列的方式设置,使得微 型光学影像装置内的各元件的空间配置与设计将更为弹性,进而使微型光学影像装置更为 轻、薄、短小。[006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 围,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引擎,具有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以及 散热模块,包括第一散热手段以及第二散热手段,该第一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一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一散热手段而被向外排出,且该第二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二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二散热手段而被向外排出; 其中,该第一散热手段与该第二散热手段分别包括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且该第一热管以及该第二热管相互上下错开且交叉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管以及该第二热管是呈正交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手段包括该第一热管、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一风扇,且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将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散热手段包括该第二热管、第二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风扇,且该第二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二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二风扇将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以及该第二风扇分别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不同表面内侧,以使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其附近的热能以及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与其附近的热能分别由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不同表面向外排出;抑或是该第一风扇以及该第二风扇分别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相同表面内侧,以使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其附近的热能以及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与其附近的热能皆由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相同表面向外排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抑或是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一风扇之间以及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二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第一热源以及该第二热源。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管穿过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一热管位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及/或该第二热管穿过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二热管位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源或该第二热源中的至少一者为发光单元或电感。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微型投影装置,且该光学引擎还具有用以呈现一影像画面的显示元件以及光学镜头;其中,该发光单元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而该光学镜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用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示于该投射面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元件。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用以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用以输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一用以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
14.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用以呈现一影像画面的显示元件; 多个发光单元,用以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 光学引擎电路板,其上设置有至少一电感; 光学镜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用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示于该投射面上; 多个热管,每一该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多个发光单元中的至少一者的邻近处或设置于该至少一电感的邻近处,且每一该热管的一第二端设置有一散热鳍片组;以及 用以将集中于该多个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的多个风扇; 其中,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二热管相互上下错开且交叉排列。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二热管是呈正交排列。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风扇中的至少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不同表面内侧。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风扇包括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且该多个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抑或是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该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多个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该至少一电感。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一热管穿过相对应的该散热鳍片组,且该至少一热管位于该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元件。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用以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用以输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一用以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包括光学引擎以及散热模块,且散热模块具有第一散热手段以及第二散热手段;其中,第一散热手段与第二散热手段分别包括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且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于垂直方向上相互上下错开且交叉排列。本实用新型透过至少两个散热手段使得各热源的热能能够有效率的向外排出,且令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内的各元件的空间配置与设计将更为弹性。
文档编号H05K7/20GK202837785SQ20122037052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8日
发明者李正成, 尤志豪 申请人:华柏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