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蝎捕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481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蝎捕集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养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把小蝎(仔蝎)从大小蜗(仔母蝎)混和群中分离开的小蝎摘集器。
仔蝎从生出后10天左右爬下母背独立生活,而母蝎经过妊娠、分娩、背仔后,体力消耗大,又少吃食。当仔蝎离开母背独立生活后,母蝎进入盛食期,同时也失去了爱护仔蜗的母爱特性,如果投食不及时或不合适,会出现严重地母蝎残食仔蝎的现象;在其它大小蝎混和群中,也经常出现大蝎残杀小蝎的现象,会严重影响仔蜗、小蝎的成活率,从而降低养蝎的产量和效益。
目前人们常用的大小蝎(以仔母蝎为侧)分离方法主要有①人工夜间借助灯光用羽毛将完全脱离母背独立生活的仔蝎刷入汤匙内,再倒碗内,然后移入备用的仔蝎养蝎池内。一般条件下,一个单元母蝎产仔养蝎池投放母蝎2000只,产出成活仔蝎达6万只左右,以最快速度每10秒钟捕一只仔蝎,每天夜间工作8小时,则至少需要21天才能完成。这种方法不仅持续时间长,劳动量大,而且不能及时避免残食现象。
②待仔蝎在母蝎产仔养蝎池内独立生活后,人们夜间借助灯光用镊子将出来觅食的母蝎夹出来,放入碗内,然后再放入备用的养蝎池中。由于母蝎各个体之间的繁殖不尽一致,前后相差15天左右,仔蝎独立生活也不相一致;由于蝎子见光或受惊动易逃避,致使刚产仔的母蝎摔掉背上的仔蝎,刚产下的仔蝎难以爬上母背,爬不上母背的仔蝎不能成活,致使仔蝎、体弱的母蝎会被其它蝎咬伤吃掉,有的母蝎会躲藏到蝎室内;又由于分离对象为母蝎,或是将仔蝎留存在母蝎产仔养蝎池内,或是将仔蝎仍留在有受其它大蝎侵害威胁的养蝎池内。所以这种方法不仅职守性强,分离不及时不彻底,而且又人为地增加了分离难度,加剧了残食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小蝎(仔蝎)分离方法存在的缺点,设计一种小蝎捕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在一个具有底板、活动顶盖的容器的各侧壁中上部布设有孔洞,侧壁的外壁面下部设有小蝎助爬面,侧壁的内壁面下部设有小蝎防爬面,从而构成一种小蝎摘集器。
结合实例及附图
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小蝎捕集器的具体结构特征。
附图表示本实用新型小蝎捕集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小蝎捕集器具有底板1、活动顶盖5、四侧壁3,在各侧壁的中上部开设有一排以上孔洞4,在各侧壁的外壁面下部粘贴胶布形成粗糙面作为小蝎助爬面2,在各侧壁的内壁面下部以镶贴玻璃条造成光滑面作为小蝎防爬面(图中未示出)。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小蝎捕集器,依据蝎子喜爱爬壁钻洞以及小蝎比大蝎活跃,独立生活的仔蝎比未独立生活的仔蝎活跃的特性,以及小蝎(仔蝎)与大蝎(母蝎)体宽差异的特点。使用时,将小蝎捕集器盖严顶盖放入被分离的养蝎池内,当小蝎出来活动碰到捕集器的侧壁时,便沿助爬面爬行,遇到中上部的孔洞后,便很快钻过去,进入摘集器的空腔里,间隔一定时间将捕集到的小蝎(仔蝎)倒入备用的养蝎池。由于孔洞大小是按所分离小蝎(仔蝎)的体宽而选定的。如母蝎体宽为1.2厘米以上,仔蝎体宽为0.3厘米以下,所以大蝎(母蝎)不能通过,只有小蝎(仔蝎)能通过;又由于在内壁面下部设有小蝎防爬面(光滑面),捕集到的小蝎难以返回池内,这样就较理想地实现了大小蝎(仔母蝎)的自动分离。与现有的小蝎分离方法相比,具有减轻劳动强度、分离及时彻底等显著优点。
该小蝎捕集器不仅特别适用于仔蝎的分离饲养,而且也可用来分离其它大小蝎,以便分类饲养或利用。
权利要求1.一种小蝎捕集器,具有底板、活动顶盖、侧壁,其特征是在侧壁中上部布设有孔洞,侧壁的外壁面下部设有助爬面,侧壁的内壁面下部设有防爬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养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把小蝎(仔蝎)从与大蝎(母蝎)的混和群中分离出来的小蝎捕集器,主要特点是在一个具有底板、活动顶盖的容器的侧壁中上部布设有一排以上的孔洞,侧壁的外壁面下部设有助爬面,内壁面下部设有防爬面,不仅特别适用于捕集仔蝎与母蝎分离饲养,也可用来捕集其它类小蝎以便分类饲养或利用,与现有的小蝎捕集分离方法相比,具有减轻劳动强度,分离及时彻底等显著优点。
文档编号A01K67/00GK2419825SQ00207
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2日
发明者杨石 申请人:杨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