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豆科植物真菌病的方法

文档序号:278879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防治豆科植物真菌病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治豆科植物锈病侵害的方法。
就在不久前,在主要的豆科植物(特别是大豆)的栽培区域内还未出现有着极大经济意义的有害菌,如锈菌的侵害现象。但是,在2001和2002年,在南美的大豆栽培中出现了由有害菌亚洲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和Phakopsona meibomiae引起的锈病侵害事件日趋增加,从而导致在豆产量和收率显著减少。
大多数目前使用的杀菌剂都不适用于防治大豆的锈病。
现在申请人惊奇地发现,通过涂覆一种含有孢子叶球素(strobilurin)制剂的含水溶液到豆科植物的地上植株部分、特别是叶片上,就可以显著抑制上面所述的锈菌。
已证明,特别适合用于防治上述真菌病的有二羟基蚜橙素(dimoxystrobin)、氟氧杂蚜橙素(fluoxastrobin)、醚菌酯、苯氧菌胺、米曲蚜橙素(orysastrobin)或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并特别优选唑菌胺酯。
上述各孢子叶球素已在一些文献中公开了(参见ww.hclrss.demon.co.uk)二羟基蚜橙素,即(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α-(2,5-二甲苯基氧基)-对-甲苯基]乙酰胺,于EP-A477631和EP-A398692中公开;氟氧杂蚜橙素,即E)-{2-[6-(2-氯代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基]苯基}(5,6-二氢-1,4,2-二噁嗪-3-基)美沙酮O-甲基肟(methanoneO-methyloxime),于WO95/04728中公开;醚菌酯,即(E)-甲氧基亚氨基-[σ-(对-甲苯氧基)-对-甲苯基]乙酸甲酯,于EP253213中公开;苯氧菌胺,即(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苯氧基苯基)-乙酰胺,于EP-A398692中公开;
米曲蚜橙素,即(2E)-2-(甲氧基亚氨基]-2-{2-[(3E,5E,6E)-5-(甲氧基亚氨基)-4,6-二甲基-2,8-二氧杂-3,7-二氮壬-3,6-二烯-1-基]苯基}-N-甲基乙酰胺,于WO-A97/15552中公开;啶氧菌酯,即(E)-3-甲氧基-2-{2-[6-(三氟甲基)-2-吡啶氧基甲基]苯基}丙烯酸甲酯,比如于EP278595中公开;唑菌胺酯,即N-{2-[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基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比如于EP804421中公开。
除了对控制锈病具有突出的效果外,孢子叶球素还能提高豆科植物的产量。豆科植物包括以下栽培植物豌豆、菜豆、扁豆、花生、羽扇豆,特别是大豆。已有报道,当将孢子叶球素用于谷类作物种植时会提高产量,但此产量的提高不能归因于孢子叶球素的杀真菌作用(Koehle H.等人,在Gesunde Pflanzen 49(1997)中,第267-271页;Glaab J.等人,Planta 207(1999),442-448)。
当将孢子叶球素、特别是唑菌胺酯用于大豆时,产量会惊人的提高。豆科植物的产量的提高以及孢子叶球素卓越的控制锈病的效果使得本发明的方法令农场主们特别感兴趣。当使用唑菌胺酯时能获得显著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方法也可以很好地控制其他在豆科植物上经常出现的有害菌。大豆中最重要的真菌病包括·叉丝霉病(Microsphaera diffusa)·紫斑病(Cercospora kikuchi)·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褐纹病(Septoria glycines)·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孢子叶球素也适于用来防治上述疾病,但孢子叶球素也可以和其他活性物质一起使用,比如除草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杀菌剂或肥料。当将孢子叶球素或含有该物质的药物,以杀菌剂的形式与其他杀菌剂混合使用时,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大大拓展杀真菌作用的范围。
下表所列的杀菌剂可以和本发明化合物共同使用,且其应当看作是对可能的组合的阐述而非限制·酰基丙氨酸类,如苯霜灵、氨丙灵、甲呋酰胺、霜灵;·胺衍生物,如Aldimorph、多果定、环烷吗啉、丁苯吗啉、苯锈啶、双胍盐、双胍辛醋酸盐、螺噁茂胺、克啉菌;·苯氨基嘧啶类,如二甲嘧菌胺、嘧菌胺或嘧菌环胺(Cyrodinyl);·抗生素,如放线菌酮、灰黄霉素、春雷霉素、游霉素、多氧菌素或链霉素;·吡咯类,如双醇苯三唑、糠菌唑、环唑醇、噁醚唑、二硝基康唑、氧唑菌、腈苯唑、喹唑菌酮、氟硅唑、己唑醇、烯菌灵、环戊唑菌、腈菌唑、戊唑菌、丙环唑、丙氯灵、丙噻康唑(prothioconazole)、戊唑醇、三唑酮、唑菌醇、氟菌唑、戊叉唑菌;·二甲酰亚胺类,如异丙定、甲菌利、杀菌利、烯菌酮;·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如福美铁、代森钠、代森锰、代森锰锌、威百亩、代森联、甲基代森锌、福代锌、福美双、福美锌、代森锌;·杂环化合物,如敌菌灵、苯菌灵、Boscalid、多菌灵、萎锈灵、氧化萎锈灵、氰霜唑、棉隆、二噻农、噁唑酮菌、Fenamidon、多果异嘧菌、麦穗宁、氟酰胺、呋吡唑灵、稻瘟灵、丙氧灭锈胺、氟苯嘧啶醇、噻菌灵、Proquinazid、啶斑肟、咯喹酮、喹氧灵、Silthiofam、涕必灵、溴氟唑菌、甲基托布津、Tiadinil、三环唑、嗪氨灵;·含铜的杀菌剂,如波尔多液、醋酸铜、王铜、碱性硫酸铜;·硝基苯衍生物,如乐杀螨、敌螨普、敌螨通、Nitrophthal-isopropyl;·苯基吡咯类,如拌种咯或氟噁菌;·硫;·其他的杀菌剂,如噻二唑素-S-甲基(Acibenzolar-S-methyl),Benthiavalicarb、氯环丙酰胺、百菌清、Cyfiufenamid、清菌脲、棉隆、哒菌清、Diclocymet、乙霉威、克瘟散、Ethaboxam、Fenhexamid、薯瘟锡、氰菌胺(fenoxanil)、嘧菌腙、氟啶胺、藻菌灵、乙磷铝(fosetyl-aluminum)、Iprovalicarb、六氯苯、Metrafenon、戊菌隆、百维灵、四氯苯酞、甲基立枯磷(toloclofos-methyl)、五氯硝基苯、Zoxamid;·孢子叶球素,如腈嘧菌酯、二羟基蚜橙素、氟氧杂蚜橙素、醚菌酯、苯氧菌胺、米曲蚜橙素、啶氧菌酯、唑菌胺酯或肟菌酯(trifloxystrobin);·亚磺酸衍生物,如敌菌丹、克菌丹、抑菌灵、灭菌丹、对甲抑菌灵、肉桂酰胺及类似物,如烯酰吗啉、氟联苯菌(Flumetover)或Flumorph。
已证明特别适用于本发明方法的是孢子叶球素和吡咯的混合物,吡咯可以是比如糠菌唑、环唑醇、氧唑菌、腈苯唑、喹唑菌酮、氟硅唑、环戊唑菌、腈菌唑、丙环唑、丙氯灵、丙噻康唑、戊唑醇或是戊叉唑菌。特别优选的是唑菌胺酯和氧唑菌的混合物。
孢子叶球素按以下方法使用,即以能起到杀真菌作用的有效剂量来处理菌类物或欲防止菌类侵害的植物,材料或土壤。特别是以活性物质的含水溶液来处理豆科植物的地上植株部分,特别是叶。可以在材料或植株受菌类感染前或之后使用。
杀菌剂组合物一般含有0.1-95重量%,优选0.5-90重量%的活性物质。
当用于作物保护时,按照所希望产生的效果方式的不同,每公顷活性物质用量在0.01-2.0kg之间。
当用于种子处理时,活性物质的常规用量为每千克种子0.001-0.1g,优选0.01-0.05g。
可以将孢子叶球素配制为常用的制剂,比如溶液、乳液、悬浮液、粉剂、散剂、糊剂和颗粒剂。使用方式视使用目的而定;只要保证本发明的化合物在各种情况下能细化并且均匀分散即可。
制剂以已知的方法制备,比如用溶剂和/或载体物质,需要时还可使用乳化剂和分散剂来稀释活性物质。适合的溶剂/助剂包括以下物质-水,芳香族溶剂(比如Solvesso产品,二甲苯)、石蜡油(比如石油馏分)、酵(比如甲醇、丁醇、戊醇、苄醇)、酮(比如环己酮、γ-丁内酯)、吡咯烷酮(NMP、NOP)、乙酸酯(二乙酸乙二醇酯)、乙二醇、脂肪酸二甲基脂肪酰胺、脂肪酸和脂肪酸酯。原则上,也可以使用溶剂混合物。
-载体物质,如天然的矿石粉(例如高岭土、粘土、滑石粉、白垩)和人工合成的岩石粉(比如高分散的硅酸、硅酸盐);乳化剂,如非电解质的和阴离子的乳化剂(比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烷基磺酸酯和芳基磺酸酯);分散剂,如木质素-亚硫酸酯废液和甲基纤维素。
适合的表面活性物质有木质素磺酸、萘磺酸、苯酚磺酸、二丁基萘磺酸的碱式盐、碱土金属盐、铵盐,烷基芳基磺酸酯、烷基硫酸酯、脂肪醇硫酸酯、脂肪酸和硫酸盐化的脂肪醇乙二醇醚,此外还可以使用磺化的萘及萘衍生物与甲醛的缩聚产物、萘或萘磺酸与苯酚和甲醛的缩聚产物、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乙氧基化的异辛基苯酚、辛基苯酚、壬基苯酚、烷基苯酚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基聚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芳基聚醚醇、醇和脂肪醇环氧乙烷缩合物、乙氧基化的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乙氧基化的聚氧丙烯、月桂醇聚乙二醇醚乙缩醛、山梨醇酯、木质素亚硫酸酯废液和甲基纤维素。
为生产可直接喷洒的溶液、乳液、糊剂或油分散液,可以使用中沸点到高沸点的矿物油馏分,如煤油或柴油,此外还可使用煤焦油以及植物油或动物油、脂肪烃、环烃和芳香烃,比如甲苯、二甲苯、石蜡、四氢化萘、烷基化萘或者其衍生物、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环己醇、环己酮、异佛尔酮,强极性溶剂,如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和水。
可以通过混合或共同研磨有效活性物质和固体载体制得散剂、播撒剂和喷洒剂。
可以使活性物质结合到载体物质上而制得颗粒,如包覆粒、浸渍粒和均质颗粒。固体载体可以是矿物土,如硅胶、硅酸盐、滑石粉、高岭土、硅镁土、石灰石、石灰、白垩、红玄武土、黄土、陶土、白云石、硅藻土、钙和镁的硫酸盐、氧化镁、研磨后的合成材料、肥料,比如硫酸铵、磷酸铵、硝酸铵、尿素和植物产物,如谷物的粉、树皮粉、木粉和坚果壳粉、纤维素粉末和其他固体载体。
制剂一般含有0.01-95重量%,优选0.1-90重量%的活性物质。这里所使用的活性物质纯度为90%-100%、优选95%-100%(根据NMR光谱测定)。
制剂的制备实施例如下1.在水中稀释后使用的产品A)水溶性的浓缩物(SL)将10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溶于水或一种水溶性的溶剂中。另一方案是添加润湿剂或其他助剂。在水中稀释时活性物质会溶解。
B)可分散的浓缩物(DC)将20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在加入分散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情况下溶于环己酮中。用水稀释得到分散液。
C)可乳化的浓缩物(EC)将15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在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和蓖麻油乙氧基化物(各5%)的情况下溶于二甲苯。用水稀释得到乳状液。
D)乳液(EW,EO)将40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在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和蓖麻油乙氧基化物(各5%)的情况下溶于二甲苯。该混合物借助乳化器(Ultraturax)加入水中并生成均质乳液。用水稀释得到乳液。
E)悬浮液(SC,OD)将20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在加入分散剂,润湿剂和水或一种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在一个搅拌球磨机中研磨,形成细活性物质悬浮液。用水稀释得到稳定的活性物质悬浮液。
F)可水分散的且是水溶性的颗粒(WG,SG)将50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在加入分散剂和润湿剂的情况下细研磨,并借助一些工艺设备(如挤出机、喷雾塔、流化床)生产可水分散或水溶性的颗粒。用水稀释得到一种稳定的活性物质悬浮液或溶液。
G)可水分散且水溶性的粉末(WP,SP)将75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在加入分散剂、润湿剂以及硅酸凝胶的情况下,在Rotor-Strator研磨机中研磨。在水中稀释时形成一种稳定的活性物质分散液或溶液。
2.不经稀释使用的产品H)粉剂(DP)将5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细研磨,并且和95%磨细的高岭土均匀紧密混合,由此得到粉剂。
I)颗粒(GR,FG,GG,MG)将0.5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细研磨,并和95.5%的载体物质结合。目前通用的方法是挤出、喷雾干燥或流化床。由此可得到不经稀释使用的颗粒。
J)ULV-溶液(UL)将10重量份的本发明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如二甲苯中。由此可得到不经稀释使用的产品。
活性物质可以以其制剂的形式直接使用或以由其制剂制备的其他形式使用,如可直接喷洒的溶液、散剂、悬浮液或分散液、乳液、油分散液、糊剂、粉剂、播撒剂或颗粒,通过喷洒、喷雾、尘化、播撒或浇注来使用。使用方式完全根据使用目的而定;且应保证在各种情况下本发明活性物质尽可能的细分散。
含水溶液的使用形式可以由乳液浓缩物、糊剂或可润湿的散剂(喷洒散剂、油分散液)通过添加水来制备得到。制备乳液、糊剂或油分散液时,可以采用物质本身或将其溶于一种油或溶剂中,再借助润湿剂、粘合剂、分散剂或乳化剂在水中均化。但也可以制备出由有效物质润湿剂、粘合剂、分散剂或乳化剂以及可能的溶剂或油组成的适于用水稀释的浓缩物。
在待用制剂中,活性物质的浓度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动。通常该浓度在0.0001-10%、优选在0.01-1%之间。
活性物质也可以以能带来很好效果的超低体积法(ULV)来使用,这时可以施撒具有超过95重量%活性物质的、甚至都是活性物质而不含添加剂的制剂。
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油、润湿剂、辅剂、除草剂、杀菌剂、其他杀虫剂、杀菌剂——必要时也能直接在使用前(容器内混合)——添加到活性物质中去。这些试剂可以和本发明的物质以重量比1∶10-10∶1混合。
应用举例在巴西的农田实验中,当豆壳逐渐饱满时,以普通的施用器具,用由4.6g/公顷的Epoxiconazol和12.2g的唑菌胺酯g/公顷在200升水/公顷中形成的混合物处理种类为“RS 10”,且在叶片上经亚洲锈菌感染8-12%的大豆植株。处理完毕12天后,病菌在未经处理,但被感染的叶片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即侵害覆盖了83%的叶面。而在用上述混合物处理过的小块农田中,由亚洲锈菌引起的侵害只上升到25%。该类侵害的减少和孢子叶球素(这里是唑菌胺酯)的增产特性带来了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相比增产53%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防治豆科植物上锈病侵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一种含有孢子叶球素制剂的含水溶液处理豆科植物的地上植株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防治大豆植物叶上的锈病侵害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锈病是由亚洲锈菌或Phakopsora meibomiae引起的锈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杀菌剂选自孢子叶球素杀菌剂类,如二羟基蚜橙素、氟氧杂蚜橙素、醚菌酯、苯氧菌胺、米曲蚜橙素、啶氧菌酯或唑菌胺酯。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唑菌胺酯作为孢子叶球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治豆科植物锈病侵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一种含有孢子叶球素制剂的含水溶液来处理豆科植物的地上植株部分。
文档编号A01N37/18GK1579158SQ0315843
公开日2005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1日
发明者M·O·苏亚雷斯-塞尔维尔瑞, E·布莱希, E·贝廖米尼, J·M·费利普 申请人:巴斯福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