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作为农用杀菌剂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718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作为农用杀菌剂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作为农用杀菌剂的新用途,属于农药领域。
背景技术
: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每年因植物遭受病害造成的减产平均损失为总产量的10%15%。目前,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手段为化学杀菌剂。但由于化学农药潜在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及植物病原菌抗性的发展等问题,使得化学农药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限制。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许多生理和药理活性,很多专利或文章对它们在药物中的活性进行了报道,如抗菌活性[FR1501151(1967)]、抗炎活性[US2005222200(2005)、WO2005046683(2005)];治疗糖尿病&MW/""a/Ozew^/^丄"rew(2007,17,1127-1130)、WO2005079463(2005)]、应激性疾病[W02003030937(2003)、WO2003089601(2003)、Jbw/""a/o/Afed/c/"a/C7ie聰^y(1964,7,319-325)]、结核病[US2005222408(2005)、WO2005007625(2005)]和神经退行性疾病[W02004110357(2004)]。然而到目前为此,还未见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作为农用杀菌剂进行植物病害防治的应用。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拓展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的用途,提供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作为农用杀菌剂的新用途。所述的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是指具有如下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I)式中A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其中R为卤素、甲基、乙基、甲氧基、氰基、硝基、氨基、羧基、羟基。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了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新用途。其中所述植物病害为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进一步地,所述植物病害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白菜、番茄、棉花、生姜或马铃薯等的细菌或真菌引起的病害。发明人对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把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开发成为一种新的绿色农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的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均来源于四川大学农药与作物保护研究所,供试植物病原菌来源于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O义JHW实施例i化合物ci^的制备a、在50mL三颈瓶中加入2.35g(15mmo1)对氯苯甲酸和20mL二氯化亚砜,加热到90'C下回流反应约30min,减压蒸馏除掉过量的二氯化亚砜,直到无液体流出为止,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得黄色对氯苯甲酰氯液体。b、在干燥的150mL锥形瓶中加入0.97g(10mmo1)糠胺和8mLNa0H(2mol/L),在冰浴搅拌下慢慢滴加新制的酰氯,滴加完成后去掉冰浴改为室温搅拌,有白色固体产生,继续搅拌约1.5h后停止反应,用pH试纸检验反应混合液是否为碱性(若不是则应加入2mol/LNa0H将其调成碱性),再将反应混合液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抽滤并用水洗至中性,得白色固体粗产物。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即得白色晶体1.08g,产率46.1%。'H-NMR(400MHz,CDC13):57.72(2H,d,J=8.0),7.40(2H,d,J=8.0),7.38(1H,t,J=0.8),6.36(1H,s),6.34(1H,d,J=2.0),6.31(1H,d,J=3.2),4.63(2H,d,J=5.6).OHO实施例2化合物Vu^的制备a、在50mL三颈瓶中加入2.07g(15mrao1)邻羟基苯甲酸和20mL二氯化亚砜,加热到90'C下回流反应约35min,减压蒸馏除掉过量的二氯化亚砜,直到无液体流出为止,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得棕色邻羟基苯甲酰氯液体。b、在干燥的150mL锥形瓶中加入0.97g(lOmmol)糠胺和8mLNaOH(2raol/L),在冰浴搅拌下慢慢滴加新制的酰氯,滴加完成后去掉冰浴改为室温搅拌,有白色固体产生,继续搅拌约3h后停止反应,用pfi试纸检验反应混合液是否为碱性(若不是则应加入2mol/LNa0H将其调成碱性),再将反应混合液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抽滤并用水洗至中性,得白色固体粗产物。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即得浅棕色晶体0.71g,产率32.8%。'H-NMR(400MHz,CDC13):S12.18(1H,s),7.40(2H,t,J=8.0),7.35(1H,d,J=8.0),6.99(1H,d,J=8.0),6.84(1H,t,J=8.0),6.56(1H,s)6.36(1H,s),6.33(1H'd,J=3.2),4.64(2H,d,J=5.6).<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5</formula>a、在50mL三颈瓶中加入2.04g(15mmol)间甲基苯甲酸和20mL二氯化亚砜,加热到90'C下回流反应30min,减压蒸馏除掉过量的二氯化亚砜,直到无液体流出为止,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得黄色间甲基苯甲酰氯液体。b、在干燥的150mL锥形瓶中加入0.97g(lOmmol)糠胺和8mLNaOH(2mol/L),在冰浴搅拌下慢慢滴加新制的酰氯,滴加完成后去掉冰浴改为室温搅拌,有白色固体产生,继续搅拌约2h后停止反应,用PH试纸检验反应混合液是否为碱性(若不是则应加入2mol/LNaOH将其调成碱性),再将反应混合液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抽滤并用水洗至中性,得白色固体粗产物。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即得浅棕色晶体0.76g,产率35.3%。'H-NMR(400MHz,CDC13):S:7.61(1H,s),7.54-7.56(1H,m),7.38(1H,d,J=0.8),7.32(2H,d,J=8.0),6.40(1H,s),6.34(1H,t,J=2.4),6.30(1H,d,J=3.2),4.64(2H,d,J=5.6),2.39(3H,s).<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5</formula>a、在50mL三颈瓶中加入1.68g(15mmol)糠酸和20mL二氯化亚砜,加热到9CTC下回流反应约40min,减压蒸馏除掉过量的二氯化亚砜,直到无液体流出为止,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得淡黄色糠酰氯液体。b、在干燥的150mL锥形瓶中加入0.97g(10隱ol)糠胺和8mLNaOH(2mol/L),在冰浴搅拌下慢慢滴加新制的酰氯,滴加完成后去掉冰浴改为室温搅拌,有米黄色固体产生,继续搅拌约3.5h后停止反应,用pH试纸检验反应混合液是否为碱性(若不是则应加入2mol/LNaOH将其调成碱性),再将反应混合液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抽滤并用水洗至中性,得米黄色固体粗产物。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即得浅棕色晶体0.75g,产率39.2%。'H-NMR(400MHz,CDC13):S:7.42(1H,t,J=0.8),7.38(1H,t,J=0.8),7.14(lH,d,J=3.2),6,63(1H,s),,6.50(lH,m),6.34(1H,t,J=2.4),6.29(1H,d,J=3.2),4.61(2H,d,J=5.6).<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5</formula>a、在50mL三颈瓶中加入2.38g(15mmol)糠酸和20mL二氯化亚砜,加热到90'C下回流反应30min,减压蒸馏除掉过量的二氯化亚砜,直到无液体流出为止,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得黄色2—氯烟酰氯固体。b、在干燥的150mL锥形瓶中加入0.97g(10mmol)糠胺和8mLNaOH(2mol/L),在冰浴搅拌下将酰氯固体用药匙取出后加入到锥形瓶中,加入完成后去掉冰浴改为室温搅拌,有白色固体产生,继续搅拌约2.5h后停止反应,用pH试纸检验反应混合液是否为碱性(若不是则应加入2mol/LNaOH将其调成碱性),再将反应混合液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抽滤并用水洗至中性,得白色固体粗产物。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即得白色针状晶体0.79g,产率33.4%。'H-醒R(400MHz,CDC13):S:8.46(1H,dd,J=4.8,2.0),8.14(1H,dd,J=7.6,2.0),7.39(lH,t,J=0.8),6.83(lH,s),6.35(1H,t,J=2.4)'6.33(lH,d,J=3.2),4.67(2H,d,J=5.6).实施例6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或真菌的杀菌活性测定1供试植物病原菌1.1供试植物病原细菌7K稻白叶枯病菌(A"i3"Ao膨"oyOA>2<3e_pv.o;^zare)、棉花角斑病菌(Z朋^20/wowcwoHM/^s/r/sjpv.附a/vflcgari/附)、玉米细菌'性枯菱病菌(PawfoeaWewa/Y/z'sw6^sp.他wfl池')、马铃薯软腐病菌(五rvW"iacarofovorasm6印.carofovora)、生姜姜蕴病菌(及aZ/o"/ofso/awacearww)、白菜软腐病菌CErw/"/aaro/cfeae)。1.2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稻瘟病菌CP/Wcw/a"'aoyz。eCav)、7jC稻纹枯病菌(i/z/zo"o"/a5。/a"/)、小麦赤霉病菌(Fw^(3A7'脂gra附/"earMW)、玉米大斑病菌(£^^*0/2//腕fwrc/c腦)、玉米小斑病菌Cfiz》o/a〃J附aytfo)、棉花立枯病菌(77zfl"a哗/2omycwc謡eWs)、花生褐斑病菌(Ce/ray_pomamc/Wco/a)、马铃薯晚疫病菌(7V^ro;/^/zoraz'wy^sto/w)、白菜黑梦王病菌(^//£/*"<^/"6mw/cae)、番茄灰霉病菌(5ofrjv他c/re/"ea)。2实验方法2.1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测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菌落抑制率(%):分别把l.l所述植物病原细菌稀释到一定浓度,加入到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液体培养基中(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的最终浓度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制成一系列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浓度梯度培养基),每一系列接种一种供试菌悬浮液,每个浓度做3个重复,并以无菌水作空白对照。在35-38'C下培养18-24小时后,将这一系列培养物用梯度稀释法进行细菌记数,根据菌落数求菌落抑制率,公式如下菌落抑制率(%)=对照誦-处理臓x100对照菌落数2.2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含毒培养基法测定菌丝相对抑制率(%):首先把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用无菌水稀释后再和PDA培养基混匀,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的最终浓度采用二倍稀释法,制成一系列厚薄均匀的一系列含药平板,用无菌水作为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等培养基凝固后,把植物病原真菌供试菌饼接在凝固的培养基上,在27-28'C培养3-5天,菌饼直径为0.4cm,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化w卞,。,、对照菌落平均直径—处理菌落平均直径相对抑制率(%)=-x1(对照菌落平均直径-菌饼直径3实验结果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所述的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和表5。由表l、表2、表3、表4和表5结果可知,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l实施例1化合物在50mg/L时对植物病原细菌的相对抑制率(c/。)<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表2实施例2化合物在50mg/L时对植物病原细菌的相对抑制率(。/。)<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表3实施例3化合物在50mg/L时对植物病原细菌的相对抑制率(。/。)<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表5实施例5化合物在50mg/L时对植物病原细菌的相对抑制率(o/。;)<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以下是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见表6、表7、表8、表9和表10)。由表6、表7、表8、表9和表10结果可知,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6实施例1化合物在200mg/L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相对抑制率(n/0)<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表7实施例2化合物在200mg/L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相对抑制率(。/(0<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表8实施例3化合物在200mg/L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相对抑制率CMO<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表9实施例4化合物在200mg/L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相对抑制率(。/。)<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表IO实施例5化合物在200mg/L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相对抑制率(。/。)<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由以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都具有较好的广谱杀菌活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将其开发成为一种稳定、高效、无毒的新型绿色农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权利要求1、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作为农用杀菌剂的新用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用途,其特征是所述的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是指具有以下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中R为卤素、甲基、乙基、甲氧基、氰基、硝基、氨基、羧基、羟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用途,其特征是所述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在防治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用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用途,其特征是所述植物病害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白菜、番茄、棉花、生姜或马铃薯等的细菌或真菌引起的病害。(I)式中A为: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作为农用杀菌剂的用途,是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的新用途。本发明通过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的研究,证明呋喃甲基芳酰胺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或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农药领域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无毒的新型绿色农药。文档编号A01P3/00GK101288400SQ20081004472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申请日期2008年6月18日优先权日2008年6月18日发明者侯太平,李世洪,赵浩宇,洪金,科陶申请人:四川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