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蟑帘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165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蟑帘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放环境下的防蟑设备,尤其是能阻止蟑螂等爬行类昆虫侵害的防蟑帘,以及由其组合而成的防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防蟑装置是应用于密闭设备中的防蟑条,开放环境下对蟑螂的防护则主要是毒杀、诱捕、电击、药物驱避等技术手段,而市面推行的利用超声波、电磁波等驱蟑技术,其实效尚未获得公认。
公知技术存在如下三个主要缺点
一、 效果一般都很差,持续性不强,治标不治本。防蟑条一旦老化或被防护设备出现裂缝,防蟑性能随即大减甚至完全消失。蟑螂己在地球生存三亿多年,生命力非常顽强,抗药性也极强,经六代即可对杀虫剂免疫,事实证明目前各种药物均难以杀灭蟑螂。蟑螂能避开各种危险,故电网、诱捕器具等也难奏效。
二、 危害性普遍很大,尤其是各种杀蟑药物,对人畜的危害性极大。各种杀蟑药对人畜的直接毒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对带毒蟑螂的危害却认识不足,毒蟑螂的尸体一旦被畜禽食用,将最终传递给人类,被中毒蟑螂爬过甚至排泄过的食物和器具等,对人的危害性也极大,而且很难预防。使用电网也容易击伤人畜,甚至引发火灾等。超声波、电磁波等对人的健康也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三、 成本高昂。为减少蟑螂危害,国家和个人每年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公知技术大多建立在杀灭蟑螂的机理上,实际操作中却又无法杀灭,故导致无数次的反复,累积费用高昂,效果堪虞。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公知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防蟑帘,并对应设计组合成各种防蟑装置,主要应用于开放环境,能长时间有效防止蟑螂和各种爬虫的危害,对人畜无害,而且成本低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竖向悬挂、高密度、等间距的帘带或帘线形成连续的防蟑帘,用以阻止蟑螂及各类爬虫上下爬行和穿越,各帘带或帘线的上端固定,下端悬空,且重量很轻而和比强度较高,以使蟑螂攀附时能产生剧烈摇摆或下坠运动为宜,以该防蟑帘为主的各种组合便构成防蟑装置。
本发明的防蟑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使蟑螂爬行时,产生剧烈摇晃甚至下坠,破坏其肢体平衡,从而增加其爬行困难。防蟑帘的帘带和帘线重量很轻,其上端固定,下端可活动,当蟑螂攀附时,会发生显著的摇摆运动,犹如在一根绳子上荡秋千,蟑螂的肢体反应将使摆动进一步加强并变得毫无规则,并且使其六腿难以定位,从而使其无法继续爬行,因恐惧或力疲而坠落。
二是极大地减小蟑螂向上爬行时的附着力,使其向上爬行变得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科学研究发现,蟑螂的六肢上各有两个垫状器官,可以进行推和拉的运动,从而保持自身平衡。它的"脚"也有"脚趾"和"脚后跟"。脚趾位于底盘前部,称为中垫,主要用于发挥拉力;"脚后跟"位于底盘后部,称为跗垫,主要用于发挥推力。针对蟑螂六肢的结构特点,采用竖向分布的细薄帘带或纤细帘线,可急剧减小与蟑螂脚垫接触的有效面积,从而大大减小附着力。根据抽样测量, 一只身长3cm的美洲大蠊,其脚垫尺寸约为O. 5mra,如采用O. 1 0. 2mm直径的细丝做帘线,则该蟑螂向上爬行时,其脚垫接触面积将降至l/5 2/5以下。
三是迫使蟑螂在向上爬行时,只能以极其不利的姿势进行,从而更进一步削弱其爬行能 力。蟑螂沿着由帘线(细丝制造)或帘带(薄片制造)排列而成的帘子向上爬行时,其落脚 点取决于帘线或帘带的位置,经过特别设计后,其爬行姿势将被尽量扭曲,大部分脚垫无法 可靠黏附,从而使其难以发挥腿部力量,大大增加爬行难度。
四是减小摩擦系数,且使蟑螂六肢前部的钩子不能发挥作用。帘线或帘带表面光洁,刃 口锋利,可显著减小摩擦系数,同时在设计上使蟑螂六肢末端的钩子无法有效使用。
以上四个方面是同时发挥总用的,可使蟑螂几乎没有可能穿越防蟑帘,从而达到阻隔其 侵袭的目的,类似于筑堡,进行坚壁清野的战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蟑螂身体结'构的特点,采用纯物理的方法构建其难以攀爬的 屏障,突破其生理极限,隔离蟑螂等爬虫与被保护对象的联系,不仅效果显著,对人畜完全 无害,而且其防蟑效能几乎是永久性的。如在室内普遍应用本发明,将食物、水源、书、衣 等全部隔离保护,蟑螂等爬虫将难以饮水和取食,迫使其全部迁徙甚至渴死或饿毙,此法对 蟑螂若虫(无翅)具有毁灭性的效果,对于能滑翔的蟑螂,针对其降落定位不准的缺点,采 取相应措施,同样可使其无法降落饮水或取食,因此本发明对控制蟑螂的危害有绝佳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l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一种结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一种结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一种结构所用的几种帘带断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一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二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
图7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一种帘带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三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四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二种帘带结构示意图。
图ll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三种帘带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四种帘带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五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五种帘带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六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七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八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九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十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十一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十二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十三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防蟑装置-防蟑罩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的仰视图。
图25是本发明防蟑装置-防蟑罩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的仰视图。
图27是本发明防蟑装置-防蟑罩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的仰视图。防蟑脚座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防蟑装置-防蟑套管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防蟑装置-单脚防蟑台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防蟑装置-多脚防蟑台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的仰视图。
图34是本发明防蟑装置-防蟑槽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帘脊,2.定位孔,3.帘带,4.间隙,5.帘线,6.压条,7.轴孔,8.连接部,9.限 位环,IO.压縮弹簧,11.中柱,12.箍,13.活塞筒,14.拉伸弹簧,15.通孔,16.调节螺帽, 17.盖板,18.罩,19.上坡面,20.防蟑帘,21.下坡面,22.中心套管,23.防蟑罩,24.立柱, 25.底座,26.连接盘,27.胶套,28.托盘,29.防蟑脚座,30.台板,31.防蟑套管,32.槽体, 33.安装孔,34.垫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中,防蟑帘是在矩形薄片的一侧或薄壁圆筒的一端切割出大量细小缝隙而成,其排 列类似于梳子,包含帘脊(1)和与之相连的等间距分布的帘带(3),相邻帘带(3)之间留 有间隙(4)以确保相邻帘带(3)互不干涉,帘脊(1)上还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定位孔(2)。 帘带(3)各处的强度不同,与帘脊相接处强度最高,可以有效拦截蟑螂穿越,强度向下逐渐 减小,至最下端达最小,因此蟑螂爬行时,越向下帘带(3)摇摆也越强烈,从而大大增加其 爬行难度。帘脊的长度很长,制成整巻出售,应用时截取需要的长度,弯曲帘脊(1)形成首 尾相接的防蟑帘。
在图2中,防蟑帘是在矩形薄片的一侧或薄壁圆筒的一端切割出大量细小缝隙而成,包含 帘脊(1)和与之相连的等间距分布的帘带(3),相邻帘带(3)之间留有间隙(4)以确保相 邻帘带(3)互不干涉,帘脊(1)上还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定位孔(2),间隙(4)的长度呈周 期性分布。采用这种结构,实际上是将帘带(3)的中下部逐级分割成更多且更短的帘带(3), 通常制成2 5级,本发明该实施例采用的是3级,帘带(3)的敏感度自上至下呈几何级数增 强,既可防护个体较大的蟑螂成虫,也可防御出生时间较短的蟑螂若虫,因此具有广谱防蟑 的效果。
帘带(3)的摇摆程度与蟑螂的体重关系很大,而蟑螂个体重量差异极大,成虫重量可达 l克左右,而若虫只有几毫克甚至更小,为此常将帘带(3)根部和端部的强度设计得差异很 大,根部较厚,强度较高,以防蟑螂成虫直接穿越,而端部则薄如剃须刀片,强度低,但灵 敏度高,以防护蟑螂若虫。图1和图2所示防蟑帘的帘带(3)断面为刀片型,根部较厚,向下 逐渐变薄,到端部时已近似刀尖。图3所示防蟑帘帘带(3)断面图中,(a)、 (b)、 (c)和(d) 是常见的几种型式,其中(d)取消定位孔(2),靠弯折帘脊(1)形成挂钩以用于安装固定。
在图4中,防蟑帘是在等间距、平行的帘线(5)阵列上,等间隔安装与帘线(5)垂直的 帘脊(1)而成,帘脊(1)由两条压条(6)啮合而成,靠胶合或钎焊固定,其上设有用于安 装固定的定位孔(2)。为有效阻隔蟑螂,帘线(5)的间隙(4) 一般设计得很小,已确保各 种蟑螂均不能直接穿越。这种防蟑帘在使用时,根据实际需要的尺寸进行剪切。图4所示防蟑 帘可剪切成3 4副防蟑帘。
图4中除使用帘线(5)夕卜,还可以使用帘带(3),其形状以圆柱丝或毛细管最为常用, 图5至图22进行了详细描述。补充说明,这18幅图均为倒放,正常的安装状态是在这些图纸的 基础上向右旋转90度。
图5所示帘线(5)为平直的圆柱丝,端部制成锥形。这种结构比较简单,有利于规模化 生产。为简化工艺,也可端部设计为平端面。
图6所示帘线(5)为平直的圆形毛细管。这种帘线(5)重量轻,强度高,灵敏度同比实 心圆柱丝更高。图7所示帘带(3)为长长的薄片,但端部为圆柱形。这种帘线(5)的强度具有明显的方 向性,可增强防蟑效果。
is所示帘线(5)为平直的圆柱丝,靠近端部的部位压扁。这种帘线(5)的强度也具有 明显的方向性,可增强防蟑效果。
图9所示帘线(5)为平直的圆柱丝,端部压扁并钻出轴孔(7)。这种帘线(5)的强度也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而且其灵敏度很高,可显著加强摆动。
图10所示帘带(3)为平直的薄片,端部有轴孔(7)。这种帘带(3)的强度也具有明显 的方向性,而且其灵敏度很高,可显著加强摆动。
图ll所示帘带(3)为平直的薄片,端部扭转90度并钻有轴孔(7)。这种帘带(3)的强 度也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而且其灵敏度很高,可显著加强摆动。
图12所示帘带(3)为平直的薄片,端部弯折叠压形成轴孔(7)。这种帘带(3)的强度 也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而且其灵敏度很高,可显著加强摆动。
图13所示帘线(5)为弯折的毛细管,端部至弯折部位具有弹性,与挡圈配合使用。为了 降低成本,帘线(5)也可采用实心的圆柱丝制造。当蟑螂攀附时,帘线(5)本身的弹力平 衡被打破,蟑螂与帘线(5) —起加速下坠,帘线(5)撞击挡圈时将蟑螂抖落。
图14所示帘带(3)为弯折的薄片,端部至弯折部位具有弹性,与挡圈配合使用。其作用 机理与图13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帘带(3)的强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图15至图17中,帘线(5)端部镶嵌连接部(8)。这种结构使连接部(8)附近具有很髙 的强度,可防蟑螂成虫穿越,而端部强度很低,灵敏度很高,可防蟑螂若虫。
图18所示帘线(5)为毛细管,套在中柱(11)上,依靠压縮弹簧(10)连接,端部为限 位环(9)以限制帘线(5)的上行行程。这种结构的轴向灵敏度很高,蟑螂攀附时,帘线(5) 急剧下坠,从而抖落蟑螂,而径向强度很高,可有效防止蟑螂穿越。
图19所示是在图18的基础上,改进了中柱(11)的结构,将中柱(11)改为圆柱,箍(12) 过盈配合紧紧套在中柱(11)上,与帘线(5)的内壁保持间隙配合。这种改进,广泛采用管 《牛制造帘线(5),大大简化了机加工。
图20所示帘线(5)为毛细管,可在活塞筒(13)内滑动,其内侧端部为箍(12),活塞 筒(13)开口处为限位环(9),在限位环(9)和箍(12)之间连接着拉伸弹簧(14)。这种 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弹簧可以很长,故可以获得很高的灵敏度。
图21所示帘线(5)为圆柱丝,可在活塞筒(13)内滑动,活塞筒(13)开口处为限位环 (9),帘线(5)通过压縮弹簧(10)顶在活塞筒(13)内。
图22所示帘线(5)为圆柱丝,可在活塞筒(13)内滑动,并通过拉伸弹簧(14)连接到 限位环(9)。蟑螂攀附时,帘线(5)可能会暂时脱离活塞筒(13),将蟑螂抖落后,在弹力 作用下自动复位。这种结构取消了帘线(5)的下行限制装置, 一般靠撞击地面或底座表面达 到强制减速和抖落蟑螂的目的,从而大大简化了结构。
图23和图24所示防蟑装置——防蟑罩的基本结构,由罩(18)悬挂安装一圈防蟑帘(20) 组成,防蟑帘(20)的位置在罩(18)的上坡面(19)到下坡面(21)过渡处,罩(18)的 中心有一个通孔(15),以便被保护对象的立柱能从中穿过,中上部为调节螺帽(16),用以 调节防蟑罩在立柱上的位置和松紧,顶部为中心有一圆孔的盖板(17),能容纳立柱穿过,兼 具防尘和美观之效。蟑螂侵袭时,其路线为立柱一上坡面(19)—防蟑帘(20)—下坡面(21) —罩(18)外表面一被保护目标,其中上坡面(19)至下坡面(21)形成两条倒V字形的路线, 更大大增加了蟑螂爬行难度。罩(18)的形状理论上可以有很多种, 一般优先选择圆形,因 这种结构各向同性,且加工制造比较容易。为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的防蟑罩在设计时可将 调节螺帽(16)用其他连接固定方式取代,比如采用过盈配合、销或螺钉紧固等等(含以下 实施例)。
图25和图26所示防蟑装置一防蟑罩的基本结构,是在图23和图24的基础上,对罩(18) 的结构重新设计,使之能悬挂安装两圈防蟑帘(20)。这种防蟑罩增加了一级防蟑帘(20),较粗大的一级主要用于防个头较大的蟑螂成虫,而细小且密集的另一级则主要用于体积较小 的蟑螂若虫,从而大大增强了防蟑效果。
图27和图28所示防蟑装置——防蟑罩的基本结构,由包含通孔(15)和上坡面(19)的 中心套管(22)依次套上防蟑帘(20)端部的帘脊(1)、罩(18),并用调节螺帽(16)紧固 组成,罩(18)内侧为下坡面(21),防蟑帘(20)的帘线(5)或帘带(3)为弯折形,其弯 折点至帘脊段具有良好的弹性。当蟑螂攀附时,防蟑帘(20)不仅发生横向摆动,还会引起 下坠的纵向运动,防蟑帘(20)下坠一定程度时,弯折处将撞击中心套管(22)外沿,从而 将蟑螂抖落。这种防蟑帘(20)最大的优势,就是增加了纵向运动,大大增强防蟑效果。
图29所示防蟑装置——防蟑脚座,由立柱(24)穿过防蟑罩(23)的中心,底部插在底 座(25)上组成。这种装置是前述防蟑罩(23)最典型的应用之一,主要应用于水槽、灶台、 各种家具、办公桌椅柜等,与这些设备的支撑脚串联或直接作为其支撑脚。
图30所示防蟑装置——防蟑套管,主要由中心贯穿通孔(15)的立柱(24)穿过防蟑罩 (23)的中心组成,其底部还安装有胶套(27),并通过调节螺帽(16)连接,顶部通过连接 盘(26)连接到被保护的器物上。这种装置也是前述防蟑罩(23)最典型的应用之一,主要 是将各种水电气等管线引入被保护的器物,同时隔离蟑螂,如水槽的进、排水管,灶台的电 线、天然气管道等等。所用的管线如不能完全填塞通孔,应以其他物体填充,以防蟑螂通过 通孔向上侵害和在其内穴居。
图31所示防蟑装置——单脚防蟑台,由防蟑脚座(29)顶部安装托盘(28)组成。这种 装置主要应用于摆放轻型器物,如垃圾桶、纸篓等,具有结构简单,经济实用、方便卫生的 特点,缺点是不宜放置重物,且稳定性较差。
图32和33所示防蟑装置——多脚防蟑台,由台板(30)安装四只防蟑脚座(29)和一只 防蟑套管(31)组成。这种装置是防蟑脚座(29)比较典型的应用,台板(30)通常包含承 力的框架和平整的面板,其上可放置各类家电、橱柜等,所需安装的防蟑脚座(29)和防蟑 套管(31)的数量,应根据台板(30)的具体设计和客户要求而定。
图33所示防蟑装置——防蟑槽,由具有倒V字形的直槽体(32)内侧顶部安装防蟑帘(20), 中下部设置安装孔(33),并与垫片(34)贴合而成。这种装置主要是安装在墙壁下方距离地 面一定高度,或安装在柜子表面四周,以阻绝蟑螂上下爬行。垫片(34)采用柔性材料,以 确保槽体(32)能与被安装表面紧密贴合。应用于拐角处时,可将槽体(32)切削成相应的 角度即可安装。
另需说明,本发明防蟑装置应用时,必须与墙面、地面以及其他物件保持一定距离,以 防蟑螂直接绕过防蟑帘进行侵害。通过对美洲大蠊成虫的抽样测试,这一尺寸为,与墙面的 距离最少10公分,最好在20公分以上,防蟑罩外沿距离地面最少10公分以上。为尽量降低成 本,应把防护重点放在蟑螂若虫上,因其个头小,防蟑罩的尺寸可大大缩小,与墙面、地面 距离也大大縮短,从而节约室内空间,而对于蟑螂成虫,则以传统的药物杀灭为主。此外, 对于不同的防护对象,区别对待,也是节约成本的重要方法,对于水、食物进行重点防护, 采用最强的防蟑措施,而一般物品,则选择较弱的防蟑措施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防蟑帘及装置,其特征是用竖向悬挂、高密度、等间距的帘带(3)或帘线(5)形成连续的防蟑帘(20),用以阻止蟑螂及各类爬虫上下爬行和穿越,各帘带(3)或帘线(5)的上端固定,下端悬空,且重量很轻而和比强度较高,以使蟑螂攀附时能产生剧烈摇摆或下坠运动为宜,以该防蟑帘(20)为主的各种组合便构成防蟑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蟑帘,其特征是在矩形薄片的一侧或薄壁圆筒的一端切割出大 量细小缝隙而成,其排列类似于梳子,包含帘脊(1)和与之相连的等间距分布的帘带(3), 相邻帘带(3)之间留有间隙(4)以确保相邻帘带(3)互不干涉,帘脊(1)上还有用于安 装固定的定位孔(2)。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蟑帘,其特征是在矩形薄片的一侧或薄壁圆筒的一端切割出大 量细小缝隙而成,包含帘脊(1)和与之相连的等间距分布的帘带(3),相邻帘带(3)之间 留有间隙(4)以确保相邻帘带(3)互不干涉,帘脊(1)上还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定位孔(2), 间隙(4)的长度呈周期性分布。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蟑帘,其特征是在等间距、平行的帘线(5)阵列上,等间隔安 装与帘线(5)垂直的帘脊(1)而成,帘脊(1)由两条压条(6)啮合而成,靠胶合或钎焊 固定,其上设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定位孔(2)。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蟑装置,其特征是是一种防蟑罩,由罩(18)悬挂安装一圈防 蟑帘(20)组成,防蟑帘(20)的位置在罩(18)的上坡面(19)到下坡面(21)过渡处, 罩(18)的中心有一个通孔(15),以便被保护对象的立柱能从中穿过,中上部为调节螺帽(16), 用以调节防蟑罩在立柱上的位置和松紧,顶部为中心有一圆孔的盖板(17),能容纳立柱穿过, 兼具防尘和美观之效。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蟑装置,其特征是是一种防蟑罩,由包含通孔(15)和上坡面 (19)的中心套管(22)依次套上防蟑帘(20)端部的帘脊(1)、罩(18),并用调节螺帽(16)紧固组成,罩(18)内侧为下坡面(21),防蟑帘(20)的帘线(5)或帘带(3)为弯折形, 其弯折点至帘脊段具有良好的弹性。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蟑装置,其特征是是一种防蟑脚座,由立柱(24)穿过防蟑罩 (23)的中心,底部插在底座(25)上组成。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蟑装置,其特征是是一种防蟑套管,主要由中心贯穿通孔(15) 的立柱(24)穿过防蟑罩(23)的中心组成,其底部还安装有胶套(27),并通过调节螺帽(16) 连接,顶部通过连接盘(26)连接到被保护的器物上。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蟑装置,其特征是是一种多脚防蟑台,由台板(30)安装四只 防蟑脚座(29)和一只防蟑套管(31)组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蟑装置,其特征是是一种防蟑槽,由具有倒V字形的直槽体(32) 内侧顶部安装防蟑帘(20),中下部设置安装孔(33),并与垫片(34)贴合而成。
全文摘要
一种防蟑帘及装置,用竖向悬挂、高密度、等间距的帘带(3)或帘线(5)形成连续的防蟑帘(20),用以阻止蟑螂及各类爬虫上下爬行和穿越,各帘带(3)或帘线(5)的上端固定,下端悬空,且重量很轻而和比强度较高,以使蟑螂攀附时能产生剧烈摇摆或下坠运动为宜,以该防蟑帘(20)为主的各种组合便构成防蟑装置。本发明利用蟑螂身体结构的特点,采用纯物理的方法构建其难以攀爬的屏障,突破其生理极限,隔离蟑螂等爬虫与被保护对象的联系,不仅防蟑效果显著,对人畜完全无害,而且其防蟑效能几乎是永久性的。如在室内普遍应用本发明,将食物、水源、书、衣等全部隔离保护,蟑螂等爬虫将难以饮水和取食,迫使其全部迁徙甚至渴死或饿毙。
文档编号A01M1/00GK101675736SQ200810070329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9日
发明者姜继德, 蒋邦善 申请人:蒋邦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