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胺取代-1,2,3,4-噻三唑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文档序号:221389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芳胺取代-1,2,3,4-噻三唑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类新型的芳胺取代-1,2,3,4-噻三唑衍生物(Ⅰ)的合成及其作为植物抗病激活剂的应用。活性研究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对植物的多种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专利说明】芳胺取代-1 ’ 2, 3, 4-噻三唑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涉及含噻三唑的杂环化合物,具体为芳胺取代-1,2,3,4-噻三唑衍生物。利用这些化合物及其前体化合物来提高植物的免疫能力以抵御植物病害的侵染以及这些化合物在提高农业植物和园艺植物以及林业植物抵抗病毒病害和真菌病害以及细菌病害侵染上的用途。
【背景技术】
[0002]植物抗病激活剂(plant activator),其本身无离体的杀菌或抑菌作用,或者仅有很低的抑菌或杀菌活性,在活体条件下能诱发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以抵御病害的侵袭。由于植物抗病激活剂是诱导植物自身产生对病害细菌的抗性,因此植物抗病激活剂不会对病原菌产生选择压、不易产生抗药性。近年来一系列植物抗病激活剂被成功开发,其中NC1、BTH,TDL等商品化较成功的植物抗病激活剂,可诱导植物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产生广谱的抗性(Michiko Yasuda.,J.Pestic.Sc1.2004,29:46-49)。他们大多含有噻二唑杂环,噻二唑类杂环能在环境中降解从而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本发明参考研究现有商品化以及文献报道的植物抗病激活剂,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及生物活性筛选的方法,寻找到噻三唑为母体一系列衍生物,生物测试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具有在离体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者活性较低,但在植物体内能诱导植物对病害的抗性。目的是合成含有各种取代的噻三唑杂环化合物以寻找到更高活性的化合物,同时进行生物活性的筛选和评价,为新农药的创制研究提供候选化合物。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 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全新结构的噻三唑类植物抗病激活剂,探索有效的合成芳胺取代-1,2,3,4-噻三唑的合成方法,提供这类化合物的抑制农业和园艺以及林业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以及诱导植物产生抗病的活性及其测定方法,同时提供这些化合物在农业领域和园艺领域以及林业领域中的应用。
[0004]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生物活性筛选寻找到高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以此为基础设计一系列具有抑制病原真菌及诱导植物抗病活性的芳胺取代-1,2,3,4-噻三唑衍生物,其化学结构通式如下式I所示:
[0005]
【权利要求】
1.通式I的化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具有通式II所示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 (1)R3、R4、R6和R7为H,R5选自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基、卤素、硝基、C1-C6烷基、羟基和C1-C6烷氧基羰基;或(2)R3、R5和R7为H,R4或R6为硝基、卤代C1-C6烷基和C1-C6烷氧基羰基;或 (3)R3和R7为H,R5为羟基、卤素或C1-C6烷基,R4和R6独立为H、卤素、C1-C6烷基和卤代C1-C6烷基。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选自:
5.权利要求1一 4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作为抗植物病毒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除草剂的应用。
6.权利要求1一 4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由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莖枯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pv.Lachrymans)、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 Bary)> 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灰葡萄抱(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或尖键抱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F.sp cucumerinum Owen)病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用于防治黄瓜蔓枯病、黄瓜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晚疫病、水稻纹枯病、黄瓜灰霉病或黄瓜枯萎病。
8.—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组合物含有权利要求1 一 4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和农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9.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 一 4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给予所述植物,从而防治其病害。
10.权利要求2所述通式I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1)在丙酮和三乙烯二胺的存在下,室温下使式A化合物与二硫化碳反应,获得式B化合物
【文档编号】A01P7/00GK103664823SQ201210328088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6日
【发明者】徐玉芳, 赵振江, 朱维平, 田振林, 贾晓彤, 李洪林, 曹贤文, 李宝聚, 石延霞, 钱旭红 申请人:华东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