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608阅读:6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操作的操作杆的手握部中,在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操纵席侧的横侧面上,上下分开配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在手动变速杆的手握部中,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有可由握住该手握部的手指自如地进行按压操作的浅脱粒开关和深脱粒开关。在该结构中,在手动变速杆的手握部的横向侧部,设置有朝横向以山形突出的山形突起部分,在该横向的山形突起的上侧斜面上设置有浅脱粒开关,在山形突起的下侧斜面上设置有深脱粒开 关,能够通过握住手动变速杆的手的拇指操作各开关(例如,参照特许文献I)。特许文献I :(日本)特开3897800号公报(0027段、图3、图5)如上所述,在手动变速杆的手握部中,沿上下方向配置有可由握住该手握部的手指自如地进行按压操作的浅脱粒开关和深脱粒开关,在该结构中,由于在把持手动变速杆的状态下能够对浅脱粒开关和深脱粒开关进行操作,因此,没有在手离开手动变速杆对浅脱粒开关或深脱粒开关进行操作后再重新握住手动操作杆的麻烦,从而能够便利地使用。并且,在手动变速杆的手握部的横向侧部形成有横向的山形突起,设置在该山形突起的上侧斜面上的浅脱粒开关可向斜下方操作,并且,设置在山形突起的下侧斜面上的深脱粒开关可向斜上方操作。这样,由于各开关上下分开地配置,并且各开关的操作方向不同,因此,各个开关的识别度变高,具有容易操作且误操作少的优点。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在通过握住手动变速杆的手的拇指对分开设置在山形突起的上下两侧的斜面上的各开关进行操作时,存在如下问题。S卩,在不对上下各开关进行操作时,握住手动变速杆的手的拇指通常位于把持上下各开关的中间部位的位置以便于对任一开关进行操作都方便。由于上述位置不是位于形成在山形突起的上下两侧的斜面,而是位于它们的中间的顶部部位,因此,在想要不注视而凭感觉握住手动变速杆时,或者,为了进行变速操作而前后摆动手动变速杆等时,如果拇指稍微离开顶部就向上下的任一斜面侧滑动,从而可能误操作设置在该斜面的操作开关,在这一点上存在改进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在将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设置在操作杆的手握部时,不仅能够确保各操作开关的良好识别度,而且,把持操作杆的手的拇指能够在导致误操作的可能性小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操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的技术手段具有如下结构特征。[解决手段I][0012]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操作的操作杆的手握部中,在左右方向上的位于操纵席侧的横侧面上,上下分开地设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构成为,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是在上下方向上离开另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的方向,并且,另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是水平方向或者在上下方向上离开所述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的方向。[解决手段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的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操作开关的所述手握部的所述横侧面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向所述操纵席的相反侧凹入的弯曲面,在所述弯曲面的上方侧的弯曲部分设置有能够向斜上方侧按压操作的所述操作开关,在所述弯曲面的下方侧的弯曲部分设置有能够向斜下方侧按压操作的所述操作开关。[解决手段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的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横侧面 的所述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倾斜为上侧的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比下侧的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大。[解决手段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杆的所述手握部的顶部,形成有能够搭载拇指以外的四指且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向上方侧突出弯曲的顶部弯曲面。[解决手段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的特征在于,在设置有所述操作开关的所述手握部的所述横侧面中,在上下分开配置的所述操作开关之间设置有由突条部或者凹槽部构成的横向接触感知部。[解决手段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的特征在于,将所述横向接触感知部构成为所述突条部,该横向接触感知部从所述横侧面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比所述操作开关从所述横侧面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低。[解决手段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握部的后面侧,由从该后面部分向后方侧突出的突条部或者向前方侧凹入的凹槽部构成的后接触感知部形成在相当于上下的所述操作开关之间的上下方向位置。[解决手段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具有所述手握部的所述操作杆的杆身的上端侧插入所述手握部的内部,该杆身的上端位于设置在所述手握部的各所述操作开关的上方。[解决手段9]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操作的操作杆的手握部中,在左右方向上的位于操纵席侧的横侧面上,设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握部的后面侧,且设置有所述操作开关的靠近横侧面侧位置设有凹入部,该凹入部与把持所述手握部的手的拇指丘部分相对而形成,以便能够用拇指操作所述操作开关。[解决手段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所述操作开关在所述手握部的所述横侧面上上下分开而设置,在所述凹入部,后接触感知部形成在相当于上下的所述操作开关之间的上下方向位置,该后接触感知部由从形成有所述凹入部的后面部分向后方侧突出的突条部或者向前方侧凹入的凹槽部构成。[解决手段1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在设置有所述操作开关的所述手握部的所述横侧面中,在上下分开地设置的所述操作开关彼此之间,具有由所述突条部或者所述凹槽部构成的横向接触感知部。[解决手段12]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将所述横向接触感知部构成为所述突条部,该横向接触感知部从所述横侧面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比所述操作开关从所述横侧面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低。[解决手段1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在所述操作杆的所述手握部的顶部,形成有能够搭载拇指以外的四指且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向上方侧突出弯曲的顶部弯曲面,并且在该顶部弯曲面的前端侧,形成有针对拇指以外的四指的手指用搭载用突部。[解决手段14]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操作的操作杆的手握部中,在左右方向上的位于操纵席侧的横侧面上,上下分开地设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握部中,从该手握部的外部下方插入有杆身,所述杆身的上端部以位于所述手握部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手握部上。[解决手段1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杆身的上端部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握部的所述横侧面的所述操作开关中位于上侧的操作开关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或者上方位置。[解决手段1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在所述手握部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保持所述杆身的肋,所述肋的上端部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握部的所述横侧面的所述操作开关中位于上侧的操作开关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或者上方位置。[解决手段1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手段在于,所述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构成为,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是在上下方向上离开另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的方向,并且,另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是水平方向或者在上下方向上离开所述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的方向。根据上述解决手段,本实用新型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通过使配置在操作杆的手握部的横侧面上的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的上下位置与操作方向不同,在提高操作对象开关的识别度时,例如,在手握部的横侧面上突出地形成山形突起,并在该斜面上设置脱粒深度调节用的各操作开关时,由于手握部的横侧面是难以形成过大的山形突起的部位,因此,山形突起的斜面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较接近的位置关系,难以增大脱粒深度调节用的各操作开关的上下间隔。根据上述解决手段I中的特征结构,与手握部的横侧面的形状无关,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是在上下方向上离开另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的方向,并且,另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是水平方向或者在上下方向上离开所述一个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的方向,因此,各操作开关的配置位置不限于前述的形成山形突起的部位等,从而易于任意地设定各操作开关的上下间隔。并且,在不对上下各操作开关进行操作时,把持手握部的手的拇指位于上下各操作开关的中间部位以便于对上下任一操作开关操作都方便。在从该状态进行脱粒深度调节时,为了用上述拇指对操作开关进行操作,有意地将拇指从上述中间部位沿上下方向向目的操作开关所在的位置移动,并且,通过拇指向该操作开关所设有规定的按压操作方向进 行按压操作,从而进行脱粒深度调节。这样,在进行脱粒深度调节时,需要有意地使位于各操作开关的中间部位的拇指沿上下方向向目的操作开关所在位置移动,并且,有意地向远离其他操作开关的方向进行操作,从而能够降低由于位于上述中间位置的拇指多少偏离移动而导致调节脱粒深度等故障产生的可能性,通过意识到操作位置和操作方向的拇指的有意的操作,能够可靠地进行操作。根据上述解决手段2的实用新型,通过将手握部的横侧面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向操纵席的相反侧凹入的弯曲面,并将脱粒深度调节用的各操作开关设置在该弯曲面上,从而各操作开关以陷入弯曲部分的状态被设置,有利于容易避免各操作开关与操纵者或者其他事物接触。并且,在构成手握部的横侧面的弯曲面的上方侧弯曲部分设置可向斜上方按压操作的操作开关,而在弯曲面的下方侧弯曲部分设置可向上述斜下方按压操作的操作开关,因此,容易使各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沿着与弯曲面垂直的方向,从而凭感觉识别各操作开关的操作方向,容易进行操作感良好的操作。根据上述解决手段3的实用新型,把持操作杆的手握部的手的拇指容易对各操作开关进行操作。S卩,把持手握部的姿势的拇指向接近把持手握部的其他四指的方向移动轻松容易地进行,然而,由于向离开其他四指的方向的移动是向更大幅度地打开拇指的方向的移动,可能难以进行。因此,如果将设置在手握部的横侧面的各操作开关的上下间隔扩大,则不对各操作开关进行操作时位于上述上下间隔的拇指对下侧操作开关的操作有可能难于对上侧操作开关的操作。在该解决手段3的实用新型中,把持手握部的状态下的拇指从位于上述上下间隔位置的状态沿水平方向进行上侧操作开关和下侧操作开关的操作时,上侧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大,下侧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小。因此,如果以上述上下间隔位置为基准,则上侧操作开关所在位置在拇指接近其他四指的方向上,其按压操作方向也是向其他四指接近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即使该上侧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大,也能够通过拇指的轻松的移动进行操作。并且,如果以上述上下间隔位置为基准,则下侧操作开关的位置在拇指的按压操作方向自其他四指离开的方向上,按压操作方向也是自其他四指离开的方向的移动,因此,成为拇指的移动困难的方向上的操作,然而,通过使该下侧操作开关的按压操作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变小,使拇指向离开其他四指的方向的移动减少,降低拇指在移动困难的方向上的操作难度,从而总体上容易操作各操作开关。根据上述解决手段4的实用新型,在 通过拇指以外的四指握住形成在操作杆的手握部的顶部的顶部弯曲面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拇指对操作开关的操作。在该状态下,通过拇指对设置在操作杆的手握部的横向侧部的各操作开关进行按压操作时拇指所受到的反作用力,在握住中间部向上方突出弯曲的顶部弯曲面的拇指以外的四指与拇指相对的位置承受,在该状态能够进行操作开关的操作,因此,具有容易且稳定地进行拇指对操作开关的操作的优点。根据上述解决手段5的实用新型,通过把持手握部的手的拇指的指腹确认横向接触感知部的位置,从而能够精确地感知操作开关之间的上下间隔的中央位置,因此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各操作开关的操作。根据上述解决手段6的实用新型,由于横向接触感知部是突条部,因此通过拇指的指腹容易感知横向接触感知部。并且,由于该突条部比操作开关的突出高度低,因此,位于该横向接触感知部位置的拇指在上下方向上的错位移动被上下的操作开关抑制,从而减少在不伴随有意识的操作的状态下拇指位移到操作开关所在位置的情况。根据上述解决手段7的实用新型,把持手握部的手凭感觉感知后接触感知部的位置,由此容易凭感觉把握相当于上下操作开关之间的上下方向位置。因此,也容易凭感觉把握上下的操作开关的位置,从而容易进行拇指对操作开关的操作。根据上述解决手段8的实用新型,将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配置在手握部的横侧面上,不受该操作开关的配置位置的制约,将杆身插入手握部,因此,充分地确保杆身插入手握部的长度,从而容易得到具有耐久性好的操作杆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

图I是联合收割机的前部侧视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前部俯视图。图3是操作杆的立体图。图4是操作杆的后视图。图5是操作杆的右侧视图。图6是操作杆的俯视图。图7是操作杆的仰视图。图8是操作杆的主视图。图9是图5中的IX-IX线剖面图。[0073]图10是图4中的X-X线剖面图。图11是从后面看操作杆的使用状态时的说明图。图12是从右侧面看操作杆的使用状态时的说明图。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操作杆的后视图。图14(a) 图14(d)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操作杆的后视图。图15是手握部的后视图。图16是手握部的主视图。图17是手握部的左侧视图。图18是手握部的右侧视图。图19是手握部的俯视图。图20是手握部的仰视图。图21是手握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4操作杆20操纵席40手握部41 杆身42操作开关43顶部弯曲面44A横侧面47a后接触感知部47b横向接触感知部a按压操作方向b按压操作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造]图I是表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I的前部侧视图,图2是表示该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该联合收割机I在机架10的下部具有左右一对履带式的行驶装置1L、1R,在该行驶装置1L、1R的驱动下自如行驶。 在上述机架10的前部设置有割取处理装置3,该割取处理装置3可自如升降,并割取田地的植立谷杆,将割取的谷杆向后方输送。在机架10上搭载有脱粒装置11和谷粒箱12,该脱粒装置11接收上述割取处理装置3割取的谷杆,进行脱粒和筛选处理,该谷粒箱12储存通过由脱粒装置11进行脱粒和筛选处理而得到的谷粒,并且,在谷粒箱12的前方的机架10上形成有搭乘驾驶部2。升降用液压油缸13使割取部框架30相对于机架10绕横轴心X上下摆动,由此,割取处理装置3进行升降而处于下降作业状态和上升非作业状态,该下降作业状态是指位于割取处理装置3的前端部的多个分禾件31下降到地面附近的状态,该上升非作业状态是指分禾件31从地面上升的状态。接着,如果在使割取处理装置3处于下降作业状态下行驶行驶机体,则割取处理装置3通过对应的分禾件31将割取对象的多根植立谷杆与相邻列的植立谷杆分开,通过对应的扶禾装置32将来自各分禾件31的植立谷杆扶起,由推子形的割取装置33进行割取处理。由割取装置33割取的割取谷杆被输送到纵向输送装置34,通过该纵向输送装置34将割取谷杆在输送终端部变更为横倒姿势,并供给到脱粒装置11的脱粒输送链11A。在脱粒装置11中,通过脱粒输送链IlA夹持割取谷杆的根株侧并向后方输送的同时,将穗梢侧向脱粒室(未图示)供给,通过转动的脱粒筒(未图示)对割取谷杆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将从脱粒装置11输出的脱谷谷粒回收并储存在谷粒箱12中,储存在谷粒箱12 中的脱谷谷粒被绞龙输送式谷粒排出装置(未图示)向外部排出。然后,脱粒处理后的秸杆向机体后方输送,并经由秸杆处理装置(图外)进行切碎处理后从机体后方排出。在上述搭乘驾驶部2,在操纵席20的前部侧立设有操纵塔21,该操纵塔21包括操纵操作部件22和仪表板23,在操纵席20的左侧设置有操纵箱24,在该操纵箱24中配置有就座于上述操纵席20的操纵员用左手把持操作的主变速杆4(相当于操作杆)等。上述主变速杆4可向机体前后方向自如摆动,并且,与未图示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连接,沿着设置在上述操纵箱24的曲折状的操作引导槽25摆动,由此,该主变速杆4通过相对中间中立位置N向前方侧摆动,进行向前进高速侧的无级变速,通过向后方侧的摆动,进行向后退高速侧的无级变速。通过上述主变速杆4操作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主变速装置,该主变速装置将搭载在机架10上的发动机14的动力变速并传递到行驶装置1L、IR,被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变速后的动力进一步经过由变速箱(未图示)内的齿轮变速机构构成的副变速装置传递到上述行驶装置1L、1R。[割取输送装置的构成]如图I和图2所不,前述纵向输送装置34包括根株输送部34A和穗梢输送部34B,该根株输送部34A为了将割取后的谷杆输送到输送链IIA而由环状链和夹持导轨夹持谷杆的根株,该穗稍输送部34B由多个卡止爪卡止谷杆的穗梢侧进行输送。在根株输送部34A的输送终端侧具有将根株输送到脱粒输送链IlA的供给输送部34C(相当于脱粒深度调节装置)。该供给输送部34C以使后端侧绕前端侧的轴心P自如摆动的方式被支承,通过后端侧绕上述轴心P的摆动,改变从供给输送部34C输送到脱粒输送链IlA的谷杆的杆身方向的位置,调节脱粒深度。该供给输送部34C绕上述轴心P的摆动是通过脱粒深度马达35的正反转动进行的,该脱粒深度马达35由设置在供给输送部34C的前端侧下部的带齿轮式减速机构的电动马达构成。[操作杆的构成]接着,说明沿着设置在上述操纵箱24的曲折状的操作引导槽25摆动的主变速杆4的构成。如图3至图7所示,在主变速杆4中,在杆身41的上部固定有手握部40,该杆身41从操纵箱24的内部通过引导槽25向操纵箱24的上面的上方侧突出,手握部40具有上下一对的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上述杆身41由圆管构成,虽未图示,但是 ,其被枢轴支承为在操纵箱24的内部可绕沿机体左右方向的横轴心自如地前后摆动,并且,被支承为也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摆动以能够沿着曲折状的引导槽25的弯折部位左右摆动。该杆身41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连接成,如果以图3所示的起立姿势使该杆身41位于中立位置N,则使向行驶装置1L、1R传递驱动力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操纵到中立位置停止驱动。并且,杆身41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连接成,如果从上述中立位置N向前方侧摆动到前进位置F,则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向行驶装置1L、IR输出向前进侧的驱动力,如果从上述中立位置N向后方侧摆动到后退位置R,则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向行驶装置1L、IR输出向后退侧的驱动力。[手握部的构成]在上述手握部40,左右方向的最大左右宽度Wl比前后方向的最大前后宽度W2宽,并且,上述最大前后宽度W2形成为上部侧的前后方向宽度比下部侧的前后方向的下部前后宽度W3大,在手握部40的顶部形成有顶部弯曲面43,该顶部弯曲部43具有将拇指以外的四指放在其上适合操作的左右方向宽度和前后方向宽度。如图4和图5所示,该顶部弯曲面43由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中间部均向上方侧突出的多曲面形成。如图12的假想线所示,该顶部弯曲面43的前边缘侧作为手指搭载用突部43a形成,该手指搭载用突部43a能够搭载把持主变速杆4的左手四指中的中指、无名指等长指,顶部弯曲部43的右横向侧边缘43b与后述的上述手握部40的操纵席20侧(图4中的右侧)的凹入弯曲的横向侧面44A的上端连接。并且,手握部40的上下方向高度h比上述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l大。从前后方向看,上述手握部40的操纵席20侧的横侧面44A形成为向操纵席20的相反侧凹入的弯曲面,上述操纵席20侧的与横侧面44A相反一侧的横侧面44B形成为向操纵席20的相反侧突出弯曲的弯曲面。手握部4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整体上大致相同,然而在顶部侧稍宽。在上述操纵席20侧的横侧面44A上设置有上述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作为在该横侧面44A上设置的开关42、42,仅仅是上述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不设置其他开关。在该手握部40中,在上下方向高度h的大致中间位置的上述凹入弯曲的横侧面44A上设置有横向接触感知部47b。该横向接触感知部47b位于设置在横侧面44A上的上下一对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之间,由沿着前后方向的突条形成。在上述横向接触感知部47b的上方侧,并且在位于该横向接触感知部47b的上方侧的手握部40上下方向长度的范围内,比上述顶部弯曲面43的右横向侧边缘43b接近横向接触感知部47b的下半部侧,设置有上述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中的上侧操作开关42。此外,在上述横向接触感知部47b的下方侧,并且在位于该横向接触感知部47b的下方侧的手握部40上下方向长度的范围内,比手握部40的横侧面44A下端位置接近横向接触感知部47b的上半部侧,设置有下侧操作开关42。上述上下一对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和横向接触感知部47b被设置成不会超出连接上述顶部弯曲面43的右横向侧边缘43b与上述手握部40的操纵席20侧的横侧面44A下端位置的假想线段c (参照图11)。并且,如图5所示,从左右方向看,上述手握部40的后面45形成为稍向后方侧突出弯曲的缓和的弯曲面,如图6和图7所示,俯视时,除去后述的凹入部46所在部位,上述手握部40的后面45形成为曲率比从上述左右方向看的后面45的弯曲面大的弯曲面,并且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中间部均向后方侧突出弯曲的多曲面。并且,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上述后面45,作为该后面45的一部分,从该后面45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且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至配置有上述操作开关42、42的横侧面44A侧(图4中的右侧),形成有向前方侧凹入的凹入部46。 如图4、图5及图10所示,在位于配置有上述操作开关42、42的横侧面44A侧的侧部端边缘46a与在包括上述后面45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的部位存在的中央部端边缘46b之间,从后面看,上述凹入部46形成为大致月牙状。从后面看,上述侧部端边缘46a形成为沿着设置有上述操作开关42、42的横侧面44A弯曲的弯曲状,位于该凹入部46中位于最前方侧的部位。上述中央部端边缘46b向左右方向离开上述侧部端边缘46a,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于上述后面45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上端侧和下端侧与上述侧部端边缘46a的上方侧和下方侧连接形成圆弧状,该中央部端边缘46b在凹入部46中位于最后侧的部位。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顶部弯曲面43上搭载拇指以外的四指并在手指用搭载用突部43a上搭载手指的状态下把持手握部40时,上述形状的凹入部46是假想在手握部40的后面45侧,与拇指根部附近的拇指球筋所形成的手掌侧的鼓出部位即拇指丘部分m(参照图11、图12的双点划线部分)的全部或大部分相对的部位而形成的。通过这样设定手握部40的后面45的凹入部46形成部位,如上所述,在顶部弯曲部43搭载拇指以外的四指并在手指搭载用突部43a上搭载手指的状态下把持手握部40时,拇指丘部分m与凹入部46相对地与该凹入部46所在位置接触。因此,通过凭感觉把握拇指丘部分m相对于上述凹入部46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不凭目视而凭感觉把握设置在手握部40的横侧面44A上的上下操作开关42、42的位置,由此容易进行开关操作。如图3至图5以及图10至图12所示,在上述后面45的形成有上述凹入部46的后面部分,形成有由从该后面部分向后方侧突出的突条构成的后接触感知部47a。该后接触感知部47a在相当于配置在上述横侧面44A的上下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之间的高度位置的上下方向位置,朝向左右横方向形成,通过与把持手握部40的手的上述拇指丘部分m接触,容易凭感觉把握相当于上下操作开关42、42之间的上下方向位置。与上述后面45侧的后接触感知部47a连续地在上述横侧面44A侧设置有横向接触感知部47b。如图3至图5所示,该横向接触感知部47b在设置于横侧面44A的上下一对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之间的位置由沿前后方向的突条形成,并且,在操作开关42、42之间的上下间隔的中央位置,从上述横侧面44A向与操作开关42、42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横向侧突出地设置。该横向接触感知部47b向上述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量比上述操作开关42、42从横侧面44A突出的突出量小。即,该横向接触感知部47b从上述横侧面44A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比上述操作开关42、42从横侧面44A向横侧面突出的突出高度低。通过这种结构,如图11和图12所不,在使姆指沿着该横向接触感知部47b把持手握部40时,能够由姆指的指腹精确地感知操作开关42、42之间的上下间隔的中央位置,从而容易准确地进行操作开关42、42的操作。 如图5所示,从左右方向看,在上述手握部40的前面48中,下部侧以大致直立状态立起,上方侧向前方侧弯曲并与顶部弯曲面43的手指搭载用突部43a连接,其整体形成为向后方侧凹曲的弯曲面。并且,如图7和图10的剖面图所示,俯视时,略为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形成为向前方侧突出弯曲的弯曲面,并且,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沿着手握部40内部的杆身41外周面形成有局部突出部48a。[操作开关的构成]如图11和图12所示,设置于上述手握部40的操纵席20侧的横侧面44A的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在上述横侧面44A中的配置位置被确定为,在使拇指以外的四指搭载在顶部弯曲面43上并使手指搭载在手指搭载用突部43a上的状态下把持手握部40时,使该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分开位于使拇指自然放置的上下方向高度位置的上侧和下侧。并且,如上所述,将上述操作开关42、42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设定成,在使拇指位于上下操作开关42、42之间的状态下上下操作开关42、42不被把持手握部40的拇指操作,使拇指向上方侧或下方侧移动时能够择一地对上下任一的操作开关42、42进行操作。上述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中位于上侧的操作开关42是深脱粒用操作开关42,通过控制脱粒深度马达35的动作以使上述纵向输送装置34的供给输送部34C绕前端侧的轴心P转动,从而调节相对于脱粒输送链IlA的谷杆输送位置,由此,当杆长稍短时,使脱粒输送链IlA的夹持位置向根株侧靠近,向深脱粒侧操作。位于下侧的操作开关42是浅脱粒用操作开关42,与上方侧的深脱粒用操作开关42同样,控制脱粒深度马达35的动作以使纵向输送装置34的供给输送部34C绕前端侧的轴心P转动,由此,当杆长稍长时,使脱粒输送链IlA的夹持位置靠近穗梢侧,向浅脱粒侧操作。各上述操作开关42、42分别由安装在横侧面44A的状态下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长的纵长状的按钮开关构成,在按压时,将上述脱粒深度马达35向由各操作开关42、42指令的正反向中的任一方向旋转驱动,使上述纵向输送装置34的供给输送部34C绕前端侧的轴心P向规定方向摆动,一旦解除按压操作,就停止脱粒深度马达35的动作。如图4所示,上述上下操作开关42、42的各自的按压操作方向a、b是在上下方向上互相分离的方向。即,上述上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朝向斜上方设置以便能够在上述横侧面44A的上方侧弯曲部分向斜上方按压,上述下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朝向斜下方设置以便能够在上述横侧面44A的下方侧弯曲部分向斜下方按压。并且,在使主变速杆4位于中立位置N的起立姿势的状态下,使上述上下操作开关42,42的各自的按压操作方向a、b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互不相同,上侧操作开关42的按压方向a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a比下侧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P大。通过上述结构,如图12所示,在使主变速杆4位于中立位置N的起立姿势下,在手握部40的顶部弯曲面43上搭载拇指以外的四指并在手指搭载用突部43a上搭载手指的状态下把持手握部40时,如果处于大致水平姿势的拇指对位于上侧的操作开关42进行操作,则向其他四指接近的方向操作,如果对位于下侧的操作开关42进行操作,则从其他四指离开的方向操作。在该结构中,拇指向其他四指接近的操作相对容易地进行,然而,对于从其他四指离开的方向的操作而言,拇指较难以移动。此时,如果与上侧操作开关42相同地使下侧操 作开关42的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增大,则可以使该下侧操作开关42向进一步离开的一侧操作,然而如上所述,通过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3减小,使拇指从水平面向远离侧动作的量较小即可。[其他]上述手握部40由前后一对分割体40A、40B构成,该一对分割体40A、40B被图5至图7所示的直线状的分割部L前后分割。上述上下操作开关42、42以在上述横侧面44A横跨分割线L的方式被前后分割体40A、40B夹持固定。如图9所示,该前后分割体40A、40B的内部形成有肋49,该肋49通过前后分割体40A.40B的接合环抱地保持从外部的下方插入的杆身41,在杆身41的上端位于上侧操作开关42的上方的状态下,在杆身41上安装两个分割体40A、40B。由此,如图5所示,为了使杆身41存在于上述分割线L的两侧,分割线L大致沿杆身41的轴线形成。在上述杆身41的上部,在插入手握部40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三个部位形成有螺钉孔41a、41b、41c,如图4所示,在手握部40的后方侧的分割体40A上,形成有与上述上下方向的三个螺钉孔41a、41b、41c中的中央螺钉孔41b对应的螺钉插入用贯通孔40b。并且,如图8所示,在手握部40的前方侧的分割体40B上,形成有与上述上下方向的三个螺钉孔41a、41b、41c中的上下两处的螺钉孔41a、41c对应的螺钉插入用贯通孔40a、40c。在将杆身41安装在手握部40时,将螺钉(未图示)插入后方侧的分割体40A的螺钉插入用贯通孔40b,将该螺钉拧入杆身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的螺钉孔41b进行固定。并且,将螺钉(未图示)分别插入前方侧的分割体40B的上下两个螺钉插入用贯通孔40a、40c,将各螺钉拧入杆身41的上下两个螺钉孔41a、41c进行固定。由此,在限制了手握部40相对于杆身4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以及绕杆身41的轴心的转动的状态下,安装固定了该手握部40。如图8至图10所示,用于对上述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进行配线的线束50按照如下方式配置。S卩,如图8所示,在杆身41的前侧,可插入线束50的条状长孔41d形成在上述手握部40的内部,并且形成到装备主变速杆4的操纵箱24的上面的下方。如图9和图10所示,使与各操作开关42、42连接的配线用线束50在手握部40内的下方位置绕入杆身40的前侧,将线束50的另一端插入形成在该前侧的长孔41d内。并且,在杆身41的下方侧,且在操纵箱24的上面的下方侧,将线束50的另一端从杆身41的长孔41d引出并连接到需要的机器(未图示)。图15至图21表示主变速杆4的手握部40,图15是手握部40的后视图,图16是手握部40的主视图,图17是手握部40的左侧视图,图18是手握部40的右侧视图,图19是手握部40的俯视图,图20是手握部40的仰视图,图21是手握部40的立体图。[其他实施方式之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42、42设置在由向操纵席20的相反侧凹入的弯曲面形成的横侧面44A上,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 作开关42、42向互相分离的方向操作。即,使上述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构成为,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或者b)是在上下方向上远离另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 (或者a)的方向,并且,另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 (或者a)是水平方向或者在上下方向上远离上述一个操作开关42的方向。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其他实施方式之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下的操作开关42、42的各自的按压操作方向a、b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不同,在使主变速杆4处于位于中立位置N的起立姿势的状态下,与下侧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P相比,上侧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a较大,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上侧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与下侧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的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相同。[其他实施方向之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使上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向上方,使下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向下方的例子,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下构成。如图14(a)所示,使上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向斜上方,使下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向水平方向。如图14(b)所示,使上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向水平方向,使下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向斜下方。如图14(c)所示,使下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相对水平方向向斜上方,使上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更向上方。如图14(d)所示,使上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相对水平方向向斜下方,使下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更向下方。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其他实施方式之四]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方侧设置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中的深脱粒用的操作开关42,在下方侧设置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42中的浅脱粒用的操作开关42,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上方侧设置浅脱粒用的操作开关42,在下方侧设置深脱粒用的操作开关42。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其他实施方式之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操作杆的主变速杆4的手握部40中的顶部弯曲面43由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中间部均向上方侧突出弯曲的多曲面形成,该主变速杆4安装有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42、42,然而并不限于此,该顶部弯曲面43例如也可以由在左右方向上中间部向上方突出弯曲而在前后方向上不弯曲的扁平的面构成的单曲面形成。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其他实施方式之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向接触感知部47b由突条形成,该突条的从横侧面44A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比操作开关42、42从上述横侧面44A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低,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横向接触感知部47b的突出高度与操作开关42、42的突出高度相同,或者比操作开关42、42的突出高度高,或者由凹槽形成横向接触感知部47b。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其他实施方式之七]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接触感知部47a由与横向接触感知部47b连续的突条形成,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多个突起以列状排列配置而构成,或者由凹槽构成。并且,也可以由不与横向接触感知部47b连续的突条构成。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其他实施方式之八]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后接触感知部47a形成在设直于手握部40的后面45的四入部46,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后接触感知部47a设置在不具有凹入部46的后面45。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其他实施方式之九]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操纵席20的左侧设置主变速杆4并通过左手进行操作,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操纵席20的右侧设置主变速杆4,并通过右手操作。此时,设置有操作开关42、42的横侧面44A位于手握部40的左侧。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其他实施方式之十]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变速杆4上设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42、42,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设置在副变速杆或者作业装置的升降操作杆等各种的操作杆上。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其他实施方式之i^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在主变速杆4的横侧面44A上的开关,仅仅设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42、42,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其他操作开关。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工业实用性[0201]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联合收割机以四垄割取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与割取垄数无关地适用于五垄 以上的联合收割机。
权利要求1.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操作的操作杆(4)的手握部(40)中,在左右方向上的位于操纵席(20)侧的横侧面(44A)上,上下分开地设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42,42),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42,42)构成为,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是在上下方向上离开另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的方向,并且,另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是水平方向或者在上下方向上离开所述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操作开关(42)的所述手握部(40)的所述横侧面(44A)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向所述操纵席(20)的相反侧凹入的弯曲面,在所述弯曲面的上方侧的弯曲部分设置有能够向斜上方侧按压操作的所述操作开关(42),在所述弯曲面的下方侧的弯曲部分设置有能够向斜下方侧按压操作的所述操作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横侧面 (44A)的所述操作开关(42,42)的按压操作方向(a,b)倾斜为上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比下侧的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杆(4)的所述手握部(40)的顶部,形成有能够搭载拇指以外的四指且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向上方侧突出弯曲的顶部弯曲面(4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有所述操作开关(42,42)的所述手握部(40)的所述横侧面(44A)中,在上下分开配置的所述操作开关(42,42)之间设置有由突条部或者凹槽部构成的横向接触感知部(47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横向接触感知部(47b)构成为所述突条部,该横向接触感知部(47b)从所述横侧面(44A)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比所述操作开关(42,42)从所述横侧面(44A)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握部(40)的后面侧,由从该后面部分向后方侧突出的突条部或者向前方侧凹入的凹槽部构成的后接触感知部(47a)形成在相当于上下的所述操作开关(42,42)之间的上下方向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手握部(40)的所述操作杆⑷的杆身(41)的上端侧插入所述手握部(40)的内部,该杆身(41)的上端位于设置在所述手握部(40)的各所述操作开关(42,42)的上方。
9.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操作的操作杆(4)的手握部(40)中,在左右方向上的位于操纵席(20)侧的横侧面(44A)上,设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42,42),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手握部(40)的后面(45)侧,且设置有所述操作开关(42,42)的靠近横侧面(44A)侧位置设有凹入部(46),该凹入部(46)与把持所述手握部(40)的手的拇指丘部分(m)相对而形成,以便能够用拇指操作所述操作开关(42,4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所述操作开关(42,42)在所述手握部(40)的所述横侧面(44A)上上下分开而设置,在所述凹入部(46),后接触感知部(47a)形成在相当于上下的所述操作开关(42,42)之间的上下方向位置,该后接触感知部(47a)由从形成有所述凹入部(46)的后面(45)部分向后方侧突出的突条部或者向前方侧凹入的凹槽部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有所述操作开关(42,42)的所述手握部(40)的所述横侧面中,在上下分开地设置的所述操作开关(42,42)彼此之间,具有由所述突条部或者所述凹槽部构成的横向接触感知部(47b)。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横向接触感知部(47b)构成为所述突条部,该横向接触感知部(47b)从所述横侧面(44A)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比所述操作开关(42,42)从所述横侧面(44A)向横向侧突出的突出高度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杆(4)的所述手握部(40)的顶部,形成有能够搭载拇指以外的四指且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向上方侧突出弯曲的顶部弯曲面(43),并且在该顶部弯曲面(43)的前端侧,形成有针对拇指以外的四指的手指用搭载用突部(43a)。
14.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操作的操作杆(4)的手握部(40)中,在左右方向上的位于操纵席(20)侧的横侧面(44A)上,上下分开地设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42,42),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手握部(40)中,从该手握部(40)的外部下方插入有杆身(41), 所述杆身(41)的上端部以位于所述手握部(40)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手握部(40)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身(41)的上端部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握部(40)的所述横侧面(44A)的所述操作开关(42,42)中位于上侧的操作开关(42)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或者上方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握部(4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保持所述杆身(41)的肋(49), 所述肋(49)的上端部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握部(40)的所述横侧面(44A)的所述操作开关(42,42)中位于上侧的操作开关(42)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或者上方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深度调节用的操作开关(42,42)构成为,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是在上下方向上离开另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的方向,并且,另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是水平方向或者在上下方向上离开所述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的方向。
专利摘要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装置,能够确保设置在操作杆的手握部的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的良好识别度,在导致误操作的可能性小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把持着操作杆的手的拇指的操作。在可前后移动的操作杆的手握部(40)中,在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操纵席侧的横侧面(44A)上,上下分开地设置有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脱粒深度调节用操作开关(42)构成为,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是在上下方向上离开另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的方向,并且,另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b)是水平方向或者在上下方向上离开一个操作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a)的方向。
文档编号A01D69/00GK202455860SQ2012200393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1日
发明者山本裕明, 平田晋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