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2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培育食用菌的养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
背景技术
香燕、平燕等食用菌菌棒在出燕一潮后,由于培养基内水分已被菌燕生长所大量吸收利用,所以需给菌棒补充充足的水分以利后几潮的出菇。目前的菌菇种植中主要采用针式注水法,采用食用菌棒补水针或者其它注射器械(如医用针管等)对于菌棒多处进行手工注水。此种补水法的弊端在于采用人工注射,操作较为繁杂、效率低,而且人为因素对于菌棒的补水量以及水份均匀度的影响较大,不能实现规范化生产;浸泡法,将菌棒置于盛水的容器内浸泡,以补充菌棒内的水份。此种补水法非但具 有上述针式注水法存在操作繁杂、效率低下、受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而且在作业中菌棒搬动时易造成菌棒断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菌棒注水方法中所存在的操作较为繁杂、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该装置采用由微电脑控制水源水流量的滴注装置,使水流实现自动控制。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涉及布设有至少一层食用菌菌棒的培育架,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进水口连通有水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微电脑控制器、至少一根给水管和若干塑料软管,所述微电脑控制器控制连接所述水泵,所述给水管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并被对应固定于所述培育架每层菌棒处,所述塑料软管一端安装有补水针,另一端与所述给水管连通,并沿所述给水管均匀、连续分布。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网络通信模块和远程计算机控制中心,所述微电脑控制器通过所述网络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的远程计算机控制中心。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给水管上塑料软管的分布与所述每层菌棒的分布相匹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给水管通过PE塑料水管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给水管为PE塑料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I、对比注水喷水,每批菌棒可节省114个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2、注水效果好,增产增收。由于菌丝缓慢接收水分,由原来20秒注水过程延长到24-48小时,极大的提高了菌菇的产量,特别是香菇可增产20%,平菇可增产30%。3、滴注法不会出现爆袋、断棒、注水不均匀、局部因缺氧而出现“烂心”现象。4、采用由微电脑控制水源水流量的滴注装置,使水流实现自动控制,调节操作简单,设定值仅需30秒,即可完成一个单位的设定。极大地促进了工人效率。5、维护简单。微电脑控制器通过网络通信模块连接远程计算机控制中心,可实现远程管理监控,进行智能化管理。6、PE塑料材质,无需担心喷头因水质硬化堵塞。

通过
以下结合附图对其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上述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I所不,标号分别表不培育架I、菌棒2、水箱3、水泵4、微电脑控制器5、PE塑料水管6、给水管7、塑料软管8、补水针9。如图I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涉及布设有两层食用菌菌棒2的培育架1,用于为菌房内的菌棒2补水。在本实施例中为简化结构,预设菌房内布置有一个培育架I,培育架I有两层放置食用菌菌棒2的空间,每层内排列若干菌棒2,每个菌棒2为长度40cm、直径Ilcm的柱状,相邻菌棒间距为2cm。以下对于菌棒自动滴注装置结构的描述均基于以上描述的模型。菌棒自动滴注装置主要由水箱3、水泵4、微电脑控制器5、PE塑料水管6、给水管7和塑料软管8组成,其中所述水泵4进水口与水箱3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水泵4的出水口连接有PE塑料水管6,PE塑料水管6通过多通转接头连接两根给水管7,每根给水管7被对应固定于所述培育架I每层菌棒2的上方,并大致以垂直于菌棒2的方向布设。和PE塑料水管6 —样,给水管8同样采用PE塑料材质,无需担心喷头因水质硬化堵塞。每根给水管7上每隔13cm连接所述的塑料软管8,所述塑料软管8根部与所述给水管7连通,头部安装有不锈钢补水针9,每根补水针9对应插在一个菌棒2内(菌棒2直径Ilcm+菌棒2间距2cm=塑料软管8间距13cm)。微电脑控制器5则控制连接水泵4,并可设定水泵4的抽水压力,抽水时间以及抽水量等参数。在使用时,通过微电脑控制器5设定水泵4的工作参数,并将不锈钢补水针9插入菌棒,水泵4开始工作后,水箱3内的水通过PE塑料水管6输送至菇房内,最终通过给水管
7、塑料软管8、补水针9缓慢的注入菌棒2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I、对比注水喷水,每批菌棒可节省114个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2、注水效果好,增产增收。由于菌丝缓慢接收水分,由原来20秒注水过程延长到24-48小时,极大的提高了菌菇的产量,特别是香菇可增产20%,平菇可增产30%。3、滴注法不会出现爆袋、断棒、注水不均匀、局部因缺氧而出现“烂心”现象。4、采用由微电脑控制水源水流量的滴注装置,使水流实现自动控制,调节操作简单,设定值仅需30秒,即可完成一个单位的设定。极大地促进了工人效率。5、维护简单。微电脑控制器通过网络通信模块连接远程计算机控制中心,可实现远程管理监控,进行智能化管理。6、PE塑料材质,无需担心喷头因水质硬化堵塞。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之一,为篇幅限制,这里不能逐一列举所有实施方式,任何可以体现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技术方案的实施,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限于此,在上述实施例的指导下,本领域技术 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当菌房内布置有不止一个培育架时,或者培育架上菌棒层数不同于实施例时,给水管需要根据具体工况对于其数量进行对应的增减,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涉及布设有至少一层菌棒的培育架,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进水口连通有水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微电脑控制器、至少一根给水管和若干塑料软管,所述微电脑控制器控制连接所述水泵,所述给水管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并被对应固定于所述培育架每层菌棒附近,所述塑料软管一端安装有补水针,另一端与所述给水管连通,并沿所述给水管均匀、连续分布。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网络通信模块和远程计算机控制中心,所述微电脑控制器通过所述网络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的远程计算机控制中心。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上塑料软管的分布与所述每层菌棒的分布相匹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通过PE塑料水管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为PE塑料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培育食用菌的养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菌棒自动滴注装置。该装置涉及布设有至少一层菌棒的培育架,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进水口连通有水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微电脑控制器、至少一根给水管和若干塑料软管,所述微电脑控制器控制连接所述水泵,所述给水管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并被对应固定于所述培育架每层菌棒附近,所述塑料软管一端安装有补水针,另一端与所述给水管连通,并沿所述给水管均匀、连续分布。其优点是注水效果好,增产增收;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会出现爆袋、断棒、注水不均匀、局部因缺氧而出现“烂心”现象。
文档编号A01G1/04GK202587897SQ2012202309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1日
发明者彭泽福, 彭长儿 申请人:彭泽福, 彭长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