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发明涉及双轴承绕线轮,特别涉及用于安装于钓竿并卷绕钓线的双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双轴承绕线轮通常具备用于装配在钓竿上的绕线轮主体、配置于绕线轮主体的内部的卷筒、以及装配于绕线轮主体的一侧的手柄。绕线轮主体具有框架和覆盖框架的两侧的一对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框架具有一对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连结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连结部件。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分别装配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外侧。在第二侧盖的外侧装配有手柄和星形曳力装置。为了拆装卷筒和制动机构,位于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的第一侧盖开闭自如地装配于第一侧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第一侧盖具有环状的凸轮体和操作凸轮体的操作用具,通过操作用具的摆动操作使凸轮体转动,使凸轮体与突出设置于第一侧板的卡合片卡合和脱离,由此进行第一侧盖相对于第一侧板的固定和分离。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2570769号公报上述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通过第一侧盖的操作用具的摆动操作,将第一侧盖固定于第一侧板,或使第一侧盖从第一侧板脱离。但是,由于钓鱼者对操作用具误操作或操作用具误动作,而使第一侧盖(转动部件)有可能从第一侧板不经意地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双轴承绕线轮中防止转动部件从第一侧板不经意地脱离。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是用于安装在钓竿并用来卷绕钓线的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卷筒、手柄、转动部件、第一转动限制机构以及第二转动限制机构。绕线轮主体具有框架和覆盖框架的两侧的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框架具有以隔开预定间隔地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具有开口部以及形成于开口部的周围并向内周侧突出的被卡合部。卷筒以能够相对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空间,用于卷绕钓线。手柄设置于第二侧板侧,用于使卷筒旋转。转动部件具有突出形成于其外周部的卡合部。转动部件装配于第一侧盖。转动部件通过向卡合方向或脱离方向转动,使转动部件的卡合部与第一侧板的被卡合部卡合或脱离,从而转动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第一侧板上。第一转动限制机构限制转动部件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第二转动限制机构在由第一转动限制机构限制了转动部件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限制转动部件向脱离方向的转动。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具有:第一转动限制机构,限制转动部件向卡合方向的转动;以及第二转动限制机构,在由第一转动限制机构限制了转动部件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限制转动部件向脱离方向的转动。这里,由于在由第一转动限制机构限制了转动部件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由第二转动限制机构限制转动部件向脱离方向的转动,所以能够防止钓鱼者误将转动部件向脱离方向转动或转动部件任意地向脱离方向转动,因此能够防止转动部件从第一侧板不经意地脱离。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被卡合部是第一侧板的开口部的周围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并从端面向内周侧突出而成的板状的部件。卡合部是与由第一侧板的开口部的周围和被卡合部生成的间隙卡合的突出部。在该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转动部件相对于第一侧板的拆装。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第一转动限制机构具有:第一突出部,通过第一侧板的开口部的周围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而成;以及第二突出部,突出形成于转动部件的外周部,在使转动部件向卡合方向转动时与第一突出部接触,从而限制转动部件向卡合方向的转动。在该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第一转动限制机构的限制和限制解除。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第二转动限制机构具有:第三突出部,在第一侧板的开口部的周围向外侧突出而成;以及第四突出部,突出形成于转动部件的外周部,在使转动部件向脱离方向转动时与第三突出部接触,从而限制转动部件向脱离方向的转动。在该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第二转动限制机构的限制和限制解除。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四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该双轴承绕线轮还具备杆部件,该杆部件以相对于与卷筒的旋转轴平行的轴摆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第一侧板的开口部的周围。杆部件具有:操作部;以及第四突出部,该第四突出部能够通过操作部的摆动操作,而在能够与第三突出部接触的限制位置和不能与第三突出部接触的限制解除位置之间变更位置。在该情况下,通过杆部件的操作部的摆动操作,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转动限制机构的限制和限制解除。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五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转动部件的卡合方向与杆部件的限制方向为相同方向。在该情况下,由于转动部件的卡合方向与杆部件的限制方向为相同方向,所以钓鱼者能够直觉地进行杆部件的摆动操作和转动部件的转动操作。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五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转动部件的卡合方向与杆部件的限制方向为相反方向。在该情况下,由于转动部件的卡合方向与杆部件的限制方向为相反方向,所以产生钓鱼者有意识地向相反方向操作杆部件的摆动操作和转动部件的转动操作的需要,因此能够防止转动部件从第一侧板容易地脱离。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五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杆部件配置于第一侧板的后方下部的卷筒侧的侧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杆部件紧凑地配置,不会使绕线轮大型化。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该双轴承绕线轮还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以相对于转动部件不能沿轴向移动但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转动部件分体地装配,用于支承卷筒的旋转轴。在该情况下,由于转动部件与支承部件分体地设置,所以能够以不同材质的部件形成转动部件和支承部件。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该双轴承绕线轮还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与转动部件一体地设置,用于支承卷筒的旋转轴。在该情况下,由于转动部件与支承部件一体地设置,所以能够减少整体的部件数量。根据本发明,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具有:第一转动限制机构,限制转动部件向卡合方向的转动;以及第二转动限制机构,在由第一转动限制机构限制了转动部件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限制转动部件向脱离方向的转动,因此能够防止转动部件从第一侧板不经意地脱离。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内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制动装置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上述卷筒制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上述卷筒制动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6是装配于第一侧盖的环状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7是上述绕线轮主体的放大侧视图。图8是装配于上述绕线轮主体的杆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9是由上述杆部件的向上的摆动操作限制了上述环状部件的转动时的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由上述杆部件的向下的摆动操作解除了对上述环状部件的转动的限制时的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放大立体图。图11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由上述杆部件的向下的摆动操作限制了上述环状部件的转动时的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放大立体图。图12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由上述杆部件的向上的摆动操作解除了对上述环状部件的转动的限制时的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放大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绕线轮主体;2手柄;2a臂部;2b把手;3星形曳力装置;5框架;6第一侧盖;6a内螺纹部;7第二侧盖;8第一侧板;8a开口部;8b被卡合部;8c贯通孔;8d第一突出部;9第二侧板;10a连结部;12卷筒;12a凸缘部;12b绕线体部;12c检测筒部;13环状部件;13a开口部;13b卡合部;13c第二突出部;13d第三突出部;14轴承收纳部;17离合器杆;18匀绕机构;19齿轮机构;20卷筒轴;20a大径部;20b小径部;20c小径部;20d磁铁装配部;21离合器机构;22离合器控制机构;23曳力机构;24抛投控制机构;25卷筒制动机构;26a轴承;26b轴承;27磁铁保持部;28螺母;29卡合销;30手柄轴;31驱动齿轮;32小齿轮;32a啮合槽;32b缩颈部;32c齿轮部;33轴承;35离合器拨叉;40卷筒制动单元;41转速传感器;42卷筒控制单元;43模式旋钮;43a旋钮部;43b旋钮主体;43c磁铁安装座;43e发音圆板;43f发音部件;45模式旋钮位置传感器;51摩擦片;52制动帽;55控制部;55aCPU;55bRAM;55cROM;55dI/O接口;56旋钮位置检测传感器;57蓄电元件;58整流电路;60转子;61磁铁;62线圈;63开关元件;63aFET;68套筒;70电路基板;80基板组装体;81支承部件;81a筒状部;81b旋转支承部;81c贯通孔;81d槽部;82基板固定部;82a贯通孔;83防脱部件;81嵌入部件;85固定部件;95杆部件;95a操作部;95b第四突出部;95c筒部;95d槽部;96O形环;97固定部件;101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2第二转动限制机构。具体实施方式[绕线轮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是拟饵抛投钓用的水滴形的双轴承绕线轮。该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1;配置在绕线轮主体1的侧方的卷筒旋转用手柄2;以及配置在手柄2的绕线轮主体1侧的曳力调节用的星形曳力装置3。手柄2是具有臂部2a和旋转自如地装配于臂部2a的两端的把手2b的双手柄型的手柄,如图2所示,臂部2a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30的末端,并通过螺母28紧固于手柄轴30。绕线轮主体1例如是镁合金等轻金属制的部件,具有框架5、以及装配于框架5的两侧的第一侧盖6及第二侧盖7。在绕线轮主体1的内部经由卷筒轴20(参照图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有绕线用的卷筒12。如图2所示,在框架5内配置有:卷筒12;在进行拇指按压时成为拇指的衬垫的离合器杆17(参照图1);以及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绕到卷筒12内的匀绕机构18。并且,在框架5与第二侧盖7之间配置有:用于将来自手柄2的旋转力传递至卷筒12和匀绕机构18的齿轮机构19;进行卷筒12和手柄2的连结和切断的离合器机构21;用于根据离合器杆17的操作来控制离合器机构21的离合器控制机构22;对卷筒12进行制动的曳力机构23;以及用于调节卷筒12旋转时的阻力的抛投控制机构24。此外,在框架5与第一侧盖6之间配置有用于抑制抛投时缠结的电控式的卷筒制动机构25。如图2和图4所示,框架5具有:以隔开预定的间隔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以及将所述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一体连结的多个连结部10a。如图3、图4和图7所示,第一侧板8具有:呈圆形形成在中央部的开口部8a;被卡合部8b,隔开间隔地在开口部8a的周围形成于三个部位,将环状部件13(本发明的转动部件的一例)拆装自如地固定于第一侧板8;贯通孔8c(参照图7),形成于后方下部并将杆部件95支承为摆动自如,该杆部件95具有构成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的第四突出部95b(参照图8),所述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以及第一突出部8d(参照图7),突出形成于后方下部的贯通孔8c的稍下方,并构成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该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如图7所示,被卡合部8b是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并从端面向内周侧突出而成的三个板状的部件。被卡合部8b与第一侧板8一体成形。在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与被卡合部8b之间生成有间隙,后述的环状部件13的卡合部13b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沿逆时针方向与该间隙卡合。被卡合部8b隔开间隔地在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形成于三个部位,具体而言,在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的前部形成于两个部位,并在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的后部形成于一个部位。如图7所示,贯通孔8c呈圆形贯通形成于第一侧板8的后方下部,支承后述的杆部件95的筒部95c(参照图8)。贯通孔8c配置于形成在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的后部的被卡合部8b的下部附近。如图7所示,第一突出部8d是这样的突出部:突出形成于第一侧板8的后方下部的贯通孔8c的稍下方,与后述的环状部件13的第二突出部13c接触来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第一突出部8d是沿着第一侧板8的后方下部的外形形成的突出部的下端部,该下端部具有能够与第二突出部13c接触的壁面。另外,第一突出部8d构成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该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如图3、图4和图6所示,环状部件13是通过压铸成形而形成的环状的铝合金制的部件,在环状部件13的表面形成有通过阳极氧化处理形成的阳极氧化覆膜。在环状部件13的内周部装配有后述的支承部件81,在支承部件81的内周侧设置有轴承收纳部14,该轴承收纳部14收纳有用于支承卷筒12的一端的轴承26a。如图6所示,环状部件13具有:呈圆形形成在内周部的开口部13a;卡合部13b,以隔开间隔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外周部的三个部位,并分别与第一侧板8的被卡合部8b卡合;第二突出部13c,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前部下侧的卡合部13b与后部的卡合部13b之间的外周部,构成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该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与第一侧板8的第一突出部8d接触而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以及第三突出部13d,形成为与后部的卡合部13b的接近第二突出部13c的一侧连续设置,构成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该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与后述的杆部件95的第四突出部95b(参照图8)接触而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如图6所示,卡合部13b是与由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和被卡合部8b形成的间隙卡合的突出部,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沿逆时针方向与上述间隙卡合。卡合部13b为这样的凸轮形状:卡合侧端部形成为板厚朝向卡合方向稍微变薄。卡合部13b隔开间隔地在环状部件13的外周部形成于三个部位,具体而言,在环状部件13的前部形成于2部位,并在环状部件13的后部形成于一个部位。在环状部件13的前部形成于两个部位的卡合部13b分别与在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的前部形成于两个部位的被卡合部8b卡合,形成在环状部件13的后部的卡合部13b与形成在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的后部的被卡合部8b卡合。这里,环状部件13通过向卡合方向或脱离方向转动,而使突出形成于外周部的卡合部13b与以向内周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的被卡合部8b卡合或脱离,由此将环状部件13能够拆装地装配于第一侧板8。如图6所示,第二突出部13c是这样的突出部: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前部下侧的卡合部13b与后部的卡合部13b之间的外周部,与第一侧板8的第一突出部8d接触而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第二突出部13c形成为向环状部件13的外周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末端部稍微向轴向外侧突出,该突出部分进一步向后方突出,该后方突出部具有能够与第一侧板8的第一突出部8d接触的壁面。另外,第二突出部13c构成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该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如图6所示,第三突出部13d是这样的突出部:形成为与后部的卡合部13b的接近第二突出部13c的一侧连续设置,与杆部件95的第四突出部95b(参照图8)接触而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第三突出部13d是这样的突出部:以外形比后部的卡合部13b的外形稍小的方式与后部的卡合部13b一体成形于后部的卡合部13b的下侧。这里,第三突出部13d的下端部在与杆部件95的第四突出部95b接触来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另外,第三突出部13d构成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的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如图3、图4和图8所示,杆部件95配置于第一侧板8的后方下部的卷筒12侧的侧部,并以相对于与卷筒轴20平行的轴摆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杆部件95具有:操作部95a;第四突出部95b(参照图8),能够通过操作部95a的摆动操作而在能够与第三突出部13d接触的限制位置和不能与第三突出部13d接触的限制解除位置之间变更位置;筒部95c(参照图8),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一侧板8的贯通孔8c;以及槽部95d(参照图8),形成于筒部95c的末端外周部,通过装配O形环96(参照图4)来防止杆部件95脱出。如图8所示,操作部95a形成在形成于筒部95c的基端部且直径比筒部95c大的部分的下部,并向径向外侧突出且进而以向筒部95c的末端部方向弯曲的方式突出。操作部95a是供钓鱼者用手指捏住而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操作的旋钮,通过操作部95a的向上的摆动操作使第四突出部95b与第三突出部13d的下端部接触来限制环状部件13的转动(参照图9),通过操作部95a的向下的摆动操作使第四突出部95b成为不与第三突出部13d的下端部接触的状态,由此来解除对环状部件13的转动的限制(参照图10)。如图8所示,第四突出部95b是突出形成于筒部95c的末端部的上侧部分的突出部,能够通过操作部95a的摆动操作而在能够与第三突出部13d接触的限制位置和不能与第三突出部13d接触的限制解除位置之间变更位置。如图9所示,当将操作部95a向上进行摆动操作时,第四突出部95b与第三突出部13d的下端部接触而限制环状部件13的转动。相反地,如图10所示,当将操作部95a向下进行摆动操作时,第四突出部95b配置于不与第三突出部13d的下端部接触的位置,因此解除了对环状部件13的转动的限制。另外,第四突出部95b构成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的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具有:第一突出部8d,通过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而成;以及第二突出部13c,突出形成于环状部件13的外周部,在使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转动时与第一突出部8d接触,从而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在由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限制了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具有:第三突出部13d,在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向外侧突出而成;以及第四突出部95b,突出形成于环状部件13的外周部,在使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转动时与第三突出部13d接触,从而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这里,通过杆部件95的向上的摆动操作来限制环状部件13的转动(参照图9),并通过杆部件95的向下的摆动操作来解除对环状部件13的转动的限制(参照图10)。此外,杆部件95的限制方向是与环状部件13的卡合方向相同的方向。即,环状部件13的卡合方向(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的逆时针方向)和杆部件95的限制方向(上方、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的逆时针方向)是相同的。接着,对将环状部件13相对于第一侧板8拆装的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为了将环状部件13安装于第一侧板8,而将环状部件13配置于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周围,使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环状部件13的三个部位的卡合部13b与第一侧板8的三个部位的被卡合部8b卡合。然后,使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转动,直至环状部件13的第二突出部13c与第一侧板8的第一突出部8d接触为止,从而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在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当将杆部件95的操作部95a向限制方向(上方,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时,杆部件95的第四突出部95b与环状部件13的第三突出部13d接触(参照图9),从而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将环状部件13固定于第一侧板8。相反地,为了将环状部件13从第一侧板8卸下,当将杆部件95的操作部95a向限制解除方向(下方,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操作时,杆部件95的第四突出部95b成为不与环状部件13的第三突出部13d接触的状态(参照图10),从而解除对环状部件13的转动的限制。在该状态下,使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环状部件13的三个部位的卡合部13b从第一侧板8的三个部位的被卡合部8b脱离,从而能够将环状部件13从第一侧板8卸下。如图2所示,卷筒12在两侧部具有碟状的凸缘部12a,在两凸缘部12a之间具有筒状的绕线体部12b。图2左侧的凸缘部12a的外周面隔开些许间隙地配置于开口部8a的内周侧,以防止咬线。卷筒12例如利用锯齿结合而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贯通绕线体部12b的内周侧的卷筒轴20。卷筒轴20例如是SUS304等非磁性金属制成的,贯通第二侧板9并向第二侧盖7的外侧延伸。其延伸的一端由轴承26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凸台部,该凸台部装配于第二侧盖7。此外,卷筒轴20的另一端由轴承26b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卷筒轴20的中心形成有大径部20a,在卷筒轴20的两端形成有由轴承26a、26b支承的小径部20b、小径部20c。另外,轴承26a和轴承26b是如下的滚动轴承:滚动部件和内圈及外圈是SUS404C制成的,对其表面进行改性而提高了耐蚀性。另外,在图1左侧的小径部20c与大径部20a之间形成有用于装配后述的磁铁61的磁铁装配部20d,该磁铁装配部20d具有小径部20c和大径部20a这两者中间的外径。在磁铁装配部20d例如通过锯齿结合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有磁性体制的磁铁保持部27,该磁铁保持部27是例如对SUM(挤压、切削)等铁材料的表面实施非电解镀镍而形成的。磁铁保持部27是截面为正方形且在中心形成有供磁铁装配部20d贯通的贯通孔27a的四棱柱状的部件。磁铁保持部27的固定方法不限于锯齿结合,可以使用键结合或花键结合等各种结合方法。卷筒轴20的大径部20a的右端配置于第二侧板9的贯通部分,在这里固定有构成离合器机构21的卡合销29。卡合销29沿着直径贯通大径部20a,卡合销29的两端沿径向突出。如图1所示,离合器杆17在一对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之间的后部配置于卷筒12后方。离合器杆17连结于离合器控制机构22,并在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之间沿上下方向滑动,从而在连结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离合器机构21。齿轮机构19具有:手柄轴30;固定于手柄轴30的驱动齿轮31;以及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筒状的小齿轮32。手柄轴30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第二侧板9和第二侧盖7,并利用辊型的单向离合器和爪式的单向离合器而被禁止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反转)。辊型的单向离合器装配于第二侧盖7与手柄轴30之间。驱动齿轮31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手柄轴30,并经由曳力机构23与手柄轴30连结。小齿轮32是从第二侧板9的外侧向内侧延伸且中心供卷筒轴20贯通的筒状部件,沿轴向转动自如地装配于卷筒轴20。此外,小齿轮32的图2中的左端侧由轴承33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第二侧板9。在小齿轮32的图2中左端部形成有与卡合销29啮合的啮合槽32a。利用该啮合槽32a和卡合销29构成离合器机构21。此外,在中间部形成有缩颈部32b,在右端部形成有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齿轮部32c。离合器控制机构22具有沿着卷筒轴20方向移动的离合器拨叉35。此外,离合器控制机构22具有未图示的离合器返回机构,该离合器返回机构与卷筒12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联动地使离合器机构21进行离合器接合。抛投控制机构24具有:以夹着卷筒轴20的两端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摩擦片51;以及用于调节摩擦片51对卷筒轴20的夹持力的制动帽52。左侧的摩擦片51装配于轴承收纳部14内。[卷筒制动机构的结构]如图5所示,卷筒制动机构25具有:卷筒制动单元40,设置于卷筒12和绕线轮主体1;用于检测作用于钓线的张力的转速传感器41;以四个制动模式中的某一个模式对卷筒制动单元40进行电控的卷筒控制单元42;以及用于选择四个制动模式的模式旋钮43。卷筒制动单元40是能够利用发电对卷筒12进行电控的单元。卷筒制动单元40具备:转子60,包括沿旋转方向并排配置于卷筒轴20的多个(例如四个)磁铁61;与转子60的外周侧对置配置且串联连接的多个(例如四个)线圈62;以及与串联连接的多个线圈62的两端连接的开关元件63。卷筒制动单元40利用开关元件63将由磁铁61与线圈62的相对旋转产生的电流接通和断开,由此改变占空比来制动卷筒12。开关元件63的接通时间越长(占空比越大),由卷筒制动单元40产生的制动力越强。转子60的四个磁铁61沿周向并排配置并且极性相互不同。磁铁61是具有与磁铁保持部27大致相同的长度的部件,其外侧面是截面呈圆弧状的面,内侧面为平面。该内侧面与卷筒轴20的磁铁保持部27的外周面接触配置。如图2所示,在绕线体部12b的内周面的与磁铁61对置的位置装配有磁性体制的套筒68,该套筒68例如是在SUM(挤压、切削)等铁材料的表面实施了非电解镀镍而形成的。套筒68利用压入或粘接等适当的固定手段固定于绕线体部12b的内周面。当将这样的磁性体制的套筒68与磁铁61对置配置时,来自磁铁61的磁通集中通过线圈62,因此,发电及制动效率提高。线圈62为了防止齿槽效应而使卷筒12的旋转变得顺畅,采用了无芯型线圈。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轭。线圈62以使所卷绕的芯线与磁铁61对置地配置于磁铁61的磁场内的方式卷绕成大致矩形。四个线圈62串联连接,并且线圈62的两端与开关元件63连接。线圈62以与磁铁61的外侧面的距离大致恒定的方式,相对于卷筒轴心实质上呈同心的圆弧状地沿着卷筒12的旋转方向弯曲成形。因此,能够使线圈62与旋转中的磁铁61的间隙维持恒定。线圈62安装于后述的电路基板70。如图5所示,开关元件63具有例如能够以高速进行接通和断开控制的并联连接的2个FET63a(场效应晶体管)。串联连接的线圈62与FET63a的各漏极端子连接。该开关元件63也装配于电路基板70。转速传感器41例如使用具有投光部和受光部的投受光型的光电开关。在与电路基板70对置的卷筒12的凸缘部12a的外侧面一体形成有检测筒部12c,检测筒部12c具有沿旋转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狭缝,转速传感器41的投光部和受光部夹着检测筒部12c对置配置,转速传感器41利用通过狭缝的光来检测卷筒12的转速。模式旋钮43是为了选择四个制动模式中的某一个模式而设置的。四个制动模式是第一制动力和第二制动力不同的制动模式,为L模式(远投模式)、M模式(中距离模式)、A模式(全面模式)以及W模式(风向模式)这四个模式。这里,L模式是长距离模式,使用比重轻的钓线,用于在顺风的优越条件下将匙型拟饵、金属假饵、颤泳型拟饵等空气阻力小且重的末端钓具(诱饵)进行超远投。是以如下方式考虑的制动模式:将抛投后不久的能量利用至极限,尽可能提高最大转速,进而在中间阶段以后几乎自由地延长飞行距离,第一制动力设定为最小。M模式是设定为能够利用重心移动式栓型饵或铅笔饵、颤泳型栓型饵等空气阻力小的末端钓具(栓型饵)舒适地进行远投的制动模式。设定为抑制抛投后不久的超出限度并在中间阶段以后顺利地进行校正从而以最大限度不会发生缠结地延长飞行距离。在使用比重小的聚酰胺树脂类的钓线的情况下,优选将该模式设定为基准。A模式是将抛投后不久的能量利用至极限并重视后半部分的伸长的制动设定。无论钓线和末端钓具的种类及风向如何,在大部分状况下都能够全能地使用。特别是在使用比重大的碳氟化合物类的钓线的情况下,优选将该模式设定为基准。W模式是在完全逆风中即使在末端钓具的飞行距离减少的状况下也能尽量抑制缠结从而延长飞行距离的模式,第二制动力设定为最大。设定为最适合用于迎风抛投在飞行中容易旋转而减速的重心固定式鱼型拟饵或扁平侧面摇摆饵的情况。此外设定为,即便是荡抛或水漂等轻型抛投,也能从低速旋转可靠地防止缠结。如图4所示,模式旋钮43以转动自如且能够定位于与制动模式对应的四个旋转相位的方式设置于第一侧盖6。在模式旋钮43上设置有未图示的磁铁。如图10所示,在电路基板70中设置有模式旋钮位置传感器45,该模式旋钮位置传感器45由隔开间隔地配置于供磁铁转动的区域的两个霍尔元件构成。模式旋钮位置传感器45根据因磁铁的通过引起的两个霍尔元件的接通断开的变化、具体而言是两者接通、一方接通另一方断开、一方断开另一方接通、两者断开,后述的控制部55检测模式旋钮的旋转相位,并根据旋转相位设定四个制动模式中的某一个模式。如图4所示,模式旋钮43具有:旋钮部43a,是用于转动操作以选择四个制动模式的拨盘;旋钮主体43b,旋钮部43a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该旋钮主体43b;磁铁安装座43c,该磁铁安装座43c固定于旋钮部43a的末端部,用于安装未图示的磁铁;未图示的壁部,该壁部是阶梯,形成于旋钮主体43b的背面侧,与磁铁安装座43c的侧端部接触以限制磁铁安装座43c的摆动,该磁铁安装座43c与旋钮部43a的转动联动地摆动;圆板状的发音圆板43e,配置于旋钮主体43b的与旋钮部43a相反的一侧,具有四个凹部;以及发音部件43f,由与发音圆板43e的凹部抵接而发音的销部件和弹簧部件构成。卷筒控制单元42具有:电路基板70,装配于支承部件81的与卷筒12的凸缘部12a对置的面;以及搭载于电路基板70的控制部55。电路基板70是中心呈圆形开口的垫圈形状的环状的基板,在轴承收纳部14的外周侧实质上与卷筒轴20同心地配置。旋转基板70以相对转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支承部件81。此外,电路基板70定位成,以预定相位相对于开口部8a配置。由此,即便将支承部件81相对于固定于开口部8a的环状部件13转动而拆装,电路基板70也以恒定的相位配置。这里,由于电路基板70装配于支承部件81的与卷筒12的凸缘部12a对置的面,所以能够将配置于转子60的周围的线圈62直接安装于电路基板70。因此,不需要连接线圈62和电路基板70的导线,能够降低线圈62与路基板70的绝缘故障。而且,由于线圈62装配于安装于支承部件81的电路基板70,所以仅通过将电路基板70安装于支承部件81,就将线圈62也装配于支承部件81。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卷筒制动机构25。另外,由于电路基板70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卷筒轴部,并且相对于开口部8a定位于预定的相位,因此,电路基板70与绕线轮主体1的相位不变化。因此,即便在装配于开闭的第一侧盖6的模式旋钮43上设置磁铁并在电路基板70上设置霍尔元件,霍尔元件也能够始终以相同的位置关系检测磁铁。控制部55例如由搭载有CPU55a、RAM55b、ROM55c以及I/O接口55d等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在控制部55的ROM55c中存储有控制程序,并且分别根据四个控制模式存储与两个制动处理相关的基本制动力、校正制动力和定时器等的数据。此外,还存储有各控制模式时的张力的参考张力和开始张力等的设定值等。在控制部55连接有转速传感器41和用于检测模式旋钮43的转动位置的模式旋钮位置传感器45。此外,在控制部55连接有开关元件63的各FET63a的栅极。控制部55通过来自转速传感器41和旋钮位置检测传感器56的输入及控制程序,利用例如周期1/1000秒的PWM(脉宽调制)信号,来对卷筒制动单元40的开关元件63进行接通和断开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55在所选择的制动模式下,以对应于转速而减小的占空比D对开关元件63进行接通和断开控制。将来自作为电源的蓄电元件57的电力供给至控制部55。该电力也供给至转速传感器41和旋钮位置检测传感器56。作为电源的蓄电元件57例如使用电解电容器,并与整流电路58连接。整流电路58与开关元件63连接,并将来自卷筒制动单元40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且使电压稳定化地供给至蓄电元件57,所述卷筒制动单元40具有转子60和线圈62并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另外,这些整流电路58和蓄电元件57也搭载于电路基板70。搭载于该电路基板70的包括线圈62在内的各部分被利用热熔成型法形成的合成树脂绝缘体制的绝缘覆膜覆盖。绝缘覆膜形成为带边缘的圆筒状,覆盖线圈62、电路基板70和装配于电路基板70的电气部件。但是,转速传感器41的投受光部分从绝缘覆膜露出。对为了将这样的卷筒制动机构2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绕线轮主体1所需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有卷筒制动机构25的双轴承绕线轮还具备:支承部件81,具有筒状部81a和旋转支承部81b,所述筒状部81a装配于环状部件13的内周部,该环状部件13固定于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所述旋转支承部81b设置于筒状部81a的内侧且支承卷筒轴20的端部;基板组装体8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装配于筒状部81a的内侧,是电路基板70与装配于电路基板70的电气部件及线圈62、嵌入部件84和绝缘覆膜成为一体而形成的单元;由C形环构成的防脱部件83,装配于筒状部81a的内侧与基板组装体80的外侧之间,防止基板组装体80相对于支承部件81沿轴向脱出;环状部件13,以不能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装配于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的内周部;以及作为止转部件的基板固定板82,防止基板组装体80相对于环状部件13转动。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基板组装体80的与支承部件81对置的面上粘贴有用于隐蔽基板组装体80的印刷面的薄片部件。如图3和图4所示,支承部件81具有:装配于环状部件13的内周部的筒状部81a,该环状部件13固定于第一侧板8的开口部8a;以及旋转支承部81b,设置于筒状部81a的内侧且支承卷筒轴20的端部。在筒状部81a的内周部形成有槽部81d,该槽部81d沿着周向形成为环状,装配于基板组装体80的外周的由C形环构成的防脱部件83以压接的状态装配于槽部81d。这里,由于由C形环构成的防脱部件83以压接的状态装配于基板组装体80的外周部和槽部81d,因此,基板组装体80被限制从支承部件81沿轴向移动,并且基板组装体80成为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81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如图3所示,支承部件81还具有贯通孔81c,该贯通孔81c形成于旋转支承部81b的底部的两个部位,通过将从第一侧板8侧装配的两个固定部件97与形成于第一侧盖6的两个部位的内螺纹部6a旋合,而将支承部件81固定于第一侧盖6。如图3和图4所示,基板固定板82是以供线圈62贯穿插入的方式固定于基板组装体80的板状部件,在板面侧具有隔开间隔地形成于三个部位的贯通孔82a。这里,在三个贯通孔82a将由三个螺栓构成的固定部件85螺纹固定于基板组装体80的嵌入部件84,由此将基板固定板82以不能相对移动的方式固定于基板组装体80。基板固定板82的外形具有比基板组装体80的外形大的外形,在将基板组装体80装配于支承部件81时,利用外形大的基板固定板82,能够防止基板组装体80向支承部件81装配侧的相反侧方向脱出。[实际垂钓时的绕线轮的操作及动作]在进行抛投时,将离合器杆17向下方按压而使离合器机构21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在该离合器分离状态下,卷筒12处于自由旋转状态,当进行抛投时,由于末端钓具的重量,将钓线从卷筒12迅猛地放出。当通过该抛投而使卷筒12旋转时,磁铁61在线圈62的内周侧旋转,当接通开关元件63时,电流流过线圈62,卷筒12被制动。在抛投时卷筒12的转速逐渐变快,当超过峰值时逐渐减速。当末端钓具落水时,使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而利用未图示的离合器返回机构使离合器机构21成为离合器接合状态,用手掌包入绕线轮主体1,等待鱼的上钩。在这样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具有:限制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以及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该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在由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限制了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这里,由于在由第一转动限制机构101限制了环状部件13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由第二转动限制机构102限制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的转动,所以能够防止钓鱼者误将环状部件13向脱离方向转动或环状部件13任意地向脱离方向转动,因此能够防止环状部件13从第一侧板8不经意地脱离。[其它实施方式](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拟饵抛投钓用的水滴形的双轴承绕线轮,但也可以是圆形的双轴承绕线轮。(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利用发电制动卷筒的卷筒制动单元,但卷筒制动单元不限于能够电控的单元,也可以是离心式的卷筒制动单元或磁铁式的卷筒制动单元。(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环状部件13的卡合方向与杆部件95的限制方向为相同方向,但也可以如图11和图12所示,使环状部件13的卡合方向与杆部件95的限制方向为相反方向。即,环状部件13的卡合方向(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的逆时针方向)和杆部件95的限制方向(下方,从第一侧盖6侧观察的顺时针方向)也可以为相反方向。(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环状部件13是与支承部件81分体的,但也可以将环状部件13与支承部件81一体地设置而成的部件作为转动部件。此外,也可以将支承部件81一体地设置于第一侧盖6而成的部件作为转动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