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

文档序号:250676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先将收集的桑枝粉碎,其中80%的桑枝颗粒为0.4~1厘米;再将粉碎的桑枝浸泡2~3天,至水分饱和;然后将浸泡过的桑枝沥水至手捏不出水,手松开后桑枝自然散开为止,得到桑枝屑;将桑枝屑、纯生石灰和食用玉米粉搅拌均匀,得到栽培料;再依次经过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即出菇,出菇后2~3天即可采摘,采摘后,即刻清理菌袋端部的菇根,以免妨碍后续出菇。本方法易学易懂,操作方便,成本低,效益高,可促进蚕桑产业化发展。能够合理、高效地将蚕桑生产后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专利说明】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利用农业废弃物桑枝生产有机全桑枝食用菌的方法,属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领域】。
[0002]
【背景技术】
[0003]桑枝是蚕桑生产中最大量的副产物(18 — 23t/ hm2),其木纤维化程度适中,富含纤维素、粗蛋白等多种营养物质,是栽培食用菌和药用菌的良好基质材料。然而生产中利用桑枝做原料来进行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和农户极少,且只能在传统栽培料(棉籽壳、玉米芯、杂木屑等)中少量添加,如添加量超过40%,则不出菇或出菇率很低,影响产量和品质,最终导致效益低下。蚕桑产业区大量废弃桑枝只能堆在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任其腐烂,既污染环境,还有碍观瞻。即使用做燃料,其资源利用率也极低(约为10%左右),不但造成资源极大浪费,而且燃烧排放的烟雾还污染大气。
[0004]
【发明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资少、效益高、易于掌握的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生产步骤如下,
1)粉碎:将收集的桑枝原料采用树枝粉碎机进行粉碎,其中80%的桑枝颗粒大小控制在0.4厘米;粉碎前使桑枝水分含量控制在60-70% ;
2)浸泡:将粉碎的桑枝放入清洁卫生的浸泡池内浸泡2~3天,至水分饱和,每天翻堆2次,浸泡时用塑料薄膜覆盖;
3)浙水:将浸泡过的桑枝浙水至手捏不出水,手松开后桑枝自然散开为止,得到桑枝
屑;
4)拌料:将占栽培料总质量96-98.8%的桑枝屑、0.5-1.5%的纯生石灰和0.5-2.5%的食用玉米粉混合然后搅拌均匀,并使其PH保持在7.5、之间,得到栽培料;
5)装袋:将栽培料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菌袋里,每袋质量不超过5kg ;
6)灭菌:对袋装栽培料进行灭菌处理;
7)接种:接种室清洗干净后用石灰水冲洗消毒;将袋装栽培料放在接种台上用紫外灯灭菌1-2小时,然后关掉紫外灯,即可进行菌袋接种,所有木腐食用菌均可作为菌种;
8)培养:在室内或棚内于f30°C弱光下培养菌丝,并保持培养环境湿度90%~95%;当菌袋内长满菌丝,即开始出菇,出菇后,每天需对着菌袋洒水1~4次,以继续保持环境湿度90%"95% ;
9)采菇及管理:出菇后2~3天即可采摘,采摘后,即刻清理菌袋端部的菇根,以免妨碍后续出菇。
[0007]优选地,第4)步栽培料的优选配比为,桑枝屑占栽培料总质量的98% ;纯生石灰为1%;食用玉米粉为1%。
[0008]优选地,第7 )步消毒用石灰水质量浓度为3%。
[0009]优选地,第5)步栽培料装入菌袋的质量优选0.5 kg或者I kg。
[0010]优选地,第8)步培养菌丝的温度优选1(T25°C。
[0011]优选地,第2)步浸泡池底部为5度斜面且预留有排水孔。
[0012]优选地,桑枝原料来源于蚕桑产业区种植的桑树。
[0013]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方法为蚕桑生产区合理利用桑枝废弃物提供一种造价低廉的、易于掌握的技术,该生产技术易学易懂,操作方便,成本低,效益高,可促进蚕桑产业化发展。
[0014]2)本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支撑作用,能够合理、高效地将蚕桑生产后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每亩桑园可增加蚕农收入2000元左右(每亩桑园可伐桑枝500kg左右,可生产有机食用菌500kg左右,按普通食用菌批发价4元/kg计算,收入为2000元),对于防止蚕桑产业发展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和桑枝焚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有重要的作用。
[0015]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本发明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详细介绍如下。
[0017]I)原料收购:选择方圆50公里年产桑枝1000吨以上的蚕桑产区,于每年的桑枝修剪期集中收购,或者周年收购均可。
[0018]2)粉碎:当桑枝水分含量在60-70%左右时,采用树枝粉碎机(年产10万袋食用菌包,7000元左右的粉碎机既能满足生产需要)粉碎桑枝,其中80%桑枝颗粒大小控制在0.4
厘米。
[0019]3)浸泡:将粉碎的桑枝放入底部为5度斜面且预留有排水孔的清洁水泥池,浇水(天然无污染的山泉水、井水最佳,自来水也可)浸泡至水分饱和(即100%),再用塑料薄膜覆盖,浸泡2~3天,每天翻堆2次。
[0020]4)浙水:将浸泡过的桑枝浙水至手捏不出水,手松开后桑枝屑自然散开为止,得到桑枝屑。
[0021]5)拌料:准备占栽培料总质量96-98.8%的桑枝屑、0.5-1.5%的纯生石灰(不含重金属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和0.5-2.5%的食用玉米粉,然后混合并人工或搅拌机搅拌均匀,用PH试纸测试酸碱度,并使其pH保持在7.5、之间,得到栽培料。优选配料:桑枝屑98%+ 1%纯生石灰+1%食用玉米粉;或者桑枝屑97% + 1.2%纯生石灰+1.8%食用玉米粉;或者桑枝屑96.2% + 1.4%纯生石灰+2.4%食用玉米粉。
[0022]6)装袋:将搅拌均匀的栽培料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菌袋里,每袋栽培料的最大装入质量不超过5 kg。根据菌袋规格大小,实际每袋装栽培料0.5kg或lkg。
[0023]7)灭菌:对袋装栽培料进行灭菌处理;根据采取的灭菌方法,常温灭菌从生火开始计算时间,大约需24小时,高温高压灭菌需5飞小时。
[0024]8)接种:接种室清洗干净后再用3%石灰水冲洗消毒一遍。将袋装栽培料放在接种台上用紫外灯灭菌1-2小时,然后关掉紫外灯,即可进行菌袋接种,所有木腐食用菌均可。
[0025]9)培养:在1~30°C (其中以1(T25°C最佳)室内或棚内弱光下培养,保持培养环境湿度在90%~95%,优选环境湿度在92%~94%。
[0026]10)出菇:室内或棚内均可,在上述环境条件下放置菌袋,培养菌丝,大约30天左右(视室内或棚内温而定,温度高,时间短,反之,时间长)菌袋内长满菌丝,即开始出菇,出菇后,每天需用花洒类喷头对着菌袋洒水1~4次,以继续保持室/棚内湿度90%~95%左右。
[0027]11)采菇及管理:出菇后2~3天即可采摘。采摘后,即刻清理菌袋端部的菇根(也称菇脚),以免妨碍后续出菇,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地,全桑枝栽培料的生物学效率可达90%以上,即Ikg桑枝屑可生产鲜菇0.9^1.2kg (视菇的种类而不同)。
[0028]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权利要求】
1.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步骤如下, 1)粉碎:将收集的桑枝原料采用树枝粉碎机进行粉碎,其中80%的桑枝颗粒大小控制在0.4厘米;粉碎前使桑枝水分含量控制在60-70% ; 2)浸泡:将粉碎的桑枝放入清洁卫生的浸泡池内浸泡2~3天,至水分饱和,每天翻堆2次,浸泡时用塑料薄膜覆盖; 3)浙水:将浸泡过的桑枝浙水至手捏不出水,手松开后桑枝自然散开为止,得到桑枝屑; 4)拌料:将占栽培料总质量96-98.8%的桑枝屑、0.5-1.5%的纯生石灰和0.5-2.5%的食用玉米粉混合然后搅拌均匀,并使其PH保持在7.5、之间,得到栽培料; 5)装袋:将栽培料装入 事先准备好的菌袋里,每袋质量不超过5kg ; 6)灭菌:对袋装栽培料进行灭菌处理; 7)接种:接种室清洗干净后用石灰水冲洗消毒;将袋装栽培料放在接种台上用紫外灯灭菌1~2小时,然后关掉紫外灯,即可进行菌袋接种,所有木腐食用菌均可作为菌种; 8)培养:在室内或棚内于1~30°C弱光下培养菌丝,并保持培养环境湿度90%~95%;当菌袋内长满菌丝,即开始出菇,出菇后,每天需对着菌袋洒水1~4次,以继续保持环境湿度90%"95% ; 9)采菇及管理:出菇后2~3天即可采摘,采摘后,即刻清理菌袋端部的菇根,以免妨碍后续出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4)步栽培料的优选配比为,桑枝屑占栽培料总质量的98% ;纯生石灰为1% ;食用玉米粉为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7)步消毒用石灰水质量浓度为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5)步栽培料装入菌袋的质量优选0.5 kg或者I k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8)步培养菌丝的温度优选1(T25°C。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2)步浸泡池底部为5度斜面且预留有排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桑枝原料来源于蚕桑产业区种植的桑树。
【文档编号】C05G3/00GK103918478SQ201410147723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4日
【发明者】刘芸, 倪九派, 谢德体, 彭洪光, 刘强 申请人:西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