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宽窄行插秧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稻栽培一般都采用等行距的插植方法,但是这种插植方法植株与植株之间必然会出现遮阳的问题,对通风、通光都不利,水稻的通风通光性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及病虫割的防治。目前宽窄行插秧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窄行距与宽行距间隔栽培的一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该栽培方式既能保证单位面积上的穴数合理,又具有植株群体分布合理,通风透光性能好,光合作用率高等优点,因此单产水平较高,是高产攻关常选择的栽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通风透光性增强,使稻株间湿度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危害,最终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为了适应这种农艺的要求,人们也设计出不各种不同的宽窄行水稻插秧机,如公开号为CN1017795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宽窄行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秧箱、分插机构、移秧箱机构、机架,悬挂架以及动力行走装置,秧箱可在移秧箱机构的带动下在机架上进行横向的左右移动;其特征在于:分插机构的秧苗取插机构之间的间距按照宽行宽度、窄行宽度间隔地设置;秧箱被按横向分成若干个秧毯放置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存在间隔,所述单元内设有放置秧毯位,其宽度为窄行宽度的两倍;每个单元配设有两个间距为窄行宽度的秧苗取插机构。但是这种插秧机在使用时,同一苗板对应的两个取秧位同时由插秧爪取秧,一个从左端开始取,一个从中部开始取,随着苗台向左移动,取秧点的位置相对于苗台向右移动,直到左侧的取秧点到达苗板的中部,右侧的取秧点到达苗板的最右侧,此时,理论上,左侧了秧点对应该行秧苗前半部的最后一根秧苗,但如果这根秧苗是的左右两侧均没有任何约束面,这根秧苗在就容易倒,而使得插秧爪根本取不到秧苗,同理,当苗台从左往右移动时,即取秧点相对于苗台从右往左移动,右侧取秧点到达最后一根秧苗时也具有同样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中部秧苗容易倒掉,容易出现漏插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很好的解决单苗板双插型的宽窄行插秧机单行尾苗容易漏插的双插型苗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双插型苗板,包括板体、两侧挡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体的下端中部设有毯苗分割板,毯苗分割板将所述的板体分割成左板体和右板体,左右板体分别设有一个取秧位,苗台处于最右侧时,两个取秧位分别处于左右板的最左端。本技术方案在苗板的中部下端设有一个毯苗分割板,在毯苗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其对毯苗形成分割,并达到对其两侧的秧苗的约束作用。当插秧爪到达该处取秧时,该处的秧苗不会倒掉,不会造成漏插。
作为优选,所述的毯苗分割板包括一个用于将其固定在板体上的底板,和一个垂直于底板的分割板,该分割板上端为尖角,贴合于固定板,下端翘起,构成一个斜向上的切割刃。
本实用新型的带来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中部秧苗容易倒掉,容易出现漏插的技术问题,实现了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很好的解决单苗板双插型的宽窄行插秧机单行尾苗容易漏插的双插型苗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毯苗分割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双插型苗板,包括板体1、两侧挡边3,所述的板体的下端中部设有毯苗分割板2,毯苗分割板将所述的板体分割成左板体11和右板体12,左右板体分别设有一个取秧位,苗台处于最右侧时,两个取秧位分别处于左右板的最左端。所述的毯苗分割板包括一个用于将其固定在板体上的底板21,和一个垂直于底板的分割板22,该分割板上端为尖角23,贴合于固定板,下端翘起,构成一个斜向上的切割刃。
本技术方案在苗板的中部下端设有一个毯苗分割板,在毯苗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其对毯苗形成分割,并达到对其两侧的秧苗的约束作用。当插秧爪到达该处取秧时,该处的秧苗不会倒掉,不会造成漏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