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杏抗体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1661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银杏抗体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在园林绿化用树品种优化与选育方面主要为选用突出的天然优良品种,并加以严格的人工管理及繁殖,随着绿化要求的提高与后期大规模苗木管理难度的增加,通过人工干预培育出较天然品种性状更优异、成活率更高、后期管理难度更低的新品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趋势。并且随着“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计划的提出,新品种苗木的规模化培育十分具有发展前景。

目前的抗逆新品种选育主要是以组培幼苗为基体,在较长时期内对其喷施抗体培养液以促进其发生良性变异。在选育过程中,抗体培养液的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浓度需要逐渐增高,目前采用的是人工配置不同浓度培养液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占用工作人员的时间且不能脱离监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借自然干燥方法使得培养液浓度不断提高、且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脱离监管的培养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银杏抗体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培养液存储箱、风轮以及培养液传送装置;所述培养液存储箱与培养箱外侧壁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培养液存储箱上部延周向开设有格栅状通风口,所述培养箱顶部低于通风口;所述培养液传送装置包括水管、水泵以及喷头,所述水管一端伸入培养液存储箱下部、另一端伸入培养箱内部,所述喷头设置于培养箱内部并与伸入培养箱的水管连接,所述水泵设置于水管上;所述风轮设置于培养液存储箱内部、并与伸入培养液存储箱的水管外壁可旋转的连接。

将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置于自然通风的室内,风进入培养液存储箱带动风轮缓慢转动,一方面能够加快水分的蒸发,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培养液长期静置导致不均匀的情况,培养液储存箱中的培养液浓度逐渐增高;需要施用于培养箱中的幼苗上时,水泵将培养液泵送至喷头处。

进一步的,所述培养箱包括箱体与盖体,所述箱体与盖体为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所述喷头设置于盖体下方,可拆卸的连接设置能够使得培养液存储箱与盖体均能与培养箱脱离,并与其它的培养箱连接,能够提高培养液存储箱的利用率。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上还设置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规则排布于喷头四周,能够为植物幼苗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孔中均设置有脱脂棉球,为了使得进入培养箱内的空气相对洁净,避免外部细菌进入培养箱,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加装有水泵定时开关,能够使得水泵每隔一段时间工作一次、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动关闭,使得整个系统形成一个简易的自动控制系统,即使在较长的时间内脱离监管也不会影响植物的抗体培养进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通过自然干燥使得培养液存储箱内的培养液浓度不断提高以满足抗体培养的需求,且整个装置耗能低、稳定性强,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幼苗抗体培养。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箱体,12、盖体,121、透气孔,2、培养液存储箱,21、通风口,3、风轮,41、水管,42、水泵,43、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银杏抗体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培养液存储箱2、风轮3以及培养液传送装置;所述培养液存储箱2与培养箱外侧壁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培养液存储箱2上部延周向开设有格栅状通风口21,所述培养箱顶部低于通风口21;所述培养液传送装置包括水管41、水泵42以及喷头43,所述水管41一端伸入培养液存储箱2下部、另一端伸入培养箱内部,所述喷头43设置于培养箱内部并与伸入培养箱的水管41连接,所述水泵42设置于水管41上;所述风轮3设置于培养液存储箱2内部、并与伸入培养液存储箱2的水管41外壁可旋转的连接。

所述培养箱包括箱体11与盖体12,所述箱体11与盖体12为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所述喷头43设置于盖体12下方,可拆卸的连接设置能够使得培养液存储箱2与盖体12均能与培养箱脱离,并与其它的培养箱连接,能够提高培养液存储箱2的利用率。

所述盖体12上还设置有透气孔121,所述透气孔121规则排布于喷头43四周,能够为植物幼苗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

所述透气孔121中均设置有脱脂棉球,为了使得进入培养箱内的空气相对洁净,避免外部细菌进入培养箱,

所述水泵42加装有水泵42定时开关,能够使得水泵42每隔一段时间工作一次、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动关闭,使得整个系统形成一个简易的自动控制系统,即使在较长的时间内脱离监管也不会影响植物的抗体培养进度。本实施例中,可以设定定时开关每7天启动一次,每次工作3-5min。

将本实施例的装置置于自然通风的室内,风进入培养液存储箱2带动风轮3缓慢转动,一方面能够加快水分的蒸发,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培养液长期静置导致不均匀的情况,培养液储存箱中的培养液浓度逐渐增高;需要施用于培养箱中的幼苗上时,水泵42将培养液泵送至喷头43处。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