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虫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1637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养虫笼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饲养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养虫笼。



背景技术:

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是危害蔬菜、花卉的世界性大害虫。常见斑潜蝇种类有三叶草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等。斑潜蝇为害特点是:雌成虫用产卵器将叶片刺伤,吸取汁液。雌虫把卵产在寄主叶片表皮下,卵在叶片内发育成幼虫,产生不规则蛇形虫道,也有“鬼画符”之称。寄主叶片叶绿素被破坏,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为害严重时,受害植物叶片脱落,甚至整株死亡。

斑潜蝇的寄主范围比较广、传播速度快、繁殖力比较强且易产生抗药性。研究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是有效防治斑潜蝇的前提。合理的饲养技术及饲养装置是高效完成实验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单对饲养斑潜蝇技术是用灯罩法,此方法的主要技术是将8cm×8cm的硬纸板中间向内剪开1/2,将豆茎卡入剪口中固定,并用灯罩罩住,灯罩上方用纱布封口,用于补充营养的脱脂棉直接放在硬纸板上。这种技术存在的不足是硬纸板易使寄主植物茎干受损;换蝇时需要将灯罩掀起,斑潜蝇容易逃逸;灯罩上方需要纱布封口,操作不便。此外,有研究人员还利用改造后的餐巾纸塑料容器或玻璃罩作为饲养装置。其缺点是,供斑潜蝇活动空间小,在饲养过程中斑潜蝇容易逃逸,透气性不好,湿度太大会粘死斑潜蝇。故急需一种针对斑潜蝇的饲养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养虫笼,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养虫笼,包括框架、支撑件、纱笼和绑扣件,所述支撑件连接于所述框架底部;所述纱笼侧面设有窗口、下方设有开口,所述框架通过所述开口可套入所述纱笼内,所述绑扣件用于将所述纱笼的开口收拢并封口。

进一步的,所述窗口位于所述纱笼一侧面中心位置,所述窗口的外侧设有魔术贴毛面,所述魔术贴毛面可粘合魔术贴勾面,使得所述窗口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为长方体。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的上棱中间位置设有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呈刀叉状,包括支杆和倒U型插件,所述支杆固定于所述插件中间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的底面两棱中间位置设有横杆,所述支杆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杆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插件与所述框架底面的对角线平行,所述插件高度和育苗盆高度一致,所述插件宽度和育苗盆对角线宽度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和支撑件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纱笼呈长方体状,由五面网纱组成,下底面开放。

进一步的,所述纱笼的长和宽与所述框架的长和宽一致,所述纱笼的高度比所述框架的高度高,比一体成型的框架和支撑件的整体高度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框架将寄主叶片罩起来,使整个寄主叶片裸露在框架装置内,斑潜蝇在寄主植物正反两面均可产卵;成虫死亡后会落在纱笼封口处,方便观察,利于统计数据;多余出来的纱网以茎干为中心收拢后用绑扣件封口,避免了植物茎干受损。本实用新型为斑潜蝇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且饲养过程不容易逃逸,透气性好,完全满足高效便捷饲养斑潜蝇个体的需要,亦可适用其它潜蝇科昆虫的研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重复利用,节约成本。

另外,所述魔术贴减小了成虫逃逸的几率;所述挂钩为实验对象提供外源营养;所述框架为长方体,所述纱笼呈长方体状,由五面网纱组成,下底面开放,所述纱笼的长和宽与所述框架的长和宽一致,所述纱笼的高度比所述框架的高度高,比一体成型的框架和支撑件的整体高度低,上述设置便于将框架套入纱笼内,且纱笼与框架紧密贴合,便于观察养殖情况,另外,便于将纱笼的开口收拢至框架下方的支杆上并进行封口。所述支撑件的结构和位置设置,进一步提高支撑件插入花盆中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利用魔术贴便于移入斑潜蝇后封闭所述窗口;所述框架的上棱中间位置设有挂钩,用于悬挂蘸有葡萄糖溶液的脱脂棉,为实验对象提供外源营养。所述插件与所述框架底面的对角线平行,进一步提高支撑框架的稳固性。所述框架和支撑件一体成型,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养虫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框架和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纱笼的示意图;

图中:1.框架、2.支撑件、3.纱笼、4.绑扣件、5.魔术贴毛面、6.挂钩、101.横杆、201.支杆、202.插件、301.开口、302.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养虫笼,包括框架1、支撑件2、纱笼3和绑扣件4。所述框架1用于固定供斑潜蝇取食、产卵的寄主植物,且为斑潜蝇的活动提供了空间,框架1为长方体,其大小可根据寄主植物高度制定。所述框架1的上棱中间位置设有挂钩6,用于悬挂蘸有葡萄糖溶液的脱脂棉,为实验对象提供外源营养。所述支撑件2连接于所述框架1底部,所述支撑件2用于支撑框架1并固定于育苗盆内,其大小可根据育苗盆的大小或者实验的需要进行调节。所述纱笼3下方设有开口3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纱笼3呈长方体状,由五面网纱组成,下底面开放。所述框架1通过所述开口301可套入所述纱笼3内,所述绑扣件4用于将所述纱笼3的开口301收拢并封口。使用时,将寄主植物套入框架1内后,以植物茎干为中心,将多余出来纱笼3收拢在一起,用绑扣件4将其绑紧封口,防止斑潜蝇逃脱,且纱笼3的透气性好,使得实验环境更接近田间环境。所述纱笼3一侧面中心位置设有一窗口302,从窗口302处将斑潜蝇移入或移出框架1。所述窗口302的外侧设有魔术贴毛面5,所述魔术贴毛面5可粘合魔术贴勾面(图中未标),所述魔术贴毛面5可封闭所述窗口302,便于移入斑潜蝇后封闭所述窗口302。

进一步,所述支撑件2呈刀叉状,包括支杆201和倒U型插件202,所述支杆201固定于所述插件202中间位置,插件202用于嵌在育苗盆中,起固定作用,插件202的高度和育苗盆高度一致,倒U型插件202的宽度和育苗盆对角线宽度一致,上述设置提高支撑件2插入育苗盆中的牢固性和稳定性。所述框架1的底面两棱中间位置设有横杆101,所述支杆201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杆101的中间位置,该设置使得支撑件2能够更好平衡框架1。所述插件202与所述框架1底面的对角线平行,进一步提高支撑框架1的稳固性。所述框架1和支撑件2一体成型,便于操作。所述纱笼3的长和宽与所述框架1的长和宽一致,所述纱笼3的高度比所述框架1的高度高,比一体成型的框架1和支撑件2的整体高度低,便于将框架1套入纱笼3内,且纱笼3与框架1紧密贴合,便于观察养殖情况,另外,便于将纱笼3的开口301收拢至框架1下方的支杆201上并进行封口。所述绑扣件4为铁丝,铁丝的密封效果良好,进一步避免寄主植物茎干受损。

使用时,将蘸有葡萄糖溶液的脱脂棉悬挂在挂钩6上,将纱笼3套在框架1上。选择一盆含两片真叶的寄主植物,剪去其中一片真叶及其他子叶。将插件202嵌在花盆中,使寄主叶片刚好落在长方体框架1中心位置。将多余的纱布以植物茎干为中心收拢在一起,并用铁丝绑扣件4封口,避免斑潜蝇死后落入花盆中。将魔术贴勾面拉开,用移虫管将初羽化、雌雄配对的斑潜蝇通过窗口302处移入养虫笼,再将魔术贴勾面和毛面魔术贴粘合,并放入气候箱,气候箱所设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55%,L:D=14:10。待接种24小时后,从相同位置将斑潜蝇移出。已接种24小时(当天换出来的叶片),需在透光显微镜下镜检。具体操作是将绑扣件4解开,用剪刀剪下叶片,观察取食孔数及产卵数。将嵌在花盆里的框架1和纱笼3取下来,以便下次重复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框架1将寄主叶片罩起来,使整个寄主叶片裸露在框架1装置内,斑潜蝇在寄主植物正反两面均可产卵;成虫死亡后会落在纱笼3封口处,方便观察,利于统计数据。所述挂钩6为实验对象提供外源营养。多余出来的纱网以茎干为中心收拢后再用铁丝绑扣件4封口,避免了植物茎干受损。所述魔术贴减小了成虫逃逸的几率。本实用新型完全满足高效便捷饲养斑潜蝇个体的需要,亦可适用其它潜蝇科昆虫的研究。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可以重复利用,节约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