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2154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农村收获农作物后处理田间的秸秆及秸茬一直是人们面临的难题,若将秸秆及秸茬直接留在田间待其腐烂则无法保证下季农作物的及时耕种;若将秸秆及秸茬粉碎后直接还田则存在严重影响土壤墒情而使得农作物种子播种后难以萌发;若将秸秆及秸茬回收则存在需求大量的人力和存放场地从而加重农民负担,并且存在易燃的隐患。

尤其是麦收后剩下的麦秆,农民普遍采用焚烧的方法来解决,由于农民焚烧秸秆后不但便于下季农作物的播种,而且因焚烧秸秆后对病虫害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即后期的农作物的管理可明显减少一次农药喷洒而降低生产成本。如果农民不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麦秸则还需要另外支出麦秸打包贮存或粉碎的额外费用,所以环保部门每年出台的禁止焚烧麦秸的政令很难被农民乐意接受。事实上是每年麦收季节政府出台禁焚令而农民焚烧秸秆的事件继续重复,以致空气污染严重及交通事故频发。

针对秸秆处理难的问题,人们设计出秸秆制粒机将秸秆制成颗粒作饲料或燃料,尽管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秸秆处理的问题,但这类设备笨重且是依靠强大的压力将秸秆压缩并由强压产生的热能将秸秆粘结成块,这类秸秆制粒机存在能耗高且不便搬运的问题。

然而人们也有在旋耕机或播种机上安装秸秆制粒机的设计,但这类设计是针对秸秆粉碎后通过强大的压力而将秸秆制成颗粒还田,这必然存在笨重的秸秆制粒机随旋耕机或播种机运行及自身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在大田耕种方面很难得到实施应用;同时,秸茬造粒还田装置中的带槽压辊上的凹槽内的土草颗粒如果不能及时脱落则会使得带槽压辊上方的秸茬和土粒逐步堆积而导致设备无法运转;而且秸茬造粒还田装置中的带槽压辊间若遇到较大的石子或石块则会导致带槽压辊被卡住而难以转动;此外,人们在旋耕机或播种机安装秸秆粉碎机将麦秆及麦茬粉碎后直接还田则存在严重影响土壤墒情而影响种子萌发的弊端;因此,特别是麦收后田间的麦秸及麦茬处理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耗低且效率高的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包括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为拖拉机或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设置有机架、秸茬收集装置、草土压条装置及掩埋装置,所述秸茬收集装置、草土压条装置及掩埋装置均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秸茬收集装置及草土压条装置均与传动装置连接;

所述秸茬收集装置设置有开沟装置、分拔装置及收割装置,所述开沟装置设置有一个固定板及若干个犁头,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固定于机架上,固定板外侧上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螺栓一,犁头通过固定板外侧上的螺栓一固定,每个犁头等距离固定于固定板的下端,固定板上端位于相邻的犁头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分拔装置;每个分拔装置的外端设置有嵌入一个可左右转动的圆柱型转轴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通过分拔装置外端的螺栓二固定,分拔装置外端垂直设置的多个螺栓二;所述收割装置设置有中轴,中轴上等距离设置有若干个圆轴,所述圆轴位于分拔装置中间,圆轴上交错固定有若干个收割切刀,收割切刀与中轴垂直,中轴的两端通过轴承与机架活动连接,中轴位于机架外的一端与传动装置通过链条或皮带连接;

所述草土压条装置设置有压辊轴及若干个对压辊,压辊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固定于机架上,对压辊等距离设置于压辊轴上,固定板上位于犁头另一侧的对压辊位于圆轴后下方且对压辊的长度与圆轴的长度相等;所述对压辊设置有带槽压辊一及带槽压辊二,带槽压辊一及带槽压辊二的直径相等且长度相等,带槽压辊一上等距离依次设置有若干个凹槽一,带槽压辊二上等距离依次设置有若干个凹槽二,凹槽一与凹槽二的宽度相等;带槽压辊一上的凹槽一及带槽压辊二上的凹槽二相对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压辊轴位于机架一侧的外端与传动装置通过链条或皮带连接;

所述掩埋装置设置有压轮轴、压轮及掩埋板,所述压轮轴上等距离设置压轮,压轮轴通过轴承与机架连接,压轮位于对压辊的后下方且压轮的长度等于对压辊的长度;所述掩埋板呈45°至60°的角固定于机架后端。

所述机架上位于对压辊上方设置有喷洒器,喷洒器设置有药肥箱、控制开关及喷洒管,喷洒管上设置有多个喷洒孔,控制开关安装在药肥箱与喷洒管之间。

所述分拔装置位于固定板上的间距等于分拔装置自身的宽度,分拔装置上的圆柱型转轴位于犁头的后侧。

所述犁头的宽度为4cm至5cm,所述固定板上等距离设置有5个犁头,与犁头后端相对应的圆轴、对压辊及压轮个数均设置为5个,在犁头两侧于固定板上端被固定的分拔装置设置有6个。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使用本发明的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秸茬与田间的泥土混合后被挤压成条状后还田的装置结构简单且体积小,可以安装到拖拉机或其它传动装置上,不仅节能,而且方便农作物的播种及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长效有机肥,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土壤的再利用走向良性循环;解决了灭茬旋耕机将秸茬粉碎后直接还田影响土壤墒情而使得农作物种子播种后难以萌发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灭茬旋耕机不能处理田间全部秸杆的问题即只能处理田间地表10cm以下的秸茬;本发明的实施应用可以将秸杆及秸茬与土壤同时压条还田,相应地可取消收割机必须配备秸杆粉碎机的规定,大大降低收割机的能耗并且有效地提高收割机的速度即工作效率;消除了秸茬造粒还田装置中的草土收集控制装置以及破碎成粒装置易被物料堵塞的弊端;避免了草土收集控制装置采取草土分离后再收集增加了操作过程且能耗高的现象;免除了破碎成粒装置复杂的构造以及脱粒难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秸茬收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草土压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掩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喷洒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动装置,2、机架,3、秸茬收集装置,4、草土压条装置,5、掩埋装置,6、开沟装置,7、分拔装置,8、收割装置,9、固定板,10、犁头,11、转轴,12、螺栓一,13、收割切刀,14、中轴,15、带槽压辊一,16、带槽压辊二,17、凹槽一,18、凹槽二,19、压轮,20、掩埋板,21、压轮轴,22、喷洒器,23、药肥箱,24、控制开关,25、喷洒管,26、喷洒孔,27、固定框,28、螺栓二,29、圆轴,30、压辊轴,31、对压辊。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包括传动装置1,传动装置1为拖拉机或收割机,秸秆混合压条沟埋还田装置设置有机架2、秸茬收集装置3、草土压条装置4及掩埋装置5。秸茬收集装置3、草土压条装置4及掩埋装置5均固定于机架2上,秸茬收集装置3及草土压条装置4均与传动装置1连接。

如图2所示,秸茬收集装置3设置有开沟装置6、分拔装置7及收割装置8,开沟装置设置有一个固定板9及若干个犁头10,固定板9的两端固定于机架2上,固定板9外侧上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螺栓一12,犁头10通过固定板9外侧上的螺栓一12固定,每个犁头10等距离固定于固定板9的下端,固定板9上端位于相邻的犁头10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分拔装置7。每个分拔装置7的外端设置有嵌入一个可左右转动的圆柱型转轴11的固定框27,固定框27通过分拔装置7外端的螺栓二28固定,分拔装置7外端垂直设置的多个螺栓二28。分拔装置7位于固定板9上的间距等于分拔装置7自身的宽度,分拔装置7上的圆柱型转轴11位于犁头10的后侧。收割装置8设置有中轴14,中轴14上等距离设置有若干个圆轴29,圆轴29位于分拔装置7中间,圆轴29上交错固定有若干个收割切刀13,收割切刀13与中轴14垂直,中轴14的两端通过轴承与机架2活动连接,中轴14位于机架2外的一端与传动装置1通过链条或皮带连接。犁头10的宽度为4cm至5cm,固定板9上等距离设置有5个犁头10,与犁头10后端相对应的圆轴29个数设置为5个,在犁头10两侧于固定板9上端被固定的分拔装置7设置有6个。

如图3所示,草土压条装置4设置有压辊轴30及若干个对压辊31,压辊轴30的两端通过轴承固定于机架2上,对压辊31等距离设置于压辊轴30上,固定板9上位于犁头10另一侧的对压辊31位于圆轴29后下方且对压辊31的长度与圆轴29的长度相等。对压辊31设置有带槽压辊一15及带槽压辊二16,带槽压辊一15及带槽压辊二16的直径相等且长度相等,带槽压辊一15上等距离依次设置有若干个凹槽一17,带槽压辊二16上等距离依次设置有若干个凹槽二18,凹槽一17与凹槽二18的宽度相等。带槽压辊一15上的凹槽一17及带槽压辊二16上的凹槽二18相对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带槽压辊一15及带槽压辊二16的一端均与传动装置1通过链条或皮带连接,与犁头10后端相对应的对压辊31个数设置为5个。

如图4所示,掩埋装置设置5有压轮轴21、压轮19及掩埋板20,压轮轴21上等距离设置压轮19,压轮轴21通过轴承与机架2连接,压轮19位于对压辊21的后下方且压轮19的长度等于对压辊31的长度。掩埋板20呈45°至60°的角固定于机架2后端,与犁头10后端相对应的压轮19个数设置为5个。

如图5所示,机架2上位于对压辊31上方设置有喷洒器22,喷洒器22设置有药肥箱23、控制开关24及喷洒管25,喷洒管25上设置有多个喷洒孔26,控制开关24安装在药肥箱23与喷洒管25之间。

宽度设计为4cm至5cm的犁头10接近于秸茬的田间的宽度,事实上犁头10的宽度可根据田间秸茬实际宽度来调整即可,也就是说固定板9上水平方向排列的螺栓一12可以实现犁头10在固定板9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间距。固定板9上端的分拔装置7位于相邻犁头10上方中间则可实现由分拔装置7将犁头10翻动后的秸茬和部分泥土沿着犁头10中间的方向送入到安装有收割切刀13的圆轴29下方,在圆轴29下方的秸茬和泥土被转动的收割切刀13传送到对压辊31上。进入到对压辊31上的秸茬和泥土则被带槽压辊一15及带槽压辊二16上处在同一平面上的凹槽一17及凹槽二18挤压成条状后落入对压辊31的后下方,秸茬和泥土被压条后落入田间的位置也正是犁头10在田间行走后留下的沟即秸茬和泥土的压条落入到犁头犁过的沟内,随后沟内秸茬和泥土的压条被压轮19压实后再由掩埋板20将沟两边的松散的泥土推进沟内并覆盖在秸茬和泥土的压条的上面,使得秸茬与泥土混合被压结实成条后埋入土壤内而有效地保证农作物的播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