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碎茶破土犁,应用于农业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一季农作物收割完成后,土地地表上会残留农作物秸秆,需要对土壤表面进行碎茶破土作业,便于耕种下一季作物,现有的农业机具中破茬碎土设备结构比较复杂,使用过程中容易缠绕农作物秸秆,不利于碎茶破土作业,因此有必要设置一种旋转碎茶破土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方案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碎茶破土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碎茶破土犁,包括:牵引架、横梁、侧梁,所述牵引架固定安装在横梁与侧梁组成的犁架上,所述犁架上前后端分别设置一个“v”形状的旋转破茬装置,所述横梁上的前后端分别固定安装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分别插接在两侧侧梁安装孔内的第一方管、第二方管固接连接,且形成“v”形状的前端旋转破茬装置的安装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分别插接在两侧侧梁安装孔内的第三方管、第四方管固接连接,且形成“v”形状的后端旋转破茬装置的安装架,前后端所述的旋转破茬装置的安装架上的方管均通过u形套箍固接l形连接板的底板,所述l形连接板的侧板固接设置在通长螺杆上套设的套块组上,所述套块组之间挤压定位安装多个弧形刀盘。
优选的,位于前后两端所述的旋转破茬装置包括的弧形刀盘弧形方向相反设置,且位于同一组旋转破拆装置上的弧形刀盘相反设置。
优选的,所述弧形刀盘的外圆周盘端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设置的凹孔切槽。
优选的,所述横梁上位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位置均设置有调节孔,前后端“v”形状所述的旋转破茬装置开口角度根据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在调节孔安装位置调整。
优选的,所述套块组是由不等长度的套块组成,不等长度的套块挤压定位弧形刀盘。
优选的,每两个相邻所述的弧形刀盘之间的间距可根据不等长度的套块挤压调整。
有益效果:前后端旋转破茬装置的弧形刀盘在地表面上滚动碎茶破土,安装强度较高,前后端旋转破茬装置的第一方管、第二方管、第三方管、第四方管下方均安装通长螺杆上的弧形刀盘,四组破茬刀盘交错碎茶破土,使得碎茶破土使用效果明显,效率较高;部件安装方便,生产成本较低,碎茶破土效率较高,且碎茶破土面积较大,操作过程中稳定可靠,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旋转碎茶破土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牵引架;2-横梁;3-侧梁;4-第一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6-第一方管;7-第二方管;8-第三方管;9-第四方管;10-u形套箍;11-l形连接板;12-通长螺杆;13-套块组;14-弧形刀盘;15-凹孔切槽;16-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碎茶破土犁,包括:牵引架1、横梁2、侧梁3,所述牵引架1固定安装在横梁2与侧梁3组成的犁架上,所述犁架上前后端分别设置一个“v”形状的旋转破茬装置,所述横梁2上的前后端分别固定安装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5。
所述第一连接件4与分别插接在两侧侧梁3安装孔内的第一方管6、第二方管7固接连接,且形成“v”形状的前端旋转破茬装置的安装架,所述第二连接件5与分别插接在两侧侧梁3安装孔内的第三方管8、第四方管9固接连接,且形成“v”形状的后端旋转破茬装置的安装架,前后端所述的旋转破茬装置的安装架上的方管均通过u形套箍10固接l形连接板11的底板,所述l形连接板11的侧板固接设置在通长螺杆12上套设的套块组13上,所述套块组13之间挤压定位安装多个弧形刀盘14。
位于前后两端所述的旋转破茬装置包括的弧形刀盘14弧形方向相反设置,且位于同一组旋转破拆装置上的弧形刀盘14相反设置。
所述弧形刀盘14的外圆周盘端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设置的凹孔切槽15,凹孔切槽15用于破茬切碎农作物秸秆以及打碎土壤的作用,破茬碎土效果较好。
所述横梁2上位于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5位置均设置有调节孔16,前后端“v”形状所述的旋转破茬装置开口角度根据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5在调节孔16安装位置调整,根据实际操作时,方便调节,进一步加强了破茬碎土效果。
所述套块组13是由不等长度的套块组成,不等长度的套块挤压定位弧形刀盘14,每两个相邻所述的弧形刀盘14之间的间距可根据不等长度的套块挤压调整,使得弧形刀盘14之间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方便调整。
本发明是这样实施的:牵引架1固定安装在机具上碎茶破土作业时,位于横梁2与侧梁3组成的犁架上安装“v”形状的前后端旋转破茬装置,前后端旋转破茬装置的弧形刀盘14在地表面上滚动碎茶破土,安装强度较高,前后端旋转破茬装置的第一方管6、第二方管7、第三方管8、第四方管9下方均安装通长螺杆上的弧形刀盘14,四组破茬刀盘交错碎茶破土,使得碎茶破土使用效果明显,效率较高。采用本技术方案,部件安装方便,生产成本较低,碎茶破土效率较高,且碎茶破土面积较大,操作过程中稳定可靠,有利于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