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液体接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71892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液体接种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种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食用菌液体接种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发展,液体菌种在袋栽食用菌领域的应用在逐渐普及开来,实现液体菌种在袋装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需要使用接种设备,将菌种接入到菌包内。现有接种设备多使用枪形设计,体积较大,在进行接种时工作人员手部握持的精度较差。另外,在使用接种设备进行定量接种时,传统的方法是依靠工人的经验判断来对液体菌种的出液量进行控制,在出液量的精度上不易把握;高端的接种设备使用电子设备对出液量进行控制,结构复杂,且价格较昂贵。传统接种设备的出液口为一个,菌液呈直流状态接种,容易导致菌包含水量高,菌种分散不均匀,接种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用菌液体接种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食用菌液体接种设备,包括接种器和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上设有加压活塞和排液软管,所述排液软管的一端伸入储液罐中,另一端连接接种器;所述接种器包括插入部、输液部、连接管和握持部,所述插入部为圆锥形,所述输液部与插入部相连接,所述输液部为圆柱形,在所述输液部的圆柱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出液口,所述输液部的内部设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与出液口相联通;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输液部和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的内部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连接在握持部的内壁上;所述转轴上安装有杠杆挡板,所述杠杆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杠杆挡板之间共同形成储液腔;所述排液软管与握持部相连接并伸入到储液腔内;所述第二挡板由流通板和隔挡板组成,所述流通板的宽度小于隔挡板的宽度,在所述流通板上设有流通孔;在所述握持部的壳体上设有按压口,所述按压口的宽度等于流通板的宽度,所述流通板从按压口中伸出到握持部的外部,所述流通板与按压凸块相连接;所述握持部的内部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握持部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隔挡板上;所述握持部内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端连接隔挡板,另一端与连接管相连接。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输液部中的出液口数量为6个。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输液部的圆柱形外径小于插入部圆锥形底面圆形的外径。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接种器的长度为15—20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接种器的体积较小,握持方便,容易掌握接种的操作精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需要借助电子设备即可实现对液体菌种出液量的控制,成本较低;通过多个分散的液体菌种出液口,使菌种在菌包中分布较为均匀,提高接种的质量,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输液部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握持部的按压凸块非按压状态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握持部的按压凸块被按下状态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流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接种器、2储液罐、21加压活塞、22排液软管、3插入部、4输液部、41出液口、42进液管、5连接管、6握持部、61转轴、62复位弹簧、7杠杆挡板、71第一挡板、72第二挡板、721流通板、722隔挡板、723流通孔、73储液腔、74导流板、8按压口、81按压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食用菌液体接种设备,包括接种器1和储液罐2,所述储液罐2上设有加压活塞21和排液软管22,所述排液软管22的一端伸入储液罐2中,另一端连接接种器1;所述储液罐2中装有食用菌液体菌种,通过加压活塞21可以手动增加储液罐2中气体的压力,从而通过气体的压力使液体菌种进入排液软管22,并输送到接种器1中。

所述接种器1包括插入部3、输液部4、连接管5和握持部6,优选地,所述接种器1的长度为15—20厘米,便于单手对接种器1进行握持,从而增加接种操作的精度;所述插入部3为圆锥形,用于接种时刺破食用菌培养基的包装袋,使接种器1进入到菌包中进行接种;所述输液部4与插入部3相连接,所述输液部4为圆柱形,在所述输液部4的圆柱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出液口41;进行接种工作时,先由插入部3在食用菌培养基的包装袋上刺破出圆形小孔,然后输液部4经过圆形小孔进入菌包内部,由于包装上容易堆积灰尘和细菌,输液部4在与食用菌培养基包装袋的接触过程中,易造成出液口41的污染,优选地,所述输液部4的圆柱形外径小于插入部3圆锥形底面圆形的外径,使得输液部4的圆柱形外径小于包装袋上刺破出的圆形小孔的外径,从而减少输液部4与食用菌培养基包装袋的接触,降低出液口41受到灰尘和细菌污染的影响;所述输液部4的内部设有进液管42,所述进液管42与出液口41相联通;优选地,所述输液部4中的出液口41数量为6个,通过多个出液口,能够使液体菌种在菌包内均匀分散,提高食用菌的接种效果。

所述连接管5的两端分别连接输液部4和握持部6;所述握持部6的内部设有转轴61,所述转轴61的两端连接在握持部6的内壁上;所述转轴61上安装有杠杆挡板7,所述杠杆挡板7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所述第一挡板71、第二挡板72和杠杆挡板7之间共同形成储液腔73,所述储液腔73作为液体菌种的临时存储空间,能够起到定量接种的作用,所述杠杆挡板7可根据出液量的需要,设计成不同的长度,进而增加或减少储液腔73的储液量,达到准确控制出液量的要求;

所述排液软管22与握持部6相连接并伸入到储液腔73内;所述第二挡板72由流通板721和隔挡板722组成(如图5所示),所述流通板721的宽度小于隔挡板722的宽度,在所述流通板721上设有流通孔723;在所述握持部6的壳体上设有按压口8,所述按压口8的宽度等于流通板721的宽度,所述流通板721从按压口8中伸出到握持部6的外部,所述流通板721与按压凸块81相连接;所述握持部6的内部设有复位弹簧62,所述复位弹簧62的一端固定在握持部6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隔挡板722上;所述握持部6内设有导流板74,所述导流板74的一端连接隔挡板722,另一端与连接管5相连接;当按压凸块81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如图3所示),储液罐2中的液体菌种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进入排液软管22,并流入储液腔73,进行临时的存储,此时,第二挡板72的隔挡板722能够阻止储液腔73中的菌液继续流动;当按下按压凸块81时(如图4所示),第二挡板72中的流通板721被压入握持部6内,推动杠杆挡板7围绕转轴61转动,使第一挡板71向握持部6的内壁方向运动,并压紧排液软管22,使排液软管22中的菌液不能流出;因为流通板721上设有流通孔723,此时,位于储液腔73中的菌液能够通过流通孔723全部排出,并通过导流板74流入连接管5,从连接管5流入进液管42,最终从出液口41排出,进入到食用菌的菌包中进行接种;当抬起按压凸块81,隔挡板722在复位弹簧62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位置,起到阻止菌液流动的作用,流通板721及流通孔723从按压口8中伸出至握持部6的外部,同时,杠杆挡板7围绕转轴61反方向转动,使第一挡板71向远离握持部6内壁的方向运动,松开被第一挡板71压紧的排液软管22,使排液软管22中的菌液流出进入到储液腔73内完成填充,为下一次接种做好准备;通过反复按下和松开按压凸块81,可循环进行菌液在储液腔73中的定量存储和定量排出,完成食用菌的接种工作。

综上,本实用新型中的接种器体积较小,形状接近写字笔,可实现像握笔一样地单手握持,容易掌握接种的操作精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需要借助电子设备即可实现对液体菌种出液量的控制,成本较低;另外,通过多个分散的液体菌种出液口,使菌种在菌包中分布较为均匀,提高接种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