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直升机外挂喷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2845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飞机喷洒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直升机外挂喷洒装置。
背景技术
:小麦一喷三防是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打,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小麦穗期是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吸浆虫等病虫害混发、多发盛期,也是防治麦蚜等病虫害的最佳时期。现有直升机喷洒设备喷头类型单一,无专门针对小麦一喷三防的专用喷洒设备,特别是喷头的种类以及大小配比等。根据生物最佳粒径理论,不同的病虫害最易捕获并得到最佳防治效果的农药雾滴尺寸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小麦一喷三防涉及的小麦蚜虫、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设计专门的喷洒设备,需要使雾滴粒径控制在150-400μm。然而,目前可使雾滴粒径控制在150-400μm的直升机喷洒装置还未见有所报道。另外,通常直升机施药防治病虫害,并未充分考虑雾滴漂移对邻近地块或非防治区域存在的潜在隐患,目前,通过不同位置喷头的搭配,最大可能的防止雾滴的漂移,促进雾滴的沉降,保证雾滴的覆盖密度,提高直升机防治效果的喷洒装置也未见有所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直升机外挂喷洒装置。该一种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直升机外挂喷洒装置可控制雾滴粒径在150-400μm,达到防雾滴漂移、促雾滴沉降、雾滴覆盖密度大、提高直升机防治效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直升机外挂喷洒装置,包括与直升机底部固定连接的支架、储液箱和喷杆,所述喷杆包括主杆、左侧杆和右侧杆,所述主杆、左侧杆和右侧杆下共安装35-60个喷头,所述喷头包括空气射流大号喷头、平面扇形中号喷头和空心圆锥小号喷头,空气射流大号喷头安装于左侧杆和右侧杆的端部,主杆下方间隔安装平面扇形中号喷头和空心圆锥小号喷头,左侧杆、右侧杆与主杆连接处分别安装平面扇形中号喷头或空心圆锥小号喷头,左侧杆和右侧杆中部下方均安装平面扇形中号喷头。如此设计,通过采用上述3种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喷头且对其进行科学搭配,可有效控制雾滴粒径,既保证杀虫剂有效针对麦蚜等小麦害虫,也保证杀菌剂有效针对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小麦病害;空气射流大号喷头安装于左侧杆和右侧杆的端部,有利于防止雾滴的漂移;以平面扇形中号喷头为主的搭配有利于促进雾滴的穿透、沉降;搭配空心圆锥小号喷头,一定程度上增大雾滴的覆盖密度,提高直升机防治效果。作为优化,所述主杆长2米,左侧杆和右侧杆长均为3米,所述主杆下安装有5个喷头,所述左侧杆和右侧杆下分别安装有15个喷头,空气射流大号喷头、平面扇形中号喷头和空心圆锥小号喷头的个数搭配比例为2-4:26-30:3-5。如此设计,便于加工和安装、且设计科学,可保证雾滴粒径控制在150—400μm,既保证杀虫剂有效针对麦蚜等小麦害虫,也保证杀菌剂有效针对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小麦病害。作为优化,空气射流大号喷头设有4个,分别安装于左侧杆和右侧杆的端部,平面扇形中号喷头设有27个,空心圆锥小号喷头设有4个,其中3个空心圆锥小号喷头与2个平面扇形中号喷头间隔安装于主杆下方,另一个空心圆锥小号喷头安装于左侧杆和主杆连接处下方。作为优化,空气射流大号喷头、平面扇形中号喷头呈120°扇形,空心圆锥小号喷头呈80°圆锥。作为优化,所述喷杆通过多个三角架焊接。如此设计,较牢固,稳定性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3种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喷头且对其进行科学搭配,有效控制雾滴粒径,且可将雾滴粒径控制在150-400μm,达到防雾滴漂移、促雾滴沉降、雾滴覆盖密度大、提高直升机防治效果的目的,充分发挥杀虫剂和杀菌剂的药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一种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直升机外挂喷洒装置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一种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直升机外挂喷洒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支架、2为主杆、3为左侧杆、4为右侧杆、5为空气射流大号喷头、6为平面扇形中号喷头、7为空心圆锥小号喷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直升机外挂喷洒装置,包括与直升机底部固定连接的支架1、储液箱和喷杆,所述喷杆包括长2米的主杆2、长均为3米的左侧杆3和右侧杆4,所述主杆2、左侧杆3和右侧杆4下共安装35个喷头,所述喷头包括空气射流大号喷头5、平面扇形中号喷头6和空心圆锥小号喷头7,所述主杆2下安装有5个喷头,所述左侧杆3和右侧杆4下分别安装有15个喷头,空气射流大号喷头5设有4个,分别安装于左侧杆3和右侧杆4的端部,平面扇形中号喷头6设有27个,空心圆锥小号喷头7设有4个,其中3个空心圆锥小号喷头7与2个平面扇形中号喷头6间隔安装于主杆2下方,另一个空心圆锥小号喷头7安装于左侧杆3和主杆2连接处下方;空气射流大号喷头5、平面扇形中号喷头6呈120°扇形,空心圆锥小号喷头7呈80°圆锥;所述喷杆通过多个三角架焊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直升机外挂喷洒装置进行试验研究,具体如下:1供试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和时期河南省滑县;2014年4月下旬,小麦扬花期。1.2作物品种矮抗58。1.3技术方案杀虫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5g/亩+杀菌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20ml/亩+大量元素(13-0-42)水溶肥20g/亩+飞防助剂(0.2%瑞达八号防飘移助剂+0.3%瑞达九号防蒸发助剂);空白对照(CK):不施药对照。1.4飞机机型和喷洒设备美国罗宾逊公司生产的罗宾逊R44直升机。飞行速度为90km/h,飞行高度5m。直升机喷洒设备喷杆8m,压力1.8bar。共安装喷头35个,喷头型号分别为:空心圆锥小号4个、平面扇形中号27个、空气射流大号4个。1.5试验设计药剂处理区3次重复,总面积400亩左右,飞防一个架次。选择上风头设置空白对照区,对照区面积10亩。1.6调查方法1.6.1喷雾质量测定选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喷雾质量测试,品字型3点取样,每取样点设9个测试点,3×3均匀排列,每点间隔距离为2m。每个测试点放置雾滴测试卡(位置与穗顶平),进行雾滴沉降效果检测。应用depositescan软件分析雾滴大小(μm)、覆盖密度(个/cm2)、沉积量等数据,并进行雾滴分布均匀度计算。雾滴分布均匀度用变异系数表示。变异系数(CV)由各个采样点雾滴覆盖密度,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出。CV(%)=[SD/X]×100式中:CV-变异系数,%;SD-标准差;X-雾滴平均覆盖密度。1.6.2穗蚜调查调查地块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固定20株有蚜穗,共100穗,调查穗部和旗叶蚜虫数量。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d、3d、7d分别调查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虫口减退率(%)=[(防治前虫口基数-防治后的虫口数量)/防治前虫口基数]×100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1.6.3小麦赤霉病调查小麦灌浆后期调查赤霉病发病情况,调查地块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00穗,以枯穗面积占整穗面积的比率进行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分级标准如下:0级:全穗无病;1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根据各级病穗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应级别)/(调查总穗数×7)]×100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指]×1001.6.4小麦白粉病调查以病菌面积占整叶面积的比率进行分级,记录各级病叶和总叶数。分级标准如下:0级:全叶无病;1级:枯叶面积占全叶面积的5%以下;2级:枯叶面积占全叶面积的5%—10%;3级:枯叶面积占全叶面积的10%—30%;4级:枯叶面积占全叶面积的30%—50%;5级:枯叶面积占全叶面积的50%以上。根据各级病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应级别)/(调查总叶数×5)]×100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1.6.5产量调查收获前调查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计算产量。调查地块随机取3个点,每点1m2,调查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并按85折计算实际产量。1.6.6对作物和其他有益生物的影响施药后观察对作物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并记录对其它有益生物的影响。2试验结果2.1喷雾质量测定飞防时喷雾质量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飞机施药处理区,上部叶片检测到的平均雾滴体积粒径为265μm,小麦中部检测到的平均雾滴体积中径为241μm。在雾滴覆盖密度方面,处理区上部叶片检测到的平均雾滴覆盖密度是24.6个/cm2,中部叶片检测结果为15.7个/cm2。处理区上部叶片检测到的平均雾滴沉积量在0.33μl/cm2,中部叶片检测到的平均雾滴沉积量为0.20μl/cm2。变异系数CV越高表明雾滴分布越不均匀,本次测试中处理区的变异系数低于15.0,雾滴覆盖非常均匀。表1飞防喷雾质量调查测试位置平均体积中径VMD(μm)平均雾滴覆盖密度(个/cm2)平均沉积量(μl/cm2)CV%上部26524.60.3312.0中部24115.70.2014.12.2小麦穗蚜防效调查期小麦穗蚜防治效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药剂处理对小麦蚜虫均有一定的防效。药后1d,小麦穗蚜虫口减退率为35.5%,防效为19.4%;药后3d,对照区虫量明显增加,而处理区虫口减退率降低显著,为55.0%,防效为40.0%;药后5d,处理区小麦穗蚜的防效为86.8%。以上结果显示,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直升机施药对小麦穗蚜有明显的防控效果。表2小麦穗蚜防效调查单位:头/百株2.3小麦赤霉病防效调查小麦赤霉病调查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看出,对照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平均病情指数达9.5,飞防处理中小麦赤霉病平均病情指数为1.1,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88.4%。由此,430g/L戊唑醇悬浮剂飞机施药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表3小麦赤霉病防效调查2.4小麦白粉病防效调查对小麦白粉病防效调查见表4。从表4中可看出,飞防处理中小麦白粉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对照区中小麦白粉病平均病情指数为11.1,而飞防的处理区小麦白粉病平均病情指数为1.0,远低于对照区,处理区430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90.4%。表4小麦白粉病防效调查2.5产量测定对小麦产量调查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对照处理中小麦折实产量为471.27kg/亩,飞防处理中小麦折实产量为562.62kg/亩,高于对照处理,增产率均在19.38%,增产效果显著,主要与飞防处理中小麦千粒重高于对照处理有关。2.6对作物和其他有益生物的影响施药后观察对小麦无药害,在小麦收获前期,与对照区相比,飞防区小麦叶片仍为绿色,茎秆健壮;对其它有益生物无明显影响。表5不同处理小麦产量调查3分析和讨论本次试验,通过采用3种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喷头且对其进行科学搭配,有效控制雾滴粒径,达到防雾滴漂移、促雾滴沉降、提高直升机防治效果的目的,本次试验的喷洒雾滴粒径大小、雾滴覆盖密度、雾滴沉积量和雾滴均匀度均较佳,充分发挥杀虫剂和杀菌剂的药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同时通过肥料的加入,使得飞防小麦在收获前茎秆仍为绿色。小麦穗期进行一喷三防技术对小麦亩产量增加效果明显,飞防基本可达到防治增产要求,可大面积推广应用。本喷洒装置在2014-2016年的山东省莱州市、滕州市及河南省滑县等多个地区小麦一喷三防中对喷杆长度、不同喷头的种类和数量的排列方式进行了优化,使不同的药剂混用时达到最佳效果,以便在小麦一喷三防航化作业时大面积应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