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外大规模培养大型水溞的培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27803阅读:7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外大规模培养大型水溞的培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河道黑臭水体中蓝藻爆发预防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外大规模培养大型水溞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溞在自水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对维持水生态系统平衡和结构功能、保障渔业生产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在人工水产养殖中,无论从自然捕获的水溞,还是人工养殖的水溞都不能满足水产的巨大需求量,同时,在人工养殖水溞中,单细胞微藻供应量和种类都受到了限制,仅能提供的也是普通的微藻(如小球藻),不得不以其它类型饵料(如酵母)甚至人工饲料替代,难以有效足量地提供虾青素、类胡萝卜素、epa和dha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天然活性物质,换言之,微藻饵料投喂不足进一步制约着水溞生产和产品质量。另外,目前,大型溞扩大培养有其他生物存在,使得大型溞有竞争对手使得大型溞情况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室外大规模培养大型水溞的养殖方法,其中,具体技术方案为:

通过马粪、鸡粪以及猪粪以1:1:1混合后将其浸泡入河水中,用量500~600g/立方水,然后取其浸出液进行培养。

土池或水泥池均可作为培养池,池深约1米,大小以10平方米以内为宜,建成长方形,先在池中注入约50厘米深的水,然后施肥培养。

水泥池每平方米投入畜粪1.5千克作为基肥,以后每隔一周追肥一次,每次0.5千克左右,每立方米水体加入沃土2千克,因土壤有调节肥力及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土池施肥量应较高,一般为水泥池的2倍左右。

利用浸出液培养时,先将河水与粪便混合后,以每平方米0.5~0.6千克作为基肥投入,以后每隔几天,视水质情况酌情追肥。

上述两种方法,均应在施基肥后将池水曝晒2~3天,并捞去水面渣屑,然后即可引种。

引种量以每平方米30~50克为宜(以平均1万个溞体为1克估算)。如其他条件合适,引种后约经10~15天,大型溞可大量繁殖,布满全池,即可采收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实现增加水产动物育苗的成活率、生长速率和抗病能力,增加综合生产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培养池两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培养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桥头2桥尾3砂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外大规模培养大型水溞的养殖方法,通过马粪、鸡粪以及猪粪以1:1:1混合后将其浸泡入河水中,用量500~600g/立方水,然后取其浸出液进行培养。土池或水泥池均可作为培养池,池深约1米,大小以10平方米以内为宜,建成长方形,先在池中注入约50厘米深的水,然后施肥培养。水泥池每平方米投入畜粪1.5千克作为基肥,以后每隔一周追肥一次,每次0.5千克左右,每立方米水体加入沃土2千克,因土壤有调节肥力及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土池施肥量应较高,一般为水泥池的2倍左右。利用浸出液培养时,先将河水与粪便混合后,以每平方米0.5~0.6千克作为基肥投入,以后每隔几天,视水质情况酌情追肥。上述两种方法,均应在施基肥后将池水曝晒2~3天,并捞去水面渣屑,然后即可引种。引种量以每平方米30~50克为宜(以平均1万个溞体为1克估算)。如其他条件合适,引种后约经10~15天,大型溞可大量繁殖,布满全池,即可采收。

将培养池两端用简易大坝堵住,然后在里面铺上10cm直径9-12cm的砂石,然后用土工格纱网铺垫到砂石上方,紧接着用石灰对水体消毒,待水体透明度提升至40cm后,再铺上一层20cm的直径1-3cm砂石。并且将此段沟渠改造为10段水池网格,分别来养殖大型溞。现场施工情况需要灵活变动,并且根据情况将其分隔开即可。进水前后两端可用土工带堆积前后做坝,中间分隔可用土工织物、筛网等拦截形成不同的分区即可。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外大规模培养大型水溞的养殖方法,通过马粪、鸡粪以及猪粪以1:1:1混合后将其浸泡入河水中,用量500~600g/立方水,然后取其浸出液进行培养;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室外大规模培养大型水溞的养殖方法,实现增加水产动物育苗的成活率、生长速率和抗病能力,增加综合生产效率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弟;许高鹏;李云冉;罗微微;王鹏程;王艳云;赵金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山恒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1.15
技术公布日:2018.05.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