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植物组织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1929发布日期:2018-11-16 20:36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高密度植物组织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组织培养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高密度植物组织培养箱。



背景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生物学研究和植物育种繁殖的重要方法。在实验室的植物组织培养中,需要人工控制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条件,必要时还要调控光线的频率和波长范围以保证组织培养的高效顺利进行。现有的植物组织培养箱,大都是从微生物培养箱改造过来使用,其光照的控制无法满足植物组织培养精确调控的要求。也有一些专门设计的植物组织培养箱,但是,现有的植物组织培养箱不能够有效调控光照的强度,也不能够调整不同角度光线的照明,尤其是高密度的组织培养箱内往往存在光照不均匀,挡光的现象,植物组培不能对环境进行精确地控制,不利于提高植物组培效率及效果,对植物组织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并且,现有的植物组织培养不能够有效的更换无菌的空气,使得箱体内的氧气大量聚积,不利于植物组织的高效生长。因此,如何研发一种高密度植物组织培养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高密度植物组织培养箱,节省空间、照度可调、节约能源、使用方便,适用于不同照度要求和多种场所。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密度植物组织培养箱,包括同轴排布的箱体和培养架,所述箱体的顶端具有顶盖,在箱体侧面具有可开启的门,以方便放置样品;所述培养架位于箱体内并可绕轴心转动,在轴心处具有自上而下分布的光源,所述培养架上安装有至少一个水平支撑层,所述水平支撑层用于放置组织培养瓶;所述支撑层在轴心处中空用于穿过所述自上而下分布的光源。这样就实现了侧面进光进行高密度培养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和培养架为同轴排布的圆柱筒体结构,箱体和培养架之间设置有顶部旋转连接部件和底部旋转连接部件,使得培养架相对箱体能够做旋转运动。

进一步的,也可以仅设置顶部旋转连接部件或者底部旋转连接部件,这时需要旋转连接部件有足够的支撑力。

更进一步的,旋转连接部件采用滑轮和轨道的方式,轨道安装在顶盖底部或箱体下底面,培养架通过连接杆与滑轮的轴相连接,滑轮卡在轨道内可沿滑轮滚动。

更进一步的,旋转连接部件采用相配合的定位轴承和轴承固定套的方式,培养架的顶部通过定位轴承和轴承固定套与箱体的顶盖活动连接,和/或培养架的底部通过定位轴承和轴承固定套与箱体下底面活动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固定套固定于箱体顶盖底部或或箱体下底面,轴承固定套与定位轴承的内圈相接,起到固定轴承的作用,培养架的端部轴心部位与定位轴承的外圈相接,使得培养架能够绕轴心转动。

进一步的,底部旋转连接部件通过在培养架底部与箱体下底面之间安装压力轴承来实现,压力轴承相对运动的两个面分别固定在培养架的底部以及箱体的下底面上。

更进一步的,底部旋转连接部件也可以同时采用定位轴承和压力轴承,使其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培养架为框架式,侧面包括数根立柱,立柱为等间距环形绕轴心排布设置,所述支撑层水平安装在框架内。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培养架和/或支撑层为透光材料。透光材料可保证光线充足,例如透光材料采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备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培养架和/或支撑层上具有通气孔。箱体的顶盖和培养架的上端面分别开设有通气孔a和通气孔b。

进一步的,还包括灯架,所述光源安装在灯架上,所述灯架位于中心轴处,上端固定于箱体顶盖,下端固定于箱体下底面,灯架呈三棱柱状,每个侧面均分布有光源。当上、下连接部件为定位轴承时,灯架可安装在轴承固定套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调光器,所述调光器与光源相连接,用于控制光源。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上安装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培养架结构新颖,采用侧面光源,且具有一定的承重功能,同时又可降低材料成本,将组织培养瓶放在能够旋转的多层培养台上,通过旋转,使每个培养组织能够吸收均匀的光源,箱体内上下层温度一致性较好,能够促进培养组织的均衡生长。节省空间、照度可调、节约能源、使用方便,适用于不同照度要求和多种场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轴承固定套;2、通气孔a;3、通气孔b;4、顶盖;5、定位轴承;6、LED架;7、LED发光管;8、支撑层;9、金属立柱;10、压力轴承;11、箱体;12、底座;13、万向轮;14、调光器;15、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高密度植物组织培养箱,包括同轴排布的箱体11和培养架,所述箱体11的顶端具有顶盖4,在箱体11侧面具有可开启的门15,通过活动窗门15放置待培养的组织培养瓶及培养组织,取放快速便捷;所述培养架位于箱体11内并可绕轴心转动,在轴心处具有自上而下分布的光源,所述培养架上安装有至少一个水平支撑层8,所述水平支撑层8用于放置组织培养瓶;所述支撑层8在轴心处中空用于穿过所述自上而下分布的光源。这样就实现了侧面进光进行高密度培养的目的。

培养架与支撑层8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支撑层8上放置组织培养瓶,结构稳定性强。

箱体11和培养架为同轴排布的圆柱筒体结构,培养架的顶部通过旋转连接部件与箱体11的顶盖4连接,培养架的底部通过旋转连接部件与箱体11的底部连接。培养架相对箱体11能够做旋转运动。

所述培养架的下底面和箱体11的下底面之间还设置有压力轴承10。

培养架为框架式,侧面包括数根金属立柱9,金属立柱9为等间距环形绕轴心排布设置,所述支撑层8水平安装在框架内。

箱体11、培养架和/或支撑层8为透光材料。透光材料可保证光线充足,例如透光材料采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备而成。便于随时观察箱体11内的组织培养情况和进展。

箱体11、培养架和/或支撑层8上具有通气孔。箱体11的顶盖4和培养架的上端面分别开设有通气孔a2和通气孔b3。

还包括灯架,所述光源安装在LED架6上,所述LED架6位于中心轴处,上端固定于箱体11顶盖4,下端固定于箱体11下底面,LED架6呈三棱柱状,每个侧面均分布有光源。光源可以是LED、荧光灯、白炽灯、卤钨灯等等。根据植物组织培养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及波长进行选择。

还包括调光器14,所述调光器14与光源相连接,用于控制光源。

所述箱体1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2,底座12上安装万向轮13。底座12起到支撑稳定性的作用,通过万向轮13可以将箱体11移动到相应的空间内。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1,培养架与支撑层8设置为分体式结构,相邻的支撑层8之间的距离可上下调整,支撑层8上放置组织培养瓶。可适用于放置不同高度型号的组织培养瓶。

仅设置顶部旋转连接部件,要求旋转连接部件有足够的支撑力。具体为:顶部采用滑轮和轨道的方式,轨道安装在顶盖4底部,培养架通过连接杆与滑轮的轴相连接,滑轮卡在轨道内可沿滑轮滚动。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2,顶部旋转连接部件可替换为相互配合的定位轴承5和轴承固定套1,即培养架的顶部可通过定位轴承5和轴承固定套1与箱体11的顶盖4活动连接,所述轴承固定套1固定于箱体11顶盖4,轴承固定套1与定位轴承5的内圈相接,起到固定轴承的作用,培养架的顶部轴心部位与定位轴承5的外圈相接,使得培养架能够绕轴心转动。

在上述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仅设置顶部旋转连接部件的基础上,可配套同时增设底部旋转连接部件。保证支撑旋转的稳定性。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2,培养架与支撑层8设置为分体式结构,相邻的支撑层8之间的距离可上下调整,支撑层8上放置组织培养瓶。可适用于放置不同高度型号的组织培养瓶。

仅设置底部旋转连接部件,要求旋转连接部件有足够的支撑力。例如底部采用滑轮和轨道的方式,轨道安装在箱体11下底面,培养架通过连接杆与滑轮的轴相连接,滑轮卡在轨道内可沿滑轮滚动。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4,底部旋转连接部件可替换为相互配合的定位轴承5和轴承固定套1,所述轴承固定套1固定于箱体11下底面上,轴承固定套1与定位轴承5的内圈相接,起到固定轴承的作用,培养架的底部轴心部位与定位轴承5的外圈相接,使得培养架能够绕轴心转动。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5,底部旋转连接部件也可以通过在培养架底部与箱体11下底面之间安装压力轴承10来实现,压力轴承10相对运动的两个面分别固定在培养架的底部以及箱体11的下底面上。

另外,底部连接件也可以同时采用定位轴承5和压力轴承10,使其更加稳固。

在上述实施例4、实施例5和实施例6中仅设置底部旋转连接部件的基础上,可配套同时增设顶部旋转连接部件。保证支撑旋转的稳定性。

具体使用过程为:

光源采用LED发光管7,先接通电源,通过光照按钮调整LED发光管7的发光亮度,使箱体11内达到组织培养所需要的光照条件,同时根据待放置的培养瓶的尺寸调整相邻支撑层8之间的距离,打开箱体11的活动窗门15,将待含有培养组织的培养瓶放置在支撑层8上,关闭活动窗门15,通过透明的箱体11观察组织培养的进展和情况,当培养一段时间后,根据需要打开活动窗门15,为培养瓶内补充培养液,保持适宜的湿度,通过控制培养架通过定位轴承5沿着轴承固定套1活动旋转,使培养瓶内的组织全方位的接收光线强度,使培养瓶内的培养组织能够吸收均匀的光线及水分,促进培养组织的均衡生长,同时通过光亮度按钮控制光照强度,另外通气孔a2和通气孔b3在组织培养过程中起到透气的作用,为组织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本实用新型节省空间、照度可调、节约能源、使用方便,适用于不同照度要求和多种场所。

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