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秸秆还田机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9602发布日期:2019-02-15 19:4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秸秆还田机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作物秸秆高效还田配套机械器具方面。



背景技术: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但若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等不良现象,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在秸秆还田技术中,一般先将秸秆搅碎然后洒向地表,但目前的秸秆还田机具进行秸秆粉碎的效率低,粉碎效果不佳,而且也没有对秸秆进行处理,使得秸秆相对而言不易被土壤分解吸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秸秆还田机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秸秆还田机具,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底端设置有底座,在机架的左端设置有抬升杆,所述抬升杆的前端连接有抓手,在抓手的下端设置有挖钩,所述挖钩通过涨紧拉杆倾斜设置在底座下方,在挖钩与底座形成的锐角区域内设置有弹簧,在钝角区域内设置有涨紧辊,所述挖钩与抬升杆之间设置有定位锁紧器,在涨紧辊的后方设置有灭茬刀,在机架的内部设置有转向相反的上喂给辊和下喂给辊,在上喂给辊和下喂给辊之间设置有传送带,在传送带的上方设置有枝叶收紧辊,所述传送带的末端设置有压紧辊,在压紧辊的右端设置有定刀,在定刀的下方设置有切碎旋转动刀,在切碎旋转动刀的后方设置有粉碎旋转动刀,在粉碎旋转动刀的切向上设置有碎料通孔,在碎料通孔的下方设置有收集箱,在收集箱的左下方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内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之间连接有出料导向板,在收集箱下方的中间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连接有钉耙,在收集箱的右方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设置有连轴,所述连接杆通过连轴轴向连接有碾压辊。

进一步的,所述灭茬刀的上方设置有灭茬防护盖。

进一步的,所述定刀、切碎旋转动刀和粉碎旋转动刀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盖。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转动安装有滚轮,所述滚轮和碾压辊的底端在同一水平线上,且位于底座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传送带呈20°-30°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辊的外圆周上均匀地设置有半球形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挖钩和抓手可将秸秆从土壤中连根拔起,在挖钩上设置涨紧辊和涨紧连杆,能够调节挖钩的位置使得挖钩能够准确达到秸秆的根部;设置的灭茬刀能够将秸秆的根茬清除,进一步进行粉碎,提高了秸秆的还田效果,利于下茬作物的种植;设置的定刀、切碎旋转动刀和粉碎旋转动刀将人工铡切秸秆从长变短再变粉碎的动作连续化,从而对秸秆进行多次切割,粉碎,来达到快速粉碎秸秆的目的,粉碎效果好;通过控制滑块在滑道内移动,从而控制收集箱内的粉渣从出料导向板中向不同方向洒落,设置的钉耙将洒落的粉渣与土壤进行混合,使粉渣翻到土壤的下方,再用碾压辊将其进行压实,使粉渣能够充分的与土壤接触,从而改良土壤结构,增加秸秆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挖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出料导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抬升杆,2-定位锁紧器,3-上喂给辊,4-枝叶收紧辊,5-传送带,6-压紧辊,7-定刀,8-切碎旋转动刀,9-防护盖,10-粉碎旋转动刀,11-碎料通孔,12-收集箱,13-机架,14-连接杆,15-碾压辊,16-连轴,17-伸缩杆,18-钉耙,19-出料导向板,20-底座,21-滚轮,22-灭茬防护盖,23-灭茬刀,24-下喂给辊,25-涨紧辊,26-涨紧拉杆,27-挖钩,28-抓手,29-弹簧,30-滑道,31-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秸秆还田机具,包括机架13,机架13的底端设置有底座20,在机架13的左端设置有抬升杆1,抬升杆1的前端连接有抓手28,在抓手28的下端设置有挖钩27,挖钩27通过涨紧拉杆26倾斜设置在底座20下方,在挖钩27与底座20形成的锐角区域内设置有弹簧29,在钝角区域内设置有涨紧辊25,挖钩27与抬升杆1之间设置有定位锁紧器2,在涨紧辊25的后方设置有灭茬刀23,灭茬刀23的上方设置有灭茬防护盖22,防止飞溅的根茬误伤到机器和人,在机架13的内部设置有转向相反的上喂给辊3和下喂给辊24,在上喂给辊3和下喂给辊24之间设置有传送带5,传送带5呈20°-30°倾斜设置,在传送带5的上方设置有枝叶收紧辊4,传送带5的末端设置有压紧辊6,压紧辊6的外圆周上均匀地设置有半球形凸起,从而将秸秆进行收紧,以准备后续的切割,在压紧辊6的右端设置有定刀7,在定刀7的下方设置有切碎旋转动刀8,在切碎旋转动刀8的后方设置有粉碎旋转动刀10,在粉碎旋转动刀10的切向上设置有碎料通孔11,在碎料通孔11的下方设置有收集箱12,在收集箱12的左下方设置有滑道30,滑道30内设置有滑块31,滑块31之间连接有出料导向板19,在收集箱12下方的中间设置有伸缩杆17,伸缩杆17连接有钉耙18,在收集箱12的右方设置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的底端设置有连轴16,连接杆14通过连轴16轴向连接有碾压辊15,在底座20上转动安装有滚轮21,可带动机组向不同方向移动,滚轮21和碾压辊15的底端在同一水平线上,且位于底座20的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通过设置挖钩和抓手可将秸秆残茬从土壤中连根拔起,在挖钩上设置涨紧辊和涨紧连杆,能够调节挖钩的位置使得挖钩能够准确达到秸秆的根部;

(2)设置的灭茬刀能够深入到土壤中将秸秆残余在土壤中的根茬进行粉碎,防止挖钩挖断的根茬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秸秆资源的浪费,从而来提高秸秆的还田效果,利于下茬作物的种植;

(3)设置的定刀、切碎旋转动刀和粉碎旋转动刀将人工铡切秸秆从长变短再变粉碎的动作连续化,从而对秸秆进行多次切割,粉碎,来达到快速粉碎秸秆的目的,粉碎效果好,利于土壤充分混合;

(4)通过控制滑块在滑道内移动,从而控制收集箱内的粉渣从出料导向板中向不同方向洒落,设置的钉耙将洒落的粉渣与土壤进行混合,使粉渣翻到土壤的下方,再用碾压辊将其进行压实,使粉渣能够与土壤充分接触,从而改良土壤物理结构,利于秸秆腐化分解。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