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渔线轮的平整绕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77297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双轴承渔线轮的平整绕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轴承渔线轮的平整绕线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如专利文献I所示,双轴承渔线轮具有平整绕线机构,以使钓线均匀地卷绕在卷线筒上。平整绕线机构具有蜗杆轴、引导部件及滑动部件。引导部件呈筒状,蜗杆轴在引导部件内延伸。在蜗杆轴转动时,滑动部件被引导部件引导进行往复移动。滑动部件具有供引导部件穿过的通孔。
[0003]【专利文献I】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243997号
[0004]为了使滑动部件被引导部件引导顺畅地进行往复移动,滑动部件的通孔的内周面和引导部件的外周面的间隙较小为好。但是,如果该间隙较小的话,附着在引导部件的外周面上的泥等微小的异物进入该间隙内,导致滑动部件不能够被引导部件引导顺畅地进行往复移动,或者对引导部件的外周面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滑动部件被引导部件引导顺畅地进行往复移动。
[0006]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平整绕线机构具有蜗杆轴、引导部件及滑动部件。引导部件呈筒状,套在蜗杆轴的外周侧。滑动部件具有第I通孔和收装凹部。引导部件穿过第I通孔。收装凹部形成于第I通孔的内侧面上。滑动部件被引导部件引导进行滑动。
[0007]采用该结构时,即使在泥等异物由滑动部件的第I通孔和引导部件之间的间隙进入第I通孔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异物收装在形成于第I通孔的内侧面上的收装凹部内。因此,即使在异物进入第I通孔内的情况下,滑动部件也能够被引导部件引导顺利地进行往复移动。
[0008]优选引导部件具有引导部件主体和开口部。引导部件主体呈筒状。开口部形成于引导部件主体上。另外,开口部沿引导部件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采用该结构能够使进入收装凹部内的异物通过开口部被排出。
[0009]优选收装凹部以与引导部件主体和开口部相对的方式配置。采用该结构能够有效地使进入收装凹部内的异物通过开口部被排出。
[0010]优选在使用双轴承渔线轮时,开口部朝向下方开口。采用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排出异物。
[0011]优选收装凹部沿第I通孔的内侧面的圆周方向延伸。采用该结构能够有效地使进入第I通孔内的异物进入收装凹部内。
[0012]优选平整绕线机构还具有与蜗杆轴相卡合的卡合部件。滑动部件还具有收装卡合部件的第2通孔。
[0013]优选卡合部件通过开口部与蜗杆轴相卡合。
[0014]优选收装凹部沿第I通孔的内侧面的圆周方向延伸。收装凹部与第2通孔相连通。
[0015]优选平整绕线机构还具有盖部件。盖部件具有保持部和盖主体部。保持部收装在第2通孔内,对卡合部件进行保持。盖部件主体罩住第2通孔的一端。采用该结构,能够由保持部在更靠近蜗杆轴的位置对卡合部件进行保持。从而能够抑制卡合部件出现晃动。
[0016]优选保持部的一部分收装在开口部内。
[0017]优选保持部呈筒状,配置在第I通孔的内周面和所述卡合部件的外周面之间。
[0018]优选在第2通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部。另外,在保持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内螺纹部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部。
[0019]优选滑动部件具有用于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部。
[0020]【发明效果】
[0021]采用本发明能够使滑动部件在引导部件上顺利地往复移动。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双轴承渔线轮的立体图。
[0023]图2是双轴承渔线轮的剖视图。
[0024]图3是平整绕线机构的剖视图。
[0025]图4是滑动部件的侧视图。
[0026]图5是沿图4中的A-A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0:双轴承渔线轮;50:平整绕线机构;5:蜗杆轴;6:引导部件;61:引导部件主体;62:开口部;7:滑动部件;72:第I通孔;73:第2通孔;74:收装凹部;8:卡合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平整绕线机构的实施方式。图1是具有平整绕线机构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立体图,图2是该双轴承渔线轮的剖视图。
[003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轴承渔线轮100是向前方(图1的右上方)放出钓线的渔线轮。双轴承渔线轮100具有渔线轮主体1、手柄2、转动传递机构3、卷线筒4及平整绕线机构50。
[0031]如图1所示,渔线轮主体I具有第I主体部11、第2主体部12、多个连接部13及安装部14。第I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12相对配置。如图2所示,由第I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12支承卷线筒轴41。
[0032]如图1所示,各连接部13连接第I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12。安装部1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能够安装在钓竿上。安装部14具有安装面141,在将该安装部14安装到钓竿上时,该安装面141与钓竿接触。在图1中,安装面141朝向下方。安装部14与各连接部13中的至少一个相固定。
[0033]如图2所示,手柄2安装在第I主体部11的外侧面且能够转动。对手柄2进行转动操作,通过转动传递机构3,驱动卷线筒4和平整绕线机构50。
[0034]转动传递机构3是用于将手柄2的转动传递给卷线筒4和平整绕线机构50的机构。转动传递机构3设置在第I主体部11内。转动传递机构3具有驱动轴31、驱动齿轮32、小齿轮33、第I齿轮34及第2齿轮35。
[0035]驱动轴31与手柄2连接,且与该手柄2 —起转动。另外,驱动轴31被单向尚合器36禁止向放线方向转动。驱动齿轮32安装在驱动轴31上,且与该驱动轴31 —起转动。小齿轮33与驱动齿轮32相啮合。另外,小齿轮33呈筒状。第I齿轮34安装在驱动轴31上,且与该驱动轴31 —起转动。第2齿轮35与第I齿轮34相啮合。
[0036]卷线筒4配置在第I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12之间。钓线卷绕在卷线筒4的外周面上。卷线筒4固定在卷线筒轴41上,且与该卷线筒轴41 一起转动。
[0037]卷线筒轴41通过轴承部件支承在第I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12上且能够转动。卷线筒轴41的位于第I主体部11 一侧的端部穿过小齿轮33的内部。卷线筒轴41通过离合机构与小齿轮33相卡合。当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结合状态时,卷线筒轴41和小齿轮33相卡合,能够一起转动。另外,当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时,卷线筒轴41和小齿轮33的卡合被解除,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且能够相对转动。详细来说,小齿轮33通过与穿过卷线筒轴41的卡合销42相卡合或解除卡合,实现与卷线筒轴41相卡合或者解除卡合。小齿轮33向图2的左侧移动时,与卡合销42相卡合,向图2的右侧移动时,其与卡合销42的卡合被解除。
[0038]图3是表示平整绕线机构50的剖视图。平整绕线机构50是为了使钓线均匀地卷绕在卷线筒4上而往复移动的机构。如图3所示,平整绕线机构50具有蜗杆轴5、引导部件6及滑动部件7。另外,平整绕线机构50还具有卡合部件8和盖部件9。
[0039]如图2所示,蜗杆轴5呈圆柱形,其外周面上具有螺旋槽51。蜗杆轴5以大致与卷线筒轴41平行的方式延伸。另外,蜗杆轴5在第I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12之间延伸。
[0040]蜗杆轴5的第I端部52直接支承在第I主体部11上且能够转动。蜗杆轴5的第I端部52也可以通过轴承部件支承在第I主体部11上。另外,蜗杆轴5的第2端部53直接支承在第2主体部12上且能够转动。蜗杆轴5的第2端部53也可以通过轴承部件支承在第2主体部12上。
[0041]上述的第2齿轮35安装在蜗杆轴5的第I端部52上。蜗杆轴5能够与第2齿轮35 一起转动。蜗杆轴5与手柄2的转动联动而转动。详细来说,转动手柄2时,该手柄2的转动经由驱动轴31和第I齿轮34,被传递给第2齿轮35,使其转动,从而带动蜗杆轴5转动。
[0042]引导部件6是用于引导滑动部件7的部件。引导部件6呈圆筒形,套在蜗杆轴5的外周侧。引导部件6以大致与蜗杆轴5平行的方式延伸。另外,引导部件6在第I主体部11和第2主体部12之间延伸。引导部件6的第I端部支承在第I主体部11上且不能够转动。另外,引导部件6的第2端部支承在第2主体部12上且不能够转动。
[0043]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引导部件6具有引导部件主体61和开口部62。引导部件主体61呈筒状,配置在蜗杆轴5的外周侧。引导部件主体61的长度方向与蜗杆轴5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
[0044]在引导部件主体61上形成有开口部62。开口部62的设置使卡合部件8和蜗杆轴5能够实现相卡合。开口部62沿引导部件主体61的长度方向形成。即,开口部62沿蜗杆轴5的延伸方向形成。在使用双轴承渔线轮100时,开口部62朝下方开口。S卩,开口部62所朝方向与安装部14的安装面141所朝方向大致相同。
[0045]如图3所示,滑动部件7以被引导部件6引导进行滑动的方式构成。详细来说,滑动部件7被引导部件6引导进行往复移动。
[0046]图4是滑动部件7的侧视图,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