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微藻复合培养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培养领域,具体涉及微藻复合培养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微藻是一种自养型生物,依靠光能、以二氧化碳为唯一碳源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生长。微藻易于人工繁殖,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有的微藻营养丰富,可以制备保健品和药物。含油量高的微藻可以用来提取油脂制备食用油和生物柴油,有些微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够产生氢气、甲烷等燃气;微藻还可以净化污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富集重金属改善环境等。因此,对微藻的研究成为当今国际热点。然而,大规模培养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降低培养成本必须实现高密度培养。藻类培养过程中常受二氧化碳利用率的限制,特别是高密度培养条件下,无机碳浓度不足会限制藻细胞的生物量,因此需要人工通入二氧化碳补充碳源。目前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通气系统和设计生物光合反应器,而这类复杂的系统的建造、运行和维护也提高了培养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可实现高密度培养微藻的复合培养液。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微藻复合培养液,所述微藻复合培养液中含有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所述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中含有阳离子氟代烷基咪唑,通式为CnFzmIm+,n=l-8, z=l- (2n+l)。上述微藻复合培养液中,所述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为1- (1,1,2,2,3,3,4,4, 4-九氟取代丁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 (3,3,4,4,4_五氟取代丁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和1- (2,2,3,3,4,4,4_七氟取代戊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三种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由上海成捷化学有限公司定制。上述微藻复合培养液中,所述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加入量为按照体积百分比 0. 01%-50%,优选为 5%。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了微藻复合培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加入常用微藻培养液制得。上述常用微藻培养液可以是现有的任意一种微藻培养液,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可以购买,也可按照下述列举的几种配方配制
SE培养液组成
权利要求
1.微藻复合培养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复合培养液中含有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所述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中含有阳离子氟代烷基咪唑,通式为CnFzmIm+,n=l-8,z=l- (2n+l)o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复合培养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为1-(1,1,2,2,3,3,4,4,4-九氟取代丁基)-3_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_ (3,3,4,4,4-五氟取代丁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和1- (2,2,3,3,4,4,4-七氟取代戊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藻复合培养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加入量为按照体积百分比0. 01%-50%,优选为5%。
4.微藻复合培养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加入常用微藻培养液制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藻复合培养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为1- (1,1,2,2,3,3,4,4,4-九氟取代丁基)_3_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3, 3,4,4,4-五氟取代丁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和1- (2,2,3,3,4,4,4-七氟取代戊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藻复合培养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加入量为按照体积百分比0. 01%-50%,优选为5%。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微藻复合培养液在微藻株培养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株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常用微藻培养液中按照体积百分比0.01%-50%加入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得到微藻复合培养液;2)将微藻原液接种到步骤1)得到的微藻复合培养液中,间歇性通入二氧化碳进行培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间歇性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为每隔10分钟通入2分钟;二氧化碳的体积浓度为0.观%-10%,优选为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实现高密度培养微藻的复合培养液。微藻复合培养液中含有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所述氟代烷基咪唑类化合物中含有阳离子氟代烷基咪唑,通式为CnFzmIm+,n=1-8,z=1-(2n+1)。本发明还提供该微藻复合培养液的制备方法和其在微藻株培养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微藻复合培养液中,由于加入了捕获二氧化碳能力强的离子液体,提高了藻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从而省略了生物光合反应器中复杂的通气装置,且可以间隔性通气,节约了气体需求量和通气的能耗,所加离子液体不易降解或被微藻吸附,因此可以重复使用。
文档编号C12R1/89GK102492625SQ20111040866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9日
发明者张斌, 邓芸, 邹志刚, 顾军 申请人: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 昆山桑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