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健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疲劳的最直接和最客观的表现是运动耐力的下降,慢性疲劳已成为困扰人类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疾病现象。长期以来,众多学者期望能寻找到一种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良方来有效的延缓疲劳的发生和加速疲劳的消除。而茶素有“提神解乏,明目利尿,消暑清热”的功能。
糖是肌肉组织的重要能量来源。体内的糖储备包括肌糖元、肝糖元和血糖三类。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导致体力衰竭总是 和肌糖元的耗竭同时发生的。黑茶能够维持运动后小鼠的肝糖元和肌糖元含量,从而为机体提供较好的能量储备。
黑茶在保健功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合成药相比,具有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每日饮用不仅仅可以消除疲劳,更能全面补充身体的其他营养成分。
CN201210123931.1,名称为“一种苦荞速溶茶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苦荞速溶茶及其制备方法。该速溶茶由下述质量百分含量的原料组成:苦荞90-95%、黑茶2 7%以及辅料1.5^3% ;所述辅料由桂花和菊花2种原料组成,其中桂花和菊花的质量比为(广2): (0.5 1)。制备步骤如下:苦荞清洗、干燥和炒制,黑茶和辅料经微波处理,将各种原料复配混合后经超细微粉碎即得。该专利申请中的速溶茶原料以苦荞为主,没有体现出黑茶的特色与优势,并且原料单一,味道苦涩,不具有抗疲劳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抗疲劳功效的速溶黑茶,不仅冲饮方便、速溶性好、口感细腻,还具有抗疲劳、降血脂、降血压、降糖、预防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的保健功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其特征在于:原料配比为黑茶5(Γ60份、杏仁8 10份、蜂蜜2 5份、山楂2飞份、菊花5 8份、黑枣5 8份、刺五加2飞份和蜂王浆2飞份。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按上述的配比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
B按上述的配比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
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
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50-60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不超过5%。所述A步骤的微波处理时间为5 10分钟。所述C步骤的超微成325目的茶粉。所述D步骤的翻炒温度为9(Tl00°C。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的速溶黑茶选择多种具有抗疲劳作用的食材作为原料,并且合理地安排各原料的配比,使产品具有抗疲劳、降血脂、降血压、降糖、预防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的保健功效。2、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在翻炒茶粉时,控制翻炒时间在50-60分钟,成品的水分含量不超过5%,保证了成品易于保存,口感细腻,且易于冲泡。3、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在对黑茶、菊花和刺五加进行微波处理时,控制处理时间为5 10分钟,处理时间短,保持茶叶的有效成份不损失,并且杀菌彻底的同时又节约能源。4、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的成品茶粉为325目,进一步保证了茶粉快速溶解的性质。5、本发明 的制备方法在翻炒茶粉时,针对本发明原料中食材的特性,将温度控制在9(Tl00°C,避免高温翻炒破坏食材中的营养物质,造成有效成分的流失。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原料配比为黑茶50份、杏仁8份、蜂蜜2份、山楂2份、菊花5份、黑枣5份、刺五加2份和蜂王浆2份。实施例2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原料配比为黑茶60份、杏仁10份、蜂蜜5份、山楂5份、菊花8份、黑枣8份、刺五加5份和蜂王浆5份。实施例3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原料配比为黑茶55份、杏仁9份、蜂蜜3份、山楂4份、菊花6份、黑枣7份、刺五加3份和蜂王浆4份。实施例4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原料配比为黑茶54份、杏仁9份、蜂蜜4份、山楂3份、菊花7份、黑枣6份、刺五加4份和蜂王浆3份。实施例5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原料配比为黑茶58份、杏仁8份、蜂蜜3份、山楂3份、菊花6份、黑枣6份、刺五加4份和蜂王浆4份。实施例6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按上述的配比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
B按上述的配比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
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
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50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为5%。实施例7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按上述的配比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
B按上述的配比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
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
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60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为4%。所述A步骤的微波处理时间为5分钟。实施例8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按上述的配比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
B按上述的配比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
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
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55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为3.5%。所述A步骤的微波处理时间为10分钟。所述C步骤的超微成325目的茶粉。实施例9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按上述的配比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
B按上述的配比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
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
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52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为4.2%。所述A步骤的微波处理时间为6分钟。所述C步骤的超微成325目的茶粉。所述D步骤的翻炒温度为90°C。实施例10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按上述的配比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
B按上述的配比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
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
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58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为2.5%。所述A步骤的微波处理时间为7分钟。所述C步骤的超微成325目的茶粉。所述D步骤的翻炒温度为100°C。实施例11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按上述的配比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
B按上述的配比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
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
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56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为2%。所述A步骤的微波处理时间为8分钟。所述C步骤的超微成325目的茶粉。所述D步骤的翻炒温度为95°C。实施例12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
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按上述的配比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
B按上述的配比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
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
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56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为3%。所述A步骤的微波处理时间为9分钟。所述C步骤的超微成325目的茶粉。 所述D步骤的翻炒温度为93°C。
权利要求
1.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其特征在于:原料配比为黑茶5(Γ60份、杏仁8 10份、蜂蜜2飞份、山楂2飞份、菊花5 8份、黑枣5 8份、刺五加2飞份和蜂王浆2飞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按上述的配比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 B按上述的配比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 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 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50-60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不超过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步骤的微波处理时间为5 10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步骤的超微成325目的茶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步骤的翻炒温度为9(TlO(TC。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保健食品领域。提供了一种抗疲劳速溶黑茶,原料配比为黑茶50~60份、杏仁8~10份、蜂蜜2~5份、山楂2~5份、菊花5~8份、黑枣5~8份、刺五加2~5份和蜂王浆2~5份。制备方法为A称取黑茶、菊花和刺五加,然后进行微波处理;B选取优质的杏仁、山楂、和黑枣;C将A步骤和B步骤所得原料混合,然后超微成茶粉;D在茶粉中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后,使用食品炒粉机对粉末进行翻炒,每锅翻炒50-60分钟,停放自然冷却,后包装成品,成品的水分含量不超过5%。本发明的速溶黑茶不仅冲饮方便、速溶性好、口感细腻,还具有抗疲劳、降血脂、降血压、降糖、预防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的保健功效。
文档编号A23F3/14GK103141607SQ201310077919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2日
发明者胡孔佑 申请人:胡孔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