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及其制备方法、泡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12318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茶及其制备方法、泡制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茶类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红茶及其制备方法、泡制装置。



背景技术:

红茶是世界茶叶消费的主要茶类,因其浓醇鲜爽的品质风格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红茶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饮料,又有很好的美容保健功效,经科学分析和时间证明,红茶含有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茶多酚和生物碱,有多种营养和药效成分,具有清心明目、杀菌消炎、减肥美容、延缓衰老、防癌症、消血脂、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功效。红茶起源于中国,中国市面上售卖的红茶种类也有很多,但是这些红茶泡制后香味却较淡,有的商家为了使红茶增香、吸引顾客购买,甚至会往其中添加香料,而如此,就会影响茶本身的品质和口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此制备方法能够制得香味浓郁的红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茶,该红茶中不含其他添加剂,品质纯正、香味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茶的泡制装置,以泡制上述红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采摘的茶叶按照8cm以下的摊放厚度放入萎凋槽内,然后利用温度为35~38℃、速度为2.5~3.5m/s的循环风萎凋3~4h;

b.将步骤a得到的茶叶在45~50℃下揉捻25~30min,然后冷却至15~25℃,再在70~75℃下揉捻4~5min;

c.将茶叶在25~30℃、85~90%rh下发酵3~3.5h,茶叶的摊放厚度在1cm以下,发酵过程中,往茶叶喷洒增香液,

增香液为新鲜茶叶经粉碎过滤得到的液体,新鲜茶叶与发酵的茶叶的质量比为1:8~12,新鲜茶叶与步骤a中采摘的茶叶为同批次茶叶;

d.将步骤c得到的茶叶烘干至含水量为4~6%。

优选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步骤c中,喷洒增香液具体为:将茶叶每隔30~40min翻动1次,每次翻动后随即喷洒增香液。

优选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步骤c中,粉碎过滤具体为:将新鲜茶叶粉碎至粒径为4~7mm,然后利用8~16目的筛网过滤。

另外,一种红茶,通过上述的红茶的制备方法制得。

优选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每片茶叶的面积为0.12~0.36cm2

另外,一种红茶的泡制装置,包括顶板、底板和侧壁,侧壁与顶板、底板连接并且三者共同形成箱体结构,箱体结构包括内腔,红茶放置于内腔,侧壁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与内腔连通并且贯穿侧壁。

优选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泡制装置还包括三个隔板,三个隔板相互交叉并且三个隔板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三个隔板设置于内腔并且将内腔分隔为六个子腔体,三个隔板的顶端均与顶板连接,底端均与底板连接,侧边均与侧壁连接。

优选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上述侧壁包括六个侧壁组件,六个侧壁组件与六个子腔体一一对应设置,每个侧壁组件均与相邻的两个隔板的侧边滑动连接。

优选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通孔的孔径为0.1~0.15cm。

优选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泡制装置还包括挂钩,挂钩与顶板连接,挂钩的远离顶板的一端设有橡胶吸盘。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萎凋、揉捻、发酵和烘干几个步骤来制备红茶,其中,两次揉捻有利于茶叶的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而在发酵时,茶叶的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该过程中,往茶叶中喷洒增香液,增香液同时与多酚类物质、氧化酶接触,酶促作用形成的物质就充分吸收了增香液中的成分,因而使得制得的红茶具有浓郁的香味。而且,增香液是利用目标茶叶的同批次的新鲜茶叶制作的,其中不含有任何添加剂,也保证了红茶的原味,品质纯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泡制装置的轴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泡制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泡制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泡制装置的轴测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汇总如下:

泡制装置100,200,300;

顶板101;底板102;侧壁103;通孔104;内腔105;

隔板201;子腔体202;

侧壁组件301;挂钩302;橡胶吸盘30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红茶及其制备方法、泡制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采摘的茶叶按照8cm以下的摊放厚度放入萎凋槽内,然后利用温度为35~38℃、速度为2.5~3.5m/s的循环风萎凋3~4h;

b.将步骤a得到的茶叶在45~50℃下揉捻25~30min,然后冷却至15~25℃,再在70~75℃下揉捻4~5min;

c.将茶叶在25~30℃、85~90%rh下发酵3~3.5h,茶叶的摊放厚度在1cm以下,发酵过程中,往茶叶喷洒增香液,

增香液为新鲜茶叶经粉碎过滤得到的液体,新鲜茶叶与发酵的茶叶的质量比为1:8~12,新鲜茶叶与步骤a中采摘的茶叶为同批次茶叶;

d.将步骤c得到的茶叶烘干至含水量为4~6%。

步骤c中,喷洒增香液具体为:将茶叶每隔30~40min翻动1次,每次翻动后随即喷洒增香液。翻动后再喷洒增香液,能够使增香液在茶叶发酵过程中,缓慢并充分的与茶叶接触、渗透,有助于茶叶吸收增香液。

步骤c中,粉碎过滤具体为:将新鲜茶叶粉碎至粒径为4~7mm,然后利用8~16目的筛网过滤。将茶叶粉碎至较小粒径,能够使茶叶充分出汁,而8~16目的筛网又能够避免粉碎后的茶叶残渣进入液体中。

本发明提供的红茶(如玉玫瑰红茶、金玫瑰红茶)是通过上述的红茶的制备方法制得。红茶的每片茶叶的面积为0.12~0.36cm2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采摘的茶叶按照3cm的摊放厚度放入萎凋槽内,然后利用温度为35℃、速度为2.5m/s的循环风萎凋3h;

b.将步骤a得到的茶叶在45℃下揉捻25min,然后冷却至15℃,再在70℃下揉捻4min;

c.将茶叶在25℃、85%rh(相对湿度为85%)下发酵3h,茶叶的摊放厚度为0.5cm,发酵过程中,往茶叶喷洒增香液,

增香液为新鲜茶叶经粉碎过滤得到的液体,新鲜茶叶与发酵的茶叶的质量比为1:8,新鲜茶叶与步骤a中采摘的茶叶为同批次茶叶,具体的,增香液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将新鲜茶叶粉碎至粒径为4mm,然后利用8目的筛网过滤,得到增香液;

d.将步骤c得到的茶叶烘干至含水量为4%。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利用上述方法制得的红茶。

参见图1和图2,用于泡制上述红茶的泡制装置100包括顶板101、底板102和侧壁103,侧壁103与顶板101、底板102连接并且三者共同形成箱体结构,箱体结构包括内腔105,红茶放置于内腔105,侧壁103设有多个通孔104,多个通孔104与内腔105连通并且贯穿侧壁103。

本实施例中,箱体结构为六棱柱形,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圆柱形。通孔104的孔径为0.1cm,红茶的每片茶叶的面积为0.12cm2

本实施例的通孔104为90个,通孔104的孔径均为0.1cm,当然,也可以设置其他个数的通孔104,如120个、75个,而通孔104孔径的设置只要满足“孔径为0.1~0.15cm”的要求即可。

红茶的每片茶叶的面积为0.12cm2。茶叶均为成品茶叶,每片茶叶厚度很小,甚至卷曲,所以此处提到的茶叶面积并不计算茶叶厚度,仅仅是成品茶叶处于自然状态的面积。而在冲泡后,茶叶面积还会扩大,将通孔104和茶叶面积进行匹配设置,就能够有效避免茶叶从通孔104中钻出,影响喝茶口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采摘的茶叶按照8cm的摊放厚度放入萎凋槽内,然后利用温度为38℃、速度为3.5m/s的循环风萎凋4h;

b.将步骤a得到的茶叶在50℃下揉捻30min,然后冷却至25℃,再在75℃下揉捻5min;

c.将茶叶在30℃、90%rh下发酵3.5h,茶叶的摊放厚度为1cm,发酵过程中,将茶叶每隔40min翻动1次,每次翻动后随即喷洒增香液,

增香液为新鲜茶叶经粉碎过滤得到的液体,新鲜茶叶与发酵的茶叶的质量比为1:12,新鲜茶叶与步骤a中采摘的茶叶为同批次茶叶,具体的,增香液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将新鲜茶叶粉碎至粒径为7mm,然后利用16目的筛网过滤,得到增香液;

d.将步骤c得到的茶叶烘干至含水量为6%。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利用上述方法制得的红茶。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泡制装置200,参见图3,该泡制装置200除了通孔104孔径与实施例一不同,其余设置均相同。此外,该泡制装置200还包括了三个隔板201,三个隔板201相互交叉并且三个隔板201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三个隔板201设置于内腔105并且将内腔105分隔为六个子腔体202,三个隔板201的顶端均与顶板101连接,底端均与底板102连接,侧边均与侧壁103连接。

也就是说,三个相互交叉的隔板201从截面来看,为“*”形状,其截面就像三条相交于一个中心点的线段,并且该中心点到每一条线段的任意一端的距离相等。当然,此种设置并不作为限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个数的隔板201,其他连接方式,只要能够将内腔105分隔为六个能够通过通孔104连通外界的子腔体202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泡制装置200包括六个子腔体202,在放置红茶时,可以将其放置在一个子腔体202中,而其余五个子腔体202刚好可以分装其余五种茶(绿茶、黑茶、白茶、黄茶和乌龙茶),每种茶装在一个子腔体202内,互不干扰。在泡制时,通过通孔104来实现子腔体202与外界环境的连通,水从通孔104进入,子腔体202中的茶在水的作用下逐渐浸泡出味,六个子腔体202的设置就可以满足六种茶共同浸泡的目的,喝到茶的不同风味。

本实施例中,每个子腔体202对应15个通孔104,通孔104孔径为0.15cm,红茶每片茶叶的面积为0.36cm2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采摘的茶叶按照5cm的摊放厚度放入萎凋槽内,然后利用温度为36.5℃、速度为3m/s的循环风萎凋3.5h;

b.将步骤a得到的茶叶在47℃下揉捻28min,然后冷却至20℃,再在72℃下揉捻4min;

c.将茶叶在28℃、87%rh下发酵3h,茶叶的摊放厚度为0.7cm,发酵过程中,将茶叶每隔35min翻动1次,每次翻动后随即喷洒增香液,

增香液为新鲜茶叶经粉碎过滤得到的液体,新鲜茶叶与发酵的茶叶的质量比为1:10,新鲜茶叶与步骤a中采摘的茶叶为同批次茶叶,具体的,增香液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将新鲜茶叶粉碎至粒径为6mm,然后利用10目的筛网过滤,得到增香液;

d.将步骤c得到的茶叶烘干至含水量为5%。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利用上述方法制得的红茶。

由实施例二可知,泡制装置300具有较大的用途,若制成一次性的,那么就比较浪费资源,而且也会产生垃圾,所以,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泡制装置300,参见图4,该泡制装置300除了通孔104孔径与实施例二不同,其余设置均相同。此外,该泡制装置300的侧壁103包括六个侧壁组件301,六个侧壁组件301与六个子腔体202一一对应设置,每个侧壁组件301均与相邻的两个隔板201的侧边滑动连接。

也就是说,每一个子腔体202都对应了侧壁组件301,侧壁组件301与相邻的两个隔板201的侧边滑动连接,以保证子腔体202能(不能)与外界连通。而正因为如此,在饮茶结束后,就能够将经过泡制的茶叶倒出,清洗泡制装置300,留待下次使用,下次使用时,往其中加入茶叶即可。此种设置既节约又实用。

本实施例中,侧壁组件301设有滑轨,每个隔板201的侧边均设有与滑轨匹配的滑槽,通过滑轨与滑槽的配合,来实现侧壁组件301与隔板201侧边的滑动连接,当然,此种设置并不作为限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滑动连接。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泡制装置300还包括了挂钩302,挂钩302与顶板101连接,挂钩302的远离顶板101的一端设有橡胶吸盘303。由于设置了挂钩302,并且挂钩302设置了橡胶吸盘303,所以在使用时,消费者可以将挂钩302伸出,将橡胶吸盘303吸附在杯子侧壁上。即使在长期使用、橡胶吸盘303吸附失效后,也能够利用挂钩302挂在杯子边沿或把手上,而橡胶吸盘303就能起到垫子作用,放置挂钩302与杯子摩擦,刮花杯子。

本实施例中,通孔104孔径为0.15cm,红茶的每片茶叶的面积为0.25cm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