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蛹虫草含片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76238发布日期:2018-06-02 02:0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虫草保健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蛹虫草含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冬虫夏草是中国一种名贵中药材,与人参、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中国三大补药。中医认为,虫草是唯一一种能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其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久咳虚弱,劳咳痰血,自汗盗汗等。

其中,蛹虫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粗蛋白含量在左右,氨基酸总量达到,与天然冬虫夏草接近。蛹虫草中含有包括人体必需17种氨基酸在内的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缴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色氣酸,但蛹虫草含片的研究与制备在目前仍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发明一种蛹虫草含片,不仅能填补在该领域的空白,也能为人体摄入营养成分多一种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蛹虫草含片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蛹虫草含片具有鲜香味纯,入口柔顺,无粉感等优点;本发明制备方法取材简单,操作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蛹虫草含片,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蛹虫草20-50份,乳糖15-35份,食盐4-6份,甘露醇50-70份,淀粉10-20份,阿斯巴甜0.1-1份,润滑剂3-6份。

所述的蛹虫草含片,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蛹虫草粉40份,乳糖25份,食盐5份,甘露醇60份,淀粉15份,阿斯巴甜0.5份,润滑剂4份。

所述的润滑剂为硬脂酸镁。

一种蛹虫草含片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将蛹虫草子实体用中药粉碎机粉碎,过80目筛,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干燥,制成蛹虫草粉备用。

(2)将烘干的蛹虫草粉与乳糖,食盐,淀粉,阿斯巴甜,混合均匀,缓慢加入甘露醇,加边搅拌,搅拌终点位,手紧握能成团为止,制得软材。

(3)将混合制成的软材紧握成团,过筛18目,制成软材湿粒,然后置于70℃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干燥,干燥后,制成物料的含水量在6%-7%的颗粒。

(4)将干含水量在6%-7%的颗粒,再次过18目筛进行整粒,待物料颗粒大小均匀后,置于70℃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干燥,干燥终点为手捏干粒时,有干脆感,用力稍大时可将颗粒捏碎为止,制得整理料。

(5)在烘干后的整粒料中加入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后用单冲压片机压片,制得成品。

所述步骤(1)中的烘箱温度设定为40℃。

所述步骤(3)中的干燥时间为30-40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温度逐渐降低的情况下,用本方法所制得的蛹虫草含片形态完整,表面光滑,断面组织细腻紧密,口感柔顺,营养丰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实施例1

分别按以下表1中指定的各组分,称取原料。

制备过程如下:

将蛹虫草子实体用中药粉碎机粉碎,过80目筛,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干燥,温度设定为40℃制成蛹虫草粉备用;将烘干的蛹虫草粉与乳糖,食盐,淀粉,阿斯巴甜,混合均匀,缓慢加入甘露醇,加边搅拌,搅拌终点位,手紧握能成团为止,制得软材;将混合制成的软材紧握成团,过筛18目,制成软材湿粒,然后置于70℃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干燥,干燥时间为30-40min,干燥后,制成物料的含水量在6%-7%的颗粒;将干含水量在6%-7%的颗粒,再次过18目筛进行整粒,待物料颗粒大小均匀后,置于70℃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干燥,干燥终点为手捏干粒时,有干脆感,用力稍大时可将颗粒捏碎为止,制得整理料;在烘干后的整粒料中加入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后用单冲压片机压片,制得成品。

在表3中感觉品鉴测试评分结果。

实施例2

按以下表1中指定的各组分含量重复实施例1的方法。

在表3中感觉品鉴测试评分结果。

实施例3

按以下表1中指定的各组分含量重复实施例1的方法。

在表3中感觉品鉴测试评分结果。

表1 实施例1-3的原料配比表

性能测试

品评人员由从事食品加工的专业人员10人组成评定小组,要求评定人员评定前不吸烟、不饮酒、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主要针对含片的风味、口感及组织状态这三个方面进行评定,评定完一个产品后,用清水漱口,间隔5min在评定下一个产品,最后填好评分表并签名,将各评定人员旳评定结果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评分,标准详见表2

表3实施例1-3感觉品鉴测试评分结果。

由表3可知本发明所制得的蛹虫草含片均能满足评审团的要求,实施例2为最佳实施例。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