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硒生物营养强化小麦粒制备高硒麦芽的方法。
背景技术:
硒作为一种生物微量元素,是目前已知的14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保护视神经、保护心脏和肝脏等重要生理功能。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用硒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病及肿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中国有72%的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造成大量人群存在硒摄入量不足的“隐性饥饿”问题,因此,开发科学的补硒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专利CN201310178965.5、CN201410104584.7采用普通小麦通过亚硒酸钠水溶液浸种、喷淋的方式得到富硒麦芽,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无机硒的残留,给食品安全带来风险;发明专利CN201310515096.0采用普通小麦种子浸种、苗床纸吸附和初芽期喷淋有机硒液的富硒技术来实现小麦芽苗富硒,但所得小麦芽苗中硒的含量较低,硒的转化效率并不高且操作工艺较为复杂;发明专利CN201210290101.8以普通小麦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在小麦生长期撒施纳米硒植物营养剂,成功获得了一种高硒小麦,麦粒含量在5-150mg/kg之间。而高硒小麦在发芽过程中,多种酶活性提高,大分子营养物质会降解成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随着生长的进行,麦粒中贮存的硒会向麦芽的其他生理部位富集,同时硒在形态上发生部分改变。众多研究显示,硒的甲基化程度是影响硒的抗癌活性的重要因素,其中甲基硒化合物的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比亚硒酸钠、硒代蛋氨酸和硒代半胱氨酸的活性要高。
因此,通过采用硒生物营养强化得到的高硒小麦进行发芽处理,既可避免无机硒残留带来的安全问题,同时又可获得高含量的麦芽有机硒,所得高硒麦芽可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领域,极大提高了高硒小麦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硒生物营养强化小麦粒为原料,提供一种高硒麦芽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硒生物营养强化小麦粒为原料,避免了高硒麦芽制备过程中的无机硒的残留,更加安全、可靠。
本发明的一种高硒麦芽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硒生物营养强化小麦粒置于次氯酸钠水溶液中浸泡,然后取出用超纯水(电阻率大于18.2MΩ*cm)冲洗5次以上,至无次氯酸钠残留,得到处理后的小麦粒。
(2)将步骤(1)中处理后的小麦粒置于水中浸泡4-7h,取出、放置发芽,麦芽长至2-6cm时进行采集,优选地,在4-5cm时采集;
(3)将步骤(2)中采集的麦芽风干凋萎10-14h,优选12h,然后干燥至恒重,得到所述高硒麦芽。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硒生物营养强化小麦粒中总硒含量为5-150微克/克(干重),优选20-60微克/克(干重),其中总硒中的有机硒含量≥70%。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次氯酸钠水溶液中次氯酸钠的质量百分数为4-6%,优选5%。
进一步的,步骤(1)中,硒生物营养强化小麦粒置于次氯酸钠水溶液中浸泡4-6min,优选5min。
进一步的,步骤(2)中,处理后的小麦粒在20-25℃下置于水中浸泡。
进一步的,步骤(2)中,处理后的小麦粒用18.2MΩ超纯水浸泡4-8h,优选6h。
进一步的,步骤(2)中,发芽时,采用恒温恒湿箱,设置温度为18-22℃,优选20℃,湿度为88-92%,优选90%,每隔6h需重新喷水一次。
进一步的,步骤(4)中,在40-60℃下鼓风干燥至恒重(约24h),优选50℃。
本发明的一种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高硒麦芽,所述高硒麦芽的芽和根部含有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制得的高硒麦芽,总硒含量相对原有小麦粒提高60-80%,发芽后分为芽、籽粒、根三部分,籽粒内有机硒含量≥60%,芽内有机硒含量≥80%,根内有机硒含量≥75%,且硒向芽和根部富集,获得了比原有籽粒更高硒含量的麦芽,实现了硒的二次强化;
2、相对原有的小麦籽粒,在芽和根部检测出一种没有在原有籽粒中出现的含硒氨基酸,即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该氨基酸具备更高的抗癌活性,占总硒含量的10-30%;
3、避免了传统亚硒酸钠溶液浸泡制备所得高硒麦芽中的无机硒的残留,更加安全,可靠;
4、所得高硒麦芽可作为可靠硒源应用于功能食品领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同时提高了高硒小麦的利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5、工艺简单,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适宜工业化推广。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5微克/克)200粒,在质量百分数为5%的次氯酸钠水溶液浸泡5min,用电阻率为18.2MΩ*cm的超纯水冲洗5次以上至无次氯酸钠残留,25℃下在电阻率为18.2MΩ*cm超纯水浸泡6h,浸泡后的小麦粒均匀放置在铺有纱布的直径为8cm的塑料圆盘中,喷水至纱布浸湿,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发芽,设置温度20℃,湿度90%,每隔6h重新喷水一次,发芽第四天,待麦芽长至2cm时采样,室温下风干凋萎12h,50℃鼓风干燥24h。麦芽总硒含量为8.0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21%;将全粒麦芽分为芽、籽粒、根三部分,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75%,根内有机硒含量为73%,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55%。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发芽第五天,待麦芽长至4cm时采样。麦芽总硒含量为9.0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15%,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80%,根内有机硒含量为78%,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6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发芽第六天,待麦芽长至6cm时采样。麦芽总硒含量为8.4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13%,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84%,根内有机硒含量为82%,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66%。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20微克/克)200粒。麦芽总硒含量为32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23%,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86%,根内有机硒含量为83%,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66%。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20微克/克)200粒,发芽第五天,待麦芽长至4cm时采样。麦芽总硒含量为36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18%,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91%,根内有机硒含量为87%,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68%。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20微克/克)200粒,发芽第六天,待麦芽长至6cm时采样。麦芽总硒含量为33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15%,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95%,根内有机硒含量为94%,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69%。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60微克/克)200粒。麦芽总硒含量为96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26%,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85%,根内有机硒含量为84%,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66%。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60微克/克)200粒,发芽第五天,待麦芽长至4cm时采样。麦芽总硒含量为108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20%,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92%,根内有机硒含量为90%,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69%。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60微克/克)200粒,发芽第六天,待麦芽长至6cm时采样。麦芽总硒含量为101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17%,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96%,根内有机硒含量为93%,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70%。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150微克/克)200粒。麦芽总硒含量为240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19%,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65%,根内有机硒含量为62%,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48%。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150微克/克)200粒,发芽第五天,待麦芽长至4cm时采样。麦芽总硒含量为270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15%,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70%,根内有机硒含量为68%,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53%。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其区别在于:挑选优质高硒小麦粒(总硒含量为150微克/克)200粒,发芽第六天,待麦芽长至6cm时采样。麦芽总硒含量为255微克/克;在全粒麦芽的硒形态检测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占总硒的10%,其中芽内有机硒含量为78%,根内有机硒含量为73%,籽粒内有机硒含量为55%。
从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作的高硒麦芽不仅比麦芽籽粒中的硒含量提高60-80%,而且有机硒含量高,出现一定含量的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该方法将优化麦芽的品质,表现在所获得的高硒麦芽无无机硒的残留,同时硒元素在芽和根部有较高的富集,适用于功能食品行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来源,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