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347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地衣芽孢杆菌菌液、乳酸菌菌液、双歧杆菌菌液、纳豆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季氏毕赤氏酵母菌液、戴氏酵母菌液、产朊假丝酵母菌液分别活化,活化后各菌液的活菌数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1~2亿CFU/g,乳酸菌0.1~0.2亿CFU/g,双歧杆菌0.2~0.5亿CFU/g,纳豆枯草芽孢杆菌0.5~0.8亿CFU/g,季氏毕赤氏酵母1~1.2亿CFU/g,戴氏酵母1~1.5亿CFU/g、产朊假丝酵母2~2.5亿CFU/g;

S2、将S1中的活化后各菌液混合后置于培养基中于温度为25~30℃,培养20~40h,得到混合发酵剂;其中,培养基中含有重量份为0.5~1份的红糖、1~2份的葡萄糖、0.01~0.02份的过磷酸钙、0.5~1份的蛋白胨、0.2~0.5份的酵母膏、0.1~0.2份的硫酸钾、1~2份的琼脂、0.1~0.2份的尿素、0.5~1份的磷酸氢二钾、0.5~1份的甘油;

S3、将重量份为80~100份豆粕、5~10份的玉米、1~2份的甘草、2~3份的油蒿根、1~2份的银杏叶、2~3份的青皮混合粉碎,再加入重量份为30~50份的水、0.1~0.5份的半乳糖苷酶、0.01~0.05份的黑曲霉蛋白酶、0.01~0.05份的木瓜蛋白酶,在30~50℃下酶解1~2h后,在80~90℃下灭酶处理30~50min,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第一混合物;

S4、将重量份为50~100份的第一混合物、0.01~0.05份的混合发酵剂、1~2份的植物提取液、0.1~0.5份的磷酸氢钙、0.4~0.8份的赖氨酸、0.01~0.02份的硫酸亚铁、8~10份的糖蜜、1~2份的雪蛤油、0.5~1份的澳洲坚果壳、100~200份的水混合均匀,于温度为28~32℃下,进行好氧发酵3~7d;其中植物提取液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重量份为1~2份的金银花、1~2份的艾草、2~5份的香茶菜、2~3份的枸杞、2~5份的椿根皮、1~2份的香附、2~5份的土牛膝、1~2份的苦参、1~5份的梧桐叶、1~2份的雷公藤、8~10份的鱼腥草、1~2份的珍珠风子、5~10份的醉鱼草研磨粉碎,依次用重量份为20~30份的体积分数为70~80%、60~70%的乙醇水溶液于温度为60~90℃提取12~24h,合并两次提取液,即得植物提取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S4中好氧发酵之后还包括厌氧发酵,厌氧发酵的方法为于温度为30~35℃下,发酵5~10d。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发酵之后还包括对发酵后的物料真空干燥,真空干燥温度为30~40℃、真空度为0.2~0.3MPa,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低于1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真空干燥过程中加入添加剂,添加剂的质量为发酵后的物料的0.05~0.1%,所述添加剂包括重量份为2~4份的滑石粉、1~2份的碳酸氢钠、0.1~0.2份的碳酸钙、0.5~1份的碳酸氢铵、0.5~1份的柠檬酸、0.5~1份的葡萄糖内酯、1~2份的淀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S4中好氧发酵过程中每6~10h通入空气并搅拌,通入空气的流量为0.5~1m3/min。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混合发酵剂中地衣芽孢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纳豆枯草芽孢杆菌、季氏毕赤氏酵母、戴氏酵母、产朊假丝酵母菌的质量比为1:2~4:0.5~1:1~2:1~1.5:1~2:2~3。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