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茶叶发酵装置,属于茶叶制作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
传统的茶叶发酵需人力手工摊平,自然发酵,发酵过程长,发酵效率低,且发酵过程不易控制,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茶叶发酵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茶叶发酵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茶叶发酵需人力手工摊平,自然发酵,发酵过程长,发酵效率低,发酵过程不易控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便于操作,微机智能控制,发酵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茶叶发酵装置,包括发酵装置主体和出风机,所述发酵装置主体的左侧设置有鼓风机,且发酵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气味检测装置,所述气味检测装置的下方设置有筛板,所述筛板的底部设置有抖动装置,所述发酵装置主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摄像头,所述筛板的两侧设置有筛板卡托,所述出风机嵌入安装在发酵装置主体的右侧,所述发酵装置主体的右侧设置有微机控制面板,所述鼓风机、气味检测装置、加热装置、出风机、抖动装置和摄像头均与微机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筛板共设置有四个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加热装置均匀安装在发酵装置主体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微机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液晶显示屏和控制按键
进一步地,所述摄像头共设置有三个
进一步地,所述发酵装置主体为双层结构,且发酵装置主体的夹层中设置有隔热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茶叶发酵装置结构科学合理,操作安全方便,采用微机设定发酵温度和需发酵的程度,无需专人看管,节省人力和生产成本,抖动装置保证茶叶在发酵过程中均匀受热,接触空气发酵,发酵效果更好,更均匀,内置气味检测装置,可以根据发酵程度不同造成气味不同的原理检测发酵程度,占地面积小,发酵效率高,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茶叶发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茶叶发酵装置微机控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鼓风机、2-发酵装置主体、3-隔热层、4-气味检测装置、5-加热装置、6-筛板、7-微机控制面板、71-液晶显示屏、72-控制按键、8-出风机、9-抖动装置、10-摄像头、11-筛板卡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茶叶发酵装置,包括发酵装置主体2和出风机8,发酵装置主体2的左侧设置有鼓风机1,且发酵装置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气味检测装置4,气味检测装置4的下方设置有筛板6,筛板6的底部设置有抖动装置9,发酵装置主体2的内壁上设置有加热装置5,加热装置5的下方设置有摄像头10,筛板6的两侧设置有筛板卡托11,出风机8嵌入安装在发酵装置主体2的右侧,发酵装置主体2的右侧设置有微机控制面板7,鼓风机1、气味检测装置4、加热装置5、出风机8、抖动装置9和摄像头10均与微机控制面板7电性连接,筛板6共设置有四个,加热装置5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加热装置5均匀安装在发酵装置主体2的内壁上,微机控制面板7上设置有液晶显示屏71和控制按键72,摄像头10共设置有三个,发酵装置主体2为双层结构,且发酵装置主体2的夹层中设置有隔热层3。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按正常程序安装好过后,使用者将茶叶放置于筛板6上,然后通过微机控制面板7设定抖动装置9抖动的速度、加热装置5加热的温度、以及气味检测装置4的参数,抖动装置9将筛板6上的茶叶抖动均匀,便于均匀发酵,当气味检测装置4检测到需要发酵程度达到的气味,同时摄像头10检测到筛板6上茶叶对应的色泽时,发酵结束,微机控制面板7自动停止机器运行。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