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56025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米线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米线又称米粉、米丝或米面,是中华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常以大米为原料制备而成,是一种快速消费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米线存在易断条、不耐咀嚼、难入味、营养成分单一的缺陷,影响米线整体口感,长期食用不利于人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得到的米线营养丰富,不易断条,弹韧性好,耐咀嚼,易入味,有效改善米线整体口感。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大米和糯米清洗,干燥,过筛,然后与脱脂大豆粉、水加热搅拌,得到浆料;

s2、取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4-8wt%的浆料酶解发酵,然后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20-30wt%的浆料,再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8-15wt%的浆料,灭酶后与剩余浆料混合,得到物料a;

s3、将物料a与鱼粉、富硒酵母粉、谷朊粉、全蛋粉、蔬菜粉、乳糖醇、大蒜素混合,然后加入黄原胶、蔗糖酯和大豆卵磷脂,搅拌加热,经挤压成型,摊凉,得到营养耐咀嚼米线。

优选地,s1中,按重量份将120-150份大米和10-15份糯米清洗,在65-75℃温度条件下干燥,过40-70目筛,然后与10-15份脱脂大豆粉、100-150份水加热搅拌,得到浆料。

优选地,s2中,取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4-8wt%的浆料,加入发酵菌与复合酶制剂,在52-60℃温度条件下酶解发酵1-2h,然后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20-30wt%的浆料,酶解发酵3-4h,再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8-15wt%的浆料,酶解发酵40-100min,灭酶后与剩余浆料混合,得到物料a。

优选地,发酵菌接种量为1.2-2%。

优选地,发酵菌由酵母菌、乳酸菌和胚芽乳杆菌组成。

优选地,复合酶制剂由普鲁兰酶和淀粉酶按重量比为10-20:1-3组成。

优选地,复合酶制剂的添加量为400-600u/g。

优选地,s3中,按重量份将160-220份物料a与8-15份鱼粉、5-10份富硒酵母粉、6-12份谷朊粉、6-12份全蛋粉、5-10份蔬菜粉、2-4份乳糖醇、0.5-1.5份大蒜素混合,然后加入0.1-0.3份黄原胶、0.1-0.3份蔗糖酯和0.1-0.4份大豆卵磷脂,搅拌加热至糊状,经挤压成型,在6-12℃温度条件下摊凉,得到营养耐咀嚼米线。

优选地,蔬菜粉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藕粉20-40份、白菜粉10-20份、白萝卜粉10-20份、薤白粉5-10份。

本发明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成分,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脱脂大豆粉中蛋白质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具有抗衰老、健脑等保健功效,配合大米形成浆料,与大米实现营养互补,同时改善大米粘弹性差的缺陷,并对浆料采用三步酶解发酵工艺,通过优化酶解发酵工艺,酶解发酵效果好,将难于消化的淀粉与蛋白质降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助于人体吸收消化,同时阻止了α-淀粉分子有规律的排列,延缓了本发明制品的老化过程并对老化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延长了本发明制品保质期,并且发酵过程中形成乙酸乙酯、苯乙醇类芳香化合物,米香味浓郁,易引发人们食欲,并且进一步改善大米粘弹性差、韧性差等缺陷,促进米粉凝胶形成,有效改善本发明制品柔韧性、透明度、复水性和蒸煮性,降低吐浆率和断条率,米粉入味快,品质好;再与鱼粉、富硒酵母粉、谷朊粉、全蛋粉、蔬菜粉、乳糖醇、大蒜素混合,进一步丰富米粉营养成分并有效改善米粉口感,为人体及时补充维生素、氨基酸及硒、钙、铁等微量元素,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开胃与清肠功能;通过添加黄原胶、蔗糖酯和大豆卵磷脂进行搅拌加热,与米粉中淀粉形成稳定的凝胶网状结构,有效提高米粉弹韧性、复水性、蒸煮性和抗老化性,米粉断条率低,蒸煮过程中营养损失少,且米粉口感好,耐咀嚼。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得到的米线营养丰富,不易断条,弹韧性好,耐咀嚼,易入味,有效改善米线整体口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大米和糯米清洗,干燥,过筛,然后与脱脂大豆粉、水加热搅拌,得到浆料;

s2、取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5wt%的浆料酶解发酵,然后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20wt%的浆料,再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15wt%的浆料,灭酶后与剩余浆料混合,得到物料a;

s3、将物料a与鱼粉、富硒酵母粉、谷朊粉、全蛋粉、蔬菜粉、乳糖醇、大蒜素混合,然后加入黄原胶、蔗糖酯和大豆卵磷脂,搅拌加热,经挤压成型,摊凉,得到营养耐咀嚼米线。

实施例2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重量份将150份大米和15份糯米清洗,在65℃温度条件下干燥,过40目筛,然后与15份脱脂大豆粉、150份水加热搅拌,得到浆料;

s2、取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4wt%的浆料,加入发酵菌与复合酶制剂,在52℃温度条件下酶解发酵1h,然后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20wt%的浆料,酶解发酵3h,再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8wt%的浆料,酶解发酵40min,灭酶后与剩余浆料混合,得到物料a;其中,发酵菌由酵母菌、乳酸菌和胚芽乳杆菌组成,其接种量为2%;复合酶制剂由普鲁兰酶和淀粉酶按重量比为20:3组成,其添加量为600u/g;

s3、按重量份将160份物料a与8份鱼粉、10份富硒酵母粉、6份谷朊粉、6份全蛋粉、5份蔬菜粉、4份乳糖醇、0.5份大蒜素混合,然后加入0.1份黄原胶、0.3份蔗糖酯和0.1份大豆卵磷脂,搅拌加热至糊状,经挤压成型,在6℃温度条件下摊凉,得到营养耐咀嚼米线。

其中,蔬菜粉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藕粉20份、白菜粉20份、白萝卜粉10份、薤白粉10份。

实施例3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重量份将135份大米和12份糯米清洗,在70℃温度条件下干燥,过60目筛,然后与12份脱脂大豆粉、120份水加热搅拌,得到浆料;

s2、取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6wt%的浆料,加入发酵菌与复合酶制剂,在56℃温度条件下酶解发酵1.6h,然后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25wt%的浆料,酶解发酵3.5h,再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12wt%的浆料,酶解发酵80min,灭酶后与剩余浆料混合,得到物料a;其中,发酵菌由酵母菌、乳酸菌和胚芽乳杆菌组成,其接种量为1.6%;复合酶制剂由普鲁兰酶和淀粉酶按重量比为15:2组成,其添加量为500u/g;

s3、按重量份将200份物料a与12份鱼粉、8份富硒酵母粉、9份谷朊粉、10份全蛋粉、8份蔬菜粉、3份乳糖醇、1份大蒜素混合,然后加入0.2份黄原胶、0.2份蔗糖酯和0.25份大豆卵磷脂,搅拌加热至糊状,经挤压成型,在10℃温度条件下摊凉,得到营养耐咀嚼米线。

其中,蔬菜粉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藕粉30份、白菜粉15份、白萝卜粉15份、薤白粉8份。

实施例4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重量份将120份大米和10份糯米清洗,在75℃温度条件下干燥,过70目筛,然后与10份脱脂大豆粉、100份水加热搅拌,得到浆料;

s2、取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8wt%的浆料,加入发酵菌与复合酶制剂,在60℃温度条件下酶解发酵2h,然后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30wt%的浆料,酶解发酵4h,再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8-15wt%的浆料,酶解发酵100min,灭酶后与剩余浆料混合,得到物料a;其中,发酵菌由酵母菌、乳酸菌和胚芽乳杆菌组成,其接种量为1.2%;复合酶制剂由普鲁兰酶和淀粉酶按重量比为10:1组成,其添加量为400u/g;

s3、按重量份将220份物料a与15份鱼粉、5份富硒酵母粉、12份谷朊粉、12份全蛋粉、10份蔬菜粉、2-份乳糖醇、1.5份大蒜素混合,然后加入0.3份黄原胶、0.1份蔗糖酯和0.4份大豆卵磷脂,搅拌加热至糊状,经挤压成型,在12℃温度条件下摊凉,得到营养耐咀嚼米线。

其中,蔬菜粉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藕粉40份、白菜粉10份、白萝卜粉20份、薤白粉5份。

实施例5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营养耐咀嚼米线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重量份将130份大米和11份糯米清洗,在68℃温度条件下干燥,过50目筛,然后与11份脱脂大豆粉、120份水加热搅拌,得到浆料;

s2、取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6wt%的浆料,加入发酵菌与复合酶制剂,在58℃温度条件下酶解发酵1.8h,然后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28wt%的浆料,酶解发酵3.6h,再加入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10wt%的浆料,酶解发酵90min,灭酶后与剩余浆料混合,得到物料a;其中,发酵菌由酵母菌、乳酸菌和胚芽乳杆菌组成,其接种量为1.4%;复合酶制剂由普鲁兰酶和淀粉酶按重量比为15:1组成,其添加量为500u/g;

s3、按重量份将210份物料a与9份鱼粉、6份富硒酵母粉、7份谷朊粉、7份全蛋粉、6份蔬菜粉、2.2份乳糖醇、0.7份大蒜素混合,然后加入0.15份黄原胶、0.15份蔗糖酯和0.2份大豆卵磷脂,搅拌加热至糊状,经挤压成型,在8℃温度条件下摊凉,得到营养耐咀嚼米线。

其中,蔬菜粉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藕粉30份、白菜粉12份、白萝卜粉10份、薤白粉6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