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装叠门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3456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服装叠门衩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服装技术领域的一种服装叠门衩结构。



背景技术:

开衩主要是指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指为穿脱活动方便或造型的需要而在服装上设置的开口,是服装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开衩的部位十分讲究做工,工艺欠缺的开衩,无论面料如何昂贵,图案怎么漂亮,都会给人以劣质之感,使服装大打折扣。衩的缝制讲究柔和平服,既要考虑结构变化,又要考虑工艺技巧。

以往传统的服装叠门衩由于在开衩口处缝份形态类似“L”形,存在应力集中点,开衩口强度较低易变形撕裂,严重缩短服装产品使用寿命,降低了产品质量。授权公告号CN101816469B的专利提出:背衩拐角圆形缝合工艺,将衩角缝合时的缝线做成“J”形,如图1、5所示。授权公告号CN101816469B的专利提出:服装迭门衩结构制作方法,在开衩口处斜向外下方开始缉弧形缝线,如图2、6所示。以上两个专利均是为了使衩口的受力得到分散转移,以增强衩口抗撕裂能力,但实践证明,二者都只是做了受力的一小部分转移,受力部位变点为线,只起到了一定的分散应力作用,由于开衩部位的缝份形态仍然是类似“L”形,丝缕纱向线不同,日常穿着中难免还会出现开衩变形撕裂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服装叠门衩结构,其技术方案是:一种服装叠门衩结构,包括左衣片A和右衣片B,左衣片A和右衣片B开衩处缝份为1-2cm,开衩以上缝份与下侧开衩处缝份平齐,宽度等于开衩宽度与开衩缝份宽度之和,所述左衣片A和右衣片B在外侧沿缝份自上而下进行缝纫缉线,缝至开衩口O处,拐向开衩止点P,缝线缝至开衩止点P处,所述缝线呈“L”形。

作为一种优选,缝合完毕后,开衩以上的中间一层缝份清减至1-2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创新改进衣片版型结构,使衣片开衩以上缝份与下侧开衩缝份平齐,改变开衩处原有“L”形缝份形态,从根本上解决丝缕纱向线问题,受力部位变点为面,彻底杜绝了开衩撕裂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现有技术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现有技术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的衣片结构图。

附图5是现有技术1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现有技术2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本发明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本发明的缝份清减部位示意图。

标号1—开衩处缝份,2—开衩以上缝份,3—缝线,4——弧形缝线,5——清减缝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1、2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6是现有技术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参见附图3、4、7,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服装叠门衩结构,包括左衣片A和右衣片B,左衣片A和右衣片B开衩处缝份1为1.5cm,开衩以上缝份2与下侧开衩处缝份1平齐,宽度等于开衩宽度与开衩缝份宽度之和,所述左衣片A和右衣片B在外侧沿缝份自上而下进行缝纫缉线,缝至开衩口O处,拐向开衩止点P,缝线3缝至开衩止点P处,所述缝线3呈“L”形。

附图4是本发明服装后背的衣片结构图。

缝合完毕后,开衩以上缝份2位于中间的一层清减至1.5cm,如附图8所示,是服装后背叠门衩的缝份清减部位示意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