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用拉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2108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拉链用拉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例如具备停止机构的拉链(slide fastener)中使用的拉链用拉头(slider)。



背景技术:

以前,公开了一种具备停止机构的拉链用拉头(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公平7-612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申请案公开第103082589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因零件个数多,且拉片(pull tab)与卡止爪分开,所以当使用者提起拉片时,有拉片发生摇晃的情况,从而担心稳定性。而且,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因通过铆接将拉片安装于主体,且拉片自身成为轴而进行旋转,所以当使用者提起拉片时,有拉片发生摇晃的情况,从而担心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者提起拉片时能够稳定地保持拉片的拉链用拉头。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包括:

主体,利用引导柱将上翼板与下翼板连结,在所述上翼板与所述下翼板之间具有导槽;拉片,具有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所述主体的基部、从所述基部延伸的抓扣部及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爪部;

轴构件,插通到所述拉片,使两端由所述主体支撑,且将所述拉片相对于所述主体能够旋转地加以支撑;以及

螺旋弹簧,以所述拉片的所述抓扣部向所述主体侧倾倒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轴构件的周围,

在所述主体的前方侧且在所述引导柱的左右两侧形成有肩口,在所述主体的后端形成有后口,所述导槽从所述肩口连通到所述后口,对拉链的拉链牙进行引导,

所述主体包括爪引导部,其形成于所述上翼板,在将所述拉片向所述主体侧倾倒时,所述爪部的前端通过所述爪引导部而向所述导槽突出,

所述基部包括主体安装部,所述主体安装部包括:

螺旋弹簧收容部,其在左右方向的一方开放而呈凹状地形成,收容所述螺旋弹簧;以及

轴构件插通部,其在左右方向的另一方供所述轴构件插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螺旋弹簧收容部包括:

底部,设置着所述螺旋弹簧;以及侧壁部,形成着所述轴构件插通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爪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侧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含于与左右方向正交的规定的一剖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底部在左右方向的一侧且所述抓扣部的相反侧具有螺旋弹簧保持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螺旋弹簧包括:

螺旋部,为螺旋状且供轴构件插通;

第一挤压部,从所述螺旋部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而与所述螺旋弹簧收容部的所述底部接触;以及

第二挤压部,从所述螺旋部的另一端部向与所述第一挤压部相反的外周侧突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螺旋弹簧包括:

螺旋部,为螺旋状且供轴构件插通;

第一挤压部,从所述螺旋部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而与所述螺旋弹簧收容部的所述底部接触;以及

第二挤压部,从所述螺旋部的另一端部向与所述第一挤压部相反的外周侧突出,

所述第二挤压部保持于所述螺旋弹簧保持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第一挤压部具有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在从所述螺旋部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后,向左右方向的一侧延伸;

所述第二挤压部具有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在从所述螺旋部的另一端部向与所述第一挤压部相反的外周侧突出后,向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基部在所述被限制部的左右方向上设置着所述螺旋弹簧的一侧具有凹状的阶差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主体包括限制部,在将所述拉片从所述主体提起容许旋转角度时限制所述拉片的旋转,

所述拉片具有被限制部,所述被限制部在将所述拉片从所述主体提起容许旋转角度时与所述限制部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被限制部为平坦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限制部为平坦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被限制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长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主体包括:

轴构件支撑部,从所述上翼板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向突出,且供所述轴构件插入;以及

拉片收容部,在所述轴构件支撑部之间呈凹状地形成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且收容所述拉片的所述基部,

在将所述拉片提起时,所述爪部的前端从左右方向观察未从所述主体突出而隐藏。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轴构件支撑部的前方向的底面具有第一限制部,

所述被限制部在与所述抓扣部为相反侧的所述基部的端面具有第一被限制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拉片收容部的前方向的壁面具有第二限制部,

所述被限制部在与所述爪部为相反侧的所述基部的端面具有第二被限制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基部从所述第一被限制部到所述爪部,具有与所述第一限制部接触且与所述轴构件同心的圆弧状的接触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中,

所述容许旋转角度为约90度。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在使用者提起拉片时能够稳定地保持拉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拉片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拉片安装着螺旋弹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6是与包含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片倾倒的状态下的螺旋弹簧收容部的位置的左右方向(L—R方向)正交的剖面图。

图7是与包含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片提起的状态下的螺旋弹簧收容部的位置的左右方向(L—R方向)正交的剖面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拉片安装着螺旋弹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

[符号的说明]

1:拉头2:主体3:拉片安装部4:螺旋弹簧5:拉片6:主体安装部7:被限制部7a:第一被限制部7b:第二被限制部8:轴构件21:上翼板21a:上表面22:下翼板23:引导柱24:上翼法兰26:肩口27:后口28:导槽31:轴构件支撑部31a:突出部31b、33a、62a:孔32:拉片收容部32a:凹部33:爪引导部34:限制部34a:第一限制部34b:第二限制部41:螺旋部42:第一挤压部42a:第一弯曲部43:第二挤压部43a:第二弯曲部51:基部51a:接触部、曲面51b:阶差部52:抓扣部53:爪部53a:前端61:螺旋弹簧收容部61a:底部61b:侧壁部61c:螺旋弹簧保持部62:轴构件插通部B、D、F、L、R、U:箭头Wa:第一被限制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b:第二被限制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基部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以拉链中使用的拉头1为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均为箭头U表示上方,箭头D表示下方,箭头F表示前方,箭头B表示后方,箭头L表示左方,箭头R表示右方。

另外,拉头1设置于拉链,且用于设置在未图示的左右一对牙链(fastener chain)的拉链牙(fastener element)的咬合及咬合解除。牙链通过在纺织制的拉链带(fastener tape)上呈列状地安装包含金属或热塑性树脂的多个单一拉链牙而构成,且通过将形成为螺旋状或锯齿状的连续的拉链牙缝制在拉链带而构成。

拉链中,通过使拉头1向箭头F的前方移动,而左右的牙链的拉链牙咬合,通过将拉头1向箭头B的后方移动,而解除咬合。此处,该前后方向(F—B方向)也为拉链带的带长度方向。箭头L、箭头R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为与后述的拉头1的主体2的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平行且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而且,箭头U、箭头D的上下方向(U-D方向)为与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垂直的方向,也称作表背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的附自动停止装置的拉链用的拉头1如图1及图2所示,由主体2、螺旋弹簧4、拉片5、轴构件8这四个构件组装而成。主体2及拉片5优选通过压铸成形单元而使铝合金、锌合金等金属成形。

拉头1的主体2利用引导柱23将上翼板21、下翼板22、上翼板21的前方F侧与下翼板22的前方F侧连结而构成。在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的后方B侧且左右方向的侧缘,分别突出设置着对未图示的拉链牙进行引导的上翼法兰24。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且主体2的前方侧,在引导柱23的左右两侧形成着肩口(shoulder mouth)26,在主体2的后端形成着后口(rear mouth)27,且形成着从肩口26连通到后口27并对未图示的拉链牙进行引导的导槽28。

在主体2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21a形成着用以安装拉片5的拉片安装部3。拉片安装部3具有支撑轴构件8的轴构件支撑部31、及收容拉片5的一部分的拉片收容部32。

本实施方式的轴构件支撑部31通过从上翼板21的上表面21a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向(U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1a、及形成于突出部31a且供轴构件8插入的孔31b而规定。

本实施方式的拉片收容部32通过在突出部31a之间形成于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中央部的凹部32a而规定。拉片收容部32包含使形成于拉片5的爪部53能够移动的爪引导部33。本实施方式的爪引导部33通过贯通上翼板21的孔33a而规定。拉片收容部32包含对拉片5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34。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34具有形成于轴构件支撑部31的前方向(F方向)的底面的第一限制部34a、及形成于轴构件支撑部31的前方向(F方向)的壁面的第二限制部34b。另外,关于限制部34,只要存在任一个即可。第一限制部34a与第二限制部34b优选由平坦面形成。

这样,限制部34在轴构件支撑部31的前方向(F方向)的底面具有第一限制部34a,被限制部7在与抓扣部52为相反侧的基部51的端面具有第一被限制部7a,因而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而且,限制部34在拉片收容部32的前方向(F方向)的壁面具有第二限制部34b,被限制部7在与爪部53为相反侧的基部51的端面具有第二被限制部7b,因而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而且,限制部34及被限制部7中的至少一个为平坦面,因而能够稳定地限制旋转。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拉片5的立体图。

拉片5具有基部51、抓扣部52、及爪部53。基部51具有将拉片5安装于主体2的主体安装部6、及在将拉片5从主体2提起规定角度时与限制部34接触的被限制部7。基部51在使拉片5倾倒时能够收容于拉片收容部32。抓扣部52为从基部51延伸的板状的部分。使用者利用手指抓住抓扣部52而使拉片5竖起倒下。抓扣部52优选一部分形成着孔。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拉片5提起表示拉片5的抓扣部52朝向图1中的上方向(U方向)的状态,使拉片5倾倒表示拉片5的抓扣部52朝向图1中的后方向(B方向)的状态。

被限制部7在将拉片5提起规定角度时与限制部34接触,使拉片5的旋转停止。本实施方式的被限制部7具有:第一被限制部7a,形成于与图1中的前方侧(F方向)对应的、抓扣部52的相反侧的基部51的端面;以及第二被限制部7b,形成于与图1的上方侧(U方向)对应的、爪部53的相反侧的基部51的端面。另外,关于被限制部7,只要结合限制部34而存在任一个即可。从第一被限制部7a到爪部53,具有与第一限制部34a接触的包含圆弧状曲面的接触部51a。接触部51a优选由与轴构件8同心的圆弧形成。以下,有时将接触部51a表示为曲面51a。

主体安装部6具有螺旋弹簧收容部61及轴构件插通部62。

螺旋弹簧收容部61在将拉片5安装于主体2时,收容将爪部53朝向爪引导部33侧赋予势能的螺旋弹簧4。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收容部61的基部51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一方开放而呈凹状地形成。

螺旋弹簧收容部61与爪部53的一方向对应地具有底部61a,在左右方向(L—R方向)的另一侧具有侧壁部61b。在侧壁部61b形成着轴构件插通部62。优选爪部53与侧壁部61b的至少一部分包含于与左右方向(L—R方向)正交的规定的剖面内。

底部61a在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一侧且抓扣部52的相反侧具有螺旋弹簧保持部61c。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保持部61c呈切口状地形成。

轴构件插通部62供能够旋转地支撑拉片5的轴构件8插通。本实施方式的轴构件插通部62通过形成于基部51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孔62a而规定。

这样,主体安装部6具有侧壁部61b,因而能够提高拉片5的基部51的强度。此外,主体安装部6因在侧壁部61b形成作为轴构件插通部62的孔62a,所以能够提高孔62a的精度。而且,爪部53的至少一部分与侧壁部61b的至少一部分因包含于与左右方向(L—R方向)正交的规定的一剖面内,所以在压铸射出时能够使锌从侧壁部61b向爪部53良好地流动,从而能够稳定地成形爪部53。

爪部53以在使拉片5倾倒时,贯通作为爪引导部33的孔33a的方式从基部51突出。而且,在将拉片5提起时,爪部53的前端53a优选从左右方向(L—R方向)观察未从主体2突出而隐藏。

如图1所示,螺旋弹簧4包括:螺旋部41,为螺旋状且供轴构件8插通;第一挤压部42,从螺旋部41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而与螺旋弹簧收容部61的底部61a接触;以及第二挤压部43,从螺旋部41的另一端部向与第一挤压部42相反的外周侧突出,而保持于螺旋弹簧收容部61的螺旋弹簧保持部61c。

第一挤压部42具有第一弯曲部42a,所述第一弯曲部42a在从螺旋部41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后,向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一侧延伸。第二挤压部43具有第二弯曲部43a,所述第二弯曲部43a在从螺旋部41的另一端部向与第一挤压部42相反的外周侧突出后,向左右方向(L—R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因此,能够稳定地收容螺旋弹簧4。

图3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拉片5安装着螺旋弹簧4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1的立体图。

在组装拉头1时,首先,在拉片5的螺旋弹簧收容部61安装螺旋弹簧4。螺旋弹簧4中,将第一挤压部42配置于侧壁部61b侧,以螺旋部41与规定轴构件插通部62的孔62a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一侧相连的方式收容。另外,第一挤压部42也可与侧壁部61b接触。第二挤压部43的一部分插入到螺旋弹簧保持部61c。

接下来,将收容着螺旋弹簧4的拉片5的基部51收容于拉片收容部32。最后,向轴构件支撑部31、螺旋弹簧4的螺旋部41及轴构件插通部62插通轴构件8。

这样,因第一挤压部42配置于侧壁部61b侧,所以能够容易地将螺旋弹簧4定位于螺旋弹簧收容部61。尤其,若使第一挤压部42与侧壁部61b接触,则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定位。

而且,因向螺旋弹簧保持部61c插入第二挤压部43的一部分,所以在赋予了初始负载的状态下能够将螺旋弹簧4收容于螺旋弹簧收容部61。因此,只要将拉片5安装于主体2,便能够使朝向拉片5倾倒的方向的施加力发挥作用。

此外,在将螺旋弹簧4收容于螺旋弹簧收容部61的状态下,能够将拉片5从正上方安装于主体2。因此,能够防止螺旋弹簧4的变形,从而容易将拉片5组装于主体2。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1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拉片5的基部51相对于前后方向(F—B方向)的中心线C非对称地形成。第一被限制部7a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宽度Wa及第二被限制部7b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宽度Wb长于基部51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的一半。其中,宽度设为并不包括倒角部分的宽度。

这样,因被限制部7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宽度Wa、宽度Wb长于基部51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的一半,所以在将拉片5提起时能够确保限制部34与被限制部7的接触面积大,从而能够将拉片5相对于主体2稳定地保持。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1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6是与包含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1的拉片5倾倒状态下的螺旋弹簧收容部61的位置的左右方向(L—R方向)正交的剖面图。

拉头1在将拉片5组装于主体2时,如图6所示,藉由螺旋弹簧4的弹性力的作用而使拉片5倾倒。该状态下,爪部53的前端53a插入到未图示的链牙间,使拉头1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停止。

图7是与包含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1的拉片5提起状态下的螺旋弹簧收容部61的位置的左右方向(L—R方向)正交的剖面图。

若从图6所示的状态起,如图7所示将拉片5提起,则爪部53旋转,并从未图示的链牙间脱出。而且,伴随拉片5的旋转,基部51的曲面51a接触后,由平坦的端面形成的第一被限制部7a与拉片收容部32的底面的第一限制部34a接触,由平坦的端面形成的第二被限制部7b与拉片收容部32的壁面的第二限制部34b接触。

因此,拉片5以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旋转的方式被限制。此时,爪部53的前端53a从左右方向(L—R方向)观察未从主体2突出而隐藏。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拉片5的容许旋转角度设为约90°,但也可在爪部53不从拉片收容部32的凹部32a突出的范围内,使第一被限制部7a与第一限制部34a的角度及第二被限制部7b与第二限制部34b的角度发生变更,从而使拉片5的容许旋转角度发生变更。

这样,伴随拉片5的旋转,基部51的曲面51a与第一限制部34a接触,因而能够使拉片5顺畅地旋转。而且,因使第一被限制部7a与第一限制部34a由平坦的面形成,所以能够稳定地限制旋转。进而,通过使第二被限制部7b与第二限制部34b由平坦的面形成,而能够更稳定地限制旋转。而且,在将拉片5提起时,爪部53的前端53a从左右方向(L—R方向)观察未从主体2突出而隐藏,因而能够防止手指等卡在前端53a。

若从图7所示的状态放开拉片5,则拉头1如图6所示,通过螺旋弹簧4的弹性力的作用而拉片5自动地旋转,爪部53的前端53a插入到未图示的链牙间。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1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拉片5安装着螺旋弹簧4的状态的立体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1与拉片5的基部51的被限制部7邻接而具有阶差部51b。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1相同。

阶差部51b设置于在被限制部7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上设置着螺旋弹簧4的一侧。阶差部51b与螺旋弹簧收容部61优选以包含于与左右方向(L—R方向)正交的一剖面的方式形成。第一被限制部7a与第二被限制部7b呈凸状地形成,与此相对,阶差部51b呈凹状地形成。

通过形成阶差部51b,而在将拉片5提起时,螺旋弹簧4的第二挤压部43的第二弯曲部43a从曲面51a嵌入到阶差部51b。因此,能够减少拉片5旋转时所产生的第二弯曲部43a的阻力,从而使拉片5更顺畅地旋转。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1的俯视图。

如图10所示,拉片5的基部51相对于前后方向(F—B方向)的中心线C非对称地形成。第一被限制部7a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宽度Wa及第二被限制部7b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宽度Wb长于基部51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的一半。其中,宽度设为不包括倒角部分的宽度。

这样,被限制部7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宽度Wa、宽度Wb长于基部51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的一半,因而在将拉片5提起时能够确保限制部34与被限制部7的接触面积大,从而能够将拉片5相对于主体2稳定地保持。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包括主体2,利用引导柱23将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连结,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具有导槽28;拉片5,具有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主体2的基部51、以及从基部51延伸的抓扣部52及从基部51突出的爪部53;轴构件8,插通到拉片5,使两端由主体2支撑,且将拉片5相对于主体2能够旋转地加以支撑;螺旋弹簧4,以拉片5的抓扣部52向主体2侧倾倒的方式安装于轴构件的周围,主体2包括:爪引导部33,以通过将拉片5向主体2侧倾倒而爪部53的前端向导槽28突出的方式形成于上翼板21;以及限制部34,在将拉片5从主体2提起规定角度时限制拉片5的旋转,拉片5具有被限制部7,所述被限制部7在将拉片5从主体2提起规定角度时与限制部34接触,因而在使用者提起拉片时能够稳定地保持拉片。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被限制部7为平坦面,因而能够稳定地限制旋转。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限制部34为平坦面,因而能够稳定地限制旋转。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被限制部7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宽度Wa、宽度Wb长于基部51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宽度W1的一半,因而在将拉片5提起时能够确保限制部34与被限制部7的接触面积大,从而能够将拉片5相对于主体2稳定地保持。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主体2包括:轴构件支撑部31,从上翼板21的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向(U方向)突出,且供轴构件8插入;以及拉片收容部32,在轴构件支撑部31之间呈凹状地形成于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中央部,且收容拉片5的基部51,从而在将拉片5提起时,爪部53的前端53a从左右方向(L—R方向)观察未从主体2突出而隐藏,因而能够防止手指等卡在前端53a。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限制部34在轴构件支撑部31的前方向(F方向)的底面具有第一限制部34a,被限制部7在与抓扣部52为相反侧的基部51的端面具有第一被限制部7a,因而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限制部34在拉片收容部32的前方向(F方向)的壁面具有第二限制部34b,被限制部7在与爪部53为相反侧的基部51的端面具有第二被限制部7b,因而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基部51从第一被限制部7a到爪部53,具有与第一限制部34a接触且与轴构件8同心的圆弧状的接触部51a,因而能够使拉片5顺畅地旋转。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基部51包含主体安装部6,所述主体安装部6具有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一方开放而收容螺旋弹簧4的螺旋弹簧收容部61、以及在左右方向(L—R方向)的另一方供轴构件8插通的轴构件插通部62,因而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螺旋弹簧收容部61具有设置着螺旋弹簧4的底部61a、及形成着轴构件插通部62的侧壁部61b,因而能够提高拉片5的基部51的强度。而且,因将轴构件插通部62形成于侧壁部61b,所以能够提高轴构件插通部62的精度。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爪部53的至少一部分与侧壁部61b的至少一部分包含于与左右方向(L—R方向)正交的规定的一剖面,因而在压铸射出时能够使锌从侧壁部61b向爪部53良好地流动,从而能够稳定地成形爪部53。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底部61a在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一侧且抓扣部52的相反侧具有螺旋弹簧保持部61c,因而在将螺旋弹簧4收容于螺旋弹簧收容部61的状态下,能够将拉片5从正上方安装于主体2。因此,能够防止螺旋弹簧4的变形,从而容易将拉片5组装于主体2。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螺旋弹簧4包括:螺旋部41,为螺旋状且供轴构件8插通;第一挤压部42,从螺旋部41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而与螺旋弹簧收容部61的底部61a接触;以及第二挤压部43,从螺旋部41的另一端部向与第一挤压部42相反的外周侧突出,而保持于螺旋弹簧收容部61的螺旋弹簧保持部61c,因而在赋予了初始负载的状态下能够将螺旋弹簧4收容于螺旋弹簧收容部61。因此,只要将拉片5安装于主体2,便能够使朝向拉片5倾倒的方向的施加力发挥作用。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第一挤压部42具有第一弯曲部42a,所述第一弯曲部42a在从螺旋部41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后,向左右方向(L—R方向)的一侧延伸,第二挤压部43具有第二弯曲部43a,所述第二弯曲部43a在从螺旋部41的另一端部向与第一挤压部42相反的外周侧突出后,向左右方向(L—R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因而能够稳定地收容螺旋弹簧4。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基部51在被限制部7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上设置着螺旋弹簧4的一侧具有凹状的阶差部51b,因而在将拉片5提起时,螺旋弹簧4的第二挤压部43的第二弯曲部43a从曲面51a嵌入到阶差部51b。因此,能够减小拉片5旋转时所产生的第二弯曲部43a的阻力,从而使拉片5更顺畅地旋转。

另外,已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将各个实施方式的构成变形后的实施方式或适当组合而构成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