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新化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9672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黄酮类新化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药物化学领域,涉及从狗枣猕猴桃[ActinidaiKolomiKa(Rupr.et Maxim.)Planch]中提取分离的三种黄酮类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以及该新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及该新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中的用途,尤其是在制备预防与治疗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疾病的药物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现代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包括肿瘤、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高脂血症、老年痴呆以及某些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眼科方面的疾病,都与活性氧尤其是与自由基损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羟自由基(·OH)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
因此,人们试图通过抑制体内的活性氧,尤其是通过清除体内的过量自由基来预防与治疗上述疾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日本三菱东京制药株式会社开发的脑保护剂《Radicut》注射剂,就是一种通过清除脑缺血再灌注时产生的过量自由基,从而保护脑细胞,减轻脑血栓引起的后遗症的新药,自上市以来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抗氧化作用最强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由于它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氧、清除自由基作用,同时毒副作用相对小于化学合成药,所以人们一直努力从黄酮类化合物中寻找药用活性物质,包括寻找新的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有一些以黄酮类化合物为有效成份的新药在临床得到应用,如银杏叶总黄酮就是其中一种,目前银杏叶总黄酮已用于治疗冠心病、脑供血不足及老年痴呆等疾病,临床疗效很好。
总之,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高效清除自由基的一类天然化合物,在预防与治疗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疾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Rupr、et Maxim.)Planch]是猕猴桃科猕猴桃属多年生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地,吉林省长白山区资源较为丰富。曾有文献报道,狗枣猕猴桃的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但是除了常晓丽等人曾经从狗枣猕猴桃的叶中分得了山柰甲黄素-7-O-鼠李糖苷(Kaempferide-7-O-rhamnoside)和山柰甲黄素-7-O-鼠李糖基-3-O-芸香糖苷(Kaempferide-7-O-rhamnosyl-3-O-rutinoside)(中草药、1993年、第24卷第6期、283-285页)外,末见其他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致力于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纯天然抗氧化剂,经过不断努力,终于从长白山产野生药用植物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Rupr et.Maxim.)Planch]中提物分离到了三种黄酮类新化合物,并发现了它们具有清除自由基生物活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具有抑制活性氧、清除自由基功能的新的黄酮类化合物,为研制开发能够预防与治疗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疾病的新药提供新的天然活性物质。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完成的,具体内容包括三种黄酮类新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衍生物制备,抗氧化活性研究及可能的医药用途的探讨。
(1)提取分离本发明者利用采集于长白山区,经自然干燥的狗枣猕猴桃叶,用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得乙醇提取物。此提取物再溶于水制成混悬液,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得到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和正丁醇萃取部分,经减压浓缩、干燥后分别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取正丁醇萃取物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粗分离,再利用ODS柱层析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最终获得了多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本发明的新化合物1、新化合物2、新化合物3-三个黄酮类新化合物。由于新化合物2、新化合物3的分子中存在乙酰基,在酸、碱及高温条件下容易发生水解,所以提取时应注意保持中性,同时应注意不要高温长时间提取,尤其水提取时温度最好超过100℃。
(2)结构鉴定新化合物1新化合物1为淡黄色粉末,高分辨质谱(HR-FABMS)给出分子量为609.1834,分子式为C28H31O15。
1H-NMR给出的化学位移为6.43ppm(1H,d,J=1.8)和6.21ppm(1H,d,J=1.8)的两个双重峰,说明新化合物1中存在1对处于苯环的间位的氢原子,另外在8.08ppm(2H,d,J=8.8)和7.06ppm(2H,d,J=8.8)处出现的两个双重峰,说明新化合物1中存在两对处于苯环的邻位的氢原子,同时在12.50ppm(1H,S)处出现的单峰,说明有一个与羰基氧形成氢键的羟基氢,在3.85ppm(3H,S)处出现的一个很强的单峰,说明存在一个甲氧基。根据上述推测,再参考相关文献,确定新化合物1的骨架为山柰甲黄素(Kaempferide)。另外,新化合物1的1H-NMR、13C-NMR给出了一个葡萄糖和一个鼠李糖的信号,因此可推测新化合物1为黄酮苷类化合物。由于13C-NMR给出的葡萄糖的第6位碳的化学位移为66.63ppm,表明葡萄糖与鼠李糖(6-1)结合,形成了芸香糖。同时新化合物1的C-2的化学位移为156.39ppm,比其苷元山柰甲黄素的C-2化学位移增加了约10个ppm,C-3的化学位移则减少了约2个ppm,说明3位上连有糖,而C-7的化学位移与山柰甲黄素比较几乎没有变化,说明7位没连有糖,因此可判定芸香糖连接在3位上。综合上述判断,再根据新化合物1的DEPT、1H-HCOSY、.HMBC、HMQC、NOESY、MS等光谱数据给出的信息,确定新化合物1的结构为山柰甲黄素-3-O-芸香糖苷(Kaempferide-3-O-rutinoside)。
结构式如下 新化合物1
表1新化合物1的1H-NMR、13C-NMR数据(400MHz、δppm from TMS in DMSO-d6J=Hz)1H-NMR13C-NMRKaempferide(aglycone) Kaempferide(aglycone) 3-O-RutinosylOH-5 12.50(1H,s) C-2 156.39 GlcH-6 6.43(1H,d,J=1.8) C-3 133.46 C-1101.37H-8 6.21(1H,d,J=1.8) C-4 177.31 C-274.05H-2′,6′8.08(2H,d,J=8.8) C-5 161.11 C-375.59H-3′,5′7.06(2H,d,J=8.8) C-6 98.72 C-469.624′-OCH33.85(3H,S) C-7 164.24 C-576.25C-8 93.72 C-666.633-O-Rutinosyl C-9 156.47 RhaGlc C-10 103.94 C-1100.38H-1 5.35(1H,d,J=7.6) C-1′ 122.32 C-270.55H-2 3.16(1H,m) C-2′ 130.63 C-370.26H-3 3.25(1H,m) C-3′ 113.61 C-471.71H-4 3.08(1H,m) C-4′ 161.13 C-568.16H-5 3.21(1H,m) C-5′ 113.61 C-617.62H-6 3.69(1H,d,J=10.3) C-6′ 130.63Rha 4′-OCH355.29H-1 4.39(1H,s)H-2 3.29(1H,m)H-3 3.45(1H,s)H-4 3.09(1H,m)H-5 3.28(1H,m)H-6 0.98(3H,d,J=6.1)新化合物2新化合物2为淡黄色粉末,高分辨质谱(HR-FABMS)给出分子量为651.1950,分子式为C30H34O16。
新化合物2的1H-NMR给出的化学位移为6.51ppm(1H,d,J=2.1)和6.89ppm(1H,d,J=2.1)的两个双重峰,说明新化合物2分子中存在一对处于苯环的间位的两个氢,另外化学位移为8.18(2H,d,J=9.0)和7.09(2H,d,J=9.0)的两个双重峰,说明新化合物2分子中存在两对处于苯环的邻位的氢原子。同时在12.57ppm(1H,S)出现的单峰可归属于与羰氧形成氢键的羟基氢的信号,在3.86ppm(3H,S)处出现的强的单峰说明新化合物2中存在一个甲氧基,根据以上推测,再参照有关文献,推断新化合物2仍为以山柰甲黄素为骨架的黄酮苷类化合物。新化合物2的1H-NMR及13C-NMR同样给出了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鼠李糖的信号。由于新化合物2的C-2的化学位移比山柰甲黄素的化学位移增加了约10个ppm,C-3、C-7的化学位移减少了约2个ppm,因此可推定两个糖中1个连接在3位上,另1个连接在7位上。由于HMBC给出了鼠李糖的端基氢与骨架上的7位C的远程偶合信号,故可判定鼠李糖连在7位上,而葡萄糖则连在3位上。另外,新化合物2的1H-NMR给出了一个乙酰基甲基氢的信号(2.08ppm,3H,S),13C-NMR给出了乙酰基羰基C(169.59ppm)和甲基碳(20.93ppm)的信号,说明新化合物2分子中存在一个乙酰基。由于鼠李糖上4号碳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了约2个ppm,3号碳和5号碳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了约2个ppm,可推测乙酰基连在4号碳上。另外,从HMBC中观察到了鼠李糖上4号氢与乙酰基羰基C的远程偶合,故最终确定化合物2为山柰甲黄素-7-O-(4-O-乙酰基-鼠李糖基)-3-O-葡萄糖苷[Kaempferide-7-O-(4-O-acetyl-rhamnosyl)-3-O-glucoside]。
化合物2的结构式如下 新化合物2
表2新化合物2的1H-NMR、13C-NMR数据(400MHz、δppm from TMS in DMSO-d6J=Hz)1H-NMR13C-NMRKaempferide(aglycone) Kaempferide(aglycone) 3-O-GlucosylOH-5 12.57(1H,s)C-2 156.07 C-1 101.37H-6 6.51(1H,d,J=2.1) C-3 133.56 C-2 74.08H-8 6.89(1H,d,J=2.1) C-4 177.31 C-3 77.49H-2′,6′8.18(2H,d,J=9.0) C-5 160.56 C-4 69.84H-3′,5′7.09(2H,d,J=9.0) C-6 99.33 C-5 76.304′-OCH33.86(3H,S) C-7 161.07 C-6 60.82C-8 94.50 7-O-RhamnosylC-9 155.70 C-1 97.733-O-Glucosyl C-10 105.69 C-2 69.61H-1 5.51(1H,d,J=7.3) C-1′ 122.13 C-3 67.70H-2 3.22(1H,m) C-2′ 130.59 C-4 73.20H-3 3.10(1H,m) C-3′ 113.56 C-5 67.41H-4 3.10(1H,m) C-4′ 160.97 C-6 17.52H-5 3.22(1H,m) C-5′ 113.56 4-OCOCH3H-6a 3.69(1H,m) C-6′ 130.59 169.59H-6b 3.58(1H,br-d,J=11.2) 4′-OCH355.38 20.937-O-RhamnosylH-1 5.64(1H,s)H-2 3.93(1H,br-s)H-3 3.88(1H,m)H-4 4.89(1H,t,J=9.7)H-5 3.64(1H,m)H-6 1.01(3H,d,J=6.3)4-OCOCH32.08(3H,s)新化合物3新化合物3为淡黄色粉末,高分辨质谱(HR-FABMS)给出分子量为797.2487,分子式为C28H44O20同新化合物1、新化合物2一样,根据1H-NMR、13C-NMR数据的解析,可推断新化合物3仍然是一个以山柰甲黄素为苷元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3的1H-NMR、13C-NMR给出了一个葡萄糖和两个鼠李糖的信号,同时给出一个乙酰基的化学信号,由于萄萄糖上第6号碳的化学位移为66.34ppm,比游离的葡萄糖增加了约6个ppm,因此说明化合物3中的萄萄糖与另一个鼠李糖(6-1)成键,也就是说存在1分子芸香糖,另外一个鼠李糖是游离的(没有和葡萄糖结合)。同时由于C-2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约10个ppm,C-3、C-7的化学位分别向高场移动约2个ppm,说明C-3、C-7位都连有糖。由于从新化合物3的HMBC中观察到了游离鼠李糖上的端基氢与骨架上的第7位碳的远程偶合,故判定游离鼠李糖连接在7位,而芸香糖则连在了3位上。至于乙酰基的结合位置,由于连在7位的鼠李糖,其4号碳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约2个ppm,3号和5号碳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约2个ppm,另外从HMBC中观察到了连接在7位上的鼠李糖上的第4号碳上的氢与乙酰基羰基碳之间的远程偶合,故判断乙酰基连在7位鼠李糖的第4号碳上。综上所述,确定新化合物3为山柰甲黄素-7-O-(4-O-乙酰基-鼠李糖基)-3-O-芸香糖苷[Kaempferide-7-O-(4-O-acetyl-rhamnosyl)-3-O-rutinoside]。
结构式如下 新化合物3
表3新化合物3的1H-NMR、13C-NMR数据(400MHz、δppm from TMS in DMSO、J=Hz)1H-NMR13C-NMRKaempferide(aglycone)Kaempferide(aglycone) 3-O-RutinosylOH-512.50(1H,s) C-2 156.88 GLCH-6 6.51(1H,d,J=2.1) C-3 133.76 C-1 101.22H-8 6.84(1H,d,J=2.1) C-4 177.55 C-2 74.06H-2′,6′ 8.13(1H,d,J=8.8) C-5 161.30 C-3 75.66H-3′,5′ 7.08(1H,d,J=8.8) C-6 99.39 C-4 69.624-OCH33.86(3H,S) C-7 160.81 C-5 76.26C-8 94.75 C-6 66.53C-9 156.09 Rha3-O-RutinosylC-10 105.76 C-1 100.62GLC C-1′ 122.15 C-2 70.54H-1 5.34(1H,d,J=4.5) C-2′ 130.74 C-3 69.64H-2 3.18(1H,m) C-3′ 113.67 C-4 71.71H-3 3.26(1H,m) C-4′ 161.24 C-5 67.41H-4 3.08(1H,m) C-5′ 113.67 C-6 17.38H-5 3.21(1H,m) C-6′ 130.74 7-O-RhamnosylH-6 3.68(1H,d,J=10.0) 4′-OCH355.32 C-1 97.85RhaC-2 70.26H-14.40(1H,m) C-3 68.14H-2 3.44(1H,m)C-4 73.23H-3 3.12(1H,m)C-5 67.73H-4 3.28(1H,m)C-6 17.59H-5 3.65(1H,m)4-OCOCH3169.85H-6 0.97(3H,d,J=6.1) 20.817-O-RhamnosylH-1 5.64(1H,d,J=1.2)H-2 3.94(1H,t,J=4.6)H-3 3.88(1H,m)H-4 4.89(1H,t,J=9.7)H-5 3.63(1H,m)H-6 1.03(3H,d,J=6.1)4-OCOCH32.08(3H,S)
以上三种黄酮类化合物,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相关的专利或文献报道,是新的黄酮类化合物。
(3)衍生物的制备a.将新化合物1、新化合物2、新化合物3分别放入2%的H2SO4水溶液中,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至室温,抽滤,沉淀用水洗涤至中性,抽滤至干,真空干燥,得上述新化合物的苷元,即山柰甲黄素(Kaempferide、化合物4)。
山柰甲黄素的化学结构如下 化合物4表4、化合物4(山柰甲黄素)的13C-NMR数据(400MHz、δppm from TMS in DMSO)碳 化学位移C-2 145.77C-3 135.64C-4 175.46C-5 159.97C-6 97.91C-7 163.48C-8 93.20C-9 155.75C-10102.76C-1′ 122.87C-2′ 128.89C-3′ 113.63C-4′ 160.42C-5′ 113.63C-6′ 128.894′-OCH355.11b.将新化合物3的水溶液,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至室温,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真空干燥,产物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山柰甲黄素-7-O-鼠李糖基-3-O-芸香糖苷(Kaempferide-7-O-rhamnosyl-3-O-rutinoside、化合物5)。
化学结构如下。
化合物5本发明的三种黄酮类新化合物和它们的衍生物,作为药物活性成分,可以制备成常规的药用剂型,如,片剂、丸剂、膏剂、胶囊剂、口服液、颗粒剂以及注射用粉针剂或水针液。
表5化合物5的1H-NMR、13C-NMR数据(400MHz、δppm from TMS in DMSO)1H-NMR13C-NMRKaempferide(aglycone)Kaempferide(aglycone) 3-O-RutinosylOH-512.50(1H,s) C-2 156.46 GLCH-6 6.47(1H,d,J=2.1) C-3 133.39 C-1100.97H-8 6.80(1H,d,J=2.1) C-4 177.08 C-273.87H-2′,6′ 8.13(1H,d,J=9.0) C-5 161.19 C-376.06H-3′,5′ 7.08(1H,d,J=9.0) C-6 98.03 C-469.804-OCH33.86(3H,S) C-7 160.89 C-575.46C-8 94.40 C-666.34C-9 155.69 RhaC-10 105.34 C-1100.36C-1′ 121.84 C-270.00C-2′ 130.40 C-369.41C-3′ 113.37 C-471.34C-4′ 160.37 C-567.96C-5′ 113.37 C-617.56C-6′ 130.40 7-O-Rhamnosyl4′-OCH355.18 C-199.05C-270.37C-370.08C-471.53C-569.55C-617.55(4)清除羟自由基活性试验1、实验方法羟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试验参照文献(中草药、第34卷第4期、317-319页)方法进行。取7.5mmol·L-1邻二氮菲水溶液1.8ml,加入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PBS)5.0ml,充分混匀后再加入7.5mmol·L-1的硫酸亚铁水溶液1.8ml,充分混匀后加入0.1%H2O22.4ml,最后用水补充体积至20ml,反应液37℃恒温反应1小时,测536nm处吸光度A损伤,实验组先加样品液后再加H2O2,测A加样;未损伤管不加H2O2和样品液,测A空白。以下式计算羟自由基清除率。
·OH清除率=(A加样-A损伤)/(A空白-A损伤)×100%2、试验用样品新化合物1、新化合物2、新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53、试验结果(1)实验数据

(2)羟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4、试验结论新化合物1、新化合物2、新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5,均具有较强的清除·OH作用,在250μg/ml浓度下·OH清除率分别为58.60%、55.72%、59.79%、58.90%、54。64%。


图1.三种黄酮类新化合物及化合物4、5的清除羟自由基试验结果图2.新化合物1的质谱3.新化合物1的1H-NMR4.新化合物1的13C-NMR5.新化合物1的DEPT6.新化合物1的1H-1HCOSY7.新化合物1的HMQC图8.新化合物1的HMBC9.新化合物1的NOESY10.新化合物2的质谱11.新化合物2的1H-NMR12.新化合物2的13C-NMR13.新化合物2的DEPT14.新化合物2的1H-1H COSY15.新化合物2的HMQC16.新化合物2的HMBC17.新化合物2的NOESY18.新化合物3的质谱19.新化合物3的1H-NMR20.新化合物3的13C-NMR21.新化合物3的DEPT22.新化合物3的1H-1H COSY23.新化合物3的HMQC24.新化合物3的HMBC25.新化合物3的NOESY26.苷元(化合物4)的13C-NMR27.化合物5的1H-NMR28.化合物5的13C-NMR29.三种新化合物的提取图30.三种新化合物的分离实施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所列举的实施例.实验用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Rupr.et Maxim.)Plarch]的叶,2002年6月采集于吉林省靖宇县长白山区。
实施例1狗枣猕猴桃叶13公斤,用乙醇回流提取三次,乙醇用量分别为狗枣猕猴桃叶重量的12、10、8倍,提取时间分别为60、45、30分钟,提取液减压浓缩后加水溶解,再分别用乙酸乙脂、正丁醇萃取,萃取液减压浓缩。正丁醇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后分别得到新化合物1、2、3(见附图29、30)。
实施例2狗枣猕猴桃叶1公斤,用水加热提取三次,水用量分别为狗枣猕猴桃叶重量的20、15、12倍,提取时间分别为60、45、30分钟,提取温度为70℃,提取液过大孔吸附树脂(AB-8 2kg、南开大学化工厂、也可以用其他品牌的,如D101、D4020、860021、HP-20等)吸附,用水冲洗后用85%乙醇洗脱,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黄酮混合物。此混合物经过柱层析[硅胶柱层析乙酸乙脂∶甲醇=5∶1;ODS柱层析甲醇∶水=1∶1]分离后分别得到新化合物1、2、3。
实施例3狗枣猕猴桃叶1公斤,用甲醇回流提取三次,甲醇用量分别为狗枣猕猴桃叶重量的12、10、8倍,提取时间分别为60、45、30分钟,提取液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后再加水溶解,然后过大孔吸附树脂(860021 2kg、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可以用其他品牌的,如D101、D4020、AB-8、HP-20等)吸附,用水冲洗后用甲醇洗脱,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黄酮混合物。此混合物经过柱层析[硅胶柱层析乙酸乙脂∶甲醇=5∶1,ODS柱层析甲醇∶水=1∶1]分离后分别得到新化合物1、2、3。
实施例4衍生物的制备取100mg新化合物3,溶于100ml 2%H2SO4水溶液中,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至室温,抽滤,沉淀用水洗涤至中性,抽滤至干,真空干燥,得苷元(山柰甲黄素、化合物4)21mg。
实施例5衍生物的制备取500mg新化合物3,溶于100毫升水中,回流2小时,反应液用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硅胶柱层析分离,得98mg化合物5。
实施例6胶囊剂的制备取上述三种黄酮类新化合物及它们的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加药用辅料淀粉适量,充分混匀后装入胶囊,制成每粒含上述新化合物或衍生物100mg的胶囊剂供口服使用。
实施例7注射剂的制备取上述三种黄酮类新化合物及它们的衍生物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加注射用纯净水及聚山梨酯80适量,制成每250ml含100mg上述新化合物或衍生物的注射液供静脉点滴使用。
权利要求
1.黄酮类新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具有式(1)所示化学结构 式(1)其中 R2=H或 或 和其衍生物。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 (Rupr、et Maxim.)Planch]叶为原料,经水或有机溶剂或它们的混合溶剂提取,水提取液直接过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有机溶剂提取液回收溶剂后加水溶解,之后再过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或正丁醇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物或正丁醇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而得。
3.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化合物与医学上可接受的药用辅料组成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4.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化合物在制备预防与治疗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化合物经水解获得的衍生物。
6.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大孔吸附树脂包括AB-8、D4020、860021、D101、HP-20;柱层析用担体选自硅胶、氧化铝、聚酰胺、ODS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提取温度低于100℃。
7.权利要求5所述的衍生物是山柰甲黄素和山柰甲黄素-7-O-鼠李糖基-3-O-芸香糖苷。
8.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解,包括酸水解、碱水解和水溶液直接加热水解。
9.权利要求5所述的衍生物在制备预防与治疗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10.权利要求4和9所述的用途,其中的疾病包括肿瘤、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糖尿病、高脂血症、老年痴呆、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肝硬化。
11.权利要求5所述的衍生物与医学上可接受的药用辅料组成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12.权利要求3和11所述的制剂,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和注射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公开了从狗枣猕猴桃中提取分离的如式(1)所示的三种黄酮类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以及该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在医药领域中的用途,尤其在制备预防与治疗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疾病的药物方面的用途。
文档编号A61P9/10GK1566127SQ0314553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30日
发明者金永日, 桂明玉, 李绪文 申请人:金永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